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 乡党委书记在纪念建党94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06743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 乡党委书记在纪念建党94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精品 乡党委书记在纪念建党94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精品 乡党委书记在纪念建党94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精品 乡党委书记在纪念建党94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精品 乡党委书记在纪念建党94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 乡党委书记在纪念建党94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文档格式.docx

《精品 乡党委书记在纪念建党94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 乡党委书记在纪念建党94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 乡党委书记在纪念建党94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文档格式.docx

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要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秉持法律准绳、用好法治方式。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现实的迫切要求。

当前,中国正经历空前深刻的社会变革。

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稳定的秩序,在各方竞逐的市场领域维护公平的规则,在意见碰撞的观念世界坚守文明的底线,必须织密法制之网、强化法治之力,“以律均清浊,以法定治乱”。

只有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均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才能顺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长远的战略谋划。

现在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5年时间,只要国际国内不发生大的波折,经过努力,这一目标可以如期实现。

但“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后,我们还要向着“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前行,还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还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和问题。

之后的路该怎么走?

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

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只有法治,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我们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民族复兴筹、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依法治国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我们应该立足这样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高高扬起依法治国的旗帜。

   2、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意义何在

   目标犹如一面旗帜,旗帜高高扬起,才能凝聚人心、引领方向。

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明确,才能汇磅礴之力、收长远之功。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法治建设新征程,到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执政确立为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到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们党对法治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了更加完整系统的规划,对治国理政的规律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

   总目标是凝聚思想共识的法治航标。

总目标鲜明回答了我国法制建设将往哪儿走、怎么走这一根本问题,向党内外、国内外释放了明确的信号。

这有利于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和历史任务,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法治上的共识,也有利于回应国际社会各种质疑,澄清各种模糊认识,保障依法治国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总目标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千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必须有一个总抓手来总揽全局、牵引各方,使各项工作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总目标明确了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来推进。

它既切中时弊,直指我国法治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又对症下药,体现了推进各领域改革发展对提高法治水平的迫切要求。

   总目标体现了国家治理总体战略的完善提升。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两者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共同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支持和制度保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本身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必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更加有效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有哪些遵循

   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已经明确,目的地在那儿,已经“定位”完毕,接下来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正如人们在道路上行走要遵循交通规则,要看红绿灯、走斑马线,确保法治建设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前进,也离不开“规则”。

   为顺利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必须坚持的五个重要原则,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这五个重要原则,回答了社会普遍关心的法治领域几个重大问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遵循。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强调的是政治保证问题。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福祉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强调的是力量源泉问题。

人民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主体,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

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的是价值追求问题。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方面,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以约束和规范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的是精神支撑问题。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两者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良法和美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通过法律强制力来确保道德底线,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

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二、法治兴衰的核心问题——怎样理解党和法治的关系

    在中国,讲到依法治国,很多人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

另一方面,法治强调宪法法律至上,那么党的领导和法治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后,人们普遍认为,全会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党和法治的关系讲清楚、讲透彻了。

历史和现实表明,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二者关系,才能确保法治中国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1、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党和法治的关系处理得好,则法治兴;

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

这个问题,不仅事关法治建设的兴衰成败,甚至决定着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在坚持党领导的同时,重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相继颁布了婚姻法、“五四宪法”等一批重要法律法规,为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新生政权的巩固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但后来不太重视法制的作用,甚至出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无法无天的状态,使党的领导受到严重冲击,党和国家的事业遭到严重挫折。

惨痛的教训告诫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必须发挥好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否则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同时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艘航船顺利前行。

这30多年,我们之所以能创造发展的奇迹,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良好局面,经验有很多条,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正确地处理党的领导和法治的关系,为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我们面临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严峻复杂的矛盾风险挑战,要战胜挑战,就要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用法治方式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2、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怎样坚持党的领导

   在当今中国,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一切的核心力量。

从宪法这个根本法看,我国宪法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党的领导地位。

从历史角度看,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可以说,坚持党的领导,事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事关党和国家的命脉。

   今天,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这个基本方略落到实处,须臾离不开党的领导,必须始终围绕这根主轴推进法治建设。

加强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领导,关键是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党领导立法。

根据党和国家大局、人民群众意愿,党提出立法建议,制定体现人民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法律。

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党保证执法。

党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和工作领导,监督和促进执法部门严格执法。

在党的领导下,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不断推进行政机关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党支持司法。

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有步骤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确保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不得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

   党带头守法。

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带头遵守宪法法律。

强化各级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强化法治思维,严格遵循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运用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保持对宪法法律的忠诚之心、敬畏之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触碰法律红线、不得逾越法律底线。

   可以说,要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办好,最关键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这样才能有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旗帜鲜明地讲、理直气壮地讲。

要向干部群众讲清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让人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做到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3、为何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

国因法而治,因法而兴。

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定是依法治理的国家;

一个先进的政党,必然是依法执政的政党。

   对于行进在现代化之路上的中国,法治是繁荣稳定的基石;

对于掌舵民族复兴航船的中国共产党,法治是执政兴国的支柱。

现在,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面对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我们党要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法治是党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

要在党的领导下使国家治理能力跟上时代潮流,就必须转变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

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治是党完成执政任务的可靠保障。

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

无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规定了每个公民、法人、政党、社团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

我们党要实现长期执政,带领人民走好“中国道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以法治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法治为党攻坚克难提供有力武器。

今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

矛盾凸显期,面对多元利益诉求如何定分止争,促进公平正义?

改革深水区,面对多样实践探索如何划定边界,掌握改革航向?

社会深刻变革阶段,面对多变思想观念如何广泛凝聚共识,找到“最大公约数”?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越是在关键时刻,越需要发挥法治的作用,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在实现中国富强振兴的征程中,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法治的有力保证,瑰丽动人的中国梦想将逐步变为现实。

三、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怎样推进严格执法

   400多年前,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古往今来众多史实表明,如果有了法律而束之高阁,或者实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无济于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就在于保证法律严格实施,做到严格执法。

   1、为何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是严格执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由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诸多环节组成的完整“链条”。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有法可依的问题总体上解决了,执法越来越成为整个法治建设链条中最关键的环节。

如果在这个环节掉链子,立法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同时也会对司法和守法带来严重影响。

   社会生活中我们也能感到,现在法治领域发生的许多问题,更多的是因为有法不依、失于规制乃至以权谋私、徇私枉法导致的。

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意见和诉求,也更多集中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上来。

只有严格执法,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把“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才能切实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维护法律权威和尊严,必须严格执法。

如果有了法而不严格执法,法律就成了“纸老虎”和“稻草人”,就会失去应有的效力。

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执法机关的公信力,势必动摇人民群众对法律的认同、对法治的信仰。

只有坚持严格执法,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

令出,唯行而不返”,法律才能发挥治国重器的作用,全社会才能形成对法律的尊崇和敬畏。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严格执法。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执法工作最重要的价值追求。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对社会公平正义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果执法不严、执法不公,该处罚的不处罚或者同事不同罚,社会就失去了起码的公平公正,就会引发大量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只有坚持严格执法,惩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群众正当权益,才能彰显公平、伸张正义。

   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严格执法。

行政机关是执法的重要主体。

在我国,大约80%的法律、90%的地方性法规和几乎所有的行政法规的执法工作都是由行政机关来承担的。

各级政府能否切实做到严格执法,体现国家法治文明程度,关系法治中国建设成效。

当前,行政执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突出,执法不规范、不文明和不作为、不勇为、乱作为现象时有发生。

进一步推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对建设法治政府来说,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2、为何要推进政府权力清单制度

   一段时期以来,“权力清单”频频进入公众视野,成为社会热词。

所谓权力清单,通俗地说,就好比一份政府对外发布的“菜单”,政府有多少权力,菜单上写得一清二楚,除此之外,政府不得行使其他权力。

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实质上是通过梳理行政权力,解决政府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问题,对推动各级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务院各部门已向社会公开全部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各省级、市级、县级权力清单也陆续公布,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当前,我们乡也正在制定权力清单。

四、从“中国式过马路”谈起——怎样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凑够一撮人就走,管它红灯绿灯。

”,“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

为什么大家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但仍要冒着安全风险违反交通规则呢?

这折射出人们规则意识的淡薄和法治观念的缺失。

法律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夯实基础,更好地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1、为何法律权威要靠人民来维护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只有人民内心拥护法律,全社会信仰法律,法律才能发挥作用,法律权威才能真正树立。

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说: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心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比如,一些领导干部法治意识不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问题依然存在;

部分群众“信权不信法”“信钱不信法”“信访不信法”,遇事找熟人、走关系等现象较为普遍;

一些地方“工闹”“医闹”“拆迁闹剧”等情况比较严重;

等等。

这些问题和现象之所以存在,甚至成为顽疾,细究起来,一个“根子”在于全社会法治意识不强,法治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

   应当看到,当前群众法治观念淡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人治思想根深蒂固,人治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成为制约人们现代法治观念形成不可忽视的因素。

加之在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的存在,客观上造成了“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后果,不同程度削弱了法律的权威。

   法治观念是法治的重要基础。

法律只有被认同、被信仰,成为内化在人们思想中、熔铸到人们头脑中的强大观念,人们才会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因此,必须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为何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法律制度及其实践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人类早期的成文法常常铭刻在铜表或石柱上,但铸鼎未必传世,勒石未必长存,真正流传下来的是“铭刻”在全体社会成员心中的法治精神。

历史发展表明,蕴含、体现和弘扬法治精神的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积淀中形成的,对法治建设起着无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这是一个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课题。

为什么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这是因为,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是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

无论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还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都离不开法治文化在精神与价值层面上的培育与熏陶。

唯有让法治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一种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实现真正的良法善治。

   我们要建设的法治中国,是制度、机制、文化的有机统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在着力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法律实施的同时,在继承历史传统、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不断完善机制、创新形式,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来。

   夯实法治宣传教育这个基础。

文化的培育不可能速成,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1986年以来,我国已实施了五个五年普法规划,六五普法也即将完成,在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是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时期。

要坚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开展基本法治知识教育,不断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

要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之中,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推动法律知识进企业、进乡村、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

   强化道德建设的支撑作用。

没有道德的滋养,法治文化就缺少源头活水,法律实施就缺乏思想基础。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其成为法治文化的重要源泉。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加大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发挥执法司法的引领作用。

法律实施的过程,也彰显着蕴含其中的道德和价值理念,对法治文化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

在执法司法过程中,如果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就会形成“破窗效应”,使法律成为“纸老虎”“稻草人”,而且对社会公正造成致命的破坏作用。

因此,必须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法律实施的每个环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次执法行为、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更好地营造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3、为何领导干部带头是关键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

”领导干部是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的实施者、执行者,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

领导干部法治观念、法治意识如何,能不能推动和确保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直接关系到法治建设的成效。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领导干部带头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