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预防与纠正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23121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预防与纠正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预防与纠正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预防与纠正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预防与纠正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预防与纠正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预防与纠正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

《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预防与纠正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预防与纠正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预防与纠正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

ABSTRACT

Thestudyofchildren'

saggressivebehaviorandits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isanimportantsubjectinpsychology,educationandothersubjects.Especiallyinrecentyears,aspeoplebecomemoreandmoreawareoftheimportanceofpublichealthandmentalhealth,theimportanceofchildren'

saggressivebehaviorresearchisincreasinglyprominent,andhasmademorebreakthroughsandprogress.

Whetherexpertsorscholarsorparentsorteachers,theyregardchildren'

saggressivebehaviorasnegativeandnegativeevents,soastoavoid,stopandcorrectitastheultimategoal.Thisstudysuggeststhatinearlychildhood,aggressivebehaviorisanobjectivecharacteristicofgrowth,especiallyinearlychildhoodisinevitable,canbeseenasneutralbehavior,cannotbegenerallyclassifiedasmistakesandweaknesses,buttoanalyze,recognizeandacceptchildren'

sbehavioralproblems,andtodivertmorereasonablemeasuresofeducationtohelpthemgrow.Theintentionofthisstudyisbasedonrelatedstudypsychology,causesofinfantaggressivebehaviorwerestudied,inordertogetsomecorrectchildrenaggressivebehaviorguidancemethod.

KeyWords:

Aggressivebehavior;

characteristicperformance;

CorrectionStra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在幼儿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但是现在家庭一般都是一个孩子,家长也总是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受挫能力降低,因此,当幼儿走进幼儿园这个集体中则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不适应。

大量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比较突出,当幼儿遇到不顺心的情况,通常会采用攻击性行为来达到目的或宣泄自己的不[1]。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影响孩子本身同时也会对其他孩子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调查是非常重要的。

纵观国内外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不论是从家庭、幼儿园还是社会环境方面都做了研究,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大量资料中发现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

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

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因此,我们选择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调查与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意义

对于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能从理论性的角度来指导教育行为,会更具科学性。

因此本研究来自于日常的实践,通过解析不同类型的真实案例,目的是仍服务于实践,使有需要或有困惑的教育者能从本研究中提到的问题与自己遇到的实际状况作比较,从而合理解读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并积极引导减少该行为的产生。

(1)完整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的比较研究

本次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分析儿童期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且试图通过两个年龄段的比较进行分析研究,相对以往比较笼统地归纳原因的做法,本研究将体现出更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另外,通过比较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婴、幼儿的年龄特点,为理解、帮助儿童的行为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为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手段

由于学前儿童受到年龄特征、身心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常用的惩罚法、鼓励法等很难掌握适度性问题,如实施不当还会引发其它的问题行为[2]。

不同的个体反映出的行为问题都是不同的,不能简单地用一种方法去解决,也不会立竿见影,本研究旨在提供多种引导教育方法,并运用案例具体说明如何综合运用来有效帮助儿童改善攻击性行为问题,对教师、家长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学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相关概念

(一)攻击行为的定义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由于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或者需要的满足受到干扰,基于不满、怨恨、愤怒等情绪,用身体或言语侵犯一定对象的行为。

如进行身体上的侵犯(打人、推人、拽人等)或言语上的攻击(大声喊叫、侮辱、骂人等),或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表现,是幼儿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幼儿期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总趋势是:

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相对增多[3]。

3岁左右,幼儿更多依靠身体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比如,如果自己所要玩的玩具被别的幼儿拿走,就会立刻产生敌意,并用抓、打、咬的方式来夺回玩具,而不是用言语的形式来攻击对方。

3岁以后,身体攻击渐渐降低,言语攻击渐渐增多。

(二)学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

1.口语攻击

口语攻击一般就是辱骂,说一些自己也不是很明白的脏话,幼儿的智力和能力毕竟有限,幼儿学到的第一项本领就是说话,也就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提供了一个工具。

同时,幼儿所具有的较强模仿力,也使得幼儿在接触身边鱼龙混杂的环境时,容易模仿他人运用不文明的语言,尤其是自己的情绪得不到缓解的时候,骂人就成了一个爆发口。

口语攻击是攻击性行为中最普遍、最常见的攻击方式。

2.人身攻击

人身攻击比口语攻击严重得多。

幼儿的人身攻击大多是抓、撕、咬、打、踢,严重的还会手脚并用。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对自我行为的控制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极易造成身体损害甚至导致终身残疾。

因此,人身攻击是幼儿攻击性行为中破坏力最大的攻击。

3.破坏物品

每一个幼儿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心情不好的时候发发公主病,砸砸物品也是有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中,破坏物品也是很常见的现象,一些幼儿因为抢不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就把其他的玩具砸坏,让别的幼儿也没有玩具玩,破坏物品也是值得关注和引起重视的,以小见大,孩子现在砸的是玩具,如果不加以制止纠正,长大了就不是砸玩具,而是其他破坏力更强、杀伤力更大的物品了。

(三)学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更多依靠身体攻击

在幼儿攻击性行为中,大多的攻击性行为都是以身体攻击为前提的。

特别是在当前社会高速发展和科技飞速进步的生活环境下,伴随着各种视频播放器的盛行,一些武打动作、枪战场面等暴力画面引诱着幼儿去模仿。

同时近年来在幼儿接触的动画形象中,也有很多攻击行为的产生。

受这些带有暴力色彩动画片的影响,很多幼儿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模仿,不仅为孩子实施攻击性行为提供了负面范例,有的甚至走上暴力犯罪的不归路。

2.随年龄的变化而减少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减少,随着年龄的渐渐增加,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会有所上升,攻击性行为也就相应的得到控制。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辨别能力也渐渐增强,对于一些无意识的攻击性行为也学会了忍让和宽容,自己主动攻击别人的行为也意识到不对,而进行收敛,人是有智慧的动物,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幼儿攻击性行为也是可以控制和改变的,这些攻击性行为可以看做是幼儿最原始的一种状态,只要在后期的教育中进行指导和纠正,加上幼儿自身的智力水平渐渐提高,有了自我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这样的攻击性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3.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据研究表明,在发育过程中,女孩比男孩更早熟,这是身体发育特征决定的。

但是幼儿攻击性行为却相反,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在幼儿阶段比女孩强[4]。

或许是因为男孩天生就比女孩子更有表现欲和掌控力,在幼儿发育的早期,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东西等行为,男孩的频率大大超过了女孩,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二、学前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原因

本研究进行幼儿观察共18天,对小、中、大班共89名幼儿(其中小班31人、中班26人、大班32人)进行了观察。

共搜集有效案例198例,其中小班64例,中班72例,大班62例,从以下这些活动进行观察,根据结果分析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表2-1观察内容记录表

活动类型

晨间游戏、教学活动、区域游戏、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桌面游戏

冲突的起因

物品、空间争议、游戏争议、干涉、控制他人,故意挑衅、其他

解决冲突的策略

语言攻击、威胁命令、身体攻击、工具侵犯、说理解释、告状求助、物品交换、协商调节、其他

冲突的结果

积极结果、中性结果、消极结果

冲突的持续时间

1分钟之内、1-2分钟、2-3分钟、3-4分钟、4分钟以上

表2-2不同活动中攻击行为的次数分布和百分数

游戏活动

非游戏活动

总计

小班

39次

67.2%

19次

32.8%

58/次

30.5%

中班

53次

74.6%

18次

25.4%

71次

37.3%

大班

49次

80.3%

12次

19.7%

61次

32.1%

141次

74.2%

25.8%

190次

100%

(一)学前幼儿自控能力的缺失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愤怒情绪是点燃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导火线。

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愤怒情绪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

幼儿在情绪方面具有易外露、不稳定、易受感染等特点,行为受情绪影响,易冲动、发怒、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这些因素也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人们不仅能从思想上感知他人的情感,而且还能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情感,他把这种情形称之为移情[5]。

移情特质水平低的幼儿由于不能较好理解他人观点因而曲解他人行为的可能性就大,也就容易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二)教育观念的桎梏

1.幼儿心理健康得不到关注

幼儿在不断演变的亲子关系中,最佳的成长阶段为3—6岁。

在这段时间内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

但是从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来看,大部分父母都倾向于用物质享受来表达对幼儿的爱与宠溺,却忽略了幼儿正在成长的心灵引导。

有的父母都抱有树大自然直的心理,认为幼儿还小,心理健康的关注为时尚早。

也有的父母对于孩子一些不健康的心理不会加以引导,反而会觉得孩子这么做是环境导致的,只会任其发展,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害了孩子,教育方式的错误是不可饶恕的,根本不利于孩子以后的发展,只有健康的幼儿心理才能让幼儿更加健康地成长。

这一阶段的矛盾冲突解决得是否顺利,对将来人格得健康发展极为重要,解决不同会造成以后许多的行为问题,特别是攻击性行为,因而这一阶段的人格发展是否正常,对未来健康人格至关重要。

基因并不是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决定因素,合理解释是这种先天性的基因倾向会在后天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

2.幼儿社会交往技能薄弱

现阶段父母对于幼儿的教育多倾向于孩子的物质满足与个体成长,却忽视了孩子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

每个人都是要面对社会、踏入社会的,父母从小对幼儿的溺爱,只会让幼儿的身心得不到很好的发展,父母无法为孩子做好一切,许多东西都是孩子必须去经历的,社会交往技能也是一门必修课,而且还是从小就应该引起重视和教育的,社会交往技能薄弱将会导致幼儿更加脆弱的心理,这种不健康的教育方式也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6]。

(三)缺乏家庭温暖

在家庭生活中,如果父母具有攻击性的行为与语言的倾向和习惯,这常常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容易使幼儿出现和使用攻击性行为;

如果父母习惯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纵容幼儿的侵犯性行为泛滥,必然造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得到强化而增加其攻击频率。

如果幼儿园中班幼儿家长经常使用暴力及攻击性言行,幼儿则会不自觉的模仿家长的行为。

家长如何对待幼儿和家长自己如何表现严重影响着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如果在家里因攻击性行为而受到严厉惩罚的孩子,往往与同伴交往中具有更大的攻击性。

事实上惩罚孩子只是在家里限制了攻击性行为,但却助长了孩子在外面的攻击性,因此惩罚教育应该选择正面教育。

另外,在幼儿面前吵架、家长如何对待幼儿和家长自己如何表现,儿童也会模仿,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四)教外界不良环境影响

根据中班幼儿家长的调查发现幼儿被拒绝受到挫折、被排斥,干扰或阻碍幼儿达到其目的或意愿等社会因素会影响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

而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证认为,挫折往往会引起攻击性情感,挫折与攻击有某种关系。

但是,并不是幼儿的所有的挫折都会产生攻击行为,如果挫折被看作是正当的、无意的或非专断的,就不会使幼儿异常愤怒。

给孩子讲清楚使其能接受挫折的道理,是能减少攻击性行为的。

另外,幼儿园中班幼儿家长指出幼儿在游戏中发生冲突次数最多,在口头和躯体的攻击行为都表现出较高的频率。

同伴关系差、社交技能缺乏的儿童容易受到同伴的拒绝,被拒绝的儿童往往会对来自同伴的信息做出错误的归因,认为别人都是怀有敌意的,所以与同伴冲突也是使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因素[7]。

在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即电视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儿童电视片中的孙悟空、奥特曼等成了孩子崇拜的偶像,它教给中班幼儿一些攻击性的行为方式,并使中班幼儿放松了对攻击性行为的抑制,它使暴力“合法化”,并习以为常,这大大地影响着中班幼儿身心地健康发展。

三、纠正学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一)加强学前幼儿自控能力培养

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当幼儿产生矛盾,对别人产生攻击性时,要耐心并巧妙地把幼儿思想置于受害者的地位,让他换位思考体会受害者的痛苦。

认识到攻击性行为对他人所带来的伤害,学会对这种错误行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从而有效地抑制攻击性行为[8]。

通过外部的力量抑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不够现实的,也无法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减少,甚至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反作用。

所以,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帮助幼儿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上,减少甚至消除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首先,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并不断强化规则意识,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以减少攻击性行为;

其次,要培养幼儿谦让、互助、分享和合作精神,帮助幼儿逐渐弱化并消除攻击性行为。

教师和家长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如讲故事、看影视节目以及自身的行为等,为孩子树立亲社会行为的好榜样,帮助幼儿学会谦让、互助、分享和合作,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并逐渐强化和固化亲社会行为[9]。

(二)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在教育实践中不同教师对幼儿攻击事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往往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是因为教师受到了来自自身和外界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所以中心幼儿园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根据自己班幼儿发生的不良行为,结合教育的经验,逐步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其次,幼儿园中班幼儿家长应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给幼儿以心灵安慰。

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运用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与他们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10]。

由于中班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对各种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只是一味的学习模仿,因此作为成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在幼儿面前暴露矛盾,给幼儿起到榜样的作用。

(三)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要主动去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在孩子面前,父母尽量不要争吵,不要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在孩子面前彼此埋怨,发生冲突,更不要相互指责、发难,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

同时,我觉得家长还应该对孩子进行科技的教育,不要走极端,不能过度纵容和溺爱,当然也不能一味的实行高压政策,要相互结合,在爱护和尊重孩子的同时,又要对孩子进行严格的要求,甚至自己作为家长可以身先士卒,言传身教地教育孩子,告诉孩子最正确的处理方式,以一个合理、科学的方式来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

家园共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家长要正确认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反思和调整孩子的教养方式。

其次,要倡导家庭邻里和社区活动组织同一小区或街坊邻居的幼儿结伴玩耍,家长们既可以互相交流教养孩子的经验与教训,寻求横向帮助和教育合作,同时还可以利用同伴的良好行为习惯去影响孩子,帮助孩子消除与纠正攻击性行为,发展和强化亲社会性行为[11]。

然后,家长应避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并陪伴幼儿看电视、碟片,注意以正面形象引导、教育幼儿,避免幼儿盲目模仿。

(四)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氛围

大量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在幼儿攻击性发生的过程中起着刺激和诱导的重要作用。

虽然这种作用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并非关键,但却在很在程度上增加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我们应该创设一个不会诱发攻击性行为的良好环境。

首先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敞自由的活动空间,减少活动中的无意碰撞与摩擦,可以避免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准备充足的活动材料,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行为倾向的玩具,避免刺激和诱导孩子的侵犯性行为的产生。

其次是要创设一个和谐、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

紧张、消极的心理环境往往使幼儿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孩子处处感到压抑,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而和谐、宽松、愉悦的环境可以使孩子处于积极的情绪体验之中,幼儿容易产生亲社会性行为[12]。

总结

攻击性行为是成人所不愿意看到或接受的幼儿表现之一,在理想状态中应该人人和平共处、相亲相爱,但世界是由各类矛盾组成,既然攻击性行为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的孩子既有可能被攻击也有可能去攻击他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积极面对、客观接受、正确处理。

我们要重视教育力量的合力,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成长需求共性可以分化为个性,个性也可以归纳至共性。

无论攻击性行为的千变万化,教育者必须遵从教育原则,重视联合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力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规律与需求。

特别是有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孩子,更值得我们去关注。

攻击性行为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交往关系问题,学前儿童期的攻击性现象更应受到重视与深入研究,因为儿童期的攻击性行为包含发生、发展、减弱消退或成为日后暴力行为的萌芽,具有深刻而长远的意义。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希望在丰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实证案例研究、完整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比较研究、为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手段等方面尽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赵青.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2):

102+62.

[2]王芸芸.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1):

473.

[3]王叶,张莉.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理论解释与影响因素分析[J].儿童发展研究,2017(03):

6-11.

[4]徐文,唐雪珍.中、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特点的比较[J].萍乡学院学报,2017,34(05):

99-104+113.

[5]李能.针对“攻击性”幼儿读者的阅读疗法个案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7,36(04):

59-62.

[6]周静.浅析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策略[J].时代教育,2017(14):

212-213.

[7]谭越月.自然后果法在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中的运用[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4):

75-79.

[8]叶寨红.家园合力,引导攻击性行为幼儿学会与同伴交往[J].学苑教育,2017(02):

18.

[9]田娇娇.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策略[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7(12):

138-139.

[10]柳依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J].科普童话,2017(12):

81.

[11]缪津娴.如何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及帮助策略[J].知音励志,2017(02):

287.

[12]马峰丽.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N].发展导报,2017-05-19(028).

致谢

时光匆匆,白驹过隙,我的学习就要结束了,虽然心里纵有千万的不舍和遗憾,但是结束的钟声已敲响,重新起航的号角又响起了。

回忆这四年的本科生美好生活,其中酸甜苦辣只有自己可以体会,但是所有的经历都是我人生的财富,假如让我用一个词来叙述我的学习生涯,那就是“感谢”。

感谢我的学院,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度过两年是我的幸运。

学校的所有老师都具备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因人施教的崇高师德,所有授课老师的授课都为我此后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老师严谨的教育理念和宽广的胸怀,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感恩无条件为我付出的家人,感谢一直以来你们的默默付出,感恩你们的鼓励和容忍,正是因为你们的爱和无私奉献,我才可以无忧无虑的学习和生活,才能顺利完成学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