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切技术创新的目的都在于提升生活品质,理应多从人文领域寻求灵感启发和精神支柱,在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慧和技艺。
⑦美是愉悦的源泉,美也是巨大的竞争力。
科技之美,立足于“人的尺度”,内蕴着“技术为体、文化为魂”的规律。
让科技的真、善、美可观可触可感,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兑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这说明审美价值重于实用价值。
B.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这种“垂直森林”的新式建筑的出现,体现了对传统观念的突破。
C.美具有巨大的竞争力,技术讲究美感,说到底就是为了增强科技产品的竞争力。
D.追求技术的诗意,要用“人的尺度”统摄技术,即考虑到人对科技产品的尺寸的要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着技术的诗意,通过大量的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技术诗意的重要性、可行性等问题。
B.文章第④段以大树为喻,形象地阐明了效率、性能与人文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C.文章第⑤段在上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技术诗意的特征,为自己的立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D.认为技术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这是文章论述技术应是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相融合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些技术成果之所以缺少良好的用户体验,根本原因在于设计者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
B.一切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在于提升生活的品质,但某些决策者在规划设计中往往偏向于追求政绩和商业价值。
C.技术的诗意固然重要,但不能随意地铺陈、夸张、搞怪,而应遵循规律,自然而为之。
D.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公共广场一味讲求宽大,显得浪费又没有美感,其中原因可能是决策者事先没有向专业人士咨询意见。
【答案】1.B2.B3.A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理解。
仔细阅读文本,找到相应的答题区间,认真理解备选答案的表述与文章的表述的差异,方能知道对错。
A项错在“这说明审美价值重于实用价值”。
原文句子“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皆因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得益彰。
”C项错在“说到底就是为了增强科技产品的竞争力”。
原文说“凝聚着美……给人更多便利感受和美的体验”。
D项错在“多些技术的诗意,实质正是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
”偷换概念。
点睛:
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此题的选项B项。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论证方式和论证思路。
B项错在“效率、性能与人文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两者之间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是相得益彰,互不缺少的关系。
缺少“效率、性能”的科技,没有使用价值。
而缺少“人文要素”的科技创新美感。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A项错在此句表述本身就是错误。
“某些技术成果缺少良好的用户体验的根本原因在于设计者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
”
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然后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或者选项的内容与文章的信息是否一致。
石头
李娟
我总是喜欢一个人在河边捡石头。
由于我的“喜欢”,石头们被分成了好看的和不好看的两种。
由于我的喜欢,世界微微失衡。
好在我的这种“喜欢”力量微薄,不足以影响真正的现实世界。
顶多影响一下我对两块石头的取舍,顶多影响两块石头的命运吧。
我反复对比,放弃了一块石头,占有了另一块。
但被我占有的石头从此之后真的就属于我了吗?
不是的,从此之后,它只是和我并列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而已。
贪婪与“喜爱”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每当我独自走在大风中的高高河岸上,看向对岸缠绵起伏的垒色沙丘,再看向秋天深蓝无底的天空,长久注目悬于夕阳一侧的半透明的圆月……便暗暗否定了自己曾深深坚信的很多东西。
当我生活在更加荒凉遥远的南面冬牧场上时,闲暇时间也喜欢在沙漠中长时间散步,寻找脚下的美丽碎片。
牧羊人居麻看着我入迷地把玩那些彩色的小石子,便问我:
“它们值多少钱?
”我说:
“不值钱。
但我觉得很好看。
”他表示怀疑。
他感慨地说:
“这种事只有你们汉族人才知道。
你们一看就知道哪块石头值钱。
你们专门开几百公里的车来到我们的戈壁滩上捡石头。
我们呢,世世代代在这里放羊,天天踩过那么多石头,却什么也不知道。
没办法,我们什么也不懂,我们捡的石头都卖不了钱。
”他坚信有一个关于石头的秘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他捏起我的一块石头看了又看。
再次感慨自己的命运。
我说:
“我只是喜欢它的颜色而已,看,红红的!
”他仍然不相信。
在北疆,无论是216国道线还是217国道线,沿着荒凉空旷的公路上下,几乎每过一百公里就可看到几顶帐篷,三五个卖石头的摊位。
那些石头从表面看上去灰头土脸、普通至极。
但剖开后,却有看透明而梦幻的内瓤。
我觉得很多时候,它所谓的“价值”并非在于它的美丽,而在于它的这种反差吧?
是的,大家为这种石头冠名为“戈壁玉”。
戈壁玉真多啊。
虽然名字被冠以“玉”,但毕竟不是玉。
玉应该是更细腻绵密的质地,有着更柔和的光泽。
作为荒野中的存在,戈壁玉的确是美丽的,甚至令人炫目。
可一旦离开荒野,离开纯粹的蓝天和粗砾的大地,它的美丽便迅速枯萎。
在海南三亚,在全国离阿勒泰最遥远的地方,我也曾见过我们的戈壁玉。
满满的,一板车又一板车,堆在街头叫卖。
各种形状的吊坠、配饰,十元三件。
如塑料制品一样面无表情,如塑料制品一样廉价,同时,如塑料制品一样千篇一律。
可是,一边是戈壁玉成山成海的盛况,另一边,却是大地的千疮百孔。
开始,人们只是在节假日里当作野游一样去郊外捡拾着玩耍。
他们把车停在公路边,沿着公路上下行走,碰运气一般翻找大地表层的石头。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专职干这个。
他们越走越远,越来越深入,搜罗遍了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开始,他们开着小四轮拖拉机进入荒野。
后来,开着挖掘机进入。
疯狂开采的后果也许就是“十元三个”吧。
可是,我却知道这块平凡的小小玉石有着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凡人都壮阔崎岖的经历。
我几乎亲眼看到它碎裂于洪荒时代的大地震时期。
看着它被海水冲击亿万年。
海枯石烂之后,又被泥石流埋没亿万年。
接下来,日复一日地风吹日晒,终于有一天它重见天日,躺在地球上一条平凡的河流边,天衣无缝地镶嵌在一个平凡的泥土凹窝里。
我还看到了它的最后一幕记忆。
看到它被暴力挖开,露出身下和自己同样形状的洞窟。
看到虫子四散奔逃,植物白嫩的根系坦曝在日光暴晒之中。
更多的石头在挖掘机的操作下源源不断地被翻出大地。
失陷绝地的蚂蚁们不知所措。
一个个保护着蚁后,衔着蚁卵,面对眼下没完没了、天翻地覆的世界,不知逃往何处。
一窝蚂蚁的毁灭,其惨烈不亚于一个王国的覆灭吧?
亿万万蚁窝和虫穴的毁灭,亿万万微小的惊骇与怨恨游荡天地之间,无处可去,便依附于戈壁玉。
附着在它的色泽上,附着在它所有细微的裂缝里。
所以戈壁玉的颜色黯淡压抑,所以戈壁玉的饰物一碰即碎。
还有人不明白城市午夜的街头为什么如此哀凉无望。
他经过成堆批发戈壁玉的地摊,还是不能明白。
去年那场大旱,不只令农业受灾,牧业也遭到极大重创。
一位年长的牧人痛心地说:
“捡石头!
都是捡石头的人害的!
”他的意思大约是,捡石头改变了大地的面貌,而这与天气变化息息相关。
我仍然喜欢石头。
我喜欢长时间蹲在河边的空地上,一块一块地翻捡,摸索,不停地惊异于每一块石头的独一无二。
当我埋首大地,沉迷于眼下这石头的世界时,在地球的另一端,漫漫迁徒道路上的海鸟再也看不到去年露出水面的礁石。
我又拾起一块石头。
看到石头下的空穴里有弯弯曲曲的细小道路,被突然曝光的虫子惊慌不已。
我改变了这只虫子的命运,也许还改变了更多——季节、气候、降雪量,甚至是冰川融化、雪线后退,甚至是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了,海平面上升了。
我目睹那只海鸟在无望的寻找中筋疲力尽,最终跌落大海。
而在此地,在我的脚下,在全世界离海洋最远的地方,在大陆的最深处,我又看到另一块美丽的石头.却迟迟不敢触碰。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牧羊人居麻对“我”仅是因为“喜爱”而捡石头表示怀疑和不相信,表现了牧羊人居麻对石头起了贪念。
B.戈壁玉在荒野中才是美丽的,可一旦离开荒野,它的美丽便迅速枯萎,可见作者懂得戈壁玉的真正价值所在,并表现了作者对戈壁玉被疯狂采伐的痛心。
C.作者描写了人们从节假日碰运气一般来捡石头,到后来专职干这个,并开着挖掘机进入来疯狂开采的过程,影射人类的贪得无厌和对自然的无度侵扰,并以此给人们以启示。
D.本文文字素净、灵动,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以及对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
5.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
6.本文结尾处当“我”又看到另一块美丽的石头时,为何迟迟不敢触碰?
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答案】4.A5.①人类疯狂地开采石头,对戈壁滩的地貌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但所开采的石头制作成商品后在城市售卖,价格却十分廉价。
②人类因为贪婪对大自然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这种伤害让人感到“哀凉无望”。
③现代文明给游牧文明的价值观带来了冲击。
6.因为“我”深深地认识到:
①“我”虽然喜爱石头,但不能把“喜爱”变成“贪婪”而去占有不属于自己的石头。
②触碰石头不仅会改变一只虫子的命运,甚至可能会改变更多——季节、气候、降雪量等,从而造成各种自然灾害。
③戈壁玉的确美丽,但一旦离开荒野,离开纯粹的蓝天和粗砾的大地,它的美丽便迅速枯萎。
4.试题分析:
本文考查对文本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确定筛选范围。
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A项错在“表现了牧羊人居麻对石头起了贪念”这一句。
原文是“他坚信有一个关于石头的秘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再次感慨自己的命运。
”原文表述的是牧羊人居麻不相信我的说法,认为石头的秘密“我”知道而且不告诉他,感慨自己的命运,并不是对石头起贪念。
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重要句子的含义。
本题考查“还有人不明白城市午夜的街头为什么如此哀凉无望。
”的含义。
抓住该句的关键词“哀凉无望”、“批发戈壁玉的地摊”、“不能明白”。
把含义题转化为原因概括题。
认真读文本,找出原因。
文章写了人类疯狂开采石头,极大的伤害戈壁滩地貌,但开采的石头城市售卖时,价格极其廉价。
人性的贪婪伤害大自然,这种伤害让人感到“哀凉无望”。
重要句子指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影响的句子;
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的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的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
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含义,通常可以采用下面的几种方法。
理清文句枝干对较为复杂的句子,可通过理清文句的主干和枝叶,来达到理解文句句意的目的。
比如本题考的就是文章的主旨句。
6.试题分析:
本文考查对文本内容相关信息筛选并整合。
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
先审题。
题干是“最后当我又看到另一块美丽的石头时,为何迟迟不敢去触碰”。
该题其实是要求回答“不敢碰触”的原因。
属于原因概括题。
此举出现在文章最后一句,起到总结作用,所以答案分散在原文。
应逐一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概括为“我”虽然喜爱石头,但“喜爱”和“贪婪”不同,“贪婪”是有占有欲和不满足感的。
倒数第三说“触碰石头不仅会改变一只虫子的命运,甚至可能会改变更多——季节、气候、降雪量等,从而造成各种自然灾害。
”文章第十节中说“作为荒野中的存在,戈壁玉的确是美丽的,甚至令人眩目。
”这些都是作者不敢碰触的原因。
最后分条概括答题。
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
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规范回答:
分两步走,第一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二步分点整合答案。
停不下的艺术追溯——林风眠:
中西巧调和
今天的梅州,是广东东北部一个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
然而,在距离梅州市区20公里外的西阳镇阁公岭村,却依稀能看到100多年前留下的痕迹。
这栋略显破旧的宅院,就是林风眠出生的地方。
在林风眠5岁时,家里把他送到了本族开设的立本学堂读书认字,既是石匠又能画几笔的父亲还教他临摹《芥子国画谱》。
在这种临摹中,林风眠接受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启蒙教育。
1915年,15岁的林风眠踏进了梅州中学的大门,在这里,林风眠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美术老师梁伯聪,正是这位梅州历史上最后一个能书善画的秀才,将林风眠引向了艺术的新天地。
求学期间,亲朋从南洋带回的一些外文书籍,让林风眠好奇不已。
书中那些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的西洋画插图,使得从小临摹惯了《芥子园画谱》的他,看到了另一个不同的艺术世界并心迷向往。
4年后,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他和林文铮一起登上了开往法国的邮轮。
在国立高等艺术学院院长杨西斯的工作室,林风眠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与思想的双重启蒙。
对艺术的理解和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
艺术不再是几时临摹或少时喜爱的西洋画片,而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与思考。
杨西斯对林风眠独特的绘画天赋惊叹不已,于是就推荐他到巴黎美院。
1924年5月21日,第一次“中国美术展览会”在德国斯特拉斯堡共和国广场的莱茵宫开幕,他的作品引起轰动。
此时的林风眠,在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和中国古典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中西调和的基本艺术面貌。
约两年后,林风眠应蔡元培之邀回国担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
不久,林风眠发表了《谈东西艺术之前途》—文。
他以论述艺术是如何构成的、东西艺术根本之异同等问题为基础,正式提出了“调和东西艺术”的主张,力图在复兴东方艺术和调和东西艺术之问寻求新路。
为了实现“中西融合”的艺术理想,林风眠可谓殚精竭虑。
他王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艺术名家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王朝闻、苏天赐等都是林风眠的学生。
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
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
1927年5月11日,林风眠组织本校师生召开了一场在当时国内规模相当大的艺术展。
由
于部分作品抨击社会、直讽现实,激怒了奉系军阀,林风眠被迫辞去校长之职,离京南下,担任了由蔡元培亲手创建的杭州国立艺专第一任校长。
执掌杭州国立艺专的十年,也是林风眠实践自己调和中西艺术理想的十年。
这一期间,林风眠用象征手法创作了大型油画《人道》《悲哀》《死》《人类的痛苦》《渔村丰收》等作品,风格一如他“中西调和”的探索,造型简约,大笔触粗线争,色调强烈而凝重。
后来林风眠移居到了上海,他就像个苦行僧一样,不问世事埋头作画,在清苦孤寂中继续着中西艺术调和的探索。
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林风眠终于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他的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尽管孤独、忧郁和磨难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林风眠,但是,在他的笔下,却衍化出了寂静的山川,仿佛一片超现买的梦乡。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5月8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法国美术教育的最高殿堂,林风眠不是个守规矩的“好学生”,他为塞尚、莫奈、马蒂斯等离经叛道的画家所倾倒,又在巴黎东方美术馆和陶瓷博物馆的彩陶、汉画砖、唐三彩、瓷器花纹上,发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
《求实在线·
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代宗师——孤鸿林风眠》)
②林风眠曾对人讲:
“在北京和杭州当了十几年校长,住洋房,乘私人轿车,身上一点人气几乎耗光了。
你必须真正生活着,能体验今天中国几万万人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人味。
首先是‘人’,彻底‘人’化了,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
(《求实在线·
③“林风眠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融汇了东西方的优点,能够创造一种崭新的、从未有过的艺术形式。
他是一个独领风骚数百年的领袖型、旗手型的人物。
——中国美术学院原校长肖锋
④“林风眠奠定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基础,他之后的赵无极、是冠中等人都是追随他的道路的。
没有林风眠,中国绘画就缺少一个走向现代艺术的大师。
——美术理论家邵大箴
7.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林风眠成为中国“百年巨匠”之一并不是偶然的,原因在于他提出了“调和东西艺术”的主张,并且他身体力行,在艺术创作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B.林风眠的创作融汇了东西艺术之长,创造出了自己画作的独特的面貌,他没有忘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没有真正的人昧,作品就没有生命活力。
C.林风眠在中国绘画尤其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的作品兼有欧洲现代艺术和中国古典工艺美术之长,造型简约,色调强烈凝重,独具一格。
D.绘画是林风眠安身立命的凭借,是他毕生的终极追求,更是他表达强烈情感的媒介。
他借助绘画表达他对国事的关心、对人生的思索、对身边人和事的敏感与爱。
8.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林风眠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既在学校接受了系统的文化学习,又在梁伯聪、南洋回来的朋友等人的影响下关注西方的艺术世界,这为他日后进行中西调和的创新打下了基础。
B.林风眠敢于打破常规,做事不按常理出牌,欣赏离经叛道的画家。
当校长时他聘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打破艺术的崇高地位,提倡各阶级共享的艺术。
C.1919年,林风眠到法国勤工俭学,在院长杨西斯的工作室接受了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双重启蒙,从此踏上了绘画艺术中西调和的探寻之路。
D.林风眠具有强烈的爱同情怀。
从1919年选择出国勤工俭学,到德国第一届“中国美术展览会”引起轰动,再到国内艺术展上借作品抨击社会、直讽现实,都是他爱国的体现。
E.大成就须经得起大寂寞。
移居上海的林风眠不问世事埋头探索,孤独、忧郁和磨难围绕着他,但他终于超越门我,在创作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取得了巨大成就。
9.简述林风眠在绘画方面取得成功的缘由,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7.A8.BE
9.①保持好奇心,善于学习。
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艺术、西洋插画,还是西方的艺术理论与思想,林风眠都兼收并蓄。
②善于创新,能打破传统。
林风眠不一味地做守规矩的“好学生”,才能在复兴东方岂术和调和东西艺术方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③贴近生活,保持人味。
他的画作直接描述生活,拷问人性,富有活力。
④耐住寂寞,专心创作。
林风眠在上海不问世事埋头作画,最终让自己的艺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⑤有师友亲人的帮助。
梁伯聪将林风眠引向了艺术的新天地,蔡元培的任人唯贤,父亲的影响,等等,都促成了林风眠的成功。
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
本题要求找出不属于该书观点的一项。
题中A错在遗漏信息,林风眠被誉为“百年巨匠”之一的原因很多,“奠定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基础”和“培养了很多大师级的名家”等也不可忽视。
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中A项梁伯聪引领他在中国传统绘画方面走向艺术的新天地;
C项应为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和思想的双重启蒙”,中国传统艺术的启蒙他幼时就接受了;
D项属无中生有,林风眠出国留学、在国外艺术展上一举成名并未提到他的爱国情怀。
9.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题干“简述林风眠在绘画方面取得成功的缘由,结合材料加以分析”解答时,重点抓住“在绘画方面取得成功”。
找到答题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概括形成答案。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
基本要点有二:
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