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选择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30205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选择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选择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选择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选择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选择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选择题Word下载.docx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选择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选择题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选择题Word下载.docx

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

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

即好的治国方略,是从界定土地产权开始的,解决土地问题是实行仁政的前提。

SD1009

4.“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B

这是墨子的话。

大体意思是“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

”属于墨子的“兼爱”思想。

这道题注意不要联系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错选A项。

注意儒家所宣扬的“仁爱”思想是有等级差别的爱,不可能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题中意思是说,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

视其他人家为自己的家;

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一样。

反映的本质是要相亲相爱,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

SD1209

5.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

“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D

本题直接引用战国时期某学派的观点,考查学生对解读材料并据此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考点为百家争鸣。

解题关键是把握这一学派观点中的几个特点:

注重实践、反对贵族、轻视商人和学者,符合这几个特点的学派是法家。

专题二:

汉代儒学

CQ1301

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  )

A.韩非子B.孟子

C.董仲舒D.朱熹

C

董仲舒吸收阴阳家、道家的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并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学说,故选C项。

FJ1314

2.《春秋繁露》曰: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A

由题意可知董仲舒的理念是让富者富而不骄,让穷者能够生存,这样上下就能够相安,国家也就容易治理,因此A项符合题意。

材料只说让富者贵而不骄,让贫者足以养生,并未涉及“强制去富”“竭力济贫”和“劫富济贫”,B、C、D三项错误。

QGDG1313

3.汉文帝说: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

A.无为而治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D.民贵君轻

由题意可知,汉文帝认为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厚葬会对活人造成沉重负担,因此反对厚葬,这体现了一种崇尚节约的精神,C项符合题意。

专题三:

程朱理学

BJ1114

1.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的主要思想支柱。

通过官方建立文庙强化孔子在封建专制统治中的地位,以此强化对人民的统治。

FJ1316

2.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

“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A、B、C三项都只是涉及了材料中朱熹所述的一个方面,只有D项最全面地反映了材料中朱熹的思想,不论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还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要符合理学的“理”,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GD1015

3.“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

反映了“心学” 

的理论观点。

GD1314

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

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B.董仲舒

C.朱熹D.陆九渊

材料中的思想家虽然并不反对通过外在的读书等手段明理,但是,更主张从内心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是“心学”正心诚意的主张,四个选项中只有陆九渊是心学的代表人物。

QGKB1227

5.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吉林省教育社区Z)^/RxF+Y0c@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吉林省教育社区.h,F&

u.E/Hcl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hb8m!

d;

R1u0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A{2~#DPj0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吉林省教育社区A(hk+Q$SH

吉林省教育社区E)IF(G'

v/|:

k+j:

C9O1)本题考察能力要求: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b[v3Q!

w2I,p8I02)命题者意图:

考察明朝心学发展的阶段特征。

吉林省教育社区8n2x'

p-z^@(w:

d

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

课标有“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三套教材对王阳明学说都有比较多的论述,但“正心诚意”都没有涉及。

2s!

[I'

vo04)审题关键:

注意材料“以求尽其心”“异业而同道”。

QGKB11325

6.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南宋朱熹将《孟子》一书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由于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因此儒学也就被称为“孔孟之道”,故选C项。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血缘制度已经开始瓦解,A项说法错误;

“仁政”理念一直是儒家的主要思想,排除B项;

陆王心学没有成为统治思想,影响没有孔孟之道、程朱理学深远,排除D项。

ZJ1017

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

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

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

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

“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

“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项。

专题四:

明清儒学

BJ1115

1.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明末清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思想界出现了黄宗羲等为代表的鼓吹早期民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CQ0719

2.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回答19-20题。

文艺复兴与中国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的相同点是() 

①有唯物主义思想 

②有反封建思想 

③有完整的思想体系 

④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比较能力。

文艺复兴反对神学,提倡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

中国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中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①可选。

文艺复兴与中国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都反对封建,②可选。

中国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没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和广泛的阶级基础。

③④不是二者的共同点。

因此,正确答案为A。

QG20715

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他所抨击的是A。

先秦儒学B。

汉代经学C。

隋唐佛学D。

宋明理学

D

从“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中“明心见性”和“空言”等词汇中不难得出顾炎武抨击是宋明理学。

TJ1103

4.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本题为古文理解题。

与材料匹配度最高的选项为常对项。

识别标志为“明”、“李贽”,可定位到文化部分明清儒家学说。

B项“只为”为绝对化表述,排除。

D项是黄宗羲代表思想,且与材料无关(材料未提及君主专制,“上上人”指题干中的“士大夫”)。

A项本身表述无误,但材料中未体现出李贽反对儒家思想,而只是反对“为上上人说”,错误原因以偏概全,属无关项。

李贽本身也是儒学代表人物,题干中“则”表明他的观点(重视“下下人”)与前人不同,与C项“批判地发展”相匹配。

综合:

AH0913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含义是思想统一为巩固政治统一服务。

A、B两项强调的是德政,反对统治者暴政、苛政,与思想统一不符。

D项反对君主专制。

C项正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政策的表述。

故正确答案为C项。

AH1112

.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图3

A.①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①迎江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枞阳门外的长江边上,占地3万余平方米,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振风塔、毗庐殿、藏经楼、人士阁、法堂、广嗣殿等建筑组成。

曾名“古万佛寺”,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

②徽州牌坊群中的贞女坊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

③涡阳老子庙供奉老子的神像,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

④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

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

这个含义也属于三纲五常的内容。

所以②④体现儒家伦理思想,故选B。

BJ0714

.孔子创立的儒学思想源远流长,影响广泛。

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为天下之大灾者,君而已矣

题中的“民主”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指统治者的统治方式,是相对于专制的统治方式而言,比专制的统治方式更进步的东西;

一种是指公众的社会生活与社会管理方式,是公众的社会生活的权利与自由,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与自由。

民主启蒙指的是西方的一些学者反对封建专制,并致力于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对社会公众进行民主启蒙,帮助社会公众从封建专制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

从此意义上讲,只有D项有反对君主专制的含义。

因此选择D。

BJ1013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回答第12、13题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BJ1315

.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

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儒林外史》

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著作,董仲舒的思想主要是吸纳了法家、道家等思想,排除①;

《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的著作,是理学的经典著作,宋代理学是在吸纳外来的佛教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的基础上形成的,②符合题意;

《儒林外史》主要揭露科举制的弊端,排除③;

《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的著作,康有为把中国传统儒学同西方政治学说结合起来,宣传维新思想,④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②④符合题意,选B项。

CQ0914

.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的史实是()

A.吸收儒家思想对道教进行改造

B.吸收佛教思想以丰富道教教义

C.形成了道教主要经典《太平经》

D.开始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

《太平经》是东汉时形成的道教主要经典,故选C项。

FJ1317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

“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

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传教士只是如实记录清末科举考试状况,并无明显的批判或者褒奖的倾向,因此A项不合题意;

B项与史实不相符,亦不合题意;

科举制仍然具有人才选拔的某些功能,故D项错误;

读书人穷其一生也要参加科举考试,这正说明科举考试在他们心中地位极高,故C项为正确答案。

GD1114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陶渊明、陆修静、慧远三人分属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故事的虚构,表明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共存共依,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QG20623

.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

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文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这足以证明

A.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

B.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C.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D.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影响

从材料中可知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推崇中国文化,但这仅仅是个人行为,排除B;

C中“相同”错误,欧洲启蒙思想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而中国儒学是极力维护封建制度;

A错,17、18世纪的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而欧洲有些国家已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QG20712

.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书省决策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这一主张属于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墨家思想D。

法家思想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重追远,强调的是人对于文化和道德传承应当秉承十分谨慎的态度和强烈的责任感,对于自己的言行是否有悖于祖辈的教育,身后对后世子孙有何影响,都应当深思熟虑。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报着这样的态度做人做事,社会风气就会淳厚朴素。

这符合儒家的思想,和道家“虚无”、墨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重视“法”都不符合。

QGDG1215

.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

“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山西人从事商业、农业、参军和读书人数量依次递减,雍正帝认为这样的社会风气很可笑,反映统治者对商业的歧视,AC项错误;

仍然有人希望学而优则仕,B项错误;

因为追求财富,从事商业的人居首位,D项正确。

QGDG11012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

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  )

A.金德B.木德C.水德D.火德

A 

此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即五行的相生相克,考生要注意掌握五行的顺序:

金木水火土。

按照五行的顺序,每相邻两项是后边克前边,西晋代魏也就是西晋克魏。

“土”之后又开始新的循环,为“金”,金克土,故按此推理,西晋应为“金德”,故正确答案为A项。

QGDG21014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

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B 

本题考查古代文学发展史,意在考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儒学在唐宋一直居于正统的地位,A项错;

C项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的说法不正确,可排除;

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不能成为《文选》在唐朝备受青睐的原因;

只有B项由于唐宋科举考试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所以才有这一现象的发生。

答案为B项。

QGDG21016

.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宾馆》诗中说:

“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

”自注:

“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斟酒相劝。

”从中可以得知…(  )

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

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

D 

本题考查宋金交往及重阳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材料综合分析的能力。

A项提出南方人不适应北方气候,不符合材料本意。

B项没有揭示本质问题;

C项说法错误,重阳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在三国时期已有重阳赏菊的风俗。

重阳节是中原传统节日,而金朝也有重阳节,说明金朝吸收中原的优秀文化。

故正确答案为D项。

QGKB1026

.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此题考查解读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

形体是“有生之本”。

这种从“人是一个感觉体”出发的人性论,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体现了对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考查。

测量目标:

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

宋明理学。

分析:

此题必须克服对陌生材料的恐惧心理。

首先注意题干和选项材料中的“形”、“本”、“心”、“物(或万物)”、“天地”、“道”这些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孰先孰后);

运用从哲学常识,看出题目涉及的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中国古代哲学观点;

再以自己熟悉的“心外无物”为突破口(这是典型的唯心论哲学(本体论)观点,其它为唯物论哲学观点),解答此题。

题中陌生材料出处:

“形者,有生之本。

故养生在于保形,充形在于育气,养气在于宁心,宁心在于致诚,养诚在于尽性,不尽性不足以养生。

”(北宋王安石《临川集·

礼乐论》)/“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

”(北宋邵雍《观物内篇》)/“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南宋叶适《水心别集·

进卷·

诗》)/“舍天地则无以为道,天地常运而人道不息”。

(南宋陈亮《与徐彦才大谏》)

QGKB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