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辽宁省普兰店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24826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辽宁省普兰店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辽宁省普兰店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辽宁省普兰店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辽宁省普兰店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辽宁省普兰店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辽宁省普兰店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年辽宁省普兰店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辽宁省普兰店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辽宁省普兰店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故选C。

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

”其中“立子立嫡之制”是指

B.宗法制

D.礼乐制

【答案】B

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继承王位的原则,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正确;

A是原始社会首领承袭制度,A错误;

C是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和宗法制互为表里,C错误;

礼乐制是配合分封制的礼仪制度,故D项错误。

点睛:

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内容

链接点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

井田制是西周分封制实行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宗法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之上,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破坏,分封制、宗法制也随之崩溃

经济

井田制、青铜时代集体耕作

文化

礼乐制度

3.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表现为:

A.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B.地方实行郡县制

C.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一整套选拔及考核官吏的制度

D.皇权至上和皇位世袭

【答案】D

权力高度集中是指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即皇权是至上的并且皇位还是世袭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属于权力集中,但并非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拔及考核官吏的制度和权力高度集中无关联,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D。

a.皇帝独尊:

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b.皇位世袭:

“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c.皇权至上: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

4.刘邦认为:

“(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潘翼之卫。

”汉初统治肴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B.颁布推恩令C.设置节度使D.推行察举制

【答案】A

【详解】题干反映了刘邦错误吸取秦亡的教训,认为秦没有分封子弟为王,以致孤立而亡,因此地方上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故选A;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诸侯王的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排除B;

唐朝时期设立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局面,排除C;

D是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盛行于两汉,排除。

5.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隋唐开创科举制度,这三者的共同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巩固国家统一

C.强化贵族特权D.加强君主专制

【详解】秦朝郡县制的实行,使地方直接受中央管辖;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诸侯王将封地再封给其子弟,地方诸侯的势力被削弱;

隋唐开创的科举制度,将知识分子引入了统治集团,并直接为最高统治者所任命使用,剥夺了地方长官掌握拔擢人才的主动权。

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使地方势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故选A、B、D没有体现这些举措的共同作用,排除;

三项制度都削弱贵族特权,排除C。

6.汉代皇帝诏书先下御史大夫,然后转给丞相,丞相上书也由御史大夫转达。

御史大夫一职多由皇帝的亲信充任,如景帝时的晃错、武帝时期的张汤等。

可见御史大夫

A.对丞相具有监督与制衡作用

B.是内外朝制度的具体体现

C.实际上掌握着朝廷行政大权

D.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据材料“诏书先下御史大夫,然后转给丞相,丞相上书也由御史大夫转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御史大夫一定程度上对丞相具有监督与制衡作用,故A项正确;

御史大夫本身属于外朝官员,不能体现内外朝制度,故B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御史大夫实际上掌握着朝廷行政大权,故C项错误;

材料也没有反映御史大夫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诏书先下御史大夫,然后转给丞相,丞相上书也由御史大夫转达”,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御史大夫的职能的角度入手,同时,注意排除中外朝制度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7.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授爵制是以军功为标准的;

汉代察举制是以品行为标准的;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高低为标准;

隋唐科举制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所以答案选D。

8.中国古代创立的一种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其评价有:

①发展了秦汉的郡县制;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这一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行省制

C.内阁制

D.封国制

【详解】从材料“发展了秦汉的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中可以看出,这一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故B项正确;

AC项是中枢权力制度,加强了皇权,故AC项排除;

封国制度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故D项排除。

【点睛】“发展了秦汉的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是关键信息。

9.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C.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明成祖时设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后来,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但没有决策权。

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加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军政要务,但没有决策权,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故选C项;

A、B、D项的叙述与所学史实不符,故排除。

10.梭伦改革措施中打破了贵族凭借出身和门第垄断政治权力的是

A.颁布“解负令”

B.鼓励发展工商业

C.实行财产等级制

D.创立“陶片放逐法”

结合所学知识,梭伦改革按照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赋予各等级公民不同的权利和义务,打破了强调出身的世袭原则,故C项正确。

颁布“解负令”,有利于保障公民群体的稳定。

故A错。

鼓励发展工商业,有利于经济的繁荣。

故B错。

“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的措施,故D错。

11.“在他们看来,抽签的整个过程,神都在显示着他的作用,抽签的结果是神意的表达,他们必须执行。

古希腊人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所以,抽签方法被雅典人广泛地应用到了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城邦公职人员的选任上面。

”这一措施

A.彰显了神权在雅典崇高地位

B.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C.便利了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D.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正确

据材料“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所以,抽签方法被雅典人广泛地应用到了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城邦公职人员的选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神意怀有敬畏”不等于神权有崇高地位,古代雅典实行民主政治,不是神权统治,故A项错误;

通过抽签选举城邦公职人员,显然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故B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说明抽签选举的局限性,不是说明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问题,故C项错误;

公民大会抽签选举,属于直接民主的体现,不能保障其决策一定正确,故D项错误。

故选B。

12.罗马法规定:

“被继承人死亡时,从家长权或夫权下解放出的子女和妻子等,他们可以直接继承死者的遗产。

”对这一表述理解正确的是罗马法

A.宣扬资产阶级财富思想B.打破了贵族的知识垄断

C.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D.规定妇女享有政治权利

古罗马属于奴隶社会,故排除A;

从题干中“从家长权或夫权下解放出来的子女和妻子等,他们可以直接继承死者的遗产”的信息,可以看出罗马法保护公民对私有财产的所有权,故选C;

罗马法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B;

在古罗马,妇女不属于公民,不享有政治权利,排除D。

13.“这一法律适用的对象是罗马人与外国人相互之间的诉讼案件,它所调节的社会关系是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关系。

”“这一法律”是指

A.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权利法案》

D.《万民法》

材料中“这一法律适用的对象是罗马人与外国人及外国人相互之间的讼争案件,它所调解的社会关系不再是一个共同血缘团体内部的关系,而是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关系。

”说明了罗马法适用的对象是罗马帝国境内的所有自由民,即罗马法调整的帝国境内的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此时的法律应该是万民法,故D项正确;

AB两项适用于罗马共和国公民;

D项是英国颁布的。

对材料“这一法律适用的对象是罗马人与外国人及外国人相互之间的讼争案件,它所调解的社会关系不再是一个共同血缘团体内部的关系,而是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关系。

”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4.英国是历史上最早实行议会君主制政体的典型国家,这种政体不同于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的特点的最大表现是

A.政府对总统负责

B.国家元首的权力是世袭的、象征性的、礼仪性的

C.政府和政府首脑都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

D.议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

15.英国首相与中国明朝内阁首辅相比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者都是由国家元首任命

B.两者都是中央政府首脑,都领导各部

C.中国内阁权力来自皇帝,英国内阁权力来自议会

D.中国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英国内阁是民主政治的象征

英国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首相组织内阁,内阁只对议会负责,首相是政府首脑;

中国明朝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侍从机构,不是正规的中央行政机关,B不符合明朝内阁,符合题意,故选B;

A、C、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6.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法国1875年宪法的这一条款仅以一票之多获得通过;

1877年,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法国共和政体运行,但当年君主派的一家报纸仍叫嚣:

“我们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连狗都不如的烂泥浆。

”这从根本上反映出()

A.共和制将被君主制推翻B.法国共和制的确立非常艰难

C.恢复君主制是历史发展必然D.共和制确立不适合法国国情

1875年法国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君主派仍然强烈反对共和政体和共和派,据此可知法国国内封建势力斗争激烈,共和体制的确立艰难。

材料的一票之差、君主派的叫嚣,都反映了君主派的反复阻挠,共和制建立的艰难,故B正确;

材料确实反映了君主派力量强大,但不是材料论述的主旨,排除A;

C与材料和实际的历史事实都不符,故C错误;

实践证明,法国共和制适应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到目前为止法国存在时间最长的宪法,故D错误。

17.历史课上,教师引用了一个观点:

“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下列哪一项不能证明上述观点

A.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

B.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C.宪法未赋予议会立法权

D.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

试题分析:

本题理解的关键是抓住“不彻底和不完善”这一特征表现来推断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

并由此去认识德意志帝国立法权的问题:

宪法赋予议会立法权,但其受皇帝的制约,从而得出结论。

因此答案选C。

ABD三项说法正确,但是不符合题干的意思。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

【名师点睛】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议会是立法机构,但是行政权和立法权没有真正分离,而且行政权制约立法权,任何法案必须经过皇帝批准才能生效。

联邦议会(上议院)权力大,帝国议会(下议院)权力小,帝国国会对帝国主义政府没有任何监督权。

德意志帝国实际上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体现了较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18.近代中国的历史,也就是近代中国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历史。

下列近代中国诗歌所反映的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一座万园之园,一个艺术典范,一把旷世大火,一片断壁残垣。

②一旦强掳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

③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④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

A.①③④②B.②①④③C.①②③④D.③①④②

联系史实可知,①一座万园之园,一个艺术典范,一把旷世大火,一片断壁残垣。

发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发生于抗日战争中;

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后;

发生于19世纪末。

故正确的排序应是①③④②。

故此题应选A项

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点评:

关于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这一考点的命题。

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将是主要形式,还会有新情境、新材料的设计与应用。

通过设计新的情境材料,如文字、图表或实物等,考查学生的材料提炼分析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单纯考查本单元的可能性不太,但很有可能把这一部分内容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和思想变化结合在一起考查“近代化。

1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文中的“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甲午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详解】由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合所学,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选A;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排除C;

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排除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排除D。

20.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天朝田亩制度》反映的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

B.《资政新篇》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资本主义方案

C.《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是太平天国进行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

D.《资政新篇》表达了农民的理想与追求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的建国方案,主要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不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是正确说法,不符合题意。

21.“赔偿2亿两白银;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以上内容出自

A.中英《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中日《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由条约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条约是《马关条约》,故本题答案选C项;

ABD不符合题意。

22.美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发生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曾说:

“中国人民从巴黎决议的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

”该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D.抗日战争

从“巴黎决议”和“民族觉醒”等关键词中我们能欧看出这件事情与巴黎和会有关,是一场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运动是五四运动,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辛亥革命发生在巴黎和会之前,故排除;

C、D选项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与巴黎和会无关。

23.毛泽东曾富有历史感地说过,辛亥革命的革命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取得了最后胜利。

这一“革命事业”是指

A.结束清政府的统治B.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C.打倒日本侵略军D.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辛亥革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这一任务直到解放战争胜利之后新中国成立才完成,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清政府的统治结束只标志着帝制结束,封建势力依旧存在;

B选项错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在大革命结束之后就实现了;

C选项不符合辛亥革命的任务。

2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共产党走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这条道路的开辟始于创建()

A.中央革命根据地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敌后抗日根据地D.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胜利”。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之后,认识到敌强我弱的形势,便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1927年10月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故B项正确。

中央革命根据地是1931年11月在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亦称中央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排除A;

CD是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排除。

25.“回顾历史,遵义会议必须看成为一次政治会议而非一场军事政变……严格来说,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开是史无前例的……但不管怎样,它是中共党史上和毛泽东上升到权力顶峰之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中共党史上的“里程碑”是指(  )

A.从大革命过渡到土地革命B.结束右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C.中共提出联共抗日的主张D.党从幼稚状态开始走向成熟

依据题干“它是中共党史上和毛泽东上升到权力顶峰之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结合所学可知,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因此“里程碑”是指党从幼稚状态开始走向成熟,故D项正确。

A项错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就开始土地革命了;

B项对应的是八七会议;

C项不是遵义会议的内容。

本题考查遵义会议的相关知识,需要对遵义会议意义的理解和识记。

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它是中共党史上和毛泽东上升到权力顶峰之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结合遵义会议的意义解答即可。

26.1936年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宣告长征取得最终胜利,重大意义有(  )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的企图②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③保存了党和红军的精华④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详解】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完成了战略大转移,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以陕北作为根据地,将中国革命的胜利推向全国。

故组合①②③④符合,故排除ABC,选D。

27.美国《时代》周刊载:

“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文章记载的事件指的是

A.武汉会战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

根据材料的信息“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可以判断该战役是淞沪会战。

1937年8月至11月的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打乱了日军的侵华部署。

故答案为B项。

武汉会战和台儿庄战役发生在1938年,平型关大捷是太原会战的组成部分,排除ACD项。

28.1940年以后,为了粉碎日军的图谋,打破其“囚笼政策”,克服国民党顽固派对日妥协投降的危险,华北八路军所属部队乘青纱帐和雨季,对日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破袭作战。

这次“作战”是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D.百团大战

【详解】1940年,彭德怀领导八路军对日军发动了百团大战,是对日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破袭作战,故D正确;

淞沪会战和平型关大捷都是1937年,台儿庄战役是1938年,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29.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再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电报:

“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在电文中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主要理由是

A.继续合作,惩罚日本B.明辨是非,打击共党

C.巨头聚首,发展友谊D.避免内战,共商大计

根据材料“内争不容再有”“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共定大计”可知,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主要理由是“避免内战、共商大计”,D项表述符合题意,故选D;

1945年8月20日抗战已经结束,排除A;

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30.1949年,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诗人用“时间开始了”讴歌新时代的开篇。

这场革命的意义是

①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扫清障碍

②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③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④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根据材料“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