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2班上册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15264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12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2班上册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二年级2班上册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二年级2班上册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二年级2班上册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二年级2班上册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2班上册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

《二年级2班上册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2班上册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2班上册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

让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

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

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要量的物体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四、课堂小结

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必须要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在测量时,还应注意将实物与所量的物体端点对齐,测量的结果才会准确。

五、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练习册,家长指导下完成.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材第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2、3题。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会用尺子测量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尺子、纸条等。

1、谈话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

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这节课我们就用学习怎么用尺子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子来测量。

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课件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

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师: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正确方法:

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5、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

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让学生看课本第三页例二内容,观察课本上纸条的长度,并说出测量是注意的问题。

2、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

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3、学生测量纸条。

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4、交流反馈测量长度。

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

教师个别指导。

3、让学生独立思考共同完成,练习一第一题,投影展示学生先说出答案,后说出测量方法,巩固前面所学内容。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尺子进行测量物品。

五、作业布置。

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第三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认识米用米量(教材第4、5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4、5题。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情感目标: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认识米尺,会用尺子测量长度。

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正确选用刻度尺。

绳子、米尺、卷尺、钢卷尺、直尺。

让学生思考你想不想知道黑板的长度?

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请学生到前面测量黑板的长度。

学生可能会用厘米尺一段一段的量。

再提问谁能测量教师的长度?

学生可能还会用厘米尺测量,教师再提示,如果测量的是操场的长度怎么办?

学生可能还会说用厘米尺,设问这样量麻烦不麻烦?

有没有好办法?

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下,然后请学生说一说讨论的方法。

引出米尺。

板书课题:

认识米。

通过让学生用厘米尺测量黑板长度,感到这样量要量很多次,太麻烦了,由此引出米尺,使学生体会到:

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尺比较方便,初步培养学生正确选用工具的意识。

1、认识米尺。

指着米尺,告诉学生这把尺子的长度是1米,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并相互比较一下,使学生初步认识1米的长度。

再让学生用自己的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看从脚到身体的什么地方是1米。

接着让学生两臂伸平量一量、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初步建立一米的长度观念。

2、用米量。

分小组活动,让学生小组间分工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长的绳子,一部分用多少厘米测量,一部分用米测量,再比较两段绳子是否一样长。

通过小组汇报,用直观的表象得出1米=100厘米。

并让学生齐读,并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写下来。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集体的智慧探究出新知,自然得出1米=100厘米的抽象等式。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量一量桌子的长,同桌合作。

2、指几名同学到前面量一量黑板的长度。

3、让学生测量教室的宽,在合作实践中体会米尺的使用方法。

在测量的过程中,强调米尺的使用方法,将用厘米尺测量的知识方法迁移到米尺的使用方法中。

让学生进一步动手操作,为学生创设具体情景,使学生乐学、愿学、及时巩固。

四、小结

指同学说一说今天学习的1米=100厘米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

做一做

第四课时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认识线段量、画线段(教材第6页的内容。

  1、让学生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初步认识线段,会判断线段。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会按要求的长度画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用直观、描述方式认识线段的特征。

会画线段的方法,会判断线段。

课件、直尺或三角板、各种直的,弯的实物。

 1、观察,总结线段特征

  请同学们把你们带来的东西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他们的边,看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哪些东西是直的,并把它们放在一起。

  请小朋友再看一看、摸一摸在这些直的东西中,除了直以外,你还有什么发现?

是不是无限的摸不到边,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都有两头,可以摸得到尽头。

如果我们把盒子边的一头看作一点,另一头看作一点,从一点到另一点直直的,就是线段,桌子上的什么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再让学生观察周围还有那些物体上有线段?

学生说一说、评一评。

引导学生找出教室中的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等这些可以看成是线段的地方。

刚才我们从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线段,那关于线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让学生把线段从物体身上搬下来,请学生们试一试,学生动手在纸上画出来。

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你觉得谁画的是线段?

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

像这样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就是线段。

2、出示学生画的线段,让学生再次认识这些都是线段。

这是线段的端点,它表示不能再继续延长。

1、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条线段?

学生打手势表示,并说说你是怎么找出来的。

2、度量线段长度。

  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并且也学会了判断哪些是线段,那么线段可以量出长度吗?

  让学生思考,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固定,所以线段的长度可以量出来。

再让学生说说量线段的方法,让他们先用用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量出书上的线段的长度。

  3、订正答案。

  二、画线段。

  1、尝试画线段

  

(1)现在请你画一条长为3厘米的线段,你能画吗?

试一试。

(书上有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

(2)展示,订正画的结果。

  

2、示范讲解:

因为线段的长是3厘米,所以只要把尺子放平,铅笔紧挨尺子有刻度的一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最后在两边点上端点。

  3、再次画线段:

你能用这种方法画一条7厘米的线段吗?

巡视指导。

展示学生优秀练习。

  三、巩固反馈,实践应用

  1、基础练习:

  

(1)练习一的7题(说明理由)

  

(2)练习一的8题

  (3)练习一的10题:

  估一估,哪一条线段长?

怎么验证?

(用尺子量)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认识呢?

同样长的线段我们会觉得竖着放的比较长,那是视觉的误差,小朋友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要得到正确的答案,还是得量一量,比一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谁来扮演线段,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的特征呢、

在作业本上画:

  

(1)画出长5厘米的线段;

  

(2)画出比5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3)画出比5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第五课时认识线段量、画线段练习课

认识线段量、画线段练习课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使学生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估量意识。

3、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掌握量和画线段的方法。

直尺、练习本。

一、判断线段

1、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

让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说。

2、拿出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

3、练习一第9,10,11题,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线段的特点,能准确判断线段,并会测量线段的长度。

4、数一数下图中有几条线段

二、画线段

1、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让同桌互相测量检查。

让学生在画线段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画线段的方法并让同桌互相检查画的是否准确,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计算

14厘米-8厘米=()厘米40米+5米=()米

26厘米+4厘米=()厘米2米-50厘米=()米()厘米

四、小结

通过练习,你还有哪些问题?

指名说一说。

在每两个点间画线段。

(试一试)

  思考:

3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4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1米=100厘米

课后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试卷分析

 一、试卷总体情况:

这份试卷是对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知识点及知识网的考察,同时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各类体型中注意了由易到难。

试卷的容量、难度比较适度,起到了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作用,特别是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学生成绩情况:

本单元考试,总分分,平均分为;

优良人数:

人,优良率为%;

及格人数为:

人;

合格率为%。

其中最低分学生成绩是分。

总体来说,成绩不够理想。

  三、试卷的得失情况:

  

(一)基础知识部分。

1、填空题由8小题组成。

米和厘米的进率、用米和厘米来填合适的长度单位、几个量的大小比较、填大小号、带有长度单位的计算、着重考察学生对一定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概念的认识程度。

突出了教材的重难点。

失分比较多的是多个单位比较时米和厘米在一起还不会,给你数字用米和厘米来估计失分比较多,估计的概念学的不深刻,学生对估计本来就没有概念,在课堂上学生对估计和量简直是一张白纸,所以正确率不高。

2、判断,主要是考察学生的米和厘米单位的认识、线段、、估计等的进一步的了解。

错比较多是对厘米和米的认识上。

3、量、画线段,进一步了解10厘米以内个数的长度概念,量线段几乎没错。

在一条两端都断了的尺子上画一条6厘米的线段,学生没有画对。

平时我们练习时也没作重点再说学生不太理解,这些以后需要改进。

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样的知识还要多加的练习。

  

(二)解决问题部分。

这一部分共有6小题,从结果看还是有一部分学生错,看来学生对以前的知识学的不够扎实,还要多加的练习。

  四、改进措施:

今后特别是计量单位的教学,利用学生的好奇,好动的习惯,把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

观察测量篮球场,乒乓球场——等长度。

这样通过训练,使学生在主动积极、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1、是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会计算加减两步式计算。

2、是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主要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两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

进位和退位的算理。

【课时安排】14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教材第12-13页例1、例2及练习二1、2题)

使学生会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加法,知道怎样对齐数位。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着需要用两位数加法计算的问题。

让学生掌握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在笔算的过程中掌握数位的对齐原则。

小棒、练习本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例1,讲故事:

(1)班代表队有学生35人,带队老师2人,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请小组代表汇报。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

学生说想法及理由。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12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一班和二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3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1、做第12-13页“做一做”。

独立在书上笔算,然后同桌交流。

2、做第练习二第1题,先指名说一说图意,然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有什么收获?

在计算式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2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1)班一共有多少人?

十个

35

+32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67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教材第14页例3、做一做及练习二的第3-4题。

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借助课本上的情景图引出计算问题,激发兴趣,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让学生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让学生理解各位满十想前一位进一的算理。

图片及练习本、竖式计数器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继续出示上节课的情景图问:

一班和三班能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分小组讨论。

把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中,请学生到讲台用竖式计数器亲手摆一摆。

1、让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请学生板演)

2、学生尝试解释计算方法。

3、小结算法:

列竖式计算时,除了注意我们前面说的,还要注意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4、小黑板出示习题:

某校二

(1)班有35人,二(3)班有37人,准备合乘一辆准载70人的客车,行吗?

师生共同讨论:

客车超载会有什么后果?

老师小结:

客车超载,会引起非常严重的交通安全事故(相机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内容),希望同学们外出时不要乘坐超载的客车,注意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1、做第14页“做一做”。

2、做第练习二第3题,先指名说一说图意,然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在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千万别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

练习二第4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学生?

35+37=72

+3.7满十向前一位进“1”

72

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练习二第5-8题。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较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

2、通过自主练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探究能力。

3、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掌握两位数加法的运算方法,会笔算两位数加法。

掌握两位数加法的运算算理。

练习本、小黑板

小组成员互相说一说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然后请学生说一说: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1、小黑板展示几个有侧重点的题型让学生先独立完成,请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做出,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让学生口述做题的过程与技巧。

2、在○里填上“﹥﹤﹦”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6、7题的计算,并写在草稿本上。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通过练习,同学们都能比较熟练的计算。

练习二第5题。

第四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巩固练习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练习二第9-11题。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的笔算加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牢固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从加法的运算方法中,学会计算题得思考方法。

小黑板、练习本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黑板出示:

325469

+45+27+31

777190

先独立思考,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学生回答。

让学生当老师评分,学生的竞争意识被大大激发,从而对所学知识更记忆深刻,其中,有个位上进位但十位上没写的,有个位上进位后变成“0”不写的。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聪聪去商店买东西,商店有足球38元一个,篮球79元一个,排球47元一个,乒乓球拍50一副,每次只能买两件东西。

让学生思考并完成后,自己提出问题并请学生回答算式和结果。

笔算35+56=35+44=33+37=12+39=7+53=17+44=

先独立做,然后集体订正。

练习题中出现的是各种类型的题,有不进位加法的,有相加末尾是“0”的,有进位后末位是“0”的,有普通进位的。

小黑板出示三种书的价格:

格林童话15元、探险家22元、趣味数学19元。

提问:

(1)买一本格林童话和一本探险家一共要多少钱?

请学生列算式,然后集体列竖式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