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概论2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15801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修辞概论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汉语修辞概论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汉语修辞概论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汉语修辞概论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汉语修辞概论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修辞概论2Word文档格式.docx

《汉语修辞概论2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修辞概论2Word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语修辞概论2Word文档格式.docx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陈望道先生对修辞做了广狭之分。

▪狭义:

以为修当修饰解,辞当作文辞解,修辞就是修饰文辞。

▪广义:

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辞为语辞,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

修辞定义:

▪修辞就是言语交际参与者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运用相应的语言形式,恰切地建构话语和解构、理解话语,以达到理想交际效果的活动。

二、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表达和接受效果的规律的科学。

陈望道先生将修辞现象分为:

▪1、积极修辞:

使话语生动形象

包括辞格和辞趣

▪2、消极修辞:

使表达清楚明白

要求内容明确、通顺;

形式平匀、稳密

▪《修辞学发凡》杰出贡献:

1、建立一个崭新科学性强的修辞学体系。

2廓清修辞定义任务和作用的理论、3提出修辞必须适应题旨情境。

4在继承前人基础上,提出修辞手法两大分野学说。

1963年,张弓先生的《现代汉语修辞学》,标志这一时期中国修辞学研究引人注目的成就和理论制高点。

修辞与语境

一语境及分类

▪语境:

使用语言的环境.在修辞上,许多表现手法就是利用特定的语境产生的。

二、语境与表达

(一)注意上下文语境,使表达顺畅、明白

▪1、适合语音语境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2、适合语义语境

▪上下文语境对语义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搭配和照应两个方面。

搭配是指同一上下文里语言单位在语义上能否组合使用。

▪语义的照应是指同一上下文语境中的内容,前后语义要一致并有呼应。

▪3、适合语法语境

(二)注意场景语境,使得表达适境、得体

▪1、适合交际场合——适境

▪2、适合交际对象——得体

▪(三)注意认知语境,使表达适情、合度

▪三、语境与情趣

▪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上原定台词:

“各位来宾,你签名了吗?

如果没有签名,就请在中午的冷餐会上留下名字。

因为今天很有纪念意义。

▪孙道临的开场白:

“大家只要叫我‘孙’就行了,‘SUN’英语为‘天上的太阳’。

那么朋友,当你们光临电影节的时候,有一个东方的太阳在拥抱你们。

▪1、单独的词语,无所谓生动与否,进入特定的语境,就有了情趣。

▪台湾著名节目主持人凌峰在春节晚会上的一段独白:

▪在下凌峰,我和文章(台湾影星)不一样,虽然我们都得过“金钟奖”和“最佳男影星”称号。

但是,我是以长得难看而出名的(掌声)。

两年多来,我们大江南北走了一趟——拍摄《八千里路云和月》,所到之处呢,观众给予我们很多的支持,尤其男观众对我的印象特别好,因为他们认为本人的长相很中国(笑声、掌声)。

中国五千年的沧桑和苦难全都写在我的脸上(笑声、掌声)。

一般说来,女观众对我的印象不太良好:

有的女观众对我的长相已经到忍无可忍的地步(笑声、掌声),她们认为我是人比黄花瘦,脸比煤球黑(笑声)。

但是我要特别表明:

这不是本人的过错,实在是家父母的错误。

当初并没有征得我的同意就把我生成这个样子(笑声、掌声)。

但是,时代在变、潮流在变、审美的观念也在变。

如果你仔细地归纳一下,你会发现,现在的男人基本上分为三种:

第一种——你看上去很漂亮,看久了也就那么一回事,这一种就像我的好朋友刘文正这种;

第二种——你看上去很难看,看久了以后是越看越难看,这种就像我的好朋友陈佩斯这种;

第三种——你看上去很难看,看久了以后你会发现,他另有一种男人的味道,这种就是在下我这种(笑声、掌声)。

鼓掌的都表示同意了!

鼓掌的都是一些长得和我差不多的(笑),真是物以类聚啊!

接下来按规矩迎接挑战,带来了一首歌曲,叫做《小丑》。

在我的人生观看来,我认为每个人都在扮演许多次的小丑:

有的时候是在爱人面前;

有的时候是在领导面前;

有的时候是在孩子面前;

有的时候是在父母面前。

我呢,是在鼓掌面前,给大家带来一首《小丑》——掌声有没有就无所谓啦(笑声、掌声)!

▪2、言外之意产生妙趣的依据:

助。

射出。

也。

▪3、悖情理处显奇趣:

牢骚满腹。

泉香而酒冽。

红刀子。

吃脸。

▪四词语深层义的读解与语境

▪词语一旦进入特定的语境,就具有了限制义。

而文学作品中的词语往往在言语代码字面义之外又具有深层的意义。

创作者依据语境生成这一意义,解读者也要依赖语境理解接收这一意义。

可以说语境是创作者与解读者交际所赖以生存的土壤。

▪1依据语境考察词语深层的信息容量

▪进入特定语境的词语往往扩展了信息容量,在其表层义之外又增加了深层义,这一信息的容量要结合语境来考察。

▪苏轼有两句诗:

“潜鳞有饥蛟,掉尾取渴虎。

”这两句诗记录的是宋朝时忠州发生的一件事:

一个深潭里藏着一条凶猛的蛟龙,一天,有只老虎跑到潭边饮水,不料被蛟龙捕食了。

苏轼用两句诗把这罕见的事描述了出来。

▪宋朝强幼安评论苏轼做诗“叙事简而意尽”这两句诗描绘蛟和虎的一场生死搏斗,有声有色,惊心动魄。

不仅从头至尾写出一场蛟与虎的恶斗,而且写出了恶斗的结果:

蛟胜虎败。

这不能不归功于“饥”、“渴”二字高容量的表现力。

“饥”与“渴”在这里已超出了词语字面义的容量,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

它们在诗中构成了尖锐的矛盾冲突,也点明了事件发生的因果。

虎是陆地上的猛兽,平时居于山林。

“渴”字写出了老虎跑到平原来的原因:

山中无水,口渴难忍,不得已跑到平原潭边饮水,自己“招灾”。

“饥”字写蛟腹中饥饿,但潭中已无其他生物可吃,它才会用尽全力捕食猛虎。

渴虎遇到饥蛟,必然导致激烈斗争。

在潭中,蛟占优势,所以虎被吃掉。

词语进入特定语境有时增加了词语本身所不具有的感情色彩,解读者要善于依据语境揣摩领会作者的真实含义。

《史记·

外戚世家》中有一段文字,叙述窦皇后与失散多年的弟弟窦广国相见时的情景。

窦皇后问明情况后,“持之而泣,泣涕交横下。

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

近代文学家林纾指出:

“悲哀宁能助耶?

然舍却‘助’字,又似无字可以替换。

苟令窦皇后见之,思及‘助’字之妙,亦且破涕为笑。

求风趣者,能从此处着眼,方得真相。

”(《春觉楼论文》)

2依据语境辨析词语表层义与深层义的反差。

部分词语本身具有特定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但进入语境后有的转换了色彩,解读者在解读时也必须根据语境来辨析。

▪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中有一段写三仙姑的文字:

“青年们到三仙姑那里去,要说是去问神,还不如说是去看圣像。

三仙姑也暗暗猜透了大家的心思,衣服穿得更新鲜,头发梳得更光滑,首饰擦得更明,官粉搽得更匀。

”“新鲜”、“光滑”、“明”、“亮”本是表赞美义的词语,但放在三仙姑身上,给人的却是一种可笑厌恶之感,因为它们与三仙姑的身份年龄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反差,读者由这反差中读出了幽默,读出了作者对这个令人作呕的“老来俏”的无情讽刺鞭挞。

▪表层义与深层义的反差不惟表现在感情色彩上,也表现在语体色彩上。

词语的运用要受到一定语体的限制,但有时作者为了表达某种深层意义,有意造成词语语体色彩上的差异。

如钱钟书的《围城》有一个这样的句子:

“柔嘉道地是个女人,对于自己管辖的领土比他看得重,要挣点家私。

▪3依据语境欣赏寻常词语的内蕴情趣。

有的词语单独看起来不具有形象情趣,但与语境结合起来就具有了丰富的内蕴,充满了情趣。

▪唐朝诗人孟浩然有一首著名的田园诗《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就”在这里有趋从、主动向往之义,它不仅包含了“看”、“观赏”等义,而且写出了菊花的妍丽动人,主人的热情好客。

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客人于临走时率真地向主人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

一个极平常的字眼,使故人相待的热情、花的妍丽、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

寻常词语安置于异常语境中,也常显现出别具一格的情趣。

▪老舍《济南的冬天》中有这样一句: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吧。

“卧”本指人躺下或动物趴下,这里却用于自然界的景物,显然是比拟的用法。

用“卧”写小村庄既形象贴切又意境深远。

小村庄房屋矮小,故用“卧”,而“卧”更反衬出地域之广大,视野之开阔。

用“卧”字写雪,既写出雪的静态,又蕴涵着盎然生气,与前一“卧”字相配合,就创造出一种近似水墨画的静静的山村雪景图,给人恬静、安详的感觉。

▪4依据语境揣摩人物形态心理

▪词语进入特定语境中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人物的形态心理,

▪晋代陶渊明的《饮酒》诗第五首中有两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有人将“见”字改成“望”。

这首诗写于陶渊明弃官回乡,躬耕隐居之时。

用“见”字,说明诗人是在采菊时无意见到南山的,美好的景色和悠闲的心情融汇在一起,勾画出诗人那种悠然闲逸的神态,体现了诗人摆脱尘网的自得心情。

如改成“望”,则既采菊,又望山,变成有意去望山,这就把诗人偶然见到南山获得的乐趣,以及“见”字包含的韵味全改变了。

词语与语境高度融合,具有凝练的表现力,有时能多方位多角度地表现多个人物的形神状态。

《红楼梦》第二十回有一段故事,说是宝玉的奶妈李嬷嬷一日到宝玉房中,想喝奶酪被丫头阻止,说是宝玉特地为袭人留的。

第二日又来,适好袭人生病卧床,李嬷嬷借题发挥,大吵大闹,宝玉、宝钗等人都劝不住。

这时凤姐来了,她软硬兼施,利用自己当家奶奶的面子,迅速降伏了李嬷嬷。

书中写道:

“后面宝钗黛玉见凤姐儿这般,都拍手笑道:

“亏这一阵风来,把个老婆子撮了去了。

”这里不用“抓”、“拉”等动词,而用“撮”,足见作者的匠心。

他先将凤姐的一连串言行比作“一阵风”,再用“撮”字,一石双鸟,一方面活灵活现地写出李嬷嬷“脚不沾地”跟着凤姐走了的可笑形态,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凤姐的聪明干练,暴露了她的诡诘,哄人有方,

从语境的角度看“布莱尔美丽的错误”蕴涵的修辞审美意味。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长句和短句

▪短句和长句划分的依据是结构成分的多少和结构的复杂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长句是指结构成分多、结构比较复杂的修辞结构,包括结构复杂的单句和复句里的长分句。

▪长句可以用来周密、细致地表意,比较适合于政治评论、科技文献、法律条文等。

▪短句是指结构成分少、结构比较简单的修辞结构,包括短的单句和复句里结构简单的分句。

▪短句的表意特点是简洁、明快、灵活,多见于口语表达和文艺作品。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例子由四个判断句构成,为了适应内容表达的需要,采取了长句和短句配合的策略。

前三句意思逐层递进,先用数个短句,议论他的地位和硬骨头精神;

然后是由一个复杂单句构成的长句,以便对鲁迅作为一个民族英雄做全面而恰当的评价;

最后再用一个短句做总结,明快有力。

2.整句和散句

▪整句和散句划分的依据是短语、句子或句群内部的几个组成部分的语法结构是否相同或相近。

▪相同或相近的为整句,除此之外皆为散句。

▪整句的形式主要是对偶、排比、反复、顶真、回环等修辞结构。

其修辞功能是形式整齐、表意鲜明、气势贯通。

▪散句是语言运用的自然形态,其修辞功能是形式参差、表意生动灵活、亲切自然。

▪整句常用来突出语意重心、强化抒情力度或揭示逻辑关系,具有多方面的独特作用,但运用过多,也会造成文气的呆板和单调。

风和风打架。

水和水冲突。

人和人矛盾。

自己也跟自己过不去。

(王蒙《蝴蝶》)先用并列的整句形式,列举一系列的矛盾现象,对此进行渲染;

在此基础上,换用散句,下一个感叹式的结论。

形式的选择配合着内容的表达需要,并使整段话成为一个内外和谐的有机体。

3.主动句和被动句

动词谓语句中,主语是施事的称为主动句,主语是受事的称为被动句。

▪被动句的修辞功能大致有三个方面:

(1)含“被”字的被动句有强调陈述对象的被动性,表达“遭受’’等意味的作用;

(2)用于主动者不明或不必说出等场合,使表达简洁;

▪(3)在连贯话语中,可以用来调整话语结构,保持叙述角度的一致,使表意集中、连贯。

▪可惜他不在村里了,叫人家广聚把他撵跑了。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大家接着就预测他将被极刑,家族将被连累。

(鲁迅《范爱农》)

▪4.肯定句和否定句

▪肯定句是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否定句是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

▪同义的肯定句和否定句、单重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在句意表达上有轻重强弱的差别,因而能传达出说话者不同的感情、态度,在使用时要注意区分和选择。

▪与肯定句构成同义形式的否定句有两种,一是单重否定句,一般是在反义词前面加上一个否定词构成;

一是双重否定句,一般是两个否定词连用,或者一个否定词带上反问语气构成。

相比单重否定句,肯定句的语气比较强烈、明确,单重否定句语义程度较轻弱,口气也较婉转。

▪双重否定句比肯定句,语气有时明显更强烈,有时则比较委婉。

▪A.这件事你应该去争取。

B.这件事你不应该放弃。

C.这件事(难道)你没有(不应该)去争取吗?

D.这件事你不应该不去争取。

▪例(14)的四个句子意思相同,都是说对某件事应该去争取。

但语气上则有差别:

▪A强于B,但弱于C,同样是双重否定句,C的语气较强,D则比较委婉。

这类带反问语气的双重否定句,为了加重语气通常还用上“难道”等语气副词。

▪表委婉的双重否定句包含“不+能愿动词(或‘是,)+否定词’’的格式。

▪5.常式句和变式句

▪汉语句式的常规结构是“主前谓后’’、“动前宾后”、“附加语前中心语后”,在偏正复句中,常规序列是“偏句前正句后’’。

按照这种格式构成的句子就是常式句,如果临时改变句子成分或分句构成的常规语序,就得到了变式句。

▪(15)在哀牢山中某兵团三营营部,在赵蒙生的办公室里,我和他相识了。

(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16)新的生路还很多,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活着。

▪(17)十一子和巧云的事,师兄们都知道,只瞒着老锡匠一个人。

(汪曾祺《大淖记事)

▪例(15)状语很长,提到前面后不但使结构变得均衡,更重要的是突出了语义的重心——相识的地点,把读者一下子带入军营的特殊氛围中。

▪例(16)是偏正复句的变式句,把表原因的分句提到后面,显然是要强调“我还活着’’,表达要更好地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念。

▪例(17)宾语的提前主要是为了上下文的连贯。

把“十一子和巧云的事’’提到句首后,分别以它为宾语和主语的后边两句,

▪原稿:

▪周繁漪他厌恶我,你的父亲;

他知道我明白他的底细,他怕我。

▪改稿:

▪周繁漪你的父亲,他厌恶我,他知道我明白他的底细,他怕我。

曹禺《雷雨》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鲁迅《伤逝》

6.非疑问句与疑问句

非疑问句包括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

疑问句在这里和非疑问句对举,是指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陈述、祈使、感叹等功能,分别构成对应的同义形式。

▪疑问句表祈使有时含有商量的口气,比一般祈使句显得委婉、含蓄。

如“你们是不是先请示一下’’比“你们先请示一下”带有更多的商量余地。

有时则含有责备和不满的意思,比一般祈使句态度更强硬、坚决。

如“怎么还不快去”表祈使比起“快去”,态度更加不容置疑。

▪反问句可以表陈述或感叹,这种表达比一般陈述句、感叹句语气强烈。

  大王,可否容许我申述?

  大王,请容许我申述!

  郭沫若《屈原》

▪8)怎能叫战士们饿着肚子打仗呢?

(顾寄南《黄桥烧饼》)

▪(19)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例(18)的意思也是“不能叫战士们饿着肚子打仗’’,但态度更加鲜明,有强调的意味。

▪例(19)的反问句寄予了强烈的愤慨和悲凉之情,普通的感叹形式很难达到这样的修辞效果。

▪比较: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屈原》婵娟骂宋玉)

▪您的亲属比陛下您早死。

▪陛下比您的亲属都长寿。

辞格

▪一、辞格的定义

20年代唐钺的《修辞格》一直到70年代中期,辞格研究在修辞学研究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时甚至占据了核心地位。

▪唐钺《修辞格》

  唐钺的《修辞格》参考英国学者J.C.讷斯菲尔德的《高中英语作文》(1910),对汉语修辞格共分5大类27格。

到了70年代末,学术界有许多人提出要打破辞格中心论的传统。

可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国修辞学界开展了一场重新评价辞格的实用价值和研究价值讨论,在讨论中一些很有影响的语言学家也发表了“辞格无用论”的言论,说辞格仅仅是语言的“装饰品”。

▪王希杰对辞格的价值和功能却提出了新的认识和见解,认为辞格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辞格有认识价值,有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价值,有帮助准确解码的价值,有帮助布局谋篇的价值,有审美的价值等等。

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领域颇有创新,他提出了全新的修辞学理论——“三一”理论,即把整个修辞学现象建立在有限的三组概念之上。

这三组概念是:

交际活动的四个世界(语言世界、物理世界、心理世界、文化世界)、零度和偏离、显性和潜性。

从而对传统修辞学进行了修辞学理论的探索。

更值得一提的是王先生基于这个全新理论的修辞格研究也使人感到耳目一新,创立了正辞格、负辞格、显辞格、潜辞格等一系列全新的概念,把微观描写和宏观抽象结合起来,归纳和演绎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辞格理论,建立了一个崭新的辞格系统。

倪宝元先生在华东修辞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闭幕词中所说:

“所言辞格论是不对的,不研究辞格也是行不通的。

” 

修辞格是一种语言中为了提高表达效果而有意识地偏离语言和语用常规并逐渐形成的固定格式,特定模式。

----王希杰

▪唐钺的《修辞格》收有27个辞格,后来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收有38个辞格,刘焕辉的《修辞学纲要》收有63个辞格,唐松波等主编的《汉语修辞格大辞典》收有156个辞格,到目前为止人们提出的辞格已经达200多个,而且其数量仍然呈上升趋势.

比喻

(一)什么是比喻

▪比喻在古代称为“比”“辟”。

以“比兴”著称的《诗经》广泛运用了比喻。

▪最早对比喻下定义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

“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

▪在修辞艺术中,比喻是运用得最广泛的辞格。

比喻是用甲事物来描写、说明同它有相似点的乙事物。

被比的乙事物叫本体,作比的甲事物叫喻体。

▪她一头的褐色卷发,盖着一张的小圆脸,眼极活泼,口也很灵动,配着一身极鲜艳的衣裳——漆鞋,绿丝长袜,银红绸的上衣,紫酱的丝绒围裙——亭亭的立着,像一棵临风的郁金香。

(徐志摩《曼殊斐儿》)

▪2.比喻的类型

  ①明喻:

  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

例如:

  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何其芳《秋海棠》)

▪②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不用比喻词语,或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

  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徐志摩《曼殊斐儿》)

▪③借喻:

  借喻是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而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我这辈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冲,一时踹入一个泥潭,一时踏折一枝草花,只是这无目的的奔驰……(徐志摩《再剖》)

▪④强喻:

  本体和喻体有共同的特征,为了突出本体的这一特征,特别强调喻体的程度不如或超过本体。

 我看见蝗虫遮天蔽日

  向农民争夺粮食

  而地主比蝗虫更凶

  甚至掠夺去妻女

  (邹荻帆《乡音》)

⑤反喻

  从反面设喻,以反托正,从被否定的喻体事物的反面去领会本体事物的特征,喻词常用“不是”或“不像”。

  人非木石,岂能一味谈理,碍于情面而偏过去了,在这里正有着人气息。

(鲁迅《送灶日漫笔》)

⑥博喻

  博喻就是用不只一个喻体去说明和描述本体。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

3.比喻的作用

  ①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②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加清楚明白。

  ③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

  ①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别的事物,而且喻体必须是常见、易懂,能使人清楚地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比喻和被比喻的关系。

  ②比喻要贴切,紧紧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③比喻要有感情色彩,应当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比喻运用不恰当常常表现为本体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