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产业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养老产业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老产业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我国当前的养老服务体系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政府和市场的权责不分,未来要理顺二者关系,政府做好最基本的基本养老服务,举办公办养老院为三无、五保老人提供养老床位,其余的交给市场。
同时,政府可以加大对民营养老机构的补贴和政策优惠力度,打破民营养老院不赚钱的局面。
2)推进医养结合。
我国医疗和养老相对割裂,有必要融合发展,不管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养老院都需要配置必要的医疗条件。
未来一方面将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另一方面可在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服务资质,通过推进医养结合来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
3)探索多样化的养老金融创新。
基于我国养老保险资金不足的现状,要加快各类养老金融产品的发展,探索以房养老、长期护理险等养老金融产品。
4)促进养老服务信息化。
互联网的介入有利于改善我国养老产业的资源稀缺、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
推进互联网、物联网等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鼓励远程医疗服务、家政O2O、医药用品配送等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大力推广养老服务信息化。
老龄化社会下养老政策加码催化A股养老产业概念股的投资机会。
受益行业主要包括地产、医疗、旅游、计算机、传媒、保险,以及其他行业转型布局养老产业的公司,具体分为三方面。
其一,界定清晰政府和市场界线后有利于民营养老院的发展,并且一些医院可以获得许可后开办养老分院,利好养老地产、民营养老院、民营医院等领域。
其二,庞大的老年消费群体和政府加大扶持鼓励发展,利好家庭诊疗设备、慢性病药物、康复保健设备、养老服务O2O、养老休闲娱乐等领域。
其三,养老金融领域将受益于市场扩容和政策优惠,预计保险保费会长期稳步提升,利好商业保险公司、探索养老金融产品创新的金融机构等。
老龄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老龄化社会是指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的国家或地区。
据联合国人口展望数据,2015年全球老龄人(60岁以上)8.9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2%;
到2050年,老龄人总数将达20.3亿,占全世界人口的22%。
即每5人之中有1个老年人;
到2050年,将有64个国家与现在的日本一样,成为老龄人口比例超过30%的国家。
中国从1999年起步入老龄化社会,且由于人口多、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我们目前和未来仍将面临一系列严峻的老龄化挑战。
然而,这也相应萌生了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
本报告对我国养老产业的现状和空间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在供给不断增加、政策不断加码的背景下,行业将迎来长期景气,并提供相关投资主线供投资者参考。
一、老龄化加速催生养老产业十万亿空间
1、中国面临全球范围内最为严峻的老龄化挑战
中国从1999年就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
据联合国人口展望数据,我国的老龄化率将不断攀升,2020年达到17%,老龄人口达到2.4亿。
2050年老龄化率进一步上升,达到36%,老龄人口将达4.9亿,约占世界老龄人口总数的22%。
这意味着届时全世界每5个老人之中就有1个来自中国。
虽然老龄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但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尤为严重,表现为一系列特殊性。
一是超老龄化。
超老龄化是指80岁以上老人占到人口总量的5%,据联合国人口展望数据,到2040年以后中国将进入“超老龄化”阶段。
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曾说过,“届时老年人需要的尿片数量可能将超越婴儿需要的尿片数量”。
二是未富先老。
国际上其他大部分国家是在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步入老龄化社会,例如全球老龄化率最高的日本和西欧,经济高度发达,老年人相对富有且社会福利能对冲一部分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而我国人均GDP还未到8000美元就已经步入老龄化,我国大量老人仍处于贫困和低收入水平。
三是失能老人和空巢老人群体大。
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我国空巢老人超1亿人,占所有老龄人的50%;
农村留守老人超过5000万;
部分和完全失能老人达3750万。
而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和相关产业还远未发展成熟,无法解决日益严峻的养老缺口。
2、预计养老产业规模将在2020年达到十万亿
养老产业规模可以通过我国老人总量和消费需求来估算,按照这一方法,我们测算出全社会投入而形成的老龄产业发展潜力在十万亿量级。
养老产业包括的产品和服务涉及国民经济多方面的行业,因此较难从各个行业加总出发,但可以从老龄群体消费潜力出发进行估算。
各种消费理论均表明,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家庭人均收入可以视为老龄人口消费资金的基础组成部分。
另外,决定消费的另一个因素是老年人的消费倾向问题,通常在岗劳动力的消费倾向小于1,留出收入的一部分作为储蓄;
而老年人在经历了常年的储蓄后,消费倾向开始提升(个人寻求一生消费水平的平稳原则),通常等于或大于1。
参考学者李军在《中国老龄产业发展预测研究》的测算方法,老龄人口的消费倾向乐观估计可达到1.5,中性估计为1.2。
这是因为除了老人使用自身储蓄进行消费以外,国家及社会各方面为老年人还进行了多方面的投入,包括养老院、社区及公共设施等,这些投资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测算中国养老产业发展潜力时,要同时考虑老年人个人及其家庭的收入,以及社会为老年人消费而进行的其他投入,因此可近似于老龄人口消费倾向为1.2~1.5。
接下来,根据公式进行养老产业潜力的测算:
城镇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全国人口总量*老年人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城镇人均收入*城镇老年人消费倾向
农村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全国人口总量*老年人比重*农村人口比重*农村人均收入*农村老年人消费倾向
全国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城镇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农村老年人口消费潜力
其中,全国人口总量、老年人比重、城镇和农村人口比重、城镇和农村人均收入的数据采用“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的测算:
202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4.343亿人,城镇化率达到59.0%,老龄化率达到17.8%,城镇人均收入约为42000元,农村人均收入约为12600元;
205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4.167亿人,城镇化率达到75.2%,老龄化率达到34.1%,城镇人均收入约为219600元,农村人均收入约为75800元。
得到结果如下表1和2。
可见,到2020年,我国城镇老年人消费潜力约为7.6~9.5万亿,农村老年人消费潜力约为1.6~2.0万亿,全部老年人消费潜力将达到9.2~11.5万亿元,占GDP比重为10.8%~13.5%。
综合上述两种方法,可以确定我国养老产业空间巨大。
根据政府报告,2014年我国与老年人相关的商品和服务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折合4万亿人民币规模,按照到2020年增长至9.2~11.5万亿元估算,“十三五”期间的年均复合增速预计将达17.2%左右,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总供给“压力山大”
1、本世纪以来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
(1)第一阶段(2000-2010年):
全国兴建4万家养老机构
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这是养老服务体系第一次被提到国家高度,也自此掀开了养老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同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对老年服务机构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鼓励全社会资源发展养老产业;
2001年,民政部颁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
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
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一系列相关政策在这一阶段密集出台,而党和中央每五年发布一次的五年规划中也都涵盖社会福利事业、养老机构建立等议题。
在这期间最重要的政策,是每五年发布一次的与养老服务体系相关的发展规划,包括民政部发布的《民政事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计划纲要》。
“九五”规划指出,“九五期间,要加快发展光荣院、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敬老院的老年人福利设施,构筑夕阳工程,迎接白发浪潮的到来。
九五期间,要兴建老年公寓15万套;
2010年老年公寓达到50万套。
到2000年,城乡各种福利院床位数要达到120万张,实现每万人口拥有各种福利院床位数9张”。
“十五”规划指出,“十五期间要初步建成养老设施网络,到2005年城市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人10张,农村乡镇敬老院覆盖率达到90%”。
“十一五”规划指出,“各省、市、县(区)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设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养老服务机构。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要实现集中供养率50%的目标,新增供养床位220万张;
要新增城镇孤老集中供养床位80万张,有效缓解城镇孤老安置床位紧张局面”。
在“九五”、“十五”、“十一五”三份规划的指引下,我国加快了建设社会养老机构的步伐。
从2000-2010年,我国的各类养老机构数量从8650家增长到39904家,养老床位从112万张增长到314.9万张,收养老年人从84.3万人增长到242.6万人。
(2)第二阶段(2010-2015年):
完善“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体系建设
2010年前的建设主要是养老机构“上规模”的关键阶段,而在全国兴建养老机构的同时,党和中央也一直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模式。
早在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在文件中提出“在供养方式上应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发展方向”。
这一表述经过了数年的推敲和修改,并于2006年前后确定下来。
2006年国务院发布《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要“加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到了2011年《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这一表述又进一步升级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因此,在第二阶段中,打造“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养老服务体系成为发展养老产业的重点方向。
“居家、社区、机构”的养老体系结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是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一方面政府有较强财力物力提供养老保障,另一方面老龄人口也具备较好经济基础以应对各类养老支出。
而我国由于人口密度高,加之计划生育国策加速了老龄化进程,我国呈现典型的“未富先老”特征。
目前我国人均收入不足8000美元,绝大多数老龄人口收入水平更低,而居家养老服务费用较低,适合一般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同时,根据我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资料,有85%的老人希望在家养老,因为老人在家里可以亲近家人和朋友,可以利用各类熟悉的社区设施,可以继续在原有的社会关系中交往和参加各类活动。
这有助于保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给予其长期的精神支持,以提高养老生活的质量。
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养老机构4.3万个,床位474.6万张,收养人员294.3万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2张。
一方面,经过第二阶段的发展,已确保能完成十二五规划中对养老机构建设数目的目标。
另一方面,我国基本确立了“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格局。
特别的,上海市率先在其自身“十一五”规划中提出“9073”的养老格局,即:
90%的老人在社会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的老人通过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这一比例安排此后陆续被其他省份模仿,成为全国范围内养老产业发展的基本格局。
(3)第三阶段(2015-):
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
立足现在,展望未来,中国的养老服务体系格局仍将进一步深化。
2013年底,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强调养老服务业的重要地位。
虽然我国已基本形成了“9073”的养老格局,但无论是从居家养老所需的老龄产品、养老服务,还是社区养老所需的社区养老公共基础设施、小区适老化改造,亦或是机构养老的机构总数和服务水平看,我国的养老服务产业还面临严重的供给不足。
因此,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不断打造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使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2、目前已形成一套初具雏形的养老服务体系
养老产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产业,它包罗万象,与很多行业有交织和重叠部分。
《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中给出了老龄产业框架,如下图6所示。
考虑到研究和测算的可操作性,本文将养老服务体系划归为由养老用品、医疗药品、诊疗康复器材、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养老机构、养老金融等几大主要要素构成的体系,并按照这一框架介绍我国目前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按照“9073”的养老体系结构将老龄人口的需求划分为“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再按照三类养老方式所对应的具体产品或服务,我们将养老产业细分成:
养老用品、医疗用品、诊疗康复器材、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养老机构、养老金融等主要领域。
养老用品主要包括老年日用品、居家辅助生活器具、家用护理产品等,是“让90%的老龄人口实现居家养老”所必需的物品基础。
目前我国还处于对养老用品的初步认识阶段,一些家用电器(如饮水机、空调)和卫浴用品(如马桶、老年浴盆)等逐步在市场上出现。
医疗用品主要包括老年保健品、医药用品等,慢性病药物、心脑血管药物等,是大量老龄人口离不开的生命保障。
诊疗康复器材包括家用监测诊断器具、治疗仪、辅助呼吸仪器、护理床具等。
近年来,我国的康复保健器材市场有了快速发展,覆盖了假肢、肌电手、矫形器产品、个人移动辅具、试听辅具、集尿器、老年护理辅具等重要领域。
养老服务主要包括养老家政、上门康复护理服务、精神生活服务、养老旅游等,是目前我国市场上缺口极大的细分领域。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包括在社区建设的老年公寓、日间照料中心、以及对社区设施的适老性改造。
养老机构则主要指各类公办和民办的养老院。
养老金融是老龄人口生活的物质保障,无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养老金融在我国主要包括政府提供的养老保险、各类社会补充保险,以及其他各类养老金融产品,如银行储蓄类、证券类、基金类、信托类等产品。
3、当前体系面临严重的供给不足
养老用品方面,我国相关市场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事实上它涉及的品类非常多,以养老用品较为发达的日本为例,现在已开发并投入销售使用的养老用品多达4万多种。
目前我国的社会形态意识还未从年轻化社会调整到老年化社会,养老用品市场发展极不平衡。
包括老年服饰、老年家具、老年卫浴、老年日用品等各种养老用品都存在市场认识不足的问题。
医疗药品方面,我国老龄人口用药供给还将进一步加大。
根据日本民间组织的统计,70岁以后的医疗费用占据一生医疗支出的51%,因此我国巨大的老龄群体对医药的需求量将持续快速增长。
特别是慢性病药物上,老龄人口的需求更为可观。
根据我国卫生部的统计,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概率大大高于年轻人,例如60岁以上人群患糖尿病的概率是30-39岁人群的37倍,患心脏病的概率是25倍,高血压的概率是5倍。
因此伴随人口老龄化的深化,我国的慢性病药、老年病药、中药等药品的供给还将进一步加大以满足市场需求。
诊疗康复器材方面,我国相关市场发展较为落后。
诊疗器材主要包括血糖监测器、按摩器械、血压计等,以血糖监测器为例,近年来由于我国糖尿病患者的需求扩张而保持了2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但目前渗透率依然只有2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90%。
康复器材主要包括假肢、助行设备、助视助听器、护理床具等。
虽然国产的这类器材发展近年来较为快速,但整体上看市场化程度不够高,因此发展相对落后,特别是高科技含量的器材产品面临严重不足。
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大量诊疗康复器材需求要靠进口产业来满足,例如血压计销售市场份额最高的是日本品牌欧姆龙(Omron),助听器销售市场份额最高的是德国品牌西门子1。
再如美国率先研制出的可以爬楼梯的轮椅、日本研制出的以超声、光电技术为核心的老人视力辅助品等,都是我国诊疗康复器材市场的空白。
养老服务方面,我国各类养老服务还未充分发展起来,且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整体素质低、人手不足。
一方面,我国的养老服务产业和企业发展都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目前倡导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养老体系结构离不开养老服务产业的大力发展,这也是我国目前非常缺乏的一块。
从国际经验看,美国、欧洲等国家都实施了“社会服务社区补助计划”,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远程医疗、社区健康、家政服务、运输、供给膳食、照顾起居等服务。
这些服务有的由专门的企业来提供,按照照顾时间或次数进行收费,也有的由社区公益性组织低偿或免费提供。
特别的,一些企业抓住了养老服务这一细分市场,打造成了养老服务龙头企业。
如全球养老护理领域的领先企业Natali,是一家在以色列市场份额超过60%、逐步进军国际市场的养老服务企业,为居家养老的老龄人口提供完善的远程医疗、应急呼叫和安全援助等服务,2014年收入/净利润5000/1000万美元。
另一方面,我国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整体素质低,且人手严重不足。
我国至今仍没有国家层面的专门培养老龄护理人才的政策标准和发展目标,并缺乏统一的专业教材和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使得老龄服务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系统化建设严重落后。
按照国际标准,每3个老人需要一个养老服务人员。
全国目前2.1亿老人则需要约7000万的养老服务人员,而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人员只有几十万人,有职业资格证的人不足25000人,养老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方面明显不足。
从增速上看,我国社区服务机构数量在稳步增长,截止2014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8927个,互助型的养老设施40357个,老年学校5.4万个,各类老年活动室34.9万个。
但一个完备的养老社区需要覆盖医疗护理、生活照料、饮食安排、娱乐活动等诸多方面,让老人可以做到白天在社区开展活动或疗养身体,晚上回家住宿,有紧急情况也能由社区帮助送医。
我国现有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庞大的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相比还是明显不足的。
养老机构床位数仍在存在巨大缺口,体现在总量供给不足、结构分布不均和整体服务水平较低三方面。
首先,根据民政事业统计报告,截止2014年底,我国共有各类养老床位577.8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2张,远低于发达国家50-70张的水平;
各类养老机构提供的床位数总额占我国老龄人口的2.7%,远低于发达国家5-7%的水平。
其次,有限的养老机构主要集中于部分发达城市,落后城市的养老缺口更为突出。
例如甘肃省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只有约13个,大量需要入住养老院的老年人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最后,我国的养老机构整体服务水平低、条件差,且机构中的养老服务人员也有整体素质低、专业水平欠缺的问题,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养老金融方面,我国商业保险发展缓慢,未来养老保险资金将面临缺口。
发达国家普遍有比较成熟的老龄金融系统,它是指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中,居民具有自主的从中青年时期就为老年期做好准备、进行金融配置的需求,金融机构也提供各类老龄金融产品,是老龄化经济体的重中之重。
就我国现状来看,养老金融主要包括政府提供的基本养老保险、作为养老保险体系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以及作为补充的商业养老保险。
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第一支柱——强制性社会保险的年末结余基金约占中国养老金储备的90%;
第二支柱——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年末结余基金约占中国养老金储备的10%;
第三支柱——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发展则较慢,占比过低。
这样的结构造成了一系列问题。
一方面,在发达国家,第二、三支柱才是国民养老金的核心,OECD国家(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含34个国家)的第二、三支柱之和平均约占养老金储备的80%,而我国这样过于依赖强制养老保险,对政府财政带来较大压力。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不断扩大,养老保险资金未来将面临缺口。
据褚福灵等学者估计,目前我国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退休前收入)只有约4-5成,低于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55%的最低标准。
同时,在现行制度下,随着老龄化加剧,未来养老金缺口巨大,医保收支也即将从盈余转向赤字。
如果不尽快做强第二支柱,并大力发展商业补充保险,未来老龄人口的生活和生存将得不到足够的资金保障。
三、国家政策成为行业长期发展驱动力
1、未来政策更加注重社会化养老和资金保障
2000年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在持续推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下表5梳理了这些年国家涉及养老产业的政策或相关会议文件,从这些文件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一些明显的变化。
一是从“养老服务体系”变为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或“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增加了“社会”两字。
这说明养老是全社会的任务,要发动包括政府、企业、社区、家庭等在内的全社会的力量做好养老服务体系。
事实上在西方发达国家,养老体系分为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两部分,养老事业是政府为养老提供基础的保障,养老产业是私人部门提供各类养老服务,并获取相应盈利。
回顾我国这些年的养老产业发展,比较典型的特点是行政色彩浓、社会参与不足。
从2000年以来,主要是政府大力扶持推动了养老机构的建设、社区养老设施的发展,并引导更多的老人开展居家养老。
这种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积极参与使得养老体系建设较快的发展起来,效果也较为明显。
然而长远看,这种做法是不可持续的。
其一,政府主导会面临资金不足,无法持续发展的问题。
其二,政府主导容易出现行为异化,不能最高效地找到需求痛点。
例如,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不少打着“养老地产”而圈地盖楼的行为。
其三,养老产业是未来消费领域的重点,而消费拼的是服务和价格,这需要市场化机制来权衡。
二是对养老机构的表述,从“补充作用”改为“支撑作用”,进一步强调了养老机构的重要性。
我国的养老机构主要分为公办、民营、公建民办三类,截至2014年底全国三类养老机构共4.3万个,构筑了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核心支撑。
但是如前文所述,养老机构在我国的发展面临着三个问题。
一是总量不足,二是结构不均,三是整体服务质量差。
因此,从政策的调整用词上可以看出,养老机构未来仍是发展重点。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整体较低,未来要不断转型升级,起到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重要的支撑作用。
整体上看我国养老机构入住率低,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民营养老院和部分公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