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站必备长江流域水文状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03618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电站必备长江流域水文状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水电站必备长江流域水文状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水电站必备长江流域水文状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水电站必备长江流域水文状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水电站必备长江流域水文状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电站必备长江流域水文状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水电站必备长江流域水文状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电站必备长江流域水文状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电站必备长江流域水文状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有无凌汛---落实在气温与河流流向上

水力资源答题:

1落差问题----落实在地形上;

2水量问题----落实是降水多少上

航运问题:

1水流要稳----地形;

2水量要大---降水;

3水位变化要小---雨季长短问题

筑港问题:

侵岸堆岸问题---地转偏向力;

深度问题----等深线的密集程度

长江中游水系系指长江宜昌至湖口间的河湖水系,包括长江中游干流、洞庭湖、汉江、鄱阳湖水系和其他分布两岸的湖群以及直接汇入长江的一些支流。

区间流域面积约68万km2。

下荆江裁弯后干流河段长955km。

流域内除各支流上游为山丘区外,平原区面积占较大比重,因此是防洪重点地区。

每年春季南方暖湿气流逐渐向北输送,区域南部4月甚至更早就开始进入汛期;

6~7月梅雨雨区广阔,雨量集中;

7~8月上游洪水频发,中游干流汇集上游及中游各支流来水,常在这一时期出现年最高水位,成为长江中游干流的主汛期;

10月以后,汛期基本结束。

长江中游的年径流和洪水径流主要来自长江上游,其余主要来自洞庭湖、汉江、鄱阳湖三大支流水系。

洞庭湖“四水”多年平均来水量约1700亿m3,为各支流首位。

鄱阳湖五河来水量约1470亿m3,居第二位。

在一般情况下,长江洪水在流域内发生的时间规律是:

中下游早于上游,江南早于江北,各支流汇集到干流的洪水先后错开,使中下游干流洪水历时较长而稳定。

如鄱阳湖水系及湘江洪水多发生在4~6月;

资水、沅水、澧水的洪水多发生在5~7月,而长江上游及汉江洪水大致是7~9月。

由于各地的降雨及来洪时间错开,一般年份不致造成灾害性洪水。

但如遇大气环流反常年份,洞庭、鄱阳两湖雨季持续延后,宜昌以上及汉江洪水提前,遭遇组合即可发生如1931年、1954年以及1998年全流域型大洪水。

长江中游地区是全流域湖泊最集中的地区,鄱阳湖和洞庭湖分别是全国最大和次大的淡水湖,江汉湖群大小湖泊星罗棋布。

这些湖泊对洪水有一定调蓄作用,又有灌溉农田之利,因此中游地区是国家主要粮、棉和水产品基地;

成为鱼米之乡。

中游地区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有些矿产名冠国内外,如湖南锡矿山的锑矿、水口山的铅锌矿、江西大余的钨矿等。

第一节中游干流河段

长江中游干流自宜昌至湖口全长955km,绝大部分在湖北省境内通过。

河流走向,宜昌至城陵矶间为东南向,其间接纳清江和洞庭湖“四水”,水量大增。

城陵矶至武汉间,流向折为东北,其间接纳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江后,水量约占全流域水量的80%以上。

武汉至湖口间流向又转为东南向,到湖口承接鄱阳湖五河之水,总水量已占全流域的90%以上。

河段所经之地为冲积平原,两岸地势低洼,大多有堤防控制,河宽多为800~1200m;

河道坡降平缓,为0.0448‰~0.02‰。

干流两岸平原广袤,湖泊星罗棋布,河网纵横,常受外洪内涝的威胁。

一、河流形态

长江中游干流河段按其河道形态可分为四段,即宜昌至枝城,枝城至城陵矶,城陵矶至汉口和汉口至湖口。

长江中游干流水系略图见图1-1-7。

(一)宜昌至枝城段

长江干流自南津关出三峡,进入丘陵平原过渡带,江面展宽,江中有江心洲葛洲坝、西坝把长江水流分为三股。

在葛洲坝于1988年建成长江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

兴建过程中,葛洲坝被挖除。

西坝已成为宜昌市的工业区。

宜昌市区下首的胭脂坝,再次把长江分成两汊,主流在左汊。

胭脂坝长约3.5km,由卵石夹沙组成。

江水继续东南流至宜都市,有清江由南岸入汇,江中有潜洲南阳碛,从此河道成90°

左转弯,至白洋又右转90°

直至枝城。

本段长江流向为自西北向东南流。

从宜昌至枝城,全长60余km。

本河段两岸主要是侵蚀低山丘陵、河流阶地和河漫滩,组成不同的岸坡形态和结构。

侵蚀低山丘陵是由白垩第三系碎屑岩层组成,山脊丘顶海拔约150~670m,一般是近岸低而远岸高,左岸低而右岸高。

两岸阶地可分为六级,即高出长江中水位约10m(相对高度)的第一级阶

地至高出中水位130~150m(相对高度)的第六级阶地。

河段边滩不甚发育,间断分布,多为溪口边滩和凸岸边滩两种类型,主要由砾卵石和中细砂组成。

在宜昌附近的江面宽,中水位时为800~1600m。

古老背附近最窄,平滩江面仅约800m。

河床纵剖面因处于山区性河道与平原性河道之间的过渡段,仍有较大起伏,平均河底海拔约为30m。

深泓平均河底海拔为16.3~23.4m。

河段的横断面,在南津关附近为典型的峡谷河道断面。

至宜昌市附近左岸为近代阶地,右岸为基岩陡坡,河床断面为发育不全的“V”形。

在宜都附近断面系宽浅河段的横断面。

在孙家河一带断面系“W”形,至梅子溪、枝城附近断面为偏“V”形,具有平原弯道断面的特征。

(二)枝城至城陵矾段

长江枝城至城陵矶河段通称荆江。

长江出枝城后由东南流向转成东北流向。

在陈二口,江中形成百里洲,南岸有松滋口分流长江水入洞庭湖,至杨家脑又向东南流,在太平口又有虎渡河分流入洞庭湖。

至沙市附近有沮漳河入汇。

自此长江转向南流经公安县,及至藕池口再有藕池河分流入洞庭湖。

自枝城至藕池口,称上荆江,长约172km,河槽平均宽度1300~1500m,为微弯分汊型河道,弯曲系数1.70。

自藕池口至城陵矶称下荆江,属蜿蜒型河道,长约175km,平均宽度约1000m,河道平面摆动较大,近200多年来整个河段摆幅达30km,弯曲系数为

2.83。

至监利县又转向东南流直至城陵矶,有洞庭湖水系入汇,流量大增。

荆江两岸平原广阔,河湖交织,现代改造的渠系纵横,分布着丘陵和孤丘。

两岸地貌大致有以下两种类型:

剥蚀丘陵,如洋溪以南石灰岩低山和碎屑丘陵,石首笔架山石英岩孤丘,华容墨山结晶岩低丘等;

冲积平原,荆江两岸为冲积湖平原,荆北平原地海拔程在30m左右,而荆南平原地面海拔约35m左右。

另外,两岸湖泊众多,有河间洼地湖(如长湖、洪湖等)、河流壅塞湖、河谷沉溺湖(如公安的淤泥湖、石首的白莲湖等)、河道遗迹湖(如碾子湾故道,尺八口老江湖等)。

荆江两岸阶地仅二级,第一级海拔40~60m,有些地区仅高出枯水位5m。

在丘陵阶地的河谷间发育有现代高河漫滩和低河漫滩。

由于荆江两岸地面低洼,北岸从枣林岗开始修建有著名的荆江大堤。

大堤沿沮漳河经马城直至荆沙地区,然后经盐卡、观音寺、郝穴、麻布拐一直向东至监利。

以下堤线继续东延,经上车湾向东至城陵矶对面的观音洲。

荆江南岸除沿江筑有堤防外,沿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安乡河、华容河两岸都建有防洪堤。

其中虎渡河与荆江间建有荆江分洪区。

荆江河段河道及分流口门变化简述如下。

1、荆江河道演变

藕池口至城陵矶直线距离约80km,而原江道长约240km。

据有关记载: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以前,下荆江河道比较顺直,当年藕池口溃口分流后,江流减少,流速变缓,水沙条件的改变渐使下荆江河道发展成为“九曲回肠”的蜿蜒型河道。

1967年、1969年中洲子、上车湾相继入工裁弯,1972年沙滩子自然裁弯,干流河长缩短70余km。

根据资料分析,裁弯后,当城陵矶水位在32m以下、干流同一来水量的情况下,可降低沙市水位约0.5m。

下荆江历史变迁图见图1-l-8。

2、荆江河段分洪口门演变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荆江两岸有“九穴十三口”分泄江流。

九穴即采穴、杨林穴、宋穴、调弦穴、獐卜穴、郝穴、小岳穴、里社穴、赤剥穴;

十三口为虎渡口、油河口、柳子口、罗堰口等。

元、明之后,江北穴口相继堵塞,荆北大堤上下连接,南岸仅有太平口和调弦口分泄于洞庭湖。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藕池决口成河。

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松滋决口成河,分流入洞庭湖,从此形成近代荆江南岸通过四口(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向洞庭湖分流的格局。

1958年,调弦口筑坝断流。

现在实际只剩下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分流。

(三)城陵矾至汉口段

城陵矶至汉口段,河道较顺直,长约275km,河道坡降约0.024‰。

螺山站低、中、高水位相应水面宽约分别为675m、1575m和1810m,汉口站低、中、高水位的水面宽约分别为1200m、

1515m和1930m。

南岸于赤壁古战场附近的陆溪口有陆水注入,至金口有金水河注入(金口己建闸)。

北岸内荆河于新滩镇汇入,东荆河于新滩镇西北注入长江。

长江最长支流汉江出汉口龙王庙与长江交汇,历史上很早就形成了武汉三镇的格局。

此段河道属分汊性河型和弯曲性河型两类。

分汊性河型又分为顺直分汊、微弯分汊和鹅头分汊。

城陵矶至螺山、螺山至赤壁、沙帽至沌口均为顺直分汊;

赤壁至石头矶为鹅头分汊;

石头矶至潘家湾为微弯分汊;

潘家湾至沙帽――长江著名大拐弯洲弯,是长江中下游典型的鹅头弯曲河型。

1546年这一河段尚属微弯单一河道,此后300年间因上下弯颈不断凹崩,弯顶不断向下游发展,到1846年即已形成这一河型。

近百年来的变迁主要表现为上下弯颈继续弯曲,弯顶逐步下移,与此同时在上弯颈部形成为江心洲。

受护岸工程控制,弯道变化减缓。

本河段两岸绝大部分为冲积平原,在江南部分有少量第一、二级阶地。

其间有对河势起控制作用的孤山矶头,如北岸的白螺矶、杨林矶、螺山、纱帽山、大军山、龟山等,南岸有城陵矶、龙头矶、赤壁、金口矶、蛇山

四)汉口至湖口段

此段河长272km,河道坡降约0.02‰,是长江中游坡降最小的河段。

河道较顺直。

在武汉市区谌家矶西南的金家嘴有府缀幼⑷耄在谌家矶的东北有滠水来会。

流至阳逻,折东南向,过黄州至鄂州樊口,其间右纳梁子湖水系,在左岸纳倒水、举水、巴河,在兰溪镇的河西街有浠水注入。

流至蕲春管窑镇又有蕲水注入。

至阳新富池口镇纳富水。

过武穴市,东向经九江市达湖口。

此河段河道特征是宽窄相间,呈藕节状。

窄段一般是一岸或两岸有山丘或矶头控制。

如田家镇河段江窄水深,河槽稳定,江面宽仅650m,水深在50m以上,素为军事要隘。

放宽段多成分汊河道。

这种分汊河道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放宽段上游一岸有山丘或矶头控制,另一岸

为冲积平原,河曲可向平原一岸充分发展,形成鹅头状,如罗湖洲、新洲等处;

另一类是放宽段上游两岸均有山丘或矶头控制,河道出卡口后,虽河谷宽阔,但河曲不能充分发展,形成微弯分汊河段,河道宽而浅,航槽经常变化,如天星洲、戴家洲等处。

主要浅水道有罗湖洲、沙洲、巴河、戴家洲、氵韦源洲、圻洲、鲤鱼洲、龙坪新洲、人民洲等处。

本河段两岸除冲积平原外,尚有较多的丘陵、低山和控制河势的基岩构成的矶头,如谌家矶、阳逻、回龙矶,右岸的青山、由浒山、赵家矶、中观矶、黄柏山、鄂城、寡妇矶等。

二、水文特征来自长江干流上游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宜昌站)4510亿m3(1896~1993年),最大年径流量5740亿m3(1954年),最小3340亿m3(1942年)。

年内分配以7月径流量最大,占年径流17.82%;

月最小,2.140%;

2占7~10月占年径流量61.48%。

实测最大流量*****m3/s(1896年9月4日),多年平均流量*****m3/s,最小流量2770m3/s(1937年4月3日)。

据洪水调查,历史最大流量*****m3/s(1870年)。

中游干流控制站汉口水文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7380亿m3(1865~1993年),最大年径流量9810亿m3(1954年),最小4540亿m3(1900年)。

年内分配与宜昌站基本一致,以7月径流量最大,占年径流量14.91%;

2月最小,占2.640%。

连续四个月最大为7~10月,占年径流53.72%。

实测最大流量*****m3/s(1954年8月14日),多年平均流量*****m3/s,最小流量2930m3/s(1865年2月4日)。

长江中游干流主要水文测站年最高水位,按大小顺序取前5位,如表1-1-53。

表1-1-53宜排序水位(m)年份水位(m)年份水位(m)年份水位(m)年份水位(m)年份昌沙

长江中游干流主要水文站历史最高水位市螺山汉口湖口

1

55.92

1896

45.22

1998

34.95

29.73

1954

22.59

2

55.73

44.67

34.17

1996

29.43

21.80

1995

3

55.71

1945

44.49

1949

33.17

28.

66

21.71

1983

4

55.38

1981

44.35

1962

33.04

28.28

1931

21.68

5

55.33

1921

44.20

1989

32.80

1988

21.11

21.22

注:

水位为冻结吴淞高程。

从表可见,干流中游各站水位以1998年和1954年为最高。

长江中游干流,由于承受长江上游宜昌以上来水,又承受洞庭湖、鄱阳湖和汉江水系的径流量,江湖蓄泄变化较大,水文特征复杂,洪水威胁严重,特别是荆江河段。

荆江北岸为沃野千里、地势低平的江汉平原,南岸为洞庭湖平原。

历史上两岸曾有“九穴十三口”分泄荆江洪水。

随着河道自然演变和人为因素影响,穴口逐渐湮塞,到十九世纪中叶荆江已形成四口向南岸分流的态势。

由于分水分沙态势的变化,河道与湖泊的功能相应发生巨变,洞庭湖区淤积较多,为围湖垦殖创造了条件。

围垦的发展,使天然湖泊调蓄容积缩小,湖区洪水位抬升。

江湖洪水相互顶托,泄洪能力与上游来水量不相适应。

据荆江截弯前60年资料统计,沙市洪水位年平均抬高0.025m,安全泄量仅*****m3/s。

另外,荆江河段洪水虽然96%来自长江上游,但由于清江与三峡区间同属一个暴雨区,清江洪水往往与宜昌洪水遭遇,起着“峰上加冠”的作用。

如1935年宜昌洪峰流量仅*****m3/s,但因与清江、沮漳河来水遭遇,枝江站洪峰流量达*****m3/s,导致当年荆江堤防溃决。

荆江四口分流,在中洲子、上车湾和沙滩子裁弯后变化较大。

最明显的是藕池口分流量大为减小。

由于荆江河段洪水比降平缓,故城陵矶的水位高低对荆江的泄洪能力有较大影响。

据实测资料分析:

当沙市水位一定时,而城陵矶水位增高1m,可减少荆江泄洪能力约2000m3/s;

当沙市流量一定时,则可抬高沙市水位约0.25m。

因此当洞庭湖水系洪水与川江洪水发生遭遇时,江湖洪水相互顶托,常造成荆江与洞庭湖区险恶洪水形势。

鄱阳湖五河的出流,对长江干流湖口以上河段有明显的回水顶托影响。

据分析,若武穴流量一定,湖口出流每增加*****m3/s,武穴水位可抬高1m左右。

此外,当长江干流来水峰高量大,而五河来水相对较小,则江水又倒灌入湖,对长江洪水起到一定的调蓄作用。

长江中游悬移质泥沙,宜昌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19kg/m3,螺山为0.68kg/m3,汉口为

0.59kg/m3。

多年平均年输沙量宜昌为5.21亿t,螺山4.35亿t,汉口4.21亿t。

说明长江上游来沙进入中游经洞庭湖等平原湖区有些沉积,含沙量和输沙量均有减小。

长江中游干流的地表水矿化度低,pH、总硬度适中,水体中主要离子含量在正常范围以内,一般说来水质是良好的。

但由于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排放,城市江段水体的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岸边水域已形成污染带,并扩展延伸,急需采取有力的防治捎施。

三、开发条件

长江中游干流两岸地区,农业发达,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沿江城市工业基础较好,交通运输便利,旅游景点甚多,为工、农、商、贸、旅游开发具备良好条件。

(一)农业

长江中游干流沿岸绝大部分地区属湖北省范围,小部分属湖南和江西省,是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丰沛,自然条件优越;

农业基础设施好,机械化程度较高,劳动力充裕,是粮、棉、油、水产的生产基地,也是国家农产品商品重要生产基地。

农业开发有着广阔的前景。

(二)城市与工业

长江中游干流沿江地区是全国城镇化水平较高,工业较发达的地区之一。

从上到下依次有宜昌市、宜都市、荆州市、石首市、岳阳市、洪湖市、武汉市、黄州市、鄂州市、黄石市、武

穴市、九江市等十余座城市。

其中武汉市为华中地区水陆交通枢纽,有“九省通衢”之称,是城市功能类型较齐全的中心城市。

宜昌市为长江上、中游分界点和航运中转港,有已建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及其上游38km处正在兴建的三峡工程,故又称水电城。

荆州市为江陵、沙市市改制的轻工业城,又是古楚都纪南城所在地。

岳阳市是湖南省的北大门,湘、资、沅、澧四水在此归入长江,形成水运交通枢纽,工业、旅游都十分发达。

黄石市为发展较快的工业城市,有钢铁、有色金属、煤炭、水泥等大型工业,黄石港吞吐量在湖北省仅次于武汉港。

九江市为赣北门户和工业港城,是长江干流重要的港口之一。

这些城市都有各自的发展优势,它们拥有广阔的腹地,又紧密地联系着周围沿江不同区段,形成长江中游沿江经济带,为全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基地。

中心城市武汉已建成冶金、机械、纺织、化工、建材、电子、造船、汽车制造等40多个工业门类,特别是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汉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为沿岸城市带的开发起到了楷模和导向作用。

(三)交通运输

长江中游干流水道横贯东西,港口较为密集,沿岸地区水、陆、空交通运输发达,是长江流域东、中、西三大经济区联系纽带。

为了实现社会化的区域大分工,以及资源、产业和技术的最优配置,航运开发目标是重点治理长江港口和航道,挖潜、改造,增加综合通过能力,进一步发挥长江干流黄金水道的作用。

三峡水利枢纽建成后,由于工程的调峰、补枯作用,长江荆江段的航道维护最小水深将由2.9m提高到3.2m以上,因而航道通过能力可大为提高。

境内有焦柳、京广、京九等铁路纵穿南北,浙赣、襄渝、湘黔、湘桂等铁路联通东西;

国道纵横,公路运输四通八达,桥梁建设有枝城、武汉、九江公路铁路两用桥以及沙市将军桥、武汉长江二桥、白沙洲大桥、军山大桥、黄石公路桥等,天堑成通途;

还有以武汉为中心的航空网联通国内外。

这些为长江沿岸城市的各项开发提供交通运输的便利条件。

(四)旅游

长江中游干流沿岸地区,名胜古迹甚多,是旅游资源密集带,开发前景广阔。

在南津关下游3km处兴建的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雄伟的大坝、电厂、船闸巍然耸立,与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三峡旅游景区相连。

荆州是中国南方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著名古城,城外北面的纪南城是战国时期楚国故都,已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5年6月江陵凤凰山发掘出一座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的古墓,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男尸,为研究古代防腐技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在附近古墓中还发现越王勾践剑、楚王孙鱼戈等稀世珍宝。

湘北历史文化古城岳阳市有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

鄂南蒲圻(今赤壁市〉是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从而奠定三国鼎立局势的赤壁古战场。

地处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的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自古以来,武汉就是游览胜地。

骚人墨客来此尽兴者史不绝书,留下许多传世之作。

市内有屈原“行吟泽畔”的东湖、“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古琴台和“跨鹤仙去”的黄鹤楼等名胜古迹可供人们游览。

此外,武汉还有辛亥革命起义旧址、二七纪念馆、八七会议旧址、八路军办事处等革命纪念地。

黄州“东坡赤壁”,是苏东坡被贬黄州时站在矶头歌唱“大江东去”,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的地方。

九江地处赣、鄂、皖三省交界,是“据三江之口,当四达之衢,七省通连,商贾云集”的历史名城。

九江不仅是赣北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全国“三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自汉刘邦在此建城驻兵开始,三国时周瑜在此练兵点将,抵抗魏蜀;

南宋岳飞率兵北进抗击金兵;

明朱元璋在此大败陈友谅,定鼎中原,尔后顺江东下夺取南京,建立了明王朝;

清代太平天国义军在此击溃曾国藩。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贬为九江郡司马,其千古绝唱《琵琶行》就是在九江写的。

在九江之南还屹立着一座雄伟壮观的名山,即“奇秀甲天下”的庐山。

有人说:

“山之骨在石,山之趣在水,山之态在树,山之精神在峭、在秀、在高,有一于此,方足著称。

”而庐山诸物状,不但无一不有,而且无一不佳。

五老绝峰,

高可参天,云蒸雾绕;

香炉瀑布,银河倒挂,奔雷轰鸣。

那峭壁危岩的龙首崖,玲珑俊伟的南秀峰,高华壮美的大汉阳峰,似一幅幅瑰丽绝优的画图,无不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了庐山的旖旎风光和气象万千的风貌。

庐山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游览避暑胜地。

第二节洞庭湖水系

洞庭湖水系流域面积*****余km2,约占长江流域面积的14%。

湖区有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新墙河等汇入。

长江由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已于1958年堵塞)四口分流入湖。

四水及四口水流经洞庭湖调节后又由城陵矶注入长江。

全水系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1427mm,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016亿m3,约占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源的21%,其比重为长江流域各水系之冠。

洞庭湖四水遇较大暴雨,洪峰流量常超过河道安全泄量,造成洪水灾害,尤以澧水下游尾闾河段最为严重。

全水系水能理论蕴藏量约1860万kW,可能开发的装机容量约1230万kW。

流域内矿产丰富,特别是有色金属的储量和开采量颇负盛名。

一、洞庭湖

洞庭湖北连长江、南纳四水,是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

湖水面面积,在19世纪时约有

6000km2,当时为全国第一大淡水湖。

后由于围垦及泥沙淤积,面积容积逐渐缩小。

截至1995年,湖面积为2623km2,容积为167亿m3,降为全国第二大淡水湖。

洞庭湖水系复杂,河网密布,共分为西、南、东洞庭三区。

湖区除湖泊河网外,长江四口与洞庭四水三角洲连成广阔的冲积平原,海拨大都在25~30m。

洞庭湖水系示意图见图1-1-9。

(一)湖区水网特征

由长江分流入湖的水系为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华容河。

松滋河为由松滋口分流入湖的洪道。

松滋口于1870年长江大水冲毁黄家铺堤后形成。

松滋河分东西二支:

东支自沙道观以下又有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