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说课稿Word下载.docx
《风筝说课稿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筝说课稿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改变以接受为主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四、教学流程
综上所述,《风筝》的教学框架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问题为中心,以亲情为重点,以朗读讨论为支撑点。
”“以问题为中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让学生跳出教材提问题。
我的教学流程是“课前准备
——动画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文本对话——表演再现——布置作业。
”
(一)课前准备:
(学生)
⑴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字词,划出难解词句,并制成的问题卡片。
⑵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制成卡片,准备交流。
(二)新课导入,
风筝,又叫纸鸢,在我国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历代诗人谱写了不少形象生动的风筝诗令人赏趣,像刚才同学们背的这两首诗,孔尚任在诗中描写儿童风筝飞不上天,急得怒骂天公,使一个天真而又刚健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呼出欲出。
可见,儿童对风筝的喜爱程度,可是有个孩子却无端的被剥夺了玩风筝的权利,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风筝》。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并思考:
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复述故事,注意记叙的要素。
此环节使学生对文本有一整体认识与把握,是下面教学环节的必要铺垫
(四)合作探讨
1、播放课文配乐朗读。
学生听读并圈点勾画不能理解的地方,对照并整理资料卡片。
七年级学生初次阅读鲁迅这篇难点较多的文章,可能读不懂,而且有可能提不出问题!
但新的教学理念不允许老师越俎代庖,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所以我的处理是:
“授之以渔”,抛砖引玉。
老师点拨发现问题的方法:
文中那些难懂的词句,看似矛盾的地方都是问题所在。
要深入阅读,积极思考,就能发现问题。
2、以学习小组(每组4-6人)为单位,带着自己的疑问,进行组内讨论。
教师巡视引导、点拔、补充。
(简单的问题,小组内就可以解决。
不能解决的问题,很可能就是教学重点或难点,提出来,在下一环节全班讨论解决。
)
3、每组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果,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
此环节要抓住问题关键,教师预设要充分,教师要善于引导,课堂生成才会精彩。
其实此环节主要解决4个问题。
第一问:
“以上诸多问题,缘于一次误解和冲突。
你认为文中的误解和冲突有哪些?
抛出问题后请同学们跳读3、4两段,读完后让学生找出误解和冲突所在。
第二问:
“在这样的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吗?
解决此问需要学生撩开掩盖亲情的面纱,是不容易的,也许学生跳起来仍摘不到桃子,这就需要教师搭建相应高度的梯子,设计一些降低难度的小问题帮助
学生。
比如“哥哥为什么要如此严加管束弟弟?
“哥哥一点也不爱弟弟吗?
通过启发提问,让学生再次深入课文找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玩艺”“不幸”“心直堕下去”“总想补过”“讨他宽恕”这些体现哥哥关爱弟弟、悔不当初的沉重心情的词句,让学生明白:
原来哥哥对弟弟的爱是很深沉的呀,是无言的呀,这种爱弥足珍贵。
第三问:
中年后的鲁迅想弥补自己的过失,但弟弟早已忘却,这不是更好吗,但鲁迅为什么感到更加沉痛和悲哀?
这是课文难点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文本中寻找答案。
首先排除“弟弟故意为难哥哥,故意不给他解脱的机会”的情况,并从文中找出:
做风筝躲到少有人去的小屋,哥哥毁坏风筝时惊惶,瑟缩的表现等,明白弟弟本来就认为哥哥管得对,不妨举例语文课,学生画画被老师发现,画作被没收,你会怨恨并反抗吗?
经过这样引导,突破难点就比较容易了。
此问能将文章内容引向深入。
封建教育思想对人们的戕害和伦理道德等内容被挖掘出来,一个勇于自责和严于批判社会的鲁迅形象逐渐丰满。
这些内容都是课文重难点,涉及到文章的多元解读。
教学时要让学生通力合作,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由于年代的久远和学生思想认识的局限,此处仍需老师点拨:
第四问: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让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虐杀”吗?
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或对游戏的看法。
此设计意在沟通课堂内外,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让学生联系自身体验感悟亲情,明白亲情也需要包容需要理解的道理,对现在自我中心意识较浓的独生子女来说,很有现实意义。
通过以上的处理会让课文的难点得到突破,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
(五)、与文本对话:
读完全文,你想对中年鲁迅说点什么?
想象虚拟空间,穿越历史,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主题的理解。
创设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
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心。
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同时,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获得审美的重塑与提高。
情景一:
弱小的弟弟爱极了风筝,见风筝欢呼雀跃;
“我”冷眼旁观嘲笑奚落。
情景二:
小弟偷做风筝被“我”发现后惶恐、瑟缩、无比绝望;
“我”残忍地撕毁踏扁风筝傲然走出。
通过反复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现在的自责与悔恨,同时又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表演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现寓教于乐的思想。
()布置作业,带着问题离开:
“透过《风筝》,我们了解的只鲁迅是的一个侧面,有人说,在中国够资格评诺贝尔文学奖的,当首推鲁迅。
不过,也有人持不同看法。
”多媒体显示多位名人对鲁迅的评价。
高度赞扬的包括毛泽东、老舍、大江健三郎,持不同看法的包括梁实秋、苏雪林、王朔。
教师抛出问题:
“你如何评价鲁迅呢?
没有阅读就没有发言权。
老师认为,在文学的大花园里,鲁迅的作品是永远盛开的奇葩。
鲁迅和他的作品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阅读的。
这个设计首尾呼应,抛出看似矛盾的评价激发学生课后阅读鲁迅的兴趣,给他们对名著的阅读留下了一个大问题:
我能用自己的头脑去解读伟人吗?
这样,学生就带着问题走出了教材,走进了生活。
篇二: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风筝》。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
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快乐;
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
《风筝》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现代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
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身临其境。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
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2、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有学习的热情,许多同学都非常喜欢上语文课。
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对风筝并不陌生,但是他们没有亲手放过风筝,只是看到过别人放风筝,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本科的学习难点是学生难于找出课文中描写我们做风筝时心情变化的句子,为了突破难点教学中重点指导和帮助学生找准重点句和词语,在读中感悟和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变化。
二、说目标
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第2课时,教学目标是这样把握的:
●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教学重、难点:
抓住描写心理的语句,体验童年生活的欢乐。
三、说教法学法
为使学生课堂学习紧张、愉快、高效,本节课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为了达到预设目标,我将用八个步骤来实现。
(一)课前准备
由于我班刚刚步入三年级,学生自控能力差,有丢三落四的习惯,要求学生课前把所需要的东西摆放整齐,以便节省时间,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开门见山导入,直接出示课题,在板书课题时,学生跟老师指空写课题,以便加深印象。
这一辅助环节预设1分钟。
出示学习目标,采用口述的形式。
根据学情我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心情的变化。
3会背课本45页第三题的语句。
(三)读课文,比谁能复述课文
小组读课文,然后两个人互相复述课文,比一比谁能抓住重点。
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是完成学习目标一中的“感悟课文内容”。
了解课文的大致概况。
指名学生复述课文,相机板书重点词语。
例如: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四)再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学生默读课文,利用设计好的思考题来指导学生学习,
本课的自学指导是这样设计的:
自学指导
认真默读课文
1、画出“我们”做风筝时快活语句。
2、画出“我们”放风筝时的情景
3、画出“我们”找风筝的句子,找出表现心情的词语。
4、孩子们为什么苦苦寻找丢失的风筝呢?
(思考题)
(8分钟后,比一比谁自学的效果好)
前三道是必做题,体现出整篇课文的主要结构,第4题是拓展想象的一道思考题。
学生自学时,老师督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专心的自学。
采用举手的形式统计自学效果。
后教环节有三个策略
1学生举手展示自己自学的收获,也就是在自学时画了哪些?
做了哪些笔记,并鼓励意见不同的学生回答。
2如学生的回答没有抓重点句子时,要指导学生引出“憧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的理解,相机板书,这样更能使学生体会出孩子们的心情变化。
3鼓励学生大胆抒发情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再读课文
体会出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就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比赛,谁读的有感情。
(六)读一读,背一背
这一环节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同样是以竞赛的形式,要求学生当堂背会指定的语句,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背诵的内容也就是课后45页第三题的读读抄抄。
预设5分钟背会,检验以提问的方式进行。
(七)总结全文,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不同意见举手补充,培养语言组织能力
(八)统计未完成堂堂清学生情况,以便日清。
板书设计
10风筝
做风筝憧憬
放风筝拼命快乐幸福找风筝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
本节课重点针对中等以下的学生提问,以朗读课文为主,比赛的形式开展,给学生一个紧张、愉快、高效的课堂,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评析:
1.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说课者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此处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全面,并能联系教材的实际和教学的实际。
2.教学的重、难点定得准,是教材、教学的客观反映,说课时如能结合说说确定重、难点的理由和依据,当有更好的效果。
3.说教材不但要说出教材的主要内容、中心、特色和重、难点以外,还应概括说说教材中的哪一部分内容,将作为教学的中心详讲或再作进一步的发挥,哪一部分内容将简略处理,以及这样做的理由,没有详细指出。
4在分析完教材,说了教材的内容、特点及重点、难点以后,转入说怎样教的计划,是顺理成章的,至于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是可以的,而问题是即使不在教材分析后,不把教法和学法作为一个单独的内容,在说完教学过程以后,也还需要再概括地点一点。
但这里的说课,未能这样,这就使得说课中的说理成分有些被削弱了。
篇三:
风筝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都是作者有感于生活而发,而《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选材角度新颖,不但突出了浓浓的兄弟情谊,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
全文情词真切,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课文,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七年级学生已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学生则容易出现:
抓表层易,知本质难;
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基于这些特点,我确立了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品读描写“误解和冲突”的语句,进行语言积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找出文中表示“误解和冲突”的内容,体会赏析散文的基本方法;
提出疑问,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感悟“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3.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精神虐杀”的含义,体会文中浓浓亲情,以及作者的自省精神。
难点:
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作品的批判性。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由于学生进入初中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中,对作者的写作风格不太了解,以及学生生活阅历较浅,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因此本文以阅读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朗读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等学习方法,先介绍作者,再诵读和分析课文,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前提下探究学习。
(2)说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学习本课的重点方法,在学生熟悉课文情况下,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对话,引导学生多角度去审视,理解主题。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1)情景导入,初步感知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阳春三月放飞风筝的情景以音乐相伴,让学生回归到童年放风筝的快乐,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重点品读,深入分析
首先,让学生美美的朗读课文,既积累了词语,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
然后具体分析课文每个层次,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3)问题探究,落实重点
在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后,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共同探究,让学生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
全文回忆了一件什么事?
你读了有哪些感受?
为了突出重难点,我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哪些地方体现了小兄弟对做风筝的痴迷?
2.“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哪件事?
具体是怎样的
3.我当时为何要这样?
现在想来是怎样的心情?
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与悲哀”?
4.“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记了,这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共同探究,合作交流学习,解决问题
(4)情感体验,感悟主旨
了解了作者兄弟两人的行为和内心感受后,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从鲁迅先生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最后说出文章主旨,让学生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并学会自我反省,珍惜兄弟情谊。
(5)生活链接,学以致用
假设我们在以后生活中,亲人和朋友之间难免会发生误解和冲突,该如何处理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理解作正确的引导。
四、布置作业
假设弟弟还没有忘记儿时那件事,为了表达我对弟弟的歉意,拟写一封道歉信寄给弟弟。
五、说板书设计
篇四:
小学三年级上册《风筝》说课稿
小学三年级上册《风筝》说课稿
城厢中心小学韦凤桃
一、说教材
《风筝》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
文章语言朴实,笔调亲切、温馨、自然。
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
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
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
技能目标:
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带来的乐趣。
情感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教学重难点:
抓住文中描写心理的语句,体验童年生活的欢乐。
该篇课文可分2课时进行教学,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
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带来的乐趣。
第二课时: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
感悟童真童趣。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
即播放课件,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因此教学本课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体验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及多次的角色转换,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
3、赏析教学法:
即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
我主要是通过对文中的句、段进行品析,采用了以读代讲法、品词析句法,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我还在朗读中让学生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感。
最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三、说学法:
教学本课时,我指导学生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在学习生字环节和学习“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时,用上了这两个学习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学习相结合,教学中既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尝试以自己特有的目光认知、感受课文,又在学生认真思考之后,让其参与到合作探究的学习之中,互相倾诉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独特感受,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互相取长补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渡到情感的体验)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激情导入)每个人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有欢笑、有泪水、你的童年最快乐的是什么呢?
(学生交流回报)——这些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利于一开始就跳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为课文的学习开设了一个不错的开端。
2、引入:
有一群人,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是做风筝、放风筝,(出示放风筝的课件)
3、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可借用工具书完成。
(此环节采用自主学习法)
4、同桌互学生字新词:
用你认为难读、难写的字考考你的同桌。
(合作学习法)
5、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重点点拨易错点。
6、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
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然后想“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各小组组内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这环节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学习相结合,教学中既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尝试以自己特有的目光认知、感受课文,又在学生认真思考之后,让其参与到合作探究的学习之中,互相倾诉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独特感受,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互相取长补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渡到情感的体验)
7、朗读感悟,体会心情变化(赏析文中的语言美)
8、全班交流(学生谈谈自己最兴趣的部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9、感悟乐趣(让学生朗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尽量使其投入自己的情感,大大增加了语言的情感性,也使听的同学在富有情感的去听,想象当时做、放风筝时的心情)
四、板书
篇五:
10风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3200
大家好!
我今天说的是人教版第五册6课《风筝》,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
一、说教材:
《风筝》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讲课文,是现代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
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美好憧憬。
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本文语言也是一大特色,笔调亲切、温馨,叙述层次清晰,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一大亮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精心、希望、大惊失色、垂头丧气”等词。
2、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鉴于以上的文本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二、教法学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