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22393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重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重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重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重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Word格式.docx

《重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Word格式.docx

3.1.6危岩

陡坡或悬崖上被裂隙分割可能失稳的岩体。

3.1.7崩塌

危岩体离开母岩下落的现象。

3.1.8泥石流

挟带大量泥沙、石块的间歇性洪流。

3.1.9塌岸

河流、水库岸坡在水动力作用下后退的现象。

3.1.10致灾地质体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体。

3.1.11致灾地质作用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作用。

1

3.1.12地质环境

与水圈、气圈和生物圈互相作用并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岩石圈的上部空间。

3.1.1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为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而对致灾地质作用或致灾地质体进行控制和整治的活动。

3.1.14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

因防治地质灾害的需要采用各种勘察手段和方法对致灾地质体或致灾地质作用及所处地质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的行为。

3.2符号

3.2.1岩土性质指标

c——岩土体(含结构面)的粘聚力

flk——天然湿度条件下岩体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

——岩土体的重度?

w——水的重度

?

——岩土体(含结构面)的内摩擦角

3.2.2计算参数A——水位变幅D——动水压力F——危岩稳定系数Fs——滑坡稳定系数

Fst——滑坡稳定性安全系数Ft——危岩稳定性安全系数

h——地下水位面至库水位面范围内的高度,浪高hw——裂隙充水高度Hb——波浪爬高Hp——波浪影响深度

Hs——设计高水位以上坡高K——浸透系数

Kd——与被冲蚀岸坡表面粗糙度有关的系数。

l——滑面长度

P——滑坡剩余下滑力Q——地震力R——抗滑力S——塌岸宽度T——下滑力

U——滑面水压力V——后缘裂隙水压力

W——自重与相应地面荷载之和

α——滑面倾角,水位变动带稳定坡角,风险概率β——地下水流线平均倾角,水上稳定坡角μ——给水度

Ψ——滑坡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ζe——地震程度作用系数3.2.3其它

2

δ——变异系数μ0——算术平均值μk——标准值σ——标准差4总那么

4.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级

4.1.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应划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级。

4.1.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级应根据致灾地质体危害对象的重要性和成灾后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按表1进行划分。

表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分级

危害对象的重要性重要一级一级二级较重要一级二级三级一般二级三级三级致灾地质体成灾后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大中小

4.1.3致灾地质体危害对象重要性的划分应符合以下规定:

a)重要:

县级以上城市主体、人口密集区及重要建设项目;

b)较重要:

乡镇集镇及较重要建设项目;

c)一般:

村社居民点及一般建设项目。

建设项目重要性可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DB50/139-2022的规定确定。

4.1.4致灾地质体成灾后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的划分应符合以下规定:

a)损失大:

威胁人数多于300人或预估经济损失大于10000万元;

b)损失中等:

威胁人数50人~300人或预估经济损失5000万元~10000万元;

c)损失小:

威胁人数少于50人且预估经济损失小于5000万元。

4.1.5塌岸防治工程等级应根据塌岸危害对象重要性和成灾后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的差异分段划分,每段长度不宜大于1km。

4.2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分

4.2.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应对地质环境复杂程度进行划分。

4.2.2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应根据致灾地质体变形差异、物质组成差异、稳定性控制因素多少和致灾地质体或致灾地质作用所处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按表2划分。

3

表2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分

a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复杂致灾地质体变形差异致灾地质体物质组成差异致灾地质体稳定性控制因素b致灾地质作用途地质环境a致灾地质体所或大大多复杂中等复杂中等中等中等中等简单小小少简单断定因素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应由复杂向简单推定,首先满足其中两项者即为该等级;

当致灾地质体不明确时可直接按致灾地质作用所处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分;

b致灾地质体或致灾地质作用所处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可参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DB50/139-2022划分,划分时不良地质现象应不含致灾地质体本身。

4.2.3塌岸勘察中的岸坡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应根据地质环境差异分段划分,每段长度不宜大于1km。

4.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阶段

4.3.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应视情况确定是否分阶段进行。

当致灾地质体规模不大、基本要素明显或地质条件简单或灾情危急、需立即抢险治理时宜进行一次性勘察;

当致灾地质体规模大、基本要素不明显或地质环境复杂时应分控制性勘察和详细勘察两个阶段进行。

4.3.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控制性勘察应在充分搜集分析以往地质资料基础上,根据需要进行调查测绘、勘探和测试等工作,查明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成因、形成机制,对致灾地质体在现状和和规划状态下的稳定性作出初步分析并对致灾地质体的危险性作出评价,作出是否需要进行详细勘察和防治的结论,控制性勘察成果应能作为详细勘察的根据,但一般不宜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根据。

4.3.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详细勘察应考虑城镇建设、移民迁建、道路、沿江港口码头及岸坡治理等规划建设的需要,根据控制性勘察的结果,结合可能采取的治理方案部署工作量,分析评价致灾地质体在现状和规划状态下的稳定性和发生灾害的可能性,并提出防治方案建议。

详勘成果应能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根据。

4.3.4一次性勘察的工作深度应符合详细勘察的基本要求。

4.3.5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期间应开展地质工作,对开挖形成的边坡、基坑和洞体进行地质素描、地质编录和检验,验证已有的勘察成果;

必要时补充更正勘察结论,并将新的地质信息反馈设计和施工。

当勘察成果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不能满足设计施工需要或设计有特殊需要时,应进行施工勘察。

施工勘察应充分利用已有施工工程。

4.4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工作布置原那么

4.4.1勘察工作应遵循先地质测绘后勘探和先物探后钻探的原那么。

4.4.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中的地质测绘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4

a)所使用地形底图应为能反映现状地形地物的地形图,其坐标宜为北京坐标系,高程宜为黄海高程,在绘制地形底图时应删去使阅读地质内容产生困难的符号、注记,等高线间距以能反映地貌形态又便于读图为原那么;

b)地质测绘线路布置对致灾地质体基本要素、变形迹象宜以追索法为主,图面上每0.01m2范围内线路长宜为400mm~800mm,观测点(含工程点)数量宜为5个~10个,防治工程为一级或地质环境复杂时取较大值,防治工程为三级且地质环境简单时取较小值,观测点、线不应均布,应以控制致灾地质体基本要素及变形特征为准;

c)观测点应以仪器法或半仪器法测定,点位误差图面上不应大于0.5mm;

d)地质测绘平面图上,应突出表示各致灾地质体的基本要素及变形迹象,线状要素可扩大到1mm宽度表示,等轴状时可扩大到2mm2表示;

e)地质测绘的每个地质观测点均应作好原始记录,并应有观测点的平、剖面示意图或素描图、照片等。

代表性观测点还应采集相应的标本。

4.4.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中应根据监测位移矢量图等监测成果对致灾地质体的位移方向和勘察工作量进行校核和必要的调整。

4.4.4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应根据需要进行天然建筑材料勘察。

天然建筑材料勘察宜符合《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的规定,涉水工程的天然建筑材料勘察宜符合《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范》SL251-2000的规定。

4.4.5勘探和原位测试位置和方法的选择,应保证勘探和原位测试的施行不导致致灾地质体稳定性明显降低。

4.5各类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基本要求

4.5.1滑坡勘察应查明滑坡区的地质环境,查明滑坡的性质、成因、变形机制、边界、规模、变形阶段、稳定状况及其危险程度;

提出参与计算评价的有关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及地下水的有关参数;

查明或预测成灾危害情况;

阐明滑坡防治的必要性,为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地质根据。

4.5.2危岩勘察应查明勘察区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植被、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特征、地质构造特征、裂隙发育程度及分布特征,卸荷带分布范围,应重点查明危岩体的空间几何形态、控制性结构面特征、危岩及基座变形特征。

判断崩塌的方向和影响范围,分析危岩产生原因,评价危岩在可能的最不利条件下的稳定性、失稳的特征、规模及危害程度;

阐明危岩防治的必要性,为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地质根据。

4.5.3泥石流勘察应查明泥石流区的地质环境,全域汇水区面积及边界;

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及堆积区的范围、特征和泥石流的危害;

阐明泥石流防治的必要性,为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地质根据。

4.5.4塌岸勘察应查明岸坡地质环境,进行岸坡分段、分类和塌岸预测评价,确定需要治理的岸坡长度、位置、范围及规模;

阐明工程治理的必要性,为设计确定治理工程提供地质根据。

4.6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

4.6.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控制性勘察、详细勘察或一次性勘察施行前均应进行勘察设计。

4.6.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控制性勘察和一次性勘察设计应在充分搜集现状地形图及其它有关资料、认真进行现场踏勘、划分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确定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级的基础上进行;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详细勘察设计应在控制性勘察结论的基础上编制,勘察工作的布置应充分利用控制性勘察阶段工作量。

4.6.3勘察设计书内容见附录A。

4.6.4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工作应按勘察设计书施行,不应随意变更勘察工作量。

当勘察过程中发现勘察设计书预估的地质情况与实际地质情况有较大出入时,应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对勘察工作量作适

5

附录C(规范性附录)岩土程度抗力试验

C.1试验目的

岩土程度抗力试验用于确定抗滑桩岩土体程度抗力系数及程度承载力。

C.2试样制备

C.2.1试验宜在竖井、试坑或平洞内,选择有地质代表性的试段进行。

C.2.2试点受力方向应与岩土体实际受力方向一致。

C.2.3对于岩体承压面积不宜小于0.07m2;

对于土体承压板面积不宜小于0.25m2。

C.2.4试点边缘至井(洞)壁的距离应大于承压板直径或边长的3倍,至临空面的距离应大于承压板直径或边长的4倍。

C.2.5承压面应采用人工方法凿平,起伏差应小于承压板直径的5?

C.2.6试验前应对试点进行地质描述。

C.3试验设备及安装

C.3.1宜采用圆形刚性承压板,承压板厚度不宜小于500mm(对于破碎岩土体,承压板厚度可适当降低,但不宜小于300mm),当刚度不足时,可采用叠置垫板等方式进步承压板刚度。

C.3.2程度推力加载装置宜采用油压千斤顶,加载能力应为预估最大试验荷载的1.2倍。

C.3.3程度推力的反力可由井壁岩土体提供,假如预估反力不足应采取浇注混凝土后座进行处理。

C.3.4荷载量测宜采用并联于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或采用应力环、应变式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

传感器的测量误差不应大于1%,压力表精度应优于或等于0.4级。

试验用千斤顶油泵、油管的容许压力应分别大于最大加载时压力的1.2倍。

当采用多台千斤顶同时加载时,应采用并联方式,以确保千斤顶出力一致。

C.3.5岩土体的程度位移量测宜采用电测位计或大量程百分表,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a)测量误差不应大于1%,分辨率为0.01mm;

b)位移测试仪表应对称安置于承压板上,板外岩土体上宜布置测表;

c)基准梁应具有一定的刚度,梁的一端应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应简支或自由;

d)固定和支撑位移计(百分表)的夹具及基准梁应确保不受气温、振动、试验变形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

C.3.6加压及传力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a)清洗岩体试点表面,铺垫一层水泥浆,放置承压板并挤出多余水泥浆;

b)清除土体表面突起的颗粒,凹坑用细砂填平;

c)在承压板上依次安装千斤顶、钢垫板、传力柱,后座;

d)施加接触压力,使整个系统紧密接触;

e)承压板、千斤顶,传力柱等部件的中心在同一轴线上,轴线应程度,垂直于承压板。

C.4试验步骤

C.4.1对于破碎岩类、软弱岩类、遇水软化、遇水膨胀等特殊岩类或土层,应进行预压,预压值为最大试验压力值的5%。

C.4.2加压前测表初始读数应充分稳定,每隔10min读数一次,直至所有测表连续三次读数不变。

C.4.3荷载的级差应由大到小递减,先预估极限荷载PmBx,荷载小于0.50PmBx,级差为0.10PmBx;

荷载为0.50~0.75PmBx级差为0.05PmBx;

荷载大于0.75PmBx,级差为0.025PmBx。

C.4.4加载应采用变形控制。

每级压力加压后应立即读数,以后每隔10min读数一次,当各测表相邻

46

两次读数差与同级压力下第一次读数和前一级压力下最后一次读数差之比小于5%时,方可施加或退至下一级压力。

C.4.5当压力与变形关系曲线不再呈直线或承压板周围岩土面出现裂缝时,应减小荷载级差。

C.4.6试验采用逐级连续加载,直至试点破坏。

C.4.7当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a)某级压力下,承压板上和板外测表的读数不断变化,且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这种变化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可认为岩土体已破坏;

b)压力表读数显示荷载加不上或勉强加上但很快降下来,可认为岩土体已破坏;

c)承压板周围岩土表面出现明显隆起或裂缝持续发展,认为岩土体已破坏;

d)当设备出力不够,岩土体未能达到破坏,但压力已达到工程设计压力2倍。

C.4.8加载结束后分3~5级卸载,每级卸载后应立即测读变形,卸载完成后应每隔10min测读一次,当连续3次读数不变,可终止试验。

C.4.9试验结束后,应描述裂缝发生及发展情况。

C.5试验数据计算与整理

C.5.1作用于试验点上的单位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p?

Q(C.1)A

式中:

p——作用于试点上的单位压力(MPB);

Q——作用于试点上的法向荷载(MN);

B——试点承压板面积(m2)。

C.5.2岩土体变形值应采用承压板上有效测表的平均变形值,应绘制压力p与变形w关系曲线,必要时应绘制w-lgt关系曲线及承压板外岩土体p-w关系曲线。

各特征点的压力值应根据承压板p-w关系曲线,结合w-lgt关系曲线和板外岩土体p-w关系曲线确定。

C.5.3岩土体程度变形模量根据下式计算:

E0?

?

4(1?

2)(p?

p0)?

D(C.2)

w?

w0

式中:

E0——变形模量(MPB);

D——承压板直径(m);

p——p~w关系曲线直线段终点对应的压力(MPB);

p0——p~w关系曲线直线段起点对应的压力(MPB);

w——p~w关系曲线直线段终点对应的岩土变形(m);

w0——p~w关系曲线直线段起点对应的岩土变形(m);

μ——岩土体的泊松比。

C.5.4岩土体试验的程度弹性抗力系数应根据下式计算:

K?

p?

p0(B.3)

K——岩土体试验程度弹性抗力系数(MN/m3);

其余符号同前。

47

附录D(规范性附录)概率系数

风险概率α所对应的概率系数ta应按表D.1取用:

表D.1概率系数ta值风险概率(α)0.050.02风险概率(α)0.050.02风险概率(α)0.050.02251.712.06261.712.06271.702.05281.702.05291.702.05131.772.16141.762.14151.752.13161.752.12171.742.11数据量(n)301702.04401.682.02601.672.00801.661.981001.661.981201.661.98∞1.651.9616.3112.7122.924.3032.353.1842.132.7852.022.57数据量(n)181.732.10191.722.09201.722.09211.722.08221.722.07231.712.07241.712.06数据量(n)61.942.4571.902.3781.862.3091.832.26101.812.23111.802.20121.782.18

48

附录E

抗剪强度指标敏感性分析样表

(资料性附录)

抗剪强度指标敏感性分析表可按表E.1的格式制作。

表E.1抗剪强度指标敏感性分析样表粘聚力(c)kPa5101520253035内摩擦角(?

)°

78910111213

49

本标准条款表述所用助动词说明

对本标准条款表述所用的助动词说明如下:

“应”和“不应”用于表示要准确地符合标准而应严格遵守的要求。

“应”等效于“有必要”、“要求”、“要”和“只有才允许”,“不应”等效于“不允许”、“不准许”、“不答应”和“不要”。

“宜”和“不宜”用于表示在几种可能性中推荐特别合适的一种,不提及也不排除其它可能性,或表示某个行动步骤是首选的但未必是所要求的,或(以否定形式)表示不赞成但也不禁止某种可能性或行动步骤。

“宜”等效于“推荐”和“建议”,“不宜”等效于“推荐不”、“推荐?

不”、“建议不”和“建议?

不”。

“可”和“不必”用于表示在标准的界限内所允许的行动步骤。

“可”等效于“允许”、“答应”和“准许”,“不必”等效于“不需要”和“不要求”。

50

P——滑坡剩余下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