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专题七探究主题标题人物情节句子的意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专题七探究主题标题人物情节句子的意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专题七探究主题标题人物情节句子的意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②能否表达情感;
③是不是线索;
④是不是简洁、醒目、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⑤是不是富有情感或悬念,引人入胜;
⑥是不是体现作者的构思;
⑦是不是突出人物形象的某种个性化特征等等。
无论是哪种探究,只要抓住“含义”和“作用”两方面,既要考虑标题自身的内容、艺术特点,又要考虑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一般是不会出现失误的。
三、探究人物
探究人物,一是探究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人性弱点)、个性品质、命运成因;
二是探究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
三是探究人物性格、命运给人的启示,或者创作人物的意图。
总之,无论哪类探究,都要注意以下角度:
①情节角度。
情节就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史,探究人物与情节密不可分。
②人物特质角度。
如人物的性格因素在命运中的作用、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人性善恶等。
③主题角度。
主题主要是从人物中体现出来的,因此要看人物对主题所起的作用。
④环境角度。
即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⑤真实角度。
即人物塑造是否符合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四、探究情节
探究情节,主要是探究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尤其是结尾情节安排的合理性;
探究情节安排的意图,其中,结尾情节的合理性、艺术效果和整体情节安排的意图,是探究的热点。
探究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看情节自身前后的合理性、关联性,是否形成情节的伏笔、铺垫,形成突转,推向高潮等。
②人物角度。
看情节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看情节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④艺术手法。
看情节前后是否形成抑扬、对比、衬托等表达作用。
5、探究句子的意蕴
1.抓句子的关键词语
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
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2.抓句子的位置
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需要考虑在文中的位置:
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
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
如果是总结句,就须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抓句子的手法
既可以是人物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
也可以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
对含有手法的句子的理解,应从手法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答题模板:
“手法+内容+效果”的方式作答,即“判断艺术手法→分析表达内容→点明效果(作用)”。
综合提升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1分)
古村的心跳
苏沧桑
一
鹅从溪边一丛芦苇后露出橘红的冠,再露出雪白的颈,再露出滚圆的整个身子,然后扑腾着湿漉漉的翅膀,一摇一摆地向我走来,水珠在初秋上午的阳光下,如一道道弧形闪电,裹住了它的叫声。
65岁的福珠站在我身后说,鹅每天上午自己去溪里洗澡。
这是2017年9月的松阳。
1800年来,孟子、吕不韦、包拯、刘基、宋濂等英杰后裔及闽南族群先后落户于浙南山区的松古平原和高山深谷,一个个格局完整、建筑精美的村落像一片片叶子,匍匐在大地之上、云端之下,成为江南的一个奇观。
此刻,我也像一片叶子,匍匐在松阳一个个古老的村落之间,在一段段长久的静谧中聆听一些声音。
福珠住的敦睦堂外面,有一个指示牌,写着“江南客乡,水墨石仓”。
指示牌是给慕名而来摄影、画画以及像我这样偶尔驻足的游人看的,凝结着当地保护古村落的人们的心血,他们用中医针灸、推拿般的手法修缮、改造、复活了一座座老屋,让古村的脉搏更强健,血液更新鲜,至少,一直活着。
白墙黑瓦,翘角飞椽,曾经流光溢彩的建筑里,七八个南瓜依次从楼梯的第一级台阶一个个堆到楼上,楼上是儿女们的屋子,平日里空着。
不久以后的中秋节,福珠在城里的两儿一女会带着孩子们回来,寂寥的老屋里,会响起年轻的心跳声。
二
秋虫的鸣叫,是长夜的影子,与它分秒相随。
在“云端觅境”客栈那间叫“觅云起”的客房,唧唧复唧唧,不知道是哪一声虫鸣,将我从五点半的梦中啄醒。
赤脚推开门,凉意和云雾顺着趾尖瞬间将我吞没。
群山静默,云海翻滚,天地间仿佛只有我一人醒来,无数过往亦如云海翻滚——消逝了的岁月和人事,消逝了的古村,大地上正在消逝的一些美好,以及试图挽留消逝的人们,包括我自己,也包括这家客栈的7个仙人。
昨晚,我遇到了他们中的两个,一男一女,穿着休闲而时尚,安静地给客人端茶倒水,擦肩而过时,我听得见他们年轻的心跳。
静默中,脑海里响起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
人类从森林到村落,从村落到城市,史诗般的迁徙就像一首首如歌的行板。
村落最原始,曾经最热闹,如今却寂寞,一个个村落面前仿佛有个时光深渊,一不小心便会被吞没。
未来,人类还会迁徙到哪里?
未来,令家园在时光中始终矗立的,一定不是建筑材料,那么,是什么呢?
三
即使夜深人静,站在松阳西屏老街,仍能听得到古往今来汹涌的呼吸声、心跳声。
松阳“70后”作家鲁晓敏站在老街的红灯笼下,为我们讲述一爿爿百年老店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他是古民居保护的发起人和践行者。
在打铁声、制秤声里,在煨盐鸡和炭火烤酥饼的香气里,在偶尔飘过的一两声松阳高腔里,不断有电瓶车急急穿过,有老街人驻足某家小店,买点生活用品或工具,再聊会儿天。
拐角的农具店摊前,摆放着锄头、镰刀、柴刀、耙……每一种农具都在夜色里闪闪发亮,以静默的姿势坚守着什么。
这是一条活着的古街,古老的、年轻的呼吸和心跳都在,生生不息。
而在老街的一条条辐射线里,摄影主题休闲园、写生创作基地、养生休闲园、大木山骑行茶园连绵起伏的茶垄间,正响起更多年轻的心跳。
松阳的古村,是中国无数古村的缩影。
越来越多年轻的心跳和呼吸,正牵着自古以来活在板栗、茶叶、南瓜、稻谷里的牧笛、神灵、祖先、阳光和月光,从村口归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写一只“洗澡”完归家的鹅,写出松阳古村的宁静与闲适,也自然地引出对鹅主人福珠及其住所敦睦堂的叙写。
B.文中列举与松阳有关的历史名人,展示了古村的历史文化,表达了作者因古村文化积淀丰厚而为之“匍匐”于地的膜拜之情。
C.作者认为能让家园始终矗立的不是建筑材料,并发出“是什么”的追问,这样写意味深长,能引发读者关于精神家园的思考。
D.尾段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描绘出古村留住传统,焕发活力的愿景,也巧妙表达了作者对做好乡村文化传统传承的期盼。
答案B [“为之‘匍匐’于地的膜拜之情”分析不正确。
作者列举与松阳有关的历史名人是为了展示松阳的历史积淀,作者说“我也像一片叶子,匍匐在松阳一个个古老的村落之间,在一段段长久的静谧中聆听一些声音”,是说自己要在古村落中感悟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表达的是崇敬之情与虔诚之意。
]
2.文中“年轻的心跳”有哪些含意?
文章多次写到“年轻的心跳”,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态度?
请简要分析。
(6分)
解析:
本题解答时可通读全文,先找出“年轻的心跳”分别出现在文章的什么位置,然后逐一分析其含意,再找出其表达的情感。
答案:
第一问:
①代指年轻一代;
②喻指年轻一代保护古村的热情;
③喻指古村焕发出的年轻生命力。
第二问:
①对古村保护现状的欣喜之情;
②对年轻一代参与古村保护的赞赏。
3.文章截取三个生活横断面来结构全文,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本题考查文章结构特点,解答时可先逐一分析三部分的内容,然后从主题和结构两方面总结这样写的好处。
①从不同角度展示保护古村的不同做法和成果,突出人人参与古村保护的主题。
②真实、具体地写出古村保护的现实情况,画面感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省去相关的衔接过渡和交代,使内容更集中突出,行文更简洁、明快、灵动。
4.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含意。
(1)他们用中医针灸、推拿般的手法修缮、改造、复活了一座座老屋。
(3分)
(2)人类从森林到村落,从村落到城市,史诗般的迁徙就像一首首如歌的行板。
(1)“中医针灸、推拿般的手法”,极写修缮者的技艺之高、手法之巧;
“修缮、改造、复活”,写出了对古村落保护的人们的良苦用心。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村落保护的认同和赞美。
(2)“从森林到村落,从村落到城市”,正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的过程。
这句话从侧面体现出作者对古村落会逐渐走向衰落的担忧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借给你的温暖
江文胜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
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
忽然,狗叫。
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
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
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发都没少一根。
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
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
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
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
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
金华说:
“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
”王老汉说:
“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
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
做了贼还敢亮着灯?
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
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
王老汉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
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
啊!
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
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
这就是,红苕片,100斤。
你还愣着干啥?
还不快去熬苕片汤!
”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
”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
”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
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
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
做人要本分!
还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
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
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
“爹,这个我想过。
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
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
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
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
“快走!
”王老汉在心里喊。
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
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
借一袋红苕干片。
春天还。
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
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
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
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5.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B.小说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王老汉和吴亚龙的形象。
C.这篇小说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给人物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
D.小说的结尾照应了题目,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而且,使得吴亚龙“诚信”的形象更为突出。
答案C [小说的时代背景不是“大饥饿时代”,从“王老汉”自家能养60头猪可看出,故事应发生在改革开放后。
6.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析。
第一处: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渲染气氛,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下文王老汉因冷不出门、吴亚龙留借据拿苕片的故事的叙写。
第二处:
“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沿着清晰的脚印追寻偷苕片的人做铺垫,也暗指了吴亚龙选择在雪停之夜偷苕片,其实意并不在偷。
7.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我认为王老汉是主人公。
①形象塑造上,作者在塑造王老汉时,着墨最多,运用了动作、神态、心理、细节以及正侧面等多种描写手法进行塑造。
②内容主题上,小说的结尾写到“门口堆了一些东西”“竟找不出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虽只字未提王老汉,但很明显能看出是王老汉的善举,从而体现人性之美,深化了主题。
③情节结构上,作为明线,王老汉的活动贯穿情节始终。
④题目上,“借给你的温暖”中的“借给”也昭示着主人公应是王老汉。
(观点二)我认为吴亚龙是主人公。
①形象上,小说虽然对吴亚龙的描写刻画着墨不多,但吴亚龙勤劳、憨厚、淳朴、善良、诚信的形象非常突出。
②内容上,正是因为有吴亚龙“偷”苕片留借条,有吴亚龙与他父亲的那番对话,才有了结尾的那幕感人场景。
③主题上,小说《借给你的温暖》宣扬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诚信,一种互助,一种信任,一种大爱,吴亚龙用“偷”苕片留借条、准备靠做帮工来抵粮钱的憨厚淳朴换来王老汉的无私帮助,正好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④结构上,吴亚龙借粮食作为一条暗线贯穿小说始终。
8.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诚信,也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应该是感恩,你有什么看法?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诚信。
小说中的吴亚龙生活贫困,到王老汉处不是偷粮,而是“借”,并以留下借条作为以后归还的依据。
结尾吴亚龙看到门口堆放的东西,仍然去寻找“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可见,吴亚龙是诚信之人,这也是本文要揭示的主题。
(观点二)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感恩。
吴亚龙借王老汉的红苕片,但他懂得感恩,准备想尽一切办法归还,实在不行,还想到去王老汉家“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
这篇小说通过吴亚龙的感恩故事,彰显人性之美。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15分)
明年还种棉花
王生文
连续几个响晴的日子,地里的棉花赶趟儿一般裂开了嘴,炸花天到了。
桂枝有些急了,踮起脚,不时地往村口望,口里还冒出一句,怎么还不来呢?
桂枝是在望连婶,一个异乡的老寡妇。
这些年,一到炸花天,连婶就赶来给她家摘棉花,前后十来天,桂枝家像添了一口人。
连婶除了下地摘棉花,还帮衬她照顾孩子做些家务。
桂枝婆婆去世得早,感情上拿连婶当婆婆看。
每到棉花摘得差不多了,连婶也就要走了,五角钱一斤,这是外乡客来旱区摘棉花的行市,桂枝会包零不去尾地跟连婶结算。
连婶每次接过钱,都会久久地握着桂枝的手说,姑娘,要不是兰兰念书,我哪会要你这些钱。
就因为知道了连婶的家境,桂枝每年就不雇别人了。
好多人家抢着雇年轻妇女,而且还一雇几个,赶着太阳好晒棉花。
可桂枝不,三十多亩地就交给连婶一人。
连婶是指望她家来雇的,能帮她一把就帮一把。
连婶心眼儿好做事实在,几千斤棉花里寻不出半片叶子。
可是,连婶今年怎么还不来呢?
有好几批做雇工的都求上门来了,要不是等连婶,她早答应别人了。
桂枝一边在心里急,一边又对自己说再等等吧,就当是再帮连婶最后一年,明年说什么也不种棉花了。
其实,自从去年村里有了第一台玉米收割机,桂枝就不想种棉花了。
种玉米方便,机械收割,田边过秤,利利索索,不像种棉花那样时间拖得长。
那天,跟连婶结过账,照例把连婶送到村口,桂枝想再不说就没有机会了,便鼓起勇气,说,连婶,种棉花可真麻烦,又累人,要不是遇上你,我早就改种玉米了。
谁知连婶说,麻烦什么,不就是摘棉花吗?
婶这双手只会摘棉花,就是手脚慢了点,只要姑娘不嫌弃……
哪里的话,这些年多亏了婶。
姑娘,亏不亏的,婶心里有数。
明年一进炸花天,婶还来给你家摘棉花。
话说到这个份上,桂枝也不好把话再往回拉,只得顺着说,那好,明年我就还种一年棉花……
到底还是把连婶盼来了。
一年不见,桂枝感觉连婶脸上的沟壑比去年细密了些,再有一个变化是连婶用上了手机。
不等桂枝开口,连婶连连说来迟了,来迟了,是那种道歉的口气。
接下来的几天里,露水还没干连婶就急着下地,而每次回来天都擦黑了,桂枝便劝她慢慢摘不要太累了自己,连婶口里应承,却还是那样早出晚归。
每晚收拾完,连婶的手机准会按时响起,她掩上门去接电话,一接就是半天。
桂枝看在眼里,笑了,心里说还保密呢。
这天晚上,连婶的手机又响了,也许是疏忽忘了掩上门,让从门前经过的桂枝听了个真真切切——
再赶紧也要四天……
你不要再催了,说什么也要帮你桂枝姐把今年的棉花摘完……
难怪连婶这么赶紧的,原来是兰兰在催她回家。
桂枝等连婶接完电话,走进房间,对她说,婶,家里有事,你怎么不跟我说呢?
连婶没想到桂枝听见了她的电话,见瞒不住了,只好如实说,婶是从城里偷着出来的……
桂枝既惊又喜,婶,你进城了?
可不是,跟兰兰他们住一起了。
没曾想,兰兰怀上了,闹什么反应……
婶,照顾兰兰这可是大事,你偷偷跑出来干什么?
去年答应了你的,婶能不来吗?
再说,又一年没见你们一家了……
这回,桂枝是酸在眼睛里,泪水差点儿溢了出来。
她侧过脸去,抹了一把,不由分说就动手给连婶收拾包裹,她决计明天一早就让连婶回城去。
账,当晚就结算了,这次的零头有些大,连婶要除掉,桂枝却仍要往整里包。
连婶认真了,说,兰兰和女婿都有出息,这次就依了你婶吧。
第二天早晨,桂枝送连婶去搭车。
快到村口时,连婶站住了,拉过桂枝的手,说,姑娘,明年你家种玉米吧。
可是,婶……
可是什么?
种棉花的收入还是要高些……
连婶呵呵一笑,姑娘,明年一添外孙,婶的手脚就被捆住了,恐怕偷都偷不出来了。
往下桂枝不知再说什么了,但是,一个想法却是那样不可阻挡地冒了出来,那就是明年还种棉花。
(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描写了棉花成熟时裂开的景象,同时细致具体地描写了桂枝的动作和心理,表现了她因担忧没有足够的晴朗天气晒棉花而焦急的心情。
B.“明年说什么也不种棉花了”,桂枝这样想的主要原因是种棉花很麻烦,拖的时间也长,而种玉米可用机械收割,方便得很。
C.小说中的补叙占了很大的篇幅,一方面交代了桂枝焦急盼望连婶和明年再也不种棉花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桂枝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D.小说结尾交代,桂枝决定“明年还种棉花”,主要是因为连婶家境不好,需要帮助;
并且,桂枝曾顺着连婶的心意答应再种棉花,不能失信。
答案D [桂枝知道连婶家情况已有改善,不像以往那么迫切需要帮助,况且,明年连婶会添外孙,定难脱身再来摘棉花。
但她还是决定“明年还种棉花”,突出表现了她在感情上将连婶当婆婆、当亲人看,心中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
同时,如果明年还种棉花,那她就能够以摘棉花的名义再请连婶来家相聚。
10.小说中的连婶有哪些性格特点?
鉴赏作品人物形象,主要根据作品中直接或间接交代的人物的言、行来分析。
作品中主要提到连婶为桂枝家摘棉花的事。
她虽然年迈,但却可以连续多年一个人承担三十多亩棉花的采摘任务,一连十多天起早贪黑地工作,可见她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在这么繁忙的工作中,她能够做到摘的几千斤棉花里寻不出半片叶子,还能帮雇主照顾孩子做家务,可见她做事认真,为人质朴,心地善良。
她在女儿有孕需要照顾的时候依然前来摘棉花,只因去年答应过雇主,由此可见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