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3258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

第6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考纲

考点

考法

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

(重点)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应用。

(重点)

3.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与特点。

(重点)

4.等压线图与等压面图的判读。

(重难点)

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以等压线图为载体,考查有关风力、风向等问题,或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大气的受热过程(5年1考)

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两个来源

①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

A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

①地面增温:

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增温:

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

①削弱作用:

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

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任何物体温度最高时,其辐射最强。

就某一地区而言,地方时12点时,太阳辐射最强;地方时13点时,地面温度最高,地面辐射最强;地方时14点时,大气温度最高,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最强。

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少的因素分析

(1)纬度因素: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2)日照时数(白昼长短):

一般地,白昼越长,日照时数越长,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反之,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少。

(3)海拔高低:

一般地,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反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少。

(4)天气状况:

阴天时(或有雾霾时),云层较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晴天时,云层较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为什么“高处不胜寒”?

提示: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为地面辐射,海拔越低,距离地面越近,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多,气温越高;海拔越高,距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燃烧秸秆制造烟雾来预防霜冻。

③早春华北地区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仅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

→→→

(2)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

(3)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

 影响气温的因素

1.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

2.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等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

(2015·高考安徽卷)下图表示一年中大气上界单位面积水平面上每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单位为MJ/m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没有太阳辐射。

完成1~2题。

1.图中M日最接近(  )

A.春分日B.夏至日

C.秋分日D.冬至日

2.a、b两点太阳辐射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为(  )

A.太阳高度B.白昼长短

C.海陆位置D.天气状况

解析:

第1题,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没有太阳辐射,即为出现极夜的范围,大致在接近最右侧日期时极夜范围达最大,此时为冬至日,a所在虚线的日期和b所在虚线的日期恰好为极昼、极夜的分界,故两虚线所在日期为春分日或秋分日,结合极夜变化可知,a所在虚线的日期为春分日,b所在虚线的日期为秋分日,而M日大致位于春分日后、秋分日前的中间处,应为夏至日,故选B项。

第2题,由于图中统计的是“大气上界单位面积水平面上每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因此不受天气状况与海陆位置的影响,C、D项错误。

读图可知,a点太阳辐射量为30MJ/m2、b点为20MJ/m2。

由上题可知,a、b两点所在的日期分别为春分日和秋分日,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因而两点的白昼长度相同,排除B项;a点纬度位置较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量大,b点纬度位置较高,太阳高度较小,太阳辐射量较小,故太阳高度是导致两地太阳辐射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故选A项。

答案:

1.B 2.A

3.(高考北京卷)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解析:

选B。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箭头的含义。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③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

臭氧层遭到破坏,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臭氧吸收紫外线)减少,故A项错误;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透明度提高,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故B项正确;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故C项错误;出现雾霾天气,大气逆辐射增强,故D项错误。

 影响气温的因素

4.(高考全国卷Ⅱ)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

读图,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台风

B.海陆分布

C.地形

D.大气环流

解析:

选C。

读图可知,该区域为我国台湾,台湾山脉纵列中东部,从等温线的分布看,气温随着地势升高而降低,故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5.(高考海南卷)甲地(位置如图)气温年变化较小,5~8月降水稀少。

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纬度较低

C.距海较远

D.植被较好

解析:

选B。

气温年较差大小和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只有纬度较低,甲地冬季气温才不会比夏季气温低很多,气温年较差才会较小,B项符合。

 热力环流的形成和等压面图的判读(5年2考)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具体如下图所示:

1.读上图,探究下列问题。

(1)近地面冷热与气流垂直运动有何关系?

提示:

近地面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冷,气流下沉。

(2)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高低有何关系?

提示:

近地面气压总是大于高空的气压。

(3)近地面的气压高低与近地面冷热有何关系?

提示:

近地面热,形成低压;近地面冷,形成高压。

(4)气流的水平运动流向有何特点?

提示:

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3.常见热力环流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请解释巴山地区夜雨较多的原因。

提示:

夜晚,山顶空气冷却下沉,沿山坡下沉至谷地,谷地中的暖湿气流被迫抬升,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白天,谷地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

3.逆温出现时对大气污染有何影响?

提示:

逆温出现时,大气对流不旺盛,污染物不易扩散,会加剧大气污染。

 热力环流的形成

掌握热力环流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 

(1)一个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2)两个气流运动方向

①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②水平运动——从高压指向低压。

(3)三个关系

①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关系

②温压关系:

热低压、冷高压(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③风压关系:

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a、b、c、d处所示)。

 等压(温)面图的判读

1.等压面图的判读

(1)判断气压大小

①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如图,PA>PC,PB>PD。

②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

如图,PC>PD,PB>PA。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则高空为低压。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

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

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

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大小

等压面下凹处,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如上图中甲地;等压面上凸处,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如上图中乙地。

2.等温面图的判读

等温面图与等压面图的判读有很多相似之处,可借用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来判读等温面图。

(1)随着海拔升高,等温面的温度数值逐渐降低。

(2)等温面向下凹的地区,气温较同高度其他地区低;等温面向上凸的地区,气温较同高度其他地区高。

如上图中甲地为低温中心,乙地为高温中心。

(3)夏季:

陆地上等温面向上凸,海洋上等温面向下凹;城市市区等温面一般向上凸。

 热力环流的形成

(2015·高考四川卷)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城市可能位于(  )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B.40°N附近大陆西岸

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

D.40°N附近大陆东岸

2.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解析:

第1题,该城市冬季气温在0℃以下,说明冬季寒冷,不可能位于纬度较低的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西两岸,故排除A、C两项;40°N附近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

气候,冬季温和,气温在0℃以上,故B错误;40°N附近大陆东岸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气温在0℃以下,故选D。

第2题,受热岛效应影响,市中心气温高于郊区,气流上升,水汽易冷却凝结形成降水,而郊区气温较低,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故选A;由于此时市区的气温较高,所以降雪的可能性不大,故B错误;市区与郊区冷热不均形成城郊热力环流,市区上升气流将污染物带至郊区,而由郊区流向市区的气流可将燃烧秸秆产生的烟雾带至市区,故C、D两项都错误。

答案:

1.D 2.A

 等压面图的判读

3.(高考山东卷)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