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项大政方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28178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09 大小:18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项大政方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17项大政方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17项大政方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17项大政方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17项大政方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项大政方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7项大政方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项大政方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7项大政方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搞好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

加强农村饮水、道路、电网、通信、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今年要再解决320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增加500万农村沼气用户支持建设一批大中型沼气项目。

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加强农村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壮大和提升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镇企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发展劳务经济。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减少贫困人口。

 

主要措施是:

一要大力增加投入。

今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强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

调整耕地占用税的使用方向,改革城市建设维护税使用办法,增加农村建设。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

二要强化和完善农业支持政策。

增加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

扩大良种补贴规模和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从今年起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

根据情况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三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审查调查各类规划的用地规模和标准,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依法严格管理农村集体和个人建设用地,坚决制止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和林地的行为。

四要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强化以公益性为主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加强良种、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搞好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

加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

五要全面推进农村改革。

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步伐。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化解乡村债务及中央和地方将增加财政投入,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保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十七届三中全会,就农村问题作为重要议题,明确指出: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应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

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

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

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全程监控,切实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

要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加强对农村改革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调查研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健全党组织为保证、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提高他们的素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要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增强党员意识,建设高素质农村党员队伍。

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弘扬求真务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的作风,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围绕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

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努力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

一、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逐步发展,全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

在此背景下,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

长期以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分割体制强化了二元结构,并由此造成城乡居民基本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使城乡差别制度化。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关键在于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全面推进以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的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

目前,全国范围内已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迈出了重要一步。

以此为起点,还需要进一步对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贴标准,扩大覆盖面,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校舍维修经费补足标准,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力度。

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选派和组织城市教师到农村交流任教,鼓励和组织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增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国家补助标准,适当增加农民个人缴费,规范基金管理,完善补偿机制,扩大农民受益面。

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药品监督,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

优先在农村落实扩大免费预防接种范围的政策。

  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在社会保障方面,针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刚建立、标准较低的实际情况,国家将着力建设和完善相关制度,加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

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需要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繁荣农村公共文化,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书屋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适当提高农村扶贫标准,集中力量解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特殊类型地区贫困问题。

此外,还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进度,增加农村沼气投入,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切实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需要以乡镇政府改革为重点,优化基层公共资源配置。

长期以来,支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不是公共财政,而是农民自己。

这就需要以保障基层财政为重点,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强化基层政府供给基本公共服务的体制保障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以乡镇政府改革为重点,优化基层公共资源配置,使乡镇政府把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整合农村各种资源,以较低的行政成本为农民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服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同样需要统筹解决。

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是扭转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的基础。

特别是针对农村社会事业欠账较多、公共服务匮乏的贫困地区,制定更加有力的支持政策尤显紧迫。

要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着眼于解决农村民生问题,切实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三中全会指出,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关系广大农民幸福安康,必须尽快惠及全体农民。

文件提出,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坚持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

文件提出,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坚持政府主导,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并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该文件提出,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定向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妥善解决乡村医生补贴,完善城市医师支持农村制度。

坚持预防为主,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费免疫范围,加大地方病、传染病及人畜共患病防治力度。

加强农村药品配送和监管。

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

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视健康教育。

加强农村妇幼保健,逐步推行住院分娩补助政策。

文件提出,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

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文件提出,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

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文件提出,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

增强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办好涉农学科专业,鼓励人才到农村第一线工作,对到农村履行服务期的毕业生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在研究生招录和教师选聘时优先。

  该文件还提出,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

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继续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

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

加强远程教育,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

二、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问题

造成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困难的原因是多重的。

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尤其是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穷国办大教育”是一个基本的现实,这不能不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农村教育的投入水平。

不过,从现有的条件和能力来看,我们发现,有三个方面的原因最为重要:

一是财政上,财政上的中央集中与教育投入过分地方化的矛盾;

二是经济上,城乡与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表现;

三是政治上,国家与农民、城市与乡村、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关系不顺。

首先,我国农村县市尤其是中西部县市政府财政困难,无力确保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

从乡村来看,中西部乡村事实上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和债务危机之中。

乡村债务不仅面广,而且量大。

全国乡村究竟有多少债务,说法不一。

农业部1999年全国清查的结果是乡村两级负债3259亿元。

教育系统自身债务沉重,税费改革减少了经费来源,政府和学校收支矛盾恶化,债务偿还困难。

在现存的县市乡村财政供养人员中,教育系统负担的财政供养人员较多,通常占到一半以上,所占县乡财政开支的份额较大。

在一些地方,县乡财政困难在相当程度上是乡村教育财政困难。

除政府本身的债务之外,不少学校在“普九”及各种教育达标升级活动形成了相当数量的债务。

如安徽省肥西县90年代以后,为了“两基”达标,各个学校纷纷举债或集资达标,向私人借款,银行信用社借款,及向职工集资建校、盖房,形成债务。

由于相当部分债务是向私人借款,利息高于同期银行利息,沉重的债务越滚越大。

从2002年“一费制”实行后,学校再也无力偿还债务了。

为了缓解收支矛盾,维持学校的运转,解决教师的待遇,有的学校重新把手伸向学生和农民,乱收费;

有的地方和基层政府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暗示或公然支持学校多收费、乱收费,要学校按规定的比例上缴乡镇,把义务教育当作一种产业来做。

从而助长了教育的乱收费现象。

农民的教育负担在一些地方再次出现反弹。

  三、重视村民自治问题

第一,对于村委会选举是否关心问题,调查显示,村民对村委会选举关心程度不高。

合计共有51.4%的村民表示非常关心和比较关心,但还有48.6%的村民对此表示很少关心和无所谓的态度。

第二,对于参加上届村委会选举投票的原因,60.9%的人是因为村里要求和随大流,另外还有6.8%的人是因为担心不参加选举得罪人,只有20.9%的人认为参加选举对自己后好处。

可见,大多数村民参加选举是消极被动的。

第三,对于没有参加上次选举的原因,29.5%表示不在家,22.7%认为选不选对选举结果影响不大,14.5%对选举不感兴趣,12.9%对候选人不满意,12.4%对程序不满意,8.0%属于其他原因。

由此看来,影响参选率的主要原因还是村民对选举缺乏积极性。

第四,对于选举的真实性问题,绝大多数村民持怀疑态度。

认为选举是完全走过场的占11.4%,基本上走过场的占43.5%,说不清的占28.0%,而认为选举不是走过场的只占对象总数的17.1%。

第五,对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也缺乏积极性。

对于村务公开问题,据调查统计,多数村民认为村里有时公开或很少公开村务,并对村务公开内容的真实性表示怀疑,有67.0%的村民认为有时公开或很少公开,18.7%认为从不公开,只有14.2%认为所在村庄能够做到一贯按时公开。

可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状况也并不理想。

第六,相当一部分村庄很少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

只有28.3%的人表示所在村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13.1%说以前开过,而36.2%表示很少召开,另外还有22.3%的人表示不清楚此事。

第七,村民对村委会的工作满意度不高,认为村委会不能帮助农民解决什么问题,起不了什么作用。

只有29.0%的调查对象对目前村委会工作十分满意和比较满意,而52.9%选择了“一般”即谈不上满意,也谈不上不满意,还有18.0%则表示不满意。

可以判断村民对村委会工作满意度不高。

第八,对于取消农业税之后的干群关系,76.2%认为比较好和很好,23.8%认为比较紧张和紧张。

可以看出,取消农业税之后农村的干群关系已经有了较大改善。

第九,关于目前的农民负担问题,71.4%认为负担基本合理和比较合理,5.9%认为没什么负担,22.7%认为负担仍然很重。

看来当前农民负担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第十,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效果问题,有52.8%的人认为是表面文章,而认为效果很好和比较明显的有40.1%。

结合我们曾去一些村庄进行实地考察情况来看,许多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实际上是地方官员搞的形象工程,大多数农民并未从中得到什么真正的实惠。

四、解决农民工在城市的处境,维护农民权益

1.社会地位评价低。

“农民工”的社会称谓,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分隔的产物,容易把进城务工人员看成城镇职工的“另类”,延续着不合理的劳动用工制度造成的“既成事实”,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不相吻合。

据全总2002年第五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无论社会地位、经济状况,还是社会职业评价,进城务工人员都排在25种社会职业群体的最后一位。

  2.存在企业劳动岗位歧视。

进城务工人员所从事的大多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工资水平低的工种,是城镇职工不愿涉足的“苦脏累险”岗位,他们工作勤奋、生活艰辛,却无法享受正常的劳动工资标准和福利待遇。

  3.社会公共服务不足。

一是子女入学困难。

在教育资源短缺、办学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农民工子女异地入学困难以及收取借读费的现象广泛存在,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各地政府制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财政预算,通常是按照城镇常住人口制定和规划的,即使有的地方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因素加以考虑,但在基层也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

一些公办学校通过不合理的收费,设置较高的门槛,阻挡进城务工人员就近方便入学,形成了对他们教育权利的歧视。

二是基本生活条件较差,社会救助缺失。

农民工不能享受经济适用房和廉价租房待遇,多数非公小企业不提供职工宿舍,农民工只能租住民房,费用高、生活设施差,安全缺乏保障。

由于社会救助实行属地化管理,城市、农村都没有把异地打工的农民工纳入社会救助范围,使得他们无法享受当地政府公共财政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医疗、教育、住房、司法援助等服务。

  4.短期内难以融入城市现代文明。

由于城乡利益分配机制和管理机制的差别,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缺乏,导致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社会秩序的观念淡薄,加上城市客观存在的社会歧视,他们对城市社会和市民阶层的归属感和认同程度较低;

他们中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技能岗位培训,劳动技能与城镇就业需求不匹配,难以有效参与国内外市场人力资源的竞争;

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低下,不利于自身发展潜能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难以改变生活的轨迹和窘迫的命运,共享社会文明进步和精神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短期内难以有效融入城市现代文明。

  5.人格得不到应有尊重。

尽管社会呼吁农民工与城市本地人应当一视同仁,但歧视现象仍然存在。

本地人认为他们脏、土气、小气、斤斤计较,埋怨农民工的大量涌入导致了城市交通拥挤和社会治安混乱。

本地人的优越感使其不屑于与农民工来往,调查中有农民工代表说本地人宁可上网聊天也不愿意与他们交流。

绝大多数进城的农民工的交往范围只局限于同乡或工友范围内,除了工作与无法避免的情况外,他们很难与城市人交往,更无法真正走进城市,成为游离在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

  6.政治权益难以实现。

由于远离家乡,农民工的政治权利很难实现。

如村委会的选举权是农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但远在外地的农民工自然无法行使。

在城市里,农民工由于没有本地户口,当地居民的政治权益同样无法得到享受。

在用工单位,农民工所处的单位大多是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民主意识差、民主管理工作十分薄弱,农民工根本无法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更谈不上运用民主管理手段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因此,农民工成了在经济上无保障,政治上无手段的特殊的群体。

7.在城市办事难。

(1)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办驾照、办出国护照、准生证等手续都要回老家办,十分不方便。

(2)虽然政府规定农民工子女入学与城市居民一视同仁,但具体办理入学手续需要很多证件证明,农民工由于异地打工,办齐手续费时费力。

(3)农民工返乡难,企业管理人员普遍反映,每年春节及“五一”、“十一”黄金周前,农民工为了买票经常请假,无心工作,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

很多农民工买不到票,为了回家只好买高价票,加重了农民工的经济负担。

8.精神文化生活枯燥。

农民工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空间里,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贫乏。

由于业余时间少、文化消费水平高,多数农民工只能以打扑克、逛街、看电视、翻杂志、聊天等打发闲暇时间。

68%的农民工年龄在35岁以下,其中相当数量是18-25岁、离开学校直接进城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对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处于一种饥渴和期待中,在调查回答“你最期盼的是什么”问题时,很大一部分青年农民工希望得到培训教育和丰富文化生活。

而现有公共文化设施不能满足农民工的需求,只有少量规模企业在内部有职工文化娱乐场所,很多农民工处于“工作时间机器人、工作之余木头人”的状况。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围绕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

文件还提到,以规范和制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