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高考真题Word下载.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高考真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高考真题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卷Ⅲ
考查汉承秦制的特点
2017·
西汉经济的恢复发展
汉代官修史书的政治性
全国卷
2012·
考查汉代刺史制度
考情分析
(1)从考查内容看:
政治、思想是考查的重点。
政治主要考查政治现象、政治演变趋势的原因及特点;
经济考查相对较少,主要考查秦汉小农经济的特点;
思想主要考查汉代儒学的影响及演变等。
(2)从考查题型看:
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考查主要从贯通古今角度考查。
(3)从命题特点看:
主要考查重要历史现象的特点、成因及历史发展趋势的结论性认识。
立足历史解释——方法能力创新考
1.(2017·
全国卷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答案】 C
【解析】 从官修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很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了官修史书的政治性,C项正确。
2.(2017·
全国卷Ⅰ)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汉高祖十二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增多,而且从只有郡到郡、国都有,意味着封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危机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逐渐增多,甚至包括了一些封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A、D两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B项错误。
3.(2016·
全国卷Ⅲ)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汉代对秦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关系。
材料中的“文书”泛指古代的国家档案文献,文书传承着历朝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经验。
材料表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重视秦朝的文书,意味着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即汉承秦制,故B项符合题意。
汉初推行被称为“黄老之学”的道家思想,故排除A项。
汉初充分发挥文书功能,以便继承前代的政治制度,故排除C项。
材料并没有体现官吏是否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故排除D项。
4.(2012·
全国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田宅逾制”说明当时存在土地兼并现象,兼并土地的往往是地方豪强大族,因此政府通过抑制豪强来缓解土地兼并,故选C项;
豪强大族只是汉代地方上的一股强大势力,中国古代封建政权的经济支柱是农业,排除A项;
汉代豪强大族不仅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往往在政治上也拥有很大的权力,排除B项;
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不仅有经济手段,还有政治手段、思想手段等,题干中“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就属于政治手段,排除D项。
立足家国情怀——社会热点隐性考
5.(2015·
全国卷Ⅱ)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答案】 A
【解析】 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
材料体现了汉宣帝高度重视郡太守的作用,而郡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故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郡太守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没有提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故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汉宣帝的观念而非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故排除C项;
D项内容在材料中未提及。
6.(2015·
全国卷Ⅰ)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
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解析】 材料中说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年幼,执政大臣也从他们中选择,反映了母族亲属(外戚)在两汉时期的地位极高。
由于皇帝年幼,很容易被外戚所控制,导致汉代经常出现外戚干政,故选C项。
立足史料实证——创设情境灵活考
7.(2018·
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解析】 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
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
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
8.(2017·
全国卷Ⅲ)《史记》记载:
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解析】 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凭借其努力和智慧成为郡、县、乡里程度不同的富人,多得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西汉前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
材料中的信息并未体现人们对“义利”观念的看法,A项错误;
材料中的信息并未体现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B项错误;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地方豪强势力对郡县的控制,D项错误。
9.(2016·
全国卷Ⅰ)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
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故排除A项;
仅依据题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不断发展”,故排除B项;
汉代,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故排除C项;
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
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D项正确。
10.(2016·
全国卷Ⅱ)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解析】 题干中的时间是曹魏时期,内容是《三体石经》,它由先秦古文、小篆、隶书三体书写。
三体皆工整精良,丝丝入扣,书法清新挺秀,成为习作者之范本,于此亦可看出汉字书法嬗递演变的痕迹,故选B项;
A项说法错误,秦始皇时统一了文字,故排除;
小篆流行于秦朝,隶书流行于汉朝,故排除C项;
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1.(2018·
江苏卷文综历史)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
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
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
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解析】 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这类画像石刻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B项正确;
抑制王侯势力是在西汉(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经对中央构不成威胁,故A项错误;
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违背,故C项错误;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D项错误。
2.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
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
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
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 )
A.宣扬以德治国B.辩护政治法统
C.推动经济交流D.加强民族融合
【解析】 根据材料“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可知其采用终始五德说是为了辩护政治法统,故B项正确。
3.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
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
A.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
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
C.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D.重在发挥郡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解析】 根据材料“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可知,刺史制度重在发挥郡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故D项正确。
4.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
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由此可知汉代( )
A.丝织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
B.汉代丧葬出现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
C.丝织业发展与封建礼制实现有机融合
D.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丝织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等级化等方面的内容。
使用“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等丧葬习俗体现了穿戴者身份的等级化,但丝织业的发展适应了社会层次化、礼制的需要,而不是促进,排除A项;
题干材料侧重强调等级而不是奢靡浪费,排除B项;
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答案为C项。
5.有学者认为:
“董仲舒的儒学很杂,包括先秦各家思想、巫盅方术,因此提出‘天人合一’,更多充满了神性的意识,与先秦儒学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
”据此推断,该学者强调董仲舒的儒学( )
A.侧重于宣扬“君权神授”
B.经糅合改造成为正统思想
C.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背离了先秦时的儒学思想
【解析】 由“董仲舒的儒学很杂,包括……巫盅方术”“与先秦儒学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并结合所学可知,经过董仲舒糅合改造后的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B项正确。
6.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
《后汉书·
蔡伦传》记载: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依据考古可知西汉时期已发明了造纸术
B.根据史料记载可以推断中国造纸术源于蔡伦
C.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纸成为重要的书写工具
D.东汉时期是造纸技术发明和改进的重要时期
【解析】 材料中“考古工作者曾在……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的信息说明西汉时期已发明了造纸术,故A项正确;
蔡伦传》属于二手史料,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故B项错误;
“蔡伦发明造纸术”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综合材料可知,汉代是造纸技术发明和改进的重要时期,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