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4单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03087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4单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4单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4单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4单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4单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4单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4单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4单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4单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发展

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3)宦官专权

原因

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权力

①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②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③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知识点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1)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2)概况:

15世纪前期,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影响

①积极性:

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领先欧洲远洋航行半个多世纪。

②消极性:

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2.戚继光抗倭

(1)背景

①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骚扰我国东部沿海,被称为“倭寇”。

②明朝前期,朝廷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

(3)结果:

重创倭寇,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3.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1)背景:

新航路的开辟。

(2)史实

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②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知识点三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明朝对边疆的管理

(1)同蒙古关系的演变

①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防御蒙古政权南下。

②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瓦剌还曾经俘虏了明英宗。

③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2)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①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②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①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

②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明清易代

(1)满洲兴起与建国

①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②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2)明朝灭亡:

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3)清军入关

①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②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明朝未能实现完全统一全国

1368年,明军北伐,攻占大都,但元朝被推翻后,蒙古势力退回草原,与明朝进行了长期的对峙,明朝并未实现完全的统一。

材料 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创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经过以上创制,明朝的国家体制形成了以下格局: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执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

——摘编自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

学习精要》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提示:

明朝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体现了明朝政治体制的独特性。

笔记:

                                    

明朝内阁地位演变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航海次数

7次

4次

各次航海的船只

大小船只200多艘

最少3只,最多17只

每次航行人数

约2.7万—2.8万人

最少90人,最多1500人

简析郑和下西洋被誉为世界航海史上壮举的原因。

时间早,次数多,人数多,船队规模大。

长城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明朝重修长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防御蒙古鞑靼和瓦剌的威胁。

 皇权与相权的博弈——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情境探究·

·

1.获取信息 朱元璋废宰相的理由

材料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比喻抗衡,不相上下),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编自《皇明祖训》

提取材料信息,并据此分析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理由,说明其根本目的。

理由:

朱元璋认为宰相专权乱政,导致政局不稳。

目的:

皇帝总揽大权,加强君主专制。

2.论证观点 内阁权力大小皆取决于皇帝

材料 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臣备员六年,百凡(全部)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

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摘自《明神宗实录》

提取叶向高评论内阁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说明理由。

观点:

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

一旦阁臣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

内阁对君权、部权都很尊重,一切都听命于皇帝。

态度:

叶向高的观点是正确的。

明代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素养形成·

古代中国宰相制度的演变

(1)演变历程

朝代

措施

影响

秦朝

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

宰相制度正式确立

汉朝

“中朝”决策机构建立

宰相制度的重大调整

隋唐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完善

宰相制度的成熟

宋朝

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将相权一分为三

宰相制度的衰落

明初

废除宰相,权分六部

宰相制度正式被废除

(2)演变趋势

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全面认识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异同

项目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

宰相或内阁大学士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不同

地位

宰相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制度赋权

内阁并非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

职权

宰相参与决策,有权处理职责内事务

内阁大学士只是辅助皇帝批阅,无决策权

对皇权作用

宰相制约皇权

内阁大学士不能制约皇权

 恩威兼施、因俗而治——明朝的民族政策

1.获取信息 明政府经略边疆的措施

明朝形势图

提取地图信息,并据此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央政府处理与东北、蒙古、内地、沿海等地关系的主要方式。

东北:

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蒙古:

订立和议,恢复并扩大贸易;

内地:

分省为三司,强化中央集权;

沿海:

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论证观点 明、蒙双方能够和平共处

材料 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

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

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

1582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指出由于三娘子的努力,蒙汉关系呈现出的主流特征,并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特征:

蒙汉人民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和平共处。

原因:

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

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

个人能力与威望。

评价明代的民族政策

(1)实行“因俗而治”,让各少数民族保留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有重大意义。

(2)使北方边境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稳定局面,为明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巩固和开发了边疆,促进了边疆的发展,密切了中央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4)把主要力量用在北部边防线上,而忽视了海防建设,尤其是影响了统治者对边患的认识,意识不到西方殖民者来华的根本目的就是抢占殖民地。

(5)本质上还是一种以阶级压迫为基础的民族压迫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问题。

认识明朝经略边疆的举措

(1)东南:

针对沿海的倭寇猖獗现象,明王朝派戚继光等人到沿海平倭。

经过长时间战斗,先后平定浙东、福建、广东等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2)西北:

为防止瓦剌和鞑靼侵扰,明政府一方面重修长城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与鞑靼订立和议,进行册封,恢复朝贡贸易,推动了汉蒙关系的友好发展。

(3)西南:

封授藏族的僧俗首领以法王等称号,并成立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加强管理。

(4)东北:

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1.“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这里的“我朝”指的是(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C [根据材料中“罢丞相”可知,题干信息描述的是明朝废除宰相制度,C项正确。

]

2.以下是某同学做的历史课堂笔记,该笔记的主题应是(  )

目的

废中书省和宰相,权分六部

皇帝独揽大权

设内阁

协助皇帝决策

设特务机构

严密控制臣民、法外行事

……

A.明太祖加强皇权B.明朝的君相关系

C.明成祖加强皇权D.明朝的皇权强化

D [从表格内容看,废宰相,设内阁、特务机构等措施均服务于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

废宰相是明太祖的举措,设内阁是明成祖的举措,A、C两项均不能全面概括表格内容,故排除;

B项与表格整体内容无关,排除。

3.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与后来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是(  )

A.废除丞相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D.地方设三司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故选B项。

4.《全球通史》:

“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航海业以其杰出的技术和惊人的范围,明确证明了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的领先地位。

”能证明以上观点的是(  )

A.郑和下西洋B.吴国船队到夷洲

C.郑成功收复台湾D.清军进入台湾

A [根据“15世纪早期”“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的领先地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郑和下西洋,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故选A项。

5.“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

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

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朝贡贸易的弊端B.外贸无利可图

C.倭寇日益猖獗D.“海禁”政策的恶果

D [“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说明明朝海禁令无情地把当地居民的“田”给剥夺了,不许贸易等于断了当地人民的生计,因此倭寇成患是“海禁”政策造成的恶果,故选D项;

题干没有涉及朝贡贸易,排除A项;

从“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可以看出B项错误;

C项是题干材料所述现象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

6.1944年,郭沫若写下了警示名篇《甲申三百年祭》。

该文“祭念”的是(  )

A.靖康之变B.元灭南宋

C.明朝代元D.明清易代

D [郭沫若1944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因此可以用1944年减去300年,结果为1644年,这是明朝灭亡的时间,同年清军入关,故选D项;

A项是1127年,排除;

B项是1279年,排除;

C项是1368年,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