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备课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共计12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次备课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共计12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次备课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共计12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回顾·
拓展一1课时
1文言文两则
教材第2页——第3页
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学弈》选自《孟子·
告子》。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
汤问》。
文中记叙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各凭自己的直觉,认定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的人远近不同,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对此作出判断。
这个故事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尽,学习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因此,我把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理解“之”字的意思和每句话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生接触的文言文比较少,文言文和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上差别较大,学生不能正确的断句,这时首先遇到的困难。
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
阅读收集孔子的资料和有关日、月的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奕
第二课时:
两小儿辩日
第一课时课时数: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文言文两则试着背诵以前学过的文言文。
2、简单概括文言文的特点。
二、学习《学奕》
(一)读准字音
1、板书课题,解释课题:
学奕。
2、试着自读课文,把疑句画下来。
【设计意图:
“不读熟练不开讲”,文言文更是如此,要让学生经历错误,经历困惑,经历思考。
】
3、检查读文情况,指名读,学生评价,教师指导读好文言文速度要慢,能正确隔词断句。
4、师范读课文。
读出抑扬顿挫的韵味,读一遍。
根据老师读的用笔在文中标出停顿,并在心里跟着老师读。
5、自己练习读,读不好的地方可以请教小伙伴,也可以问老师。
6、师生一起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尝试解意
1、结合课本中的注释,自己试着揣摩每句话的大意。
带着解决问题的任务,使读书有针对性,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可谓“搬着石头过河。
”】
2、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
3、再读课文,范读,指名读。
(三)质疑品味
1、你有什么疑句?
有什么发现?
(1)探讨“之”的不同用法。
数一数,有多少“之”字?
(2)一起研读“之”字的不同解释。
出示带有“之”字的句子: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惟弈秋之为听
③一人虽听之
④思援弓缴而射之
⑤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3)汇报交流:
“之”的意思。
2、“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读课文,分别画出二人表现的词语,想一想,有什么不同?
用不同的词语来概括。
让学生概括两人的特点,既是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也是对课文的整体认知能力的提升。
3、从中得到了什么启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善始善终、一心一意等,不能三心二意。
)
4、再读课文,指名读。
三、小练习:
帮助学生背诵。
1、出示部分课文内容,一些重点词句用括号表示,让学生试着填空。
2、学生自己练习。
3、指名交流。
4、同桌互相检查。
四、拓展延伸
补充课外文言文一则:
《指鹿为马》
五、作业
预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设计:
1文言文两则
学弈
一人 专心致志
一人 三心二意 为是其智弗若与
随堂测试:
一、写出“之”在下列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4.惟弈秋之为听。
第二课时课时数:
2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学奕》
2、学习上一篇文言文,你有什么收获?
3、结合搜集的资料,说说对孔子的了解。
二、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准确读文,明确释意。
1、尝试自读,注意断句。
方法的了解先于行动,这样才能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有效阅读,学以致用。
2、检查读文
(1)读了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读,读的过程中,注意断句,及时看注释,明确语句的意思。
3、疏通文意。
(1)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2)试着复述课文。
(二)品读课文,感悟形象。
1、下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想一想,这两个小儿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让学生读书并谈出自己的收获。
2、重点研讨两个小儿的观点。
(1)画出两小儿各自的观点
(2)让学生说并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3)“辩斗”和“辩论”怎样区别?
怎样读好他们的对话?
(4)分角色练习读,表演读。
两小儿的鲜明形象是品出来的,也是读出来的,因此“辩斗”一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读文,从而体会两小儿的神情和语气。
3、两个小儿的观点怎样?
引导发现他们的观点完全不同。
4、面对同一个事物,他们的观点却完全不同?
支持他们的理由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书,找一找他们各自的理由。
5、多请同学读,要让他们读出辩的味道。
6、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这与我们认识的孔子矛盾吗?
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在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
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
“孔子不能决也”
不是孔子的无知,而恰恰是孔子的谦虚和实事求是的表现。
因此,更加产生对孔子的敬佩。
两小儿坚持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榜样。
三、拓展积累
1、读下面的语句,试着理解意思。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读物推荐:
《智子疑邻》《掩耳盗铃》
1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善于观察
说话有理有据
孔子实事求是
翻译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孔子东游游:
②问其故故:
③而日中时远也日中:
④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为:
⑤日初出沧沧凉凉
2匆匆
教材第4页——第6页。
这篇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股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
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地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
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动、伶伶俐俐、赤裸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时光匆匆”这个话题,学生并不陌生。
时光,对世间万物来说,是一样的公平,然而这种深层而复杂的人生感叹,学生的感受并不深刻,课文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可能体会不到,因此,朗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品味情感并受到感染,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了解朱自清生平搜集珍惜时间的格言及文章。
2课时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细读探究课文,体会感情。
第一课时课时数:
3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匆匆”是形容什么的?
(急急忙忙的样子。
)不仅人会“匆匆”,时间也回“匆匆”。
而且是一去不复返。
时间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朱自清的《匆匆》。
学生介绍朱自清先生,交流资料。
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朱自清的生平,让朱自清先生穿越历史的云烟,来到学生面前,觉得并不遥远。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文章,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懂文中的每个自然段。
2、出示词语,认读。
徘徊赤裸裸头涔涔泪潸潸
3、老师选择几个难度的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正音。
4、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有什么感受?
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5、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让学生初步了解全文,感悟作者情感。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
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
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2)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作者在问谁?
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
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
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
(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
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排比、对比引入正题的妙处。
(3)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
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4)指导学生朗读:
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5)再次朗读。
四、作业
听写生字新词,读熟课文。
2匆匆
徘徊赤裸裸头涔涔泪潸潸
时间一去不复返
仿写句子: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2.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4
一、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一)学习第2、3自然段
1、课文中,作者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日子的来去匆匆,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读读品品,并在旁边做些批注,写写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读自悟。
指导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在读读写写中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3、交流,随机出示语句,相机指导朗读。
(1)引导体会“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A、指名几声读,谈体会。
(在交流中了解作者运用比喻的写作方法,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B、请读的出色的学生介绍为什么能读得好,让学生们明白怎样读进文字中去。
C、小结方法:
朗读时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就能把文章读好。
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而师生共同研读讨论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会了课堂的互动。
(3)日子哪里去了?
体会时光流逝的无声无息。
(4)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圈画:
“水盆”“饭碗”“双眼”下面加点。
A、读了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B、学生评议,听了同学的朗读,你还想到了什么?
C、读出自己的感受。
D、仿写练习:
的时候,日子从过去。
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读后的感受,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说话,落实了读的训练的同时指导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5)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A、教师范读,你能体会到什么?
使你想到了哪些时光飞逝的词?
B、时间能”跨”能“飞”,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
谁能把日子的这种飞逝的感觉读出来?
和老师比一比。
指名读。
C、男女生赛读。
4、配乐齐读,深化情感
5、学生配乐读第2、3自然段,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6、此刻让我们再来回味文章开头的问句,你是否有新的体会呢?
再读。
抓住文中的设问句在课堂首、尾的运用,既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又对理解文章的内涵起到了很好的帮助。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依据学生的汇报,引导:
从这段话中还明白了什么?
(1)“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
出示朱自清生平,他为什么说自己“何曾留着些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他在表达什么?
给朱自清下评语。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
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为朱自清下评语”和“理解句子的含义”这两个要求,看似牛马不相及,实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注意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及时梳理,使理解更清晰。
(2)但不能平的,为什么要偏偏走这一遭啊?
讨论,作者想说什么?
点拨:
这一句表达出作者感慨时光流逝,不甘年华虚度的强烈情感。
2、练习背诵课文。
二、拓展与作业
1、背诵《明日歌》。
2、写一句有关珍惜时间的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3、读一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夜色》《春》等著名的散文,学习积累优美的语言。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注意拓宽学习资源,使课内外有机的融合,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
2匆匆
一去不复返无奈
时间 无影无踪痛楚珍惜时间
无声无息惋惜
读了《匆匆》一文,你想到了什么?
请你用比喻的形式写写你对时间的看法。
时间像:
3桃花心木
教材第7页——第10页。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
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可让学生先自读,勾画出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并反复研读,仔细体会,然后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尤其重点体会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不是单纯地写树木,而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
1、会写本课6个生字,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学生能够读懂课文内容,但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不会在读中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独立思考,从而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学习重点是让学生“读、思、悟”。
桃花心木图片,多媒体课件
查阅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路。
学习课文,领悟道理。
5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揭题板书,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补充介绍。
3、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写了些什么内容,就让我们一读为快吧!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对桃花心木这种树知之甚少,师生共同搜集资料,把丰富、厚实的信息引进课堂,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哪些内容?
2、交流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朗读。
(2)交流问题,小结:
一种树——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种树人,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
下面,就让我们捧起课本细细品味吧!
带着问题走入课文,初观其貌,提纲挈领,与文本的初次对话为下面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用比较简洁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桃花心木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树?
指名读一读。
3、朗读感悟并交流感受。
随即抓住语言训练点:
(1)读出“奇怪”以语气展示心理变化。
(2)梳理文路
我:
难以相信——奇怪——越来越奇怪——更奇怪——非常感动
一、比一比,组成词语。
萎( ) 汲( ) 赖( ) 旦( ) 雅( )
委( ) 极( ) 懒( ) 但( ) 稚( )
番( ) 锻( ) 炼( ) 勃( ) 忧( )
翻( ) 段( ) 练( ) 脖( ) 优( )
二、给画下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或注音。
1、莫名其妙
(1)名字,名称。
(2)出名,有名。
(3)说出。
(4)量词,用于人。
2、无缘无故
(1)缘故。
(2)缘分。
(3)沿着,顺着。
(4)边。
第2课时课时数6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回顾课文。
2、再读课文,认真批注,联系生活,联系自己,看看又有什么想法?
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因为“阅读要有自己的心得”“说出自己的体验,”读书要联系自己的生活,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品读课文,质疑解疑
1、细读,准备介绍文中的桃花心木和种树人。
2、启发交流: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桃花心木这种树,也结识了一位举止奇怪的种树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
3、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使大家心中满是疑惑,如果老师就是这位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些问题想问种树人,看——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
多久浇一次水?
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
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
5、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疑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种树人,听听他是怎么回答的。
6、自读种树人说的话,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7、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通过对话解决刚才的问题。
【设计意图:
学生由生疑而质疑,自质疑至解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角色扮演等自主活泼的学习活动中与文本进行近距离的二度对话,使学生的心与文中的种树人贴得更近。
三、潜心会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默读,启发思考:
同学们能理解吗?
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3、交流汇报:
4、小结引读:
这段话,作者由树的成长想到了人的成长,多么富有哲理啊!
你们喜欢吗?
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吧!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努力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补充典型事例来与文本再度展开对话,使原来远离学生的深刻道理变得鲜活生动,真实可及。
四、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
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课件出示——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
对种树人说……;
对已枯萎的同伴说……;
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