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港区资料全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94432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威海港区资料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威海港区资料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威海港区资料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威海港区资料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威海港区资料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威海港区资料全Word文件下载.docx

《山东威海港区资料全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威海港区资料全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威海港区资料全Word文件下载.docx

冬季NE、NNE向。

1992年以来的6级以上大风天数有所减少。

统计结果详见表1.1,风玫瑰图见图1.3。

表1.1风速特征值统计表

Tab.1.1Windspeedcharacteristicvalues

地点

项目

威海海洋站

(1995年)

威海海洋站(1992-1994年)

威海海洋站(1961-1973年)

年平均风速(m/s)

5.3

4.96

常风向

E

ESE

频率%

16.3

15.18

12.1

次常风向

10.6

11.39

11.9

强风向

NNW

N

实测最大风速(m/s)

26.7

23

次强风向

NNE

17.6

22

风速≥6级大风天数(d)

21

37

 

1.2.1.4雾

多年平均雾日数(能见度≤1km)20d,最多36d,最少11d。

全年以3~4月雾日数最多。

雾的出现以晨雾居多,一般上午10时后消散,全天有雾时很少。

图1.3风向玫瑰图

Fig.1.3windrose

1.2.1.5相对湿度

年平均相对湿度70%。

1.2.1.6灾害性天气

(1)台风

威海地区受台风影响不太严重,基本为台风边缘影响。

1997年的9711号在登陆时对威海地区的影响较大,台风过境时实测最大风速32m/s,风向ESE;

威海海洋站最大风速瞬时35m/s,风向不详。

因港区的地形特征而产生狭管效应,局部风速较大。

2000年12号台风对威海外围有些影响,台风过程降雨量达到890mm,为近20年来的最大值。

(2)寒潮

威海地区的寒潮影响每年为3~5次,寒潮带来大风和降温。

50年代最低气温曾有过-18.1℃的记载,近年来最低气温基本在-11℃左右。

(3)雷暴

威海地区所处地理位置,经常受到江淮气旋和黄河气旋的双重影响,常有雷暴出现,并伴随有雷雨大风,对港区作业产生影响。

1.2.2水文

1.2.2.1潮汐

本港无长期潮位观测资料,1984年曾进行过一个多月的潮位观测,分析验潮资料,潮汐属半日潮型,经与同一海区的崇武长期站潮型资料进行相关分析整理后。

(1)验潮情况

威海的潮位观测自1951年开始在海峡中部报潮所设站,1986年6月撤站,同年庙岭站开始验潮。

期间两站进行了半年的对比观测,结果表明两站潮时相差十分钟,潮位值相差不大。

(2)潮汐性质

根据多年来报潮所潮位资料统计得出,本海域属正规半日潮,日潮不等现象不显著。

(3)基面关系

各基面相互关系如下:

当地平均海面

“56”黄海基面

2.94m2.87m

威海理论最低潮面

(威海验潮零点)

(4)潮位特征值

根据上述实测潮位站的同步资料分析,涨潮潮波进入主体港区东口门后,受地形及工程建筑物阻挡,潮波逐渐变形。

沿程潮差不断增大,但增幅较小。

各站潮位特征值见表1.2。

两翼新港区因处于前期研究阶段,潮位特征值可参考下表。

表1.2各站潮位特征值

Tab.1.2Characteristicvalueofwaterlevelstations

单位:

m

地点

最高高潮位

6.50

6.10

5.89

5.88

5.94

最低低潮位

–0.45

–0.36

0.65

0.56

0.62

0.59

平均高潮位

4.61

4.78

5.08

5.00

5.09

5.06

平均低潮位

1.28

1.23

1.51

1.39

1.47

1.43

平均潮差

3.39

3.54

3.57

3.61

3.62

3.63

最大潮差

6.48

5.61

5.10

5.14

5.19

最小潮差

1.82

1.81

1.86

平均海平面

2.94

2.97

3.25

3.15

3.21

统计年限

1951~1972

1987~1994

1994.8.1~1994.8.31

(5)设计水位

根据上述资料统计分析,初步得出本次规划各港区的工程设计水位如表1.3:

表1.3各港区工程设计水位表

Tab.1.3Eachportengineeringdesignwaterlevelindicator

m

设计高水位

5.36

5.40

5.35

设计低水位

0.45

0.50

0.48

极端高水位

6.70

6.75

6.60

极端低水位

–0.73

–0.70

(6)乘潮水位

根据验潮资料统计:

乘潮2小时保证率为90%的水位3.84m。

1.2.2.2波浪

(1)波况

根据多年实测波浪资料,本海区波况统计分析详见表1.4:

表1.4各站波浪特征值统计表

Tab.1.4Allstationswavecharacteristicvalues

测站

1号

(1981~1997)

2号(1997.4~1998.2)

常浪向

NE

频率(%)

23.2

次常浪向

14.2

12.66

强浪向

ENE

实测最大波高H1/10(m)

4.3(对应波周期T为6.6s)

2.3

次强浪向

4.2(对应波周期T为6.1s)

1.8

各向全年平均波高(m)

1.1

0.7

风浪涌浪之比

3/1

波高H1/10≤0.5m的出现频率

65%

70.35%

波高H1/10≤0.9m的出现频率

84.1%

89.69%

波高H1/10≥1.0m的出现频率

15.9.%

10.3%

上述统计分析表明,两站的常、强浪向基本一致,均为NNE~NE向,实测波型多为风浪、风浪与涌浪组成的混合浪。

冬、春季以W、NNE向为主,夏、秋季以E~ESE向居多。

本海区测得的最大波高Hmax为4.6.m的大浪(波向NNE)是由寒潮大风造成的风涌混合浪。

波玫瑰图见图1.4。

图1.4波浪玫瑰图

Fig.1.4waverosediagram

(2)设计波要素

初步推算出规划港区处的设计波要素(五十年一遇,设计高水位时)如表1.5:

表1.5各港区设计波要素表

Tab.1.5Eachportdesignwaveelementstable

位置

主浪向

H1%

(m)

H1/10

T

(s)

庙岭港区

NE~E

2.4

2.1

4.9.

墟沟港区

1.9

1.7

4.7

北港区东段

ESE~SE

3.1

2.7

6.5

东港区西段

(现军港西侧)

NE~ENE

4.4

3.8

7.9

E~ESE

4.2

3.6

7.7

东港区中段

(旗台咀附近)

5.0

4.3

8.4

E~SE

4.5

3.9

8.1

东港区东段

(旗台咀以东)

5.6

4.9

5.2

1.2.2.3海流

本海区的潮流特征属正规半日潮流,海域海流以潮流为主,余流一般较小。

由于受到东、西连岛及周边海岸轮廓线和水下地形的影响,外海区潮流以旋转流为主,近岸多为往复流。

西大堤建成后海峡变成人工海湾,湾外海域仍受外海潮流控制,—6米等深线以外为旋转流,湾水域涨落潮流均从单一东口门进出,涨潮向西流,落潮向东流。

湾落潮历时大于涨潮历时,实测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

涨、落潮最大流速均出现在中潮位附近,反映了由海峡向海湾转变后潮流特性由前进波向驻波型转变。

据西大堤建成后1994年8月的实测海流资料统计分析:

湾口向湾的纵向分布上(B1~B3)湾口流速大于湾流速;

湾口横断面(A1~A3)分布上,航道附近是主流所在,流速最大。

实测最大流速统计详见表1-6。

1.2.2.4余流

本海区余流流速较小,一般在3~20cm/s之间,港区余流方向偏西向,外海区为偏北及偏东北向,表层余流流向有时受风向影响较大。

表1.6各站实测最大流速表

Tab.1.6Multipointmeasuredmaximumflowratetable

观测时间

测点

涨潮

落潮

流速

流向

1994.8.21.12时

~1994.8.22.14时

东口门湾口

横断面(大潮)

A1

80

285

78

115

A2

88

295

128

A3

54

302

28

178

1994.8.27.15时~1994.8.28.17时

横断面

(小潮)

79

38

112

70

290

62

131

52

300

42

140

1994.8.7.11时~1994.8.8.13时

东口门至西大堤纵断面

B1

297

63

119

B2

66

335

64

B3

46

320

150

1994.8.4.10时~

1994.8.5.12时

西大堤

外两侧

C1

35

30

170

C2

44

282

51

278*

1994.9.4.11时~1994.9.5.13时

东口门外侧

D

74

208

53

1997.7

港区东南高公岛附近

1#

205

19

2#

59

181

68

14

外海区

9#

201

5

10#

65

218

4

注:

1)上表中1#、2#、9#、10#为田湾核电站附近水域的实测流速最大值,1#站为往复流,9#和10#为旋转流。

2)涨潮主流向偏西南向,落潮主流流向东北向,落潮历时大于涨潮历时。

3)单位:

流速:

cm/s,流向:

1.2.3海岸地貌及淤积趋势

泥沙运动与港淤积分析

本港目前没有泥沙资料,但通过84年及88年两次地形测量图的对比,在天然状态下,冲淤变化不太明显,仅局部地方略有淤积,年回淤量约在6cm左右,94年西塔礁5000吨级商业码头建成后,95年4月份又在该地进行了钻探,从钻探测深的30多个点中发现,多数点的冲淤变化只在0.2~0.3之间,这与渔民反映的“本港水深历来如此”的说法是基本相符的。

本港无明显泥沙来源,依据《渔业码头防波堤工程潮流、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报告》的分析结果,防波堤扩建后,堤两侧的潮流流速将有所改变,因此,防波堤的侧港池将构成一定的沉积环境,但其年淤积强度不大。

由此可见,本港淤积量不大,水域的水深基本能保持稳定。

1.3地形及地貌特征

本港区位于深沪湾南部近岸处。

该区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局部有岩石露出海面,属海湾浅海冲刷岩岸地貌。

港区陆域分布燕山期花岗岩,呈东北向延伸于东南沿海的长乐~南澳断裂带经过本区。

因断裂作用,区的岩石普遍遭受热动力变质,挤压片理较为发育。

片理走向北北东,倾向南南东,倾角为250~400,此构造形迹属燕山晚期产物,尚无资料表明属活动性断裂,勘探时也未发现其他不良地质现象。

1.4工程区各岩土层的基本特征

1.4.1防波堤段岩土层特征

(1)、淤泥混砂:

灰色,深灰色,淤泥为主,含10~15%的贝壳碎屑及少量粉细砂,下部常夹有中粗砂,饱和,流塑,厚度1.00~4.80米。

(2)、中粗砂:

灰黄色,以中粗砂为主,局部为中细砂,下部偶夹薄层淤泥质土,并夹含有少量的泥质,该层多为密实状态,局部为稍密~中密状态,N=8.60~35.7击。

颗粒级配较好,中间夹有厚度较大的粉质粘土层,变化较大,厚度为0.2~3.80米。

(3)、粉质粘土:

灰色、褐黄色、灰白色,上部常呈粘土状,饱和,可塑~硬塑,下部含较多中粗砂(10~15%)或夹粉土,多呈硬塑。

N=4.5~16.8击。

厚度1.40~7.30米。

(4)、残积砂质粘性土:

灰黄、灰白色,花岗岩风化土,保留原岩的残余结构,含15~25%的粗砾砂。

硬塑~坚硬,N=16.1~28.0击,该层在防波堤处分布局部,厚度为2.60~8.20米。

(5)、全风化花岗岩:

浅黄、灰白色,原岩结构尚可辨,岩芯为散体状,坚硬,N=32.1~47.6击,分布不均,且不稳定,厚度为1.10~4.20米。

(6)、强风化花岗岩:

灰黄色,花岗岩强烈风化,岩芯呈砂土状,底部含较多的风化碎块,岩面起伏变化较大,极硬状态,N=57.4~171.5击,该层没有钻穿,厚度1.70~4.30米。

1.4.2码头段岩土层特征

灰色,深灰色,淤泥为主,含10~15%的贝壳碎屑及少量粉细砂,下部常夹有中粗砂,饱和,流塑,厚度0.70~1.60米。

灰黄色,以中粗砂为主,局部为中细砂,下部偶夹薄层淤泥质土,并夹含有少量的泥质,该层多为密实状态,局部为稍密~中密状态,或胶结呈致密、极硬状态。

N=12.0~59.0击。

颗粒级配较好,该层呈上、下两层分布,中间夹有厚度较大的粉质粘土层,变化较大,上层厚度为8.00~10.10米,下层厚度为2.70~6.30米。

(3)、淤泥质土:

深灰色,主要为淤泥质土,局部为淤泥,饱和,多呈流塑状态,局部呈软塑状态,N=2.1~3.7击,下部含少量中粗砂。

该层呈透镜体分布于中粗砂层中,局部钻孔缺失。

厚度1.10~3.70米。

灰黄、灰白色,花岗岩风化呈砂质粘性土,局部含较多砂,该层仅在少数钻孔中分布,N=18.9~26.6击,厚度为1.10~4.00米。

浅黄、灰白色,原岩结构尚可辨,岩芯为散体状,坚硬,N=32.9~39.7击,分布不均,且不稳定,厚度为1.00~2.60米。

灰黄、褐黄色,花岗岩强烈风化,岩芯呈砂土状,底部含较多的风化碎块,岩面起伏变化较大,极硬状态,N=53.9~138.6击,该层多数没有钻穿,厚度0.90~3.00米。

(7)、中等风化黄岗岩:

浅黄、灰白色,花岗岩呈弱风化,裂隙发育,裂隙处风化强烈,岩体破碎,岩芯多呈碎块,短柱状,夹含少量次生土状风化物,岩采率70%左右,RQD=10~20%。

仅部份钻孔进入该层,厚度0.40~2.10米。

1.4.3护岸段岩土层特征

深灰色,主要为淤泥,含10~25%的贝屑及约10%的中细砂、中粗砂等,该层分布不稳定,中在少数钻孔中出现,且厚度较小,为0.40~0.80米。

灰黄色,以中粗砂为主,局部为中细砂,下部偶夹薄层淤泥质土,并夹含有少量的泥质,该层多为密实状态,或呈胶结硅化状态。

N=10.2~62.9击。

局部为稍密~中密状态,颗粒级配较好,中间夹有淤泥质土透镜体,变化较大,厚度为0.50~18.80米。

深灰色,主要为淤泥质土,饱和,多呈流塑状态,局部呈软塑状态,N=2.1~2.8击,下部含少量中粗砂。

该层呈透镜体分布于中粗砂层中,分布局部,厚度2.00~4.70米。

(4)、粉质粘土:

灰黄色,饱和,可塑~硬塑,N=4.9~12.6击。

分布局部,厚度3.50~5.60米。

(5)、残积砂质粘性土:

灰黄、灰白色,花岗岩风化呈砂质粘性土,硬塑~坚硬,N=14.7~23.1击,该层仅在少数钻孔中揭露,分布不均,厚度为1.20~5.50米。

(6)、全风化花岗岩:

浅黄、灰白色,原岩结构尚可辨,岩芯为散体状,分布不均,且不稳定,坚硬,N=36.4击,厚度为2.80米。

(7)、强风化花岗岩:

灰黄色,花岗岩强烈风化,岩芯呈砂土状,底部含较多的风化碎块,岩面起伏变化较大,N=66.7~97.3击,该层多数没有钻穿,厚度1.80~3.10米。

(8)、中等风化黄岗岩:

浅黄、灰白色,花岗岩呈弱风化,裂隙发育,裂隙处风化强烈,岩体破碎,岩芯多呈碎块,短柱状,岩采率70%左右,RQD=10~20%。

仅少数钻孔进入该层,厚度0.30~1.60米。

1.4.4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1)、防波堤:

表层的淤泥混砂属软土层,厚度多在1.00~3.00米,局部厚度大于3.00米,该层的均匀性和稳定性甚差,属不良地基土,下部的中粗砂、粉质粘土、残积砂质粘性土及风化岩均具较高的强度稳定性,可以作为拟建物的良好地基土。

(2)、码头:

表层的淤泥混砂属不良地基土,其均匀性和稳定性甚差,但厚度不大,多在0.70~1.50米,中部为中粗砂层,该层分上下两层,中间夹层厚1.10~3.70米的淤泥质土软弱土,但上层厚度多大于8.0米,多呈密实状态,具较高的力学均匀性和稳定性,下部的花岗岩层的残积、风化岩土层,具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

(3)、护岸:

近码头段分布局部的淤泥混砂软土层,厚度多小于1.00米,中部为中粗砂层,其均匀性和稳定性较好,该层中下部夹淤泥质土软弱层,但埋深较大,不会对浅基础产生不良影响,下部为花岗岩残积、风化岩土层,具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

1.4.5结论及建议

建议防波堤采用抛石挤淤的地基处理方法,码头、护岸可采用重力式基础型式,清除上部的淤泥混砂层,直接选用中粗砂为基础持力层。

1.4.6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其承载力

防波堤、码头、护岸各岩土层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值见下表。

1.6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场区地震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区第二组,动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g,地震谱峰周期为0.40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