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高考模拟试题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21842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2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高考模拟试题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高考模拟试题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高考模拟试题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高考模拟试题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高考模拟试题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高考模拟试题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高考模拟试题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高考模拟试题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高考模拟试题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剖析]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受到“左”倾错误的指导,并成为三年困难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为纠正“左”倾错误,1960年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答案]D[命题思路]考查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例3](2007广东文基,25)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

B.“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1956-1966年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D.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城市取得突破

[剖析]此题可用排除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故A项错;

“大跃进”时期我国片面发展重工业,故B项错;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成功,D项错,故选C项。

[答案]C

[命题思路]本题考查我国经济建设初期的相关内容。

[例4](2007上海B,27)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

“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

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

”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工商业改造B.统购统销

C.“一五”计划D.土地改革

[剖析]由题干中的时间“1956年1月2日”和材料“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了”,表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完成了。

故选A。

[答案]A

[命题思路]考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情况。

[例5](2007111东文综,29)(节选)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山东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

材料一登州文会馆是美国传教士狄考1876年创办的一所教会学校,表l为该校正斋(中学部分)开设的主要课程:

表1

┏━━━━━━┳━━━━━━━┳━━━━━━━━┳━━━━━━━━┓

┃┃┃┃社会科学类┃

┃宗教类┃中国经学类┃自然科学类┃┃

┃┃┃┃及其他┃

┣━━━━━━╋━━━━━━━╋━━━━━━━━╋━━━━━━━━┫

┃┃┃代数备旨、圆锥┃┃

┃天道溯┃书经、诗┃曲线、测绘学、┃┃

┃源、救世┃经、论语、┃格物(声、光、电┃读作作文、万国┃

┃之妙、罗┃礼记、孟┃等)、航海法、物┃通鉴、二十一史┃

┃┃子、左传、┃理测算、化学、┃约编、是非学、┃

┃马书等┃┃动植物等、微积┃富国策等┃

┃┃易经等┃┃┃

┃┃┃分学、天文揭┃┃

┃┃┃要等┃┃

┗━━━━━━┻━━━━━━━┻━━━━━━━━┻━━━━━━━━┛

材料二试办山东大学堂章程规定:

“以四书、五经为体,以历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

学(注:

艺学指算、绘、矿、医、声、光、化、电)为用。

——安作璋等《齐鲁文化通史》

(2)分析材料一、二,指出两所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共同之处。

这类新式学校的创办对山东近代经济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已成为外商投资的重点地区。

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额达89.7亿美元,占全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达14.9%,其中,制造业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领域。

表2为山东省各地市1992—2005年累计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全省同期累计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

表2

┏━━━━┳━━━━━━━━┳━━━━━┳━━━━━━┳━━━┳━━━━━━┓

┃┃投资┃┃投资┃┃投资┃

┃地区┃┃地区┃┃地区┃┃

┃┃比重(%)┃┃比重(%)┃┃比重(%)┃

┣━━━━╋━━━━━━━━╋━━━━━╋━━━━━━╋━━━╋━━━━━━┫

┃济南┃5.36┃潍坊┃7.26┃临沂┃1.68┃

┃青岛┃37.19┃济宁┃2.91┃德州┃2.13┃

┃淄博┃4.14┃泰安┃1.16┃聊城┃0.98┃

┃枣庄┃1.13┃威海┃10.91┃滨州┃1.14┃

┃东营┃l.41┃目照┃1.59┃菏泽┃1.11┃

┃烟台┃19.2l┃莱芜┃0.68┃┃┃

┗━━━━┻━━━━━━━━┻━━━━━┻━━━━━━┻━━━┻━━━━━━┛

(3)依据表2概括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集中分布的两个地带,并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4)简要回答这种分布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材料四自2000年中央提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山东境外投资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呈现一些新特点。

(5)图l、图2分别表明山东境外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投资区域不断扩大。

以这样的思路,你认为图3体现的山东境外投资的特点应该如何概括?

请对山东企业如何实现境外投资的新突破提出合理化建议。

[剖析]

(1)注意题目中的几个关键限定诃:

史实说明,三个方面(政治、经济、思想),先秦时期,山东范围。

然后再结合课标、考纲和教材进行联系定位J语言和内容力求集中明了,说明即可。

(2)两段材料提供的是山东近代学堂,一外一中,材料说明完整,只要静心带着问题通读材料然后再进行归纳提炼,共同之处便可迎刃而解。

而积极影响略加分析便可轻易得出,教育育人才,人才促经济,人才改社会。

(3)从图表可以看出,外商投资比重较大的地区为青岛、烟台、威海,这三个城市都分布在沿海地带;

其次为潍坊、济南、淄博这三个城市都沿胶济铁路分布。

所以外商投资于沿海和沿铁路地带。

其影响的因素:

沿海地带位置优势,有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同时两大地带均交通便利、制造业较发达,且属于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4)由于外商投资于沿海和胶浇铁路沿线地带,必然会带动两大地带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扩大;

由于外商投资的产业主要是制造业,那么会使山东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产业增加,同时推动山东制造业的迅速发展。

(5)高考中图表题的形式日趋多样化,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材料提供的是一扇形图表,一般是让大家认识比例、比重、份额问题,但本题又附设了一些条件“山东境外投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好)“图1、2分别表明山东境外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区域不断扩大”(好)“以这样的思路”等,只有把握住了这些附设条件,才能从图表中概括出正面的准确的符合要求的结论;

第二问,让大家为企业的境外投资提建设性意见,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和扩展性,可结合现实中的实际现象灵活做答,但境外投资需注意:

的本质性问题仍需突出:

如投资结构问题、科技自主问题、国家经济安全问题、遵循国际规则问题等等。

[答案]

(1)政治:

山东境内的齐国和鲁国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封国。

经济:

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促进了中国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思想:

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孙膑的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2)共同之处:

都有中国经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

作用:

培养了新式人才,促进了山东近代经济的发展。

(3)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胶济铁路沿线地带(或沿济南、淄博、潍坊、青岛一线)地理位置:

经济基础(产业、工业基础);

基础设施(交通)政策。

(4)有利影响:

有利于生产要素向东部沿海和胶济沿线地带集中,带动山东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东部沿海和胶济沿线地带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有利于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

(5)①特点:

境外投资的主体多元化。

②建议:

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制定正确的境外投资经营战略;

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企业境外投资的竞争力;

加强境外投资主体合作;

避免恶性竞争;

不断优化境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领域,提高投资效益;

遵循和利用世贸规则,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命题思路]该题是典型的“山东”题,体现了山东地方特色,而历史的考查角度很是到位,三本必修教材均有涉及;

其综合性的特点弥补了考查选材单一的局限,这更是该题的最成功之处。

难度不是很大。

但区分度会很好,独到的视角切人和问题设问,充分展示了新课标改革的新风范。

[例6](2007广东,29)(节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

材料四

表31928、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

┃项目┃1928年┃1940年┃增幅(%)┃

┣━━━━━━━━━╋━━━━━━━╋━━━━━━╋━━━━━┫

┃钢(万吨)┃430┃1830┃326┃

┃煤炭(万吨)┃3550┃16600┃368┃

┃棒织物(亿米)┃26.78┃39.54┃48┃

┃┃┃┃┃

┃谷物(万吨),┃7300┃9550┃31┃

┗━━━━━━━━━┻━━━━━━━┻━━━━━━┻━━━━━┛

表4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

┃项目┃1952年┃1957年┃增幅(%)┃

┣━━━━━━━╋━━━━━╋━━━━━╋━━━━━┫

┃钢(万吨)┃135┃535┃296┃

┃煤炭(万吨)┃6600┃13100┃98┃

┃布(亿米)┃38.3┃50.5┃32┃

┃煤(万吨)┃16392┃19505┃19┃

┗━━━━━━━┻━━━━━┻━━━━━┻━━━━━┛

(表3据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编制,表4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编制)

材料五1933年,(苏联)宣布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提高工业品的出售价格,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加快(工业化的)资金积累。

1953年,中国实行以固定价格强制收购粮食的制度……为拟定的工业化规划提供了资源……低价的收购制度提供了把物资部分无偿地转出农业部门的手段。

(摘自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4)材料三中图1人物对中国革命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分)参照图2、3、4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支持对建设新中国的主要作用。

(3分)

(5)根据材料四、五,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5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相似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0分)并分析新中国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4分)

[剖析](4)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对中国革命帮助的主要体现依据所学知识不难作答“苏联的支持对建设新中国的作用要参照图例从外交、经济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概括。

(5)材料四图表中各种数字明确表明中苏经济发展的特点是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发展落后,存在问题也较容易概括;

分析原因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4)体现:

帮助创建中国共产党;

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有助于冲破帝国主义外交孤立政策;

有助于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有助于新中国培养人才。

(5)特点:

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生产发展滞后。

问题:

经济结构不合理(或片面强调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以忽视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

原因:

新中国缺乏管理全国经济的经验;

受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影响。

[命题思路]本题以中苏关系为切人点,考查了20世纪20年代及建国初期苏联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帮助、支持,与热点贴近,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例7](2007上海C,37)最近,国外二位学者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下面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

(1)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1分)

(2)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

(6分)

(3)你如何评价图片所体现的主题?

[剖析]

(1)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属于送分式的设问,因为1978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在国人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2)首先要把握中国在21世纪所展现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加以论证说明即可。

(3)答案具有开放性,在提炼图片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做出言之有理的评价即可。

[答案]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可从三方面展开。

从中国的视角来看,如:

1978年后确立了对内改革的战略决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计划经济转移到市场经济等;

从世界的视角来看,如:

1978年后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融人世界,加人WTO等。

从2l世纪的视角来看,如:

2l世纪全球进人了急剧变化的新时代,中国成为2l世纪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影响国际格局变化以及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所有这一切都源于1978年的历史性转折等。

注:

标答仅供参考,答案不必全部符合标答。

考生也可以从个体的视角梳理、综合、分析后,进行回答。

(3)本题答案开放。

能提炼出与图片所提供的信息相关的主题,作出评价并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命题思路].本题旨在了解考生对历史过程的分析、评判、驾驭、运用史实和史料的能力以及历史叙述与论述的能力。

本题可以选取一个视角,也可进行综合性的阐述。

考题精练

一、单项选择题

1.(2006广东综合,9)“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

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延安大生产运动B.农业合作化高潮

C.“大跃进”运动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C由“赶上英国不发愁”可知这首新民歌反映的就是“超英赶美”的浮夸风,本质是“左”倾冒险错误,正确答案是c项。

命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大跃进”运动的理解和认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2005广东综合,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广东()

1毗邻港澳,有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

②作为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

③历来是对外开放的门户

④具有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D1979年,根据广东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此设置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①②正确,排除B、C两项;

比较A项和D项,即③与④,广东不具备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④错误。

正确答案是D项。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和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

3.(2005广东,13)上海曾有个资本家说:

“现在搞厂容易了,过去要和杜月笙、流氓、警察打招呼,现在不同了,销售有百货公司,配料有轻工业部,贷款有人民银行,还有党、团、工会搞增产节约,我们好做事了。

”这反映当时()

①资本家的经营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

②资本家已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③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加强

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C本题提供了一则材料,解题时首先要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例如“人民银行”“增产节约”等,由此判断其时间应该在新中国成立后至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前,由此可以选择正确答案。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4.(2005广东,15)下列各项中属于“大跃进”运动中泛滥的“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是()

A.高指标B.高投资C.高积累D.高能耗

4.A“大跃进”的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5.(2005广东综合,8)1957~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A.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的发展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5.A1957~1966年又称“十年探索时期”,由于中共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又加上“左”倾错误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了困难,但仍在曲折中前进,所以B项错误;

C项是“文化大革命”;

D项主要表现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6.(2004广东综合,10)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项目建设的完成,标志着()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取得成效

C.提前完成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6.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B项不符合这一阶段特征,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事情。

C项表述错误,“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不能标志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的提前完成。

D项与题干无关。

本题实际上是考查“一五”计划完成的历史意义,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7.(2004广东,16)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目的是()

A.解决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问题B.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错误

C.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

D.落实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经济方针

7.B解题的关键是再现“八字方针”提出的背景,1960年中央提出“八字方针”,当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故应选B项。

本题考查对“八字方针”提出目的的理解。

8.(2004广东,14)1951年开始的“三反”运动和“五反”运动()

A.分别在国家机关、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中进行

B.分别在国家机关和国营企业中进行

C.目的均在于惩治私营企业中的不法行为

D.都是为了纯洁干部队伍,抵制资产阶级的腐蚀

8.A“三反”主要是在国家机关和国营企业中开展,“五反”主要是在私营企业中开展,据此可以排除B、C、D三项。

本题考查对“三反”“五反”的理解,也是一道比较题。

9.(2004广东综合,11)“文革”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重新启动,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是()

A.直接选举农村基层干部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C.取消人民公社

D.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

9.B抓住题干中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突破性举措”的限定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

10.(2004广东综合,1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业化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方面的重大成就是()

A.积极扶植乡镇企业,开辟了工业发展的新路

B.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毒加快消费品工业的发展

C.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

D.全面整顿铁路运输,保证国民经济动脉畅通

lO.C时间限定在“改革开放后”,首先排除D项,它是“文革”后期的事情。

本题的题干中“中国的工业化有了长足进步”干扰性很强,实质上它是虚指,与求答项无关,求答项是“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所以再排除A、B两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非选择题

11.(2006广东,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

单位:

雇农

贫户

中户

富户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1948年

83

197

116

18

27

2

1953年

3

74

335

4

7

材料二1952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

“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学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

(一)

材料三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得很不适应。

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

——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3年)

请回答;

(1)运用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反映的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

(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53年时的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

(3)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体制”具体指什么?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它为什么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11.答案:

(1)土地改革。

(2)小农经济经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