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283866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高中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养蚕缫丝(上古时期)、丝织业(西周时期)、丝绸远销欧洲、中国拥有“丝国”之称(汉朝时期)、缂丝技艺(唐朝时期)、

3陶瓷业:

最初在新石器时期发明陶器、瓷器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那时候是青瓷、后来在南北朝时期烧出白瓷、这是烧瓷技术的重大突破、、到了隋唐时期、陶瓷工艺日臻成熟、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而在宋代景德镇的瓷器远销海外、之后到了元朝、可以烧出青花和釉里红、进入了彩瓷时期、明朝时期出现了斗彩和五彩瓷、最后到了清朝出现了粉彩和珐琅彩、

(二)手工业的经营方式也分为三种:

①是家庭手工业、特点是:

技术落后、自给自足、生产分散、是小农经济的典型代表、但是严重妨碍了市场经济的发育、

②是官营手工业、它由官府统一经营、占据着主导地位一直到明朝中叶、它的特点是:

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技术水平高、不过虽然它技术高、代表着当时最高的生产技艺水平、但是因为不计成本的原因、而使得它的生产效益低下、

③是私营手工业、所以它在春秋战国时候兴起、在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它的发展特点是:

发展曲折、经营方式变化大、在明中后叶时期、它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中孕育出雇佣关系、从而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总结: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历史悠久

2以官营手工业为主、多种经营方式并存、但是官营手工业不断地萎缩、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了明朝中后叶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也占据相当比重、

3手工业部门多、分布广、产品种类多、

4手工业分布的变化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5生产技术先进、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近代以前)

6手工业的发展又与弄个紧密结合、但是受到农业的制约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商业的发展:

从官商到私商,从周朝时期的“工商食官”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而导致政府对商人的控制下降、从而使私商取代官商成为主体、

(二)交易媒介也产生了变化;

从“以物易物”转变成了货币经济、:

1最原始的时候是以物易物

2然后到了商周时期出现最早的货币,基本是以贝壳为货币

3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到达隋唐时期黄金白银更是成为货币(因为陆上丝绸之路、还有瓷器的外销、使得欧洲的黄金、白银都大量流入中国、个人观点)

4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交子、它出现于北宋四川、

5到了元代、纸币更为广泛的流通

6明清时期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商人也由个体商贩变成了大商帮、有徽商、晋商、闽商、宁波商、

(三)城市的演变:

最初周至唐时城市的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市和坊是分开的、

到宋朝以后、商业不再受官府直接监视、城市格局的突破、坊市之间的界限被突破、城市职能大大加强、

(四)重农抑商:

原因:

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

重农抑商思想产生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过程:

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到汉朝汉高祖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

工业文明

新航路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时间:

15——16世纪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经济上:

欧洲人对亚洲的珠宝、香料等贵重商品的需求与向往,西欧贵族和商人渴望另辟一条抵达东方的途径。

政治上:

欧洲各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精神上:

基督教会为传播基督教,号召“圣战”

条件:

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提高,(指南针的传播,个人观点)

4个人:

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

1487年迪亚士抵达好望角、

1497-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不过麦哲伦在菲律宾与当地居民的战斗中死去、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对欧洲:

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西欧开始崛起、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到大西洋沿岸、

2对美洲:

因为是殖民地,所以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3对非洲:

万恶的黑奴贸易带来深重灾难、

4对亚洲:

刺激了经济发展,(而且这个时候中国清朝时期的陶瓷之路,正好使欧洲掠夺来的黄金流入中国、个人观点、)

5对于世界:

全球逐渐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由各民族分散孤立的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必须记住“17世纪海上马车夫”荷兰和是世纪“日不落帝国”英国

奴隶贸易的影响:

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严重破坏非洲经济

☆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

十八世纪中叶——十九世纪中叶(经历100年)

爆发的条件:

(1)资金——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

为英国积累了巨额财富。

(2)市场——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

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3)原料——国内资源丰富,海外掠夺。

(4)劳动力——圈地运动,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流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者。

(5)技术——手工工场时期的积累。

手工工场时期培养了一批具有熟练技能的工匠,他们成为工业革命中的技术革新力量。

(6)国家政策保护: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能为资本家带来利润的技术革新。

代表机器:

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

蒸汽机的发明带动人们进入“蒸汽时代”、使近代城市兴起、

交通运输方面:

火车机车的发明、轮船的发明、

交通运输革命的影响:

1人类进入铁路时代,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2冲击了当时的社会关系

3加强了洲际之间的联系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

19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

主要成就:

在4个领域、

①交通领域、内燃机、汽车、飞机

②化学领域、有机化肥、人工合成燃料、合成橡胶、合成油漆等多种塑料

③钢铁领域、

④通讯领域、电话和无线电报的诞生、

动力是电的发明和使用,它带领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的发明和使用,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整个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1.对生产力的影响:

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商品经济最终取代了自然经济,手工工场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工厂,这是生产力的巨大飞跃〔1〕。

 

2.对资产阶级的影响:

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使资产阶级专政建筑在社会化的大机器生产和物质财富空前丰富的基础上,使资本主义方式扩展至世界各地,保证了资本主义完全战胜封建主义〔2〕。

3.对阶级阶构的影响:

工业革命使得使用机器生产和现代大工业(工厂制度)逐步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普遍建立起来,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最终形成〔3〕。

4.对全球交通和市场的影响:

欧美国家为了促进商品交流,大规模从事交通运输建设,为了扩大海外殖民掠夺和市场,致力于远洋运输网的开拓,逐渐形成了全球性的交通网络,世界市场开始形成〔4〕。

5.对亚非拉国家的影响:

工业革命加速了弱小国家沦为殖民地和附属国的过程,同时,欧美列强对亚非拉进行殖民掠夺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把欧美先进的工业技术带到这些地区,使这些国家缓慢地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改变了他们的历史命运,将其卷入了工业文明的潮流之中〔5〕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时间: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途径:

1国际贸易的发展

2资本和人口的流动

3武力威逼

影响:

①欧美工业国可以从全球范围内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原料和初级产品、并倾销工业品或投资、

推动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

②造成亚非拉的贫穷落后

③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

☆特别提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也使东方国家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壮大,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

(世界市场的形成预示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诞生,存在着机遇与挑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同时经济危机也是不可避免的、个人观点)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经济及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和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变动的原因:

1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如1鸦《南京条约》、2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

2因为不平等条约签订开放通商口岸及协定关税的原因、大量洋货涌入中国、列强掀起向中国倾销商品的狂潮

变动的变现:

1小农经济开始瓦解,农民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2农产品商品化,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3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4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买办阶层迅速兴起

近代工业的起步:

背景:

内忧外患:

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内忧)英法联军的侵略(外患)还有内部原因:

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洋务派形成

军用企业:

代表:

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

口号:

“自强”

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民用企业:

开平煤矿、

“寓强于富”

产品投放市场,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促进了其他工业的发展。

评价近代工业:

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是对我国早期现代化起到推动作用。

民族工业的早期发展:

形成原因:

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19世纪70年代前后

代表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大生纱厂(张謇)、

☆初步发展的原因:

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设立商部;

②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热潮

3中国人民收回利权运动。

概况:

①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②发展缓慢的原因:

封建势力的压迫、列强的压制、依赖外国资本主义、寻求本国官府庇护、

“黄金期”:

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提供有力的外部条件

②辛亥革命,民国建立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振兴实业的热情,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4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有利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表现:

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发展迅速。

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获得发展。

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

(大概了解一下)1940年10月“适地适产主义”、

方式:

①对工矿业:

采取“军事管理”和“委托经营”等方式

②控制和垄断金融和内外贸易,实行物资管理制度;

③掠夺劳动力

了解“三座大山”

1封建势力的压迫

2外国资本的重压

3官僚资本的重压:

实行“经济统制”政策、对民族工业进行寝室、排挤、打击、以中国银行为首的各财团银行通过各种手段掠夺财富。

了解中国自然经济阶梯的原因、特点、影响:

1资本主义入侵时中国自然经济阶梯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原因或者最根本原因

2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特点:

1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冲击

2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和成都,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3中故宫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中国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这也必然影响到我国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1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基础。

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冲击着封建制度;

2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准备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是列强侵华的结果之一。

中国社会的商品化程度虽然增强了,但中国经济却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近代民族工业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1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2始终未能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作用;

1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改变了中国近代的经济结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中国近代化;

2政治上:

它推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同时,它还推动了无产阶级队伍的逐渐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西方资产积极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顺便提一下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经济决定政治文化;

政治反作用于经济;

文化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问题。

新潮冲击下的神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只要顺着上面那个思路看看就OK了。

盐铁官营等措施、

到了中唐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而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政策又继续实施、

中国根深蒂固的思想、认为农业为本、商业为末、(个人观点)

重农抑商的影响:

积极的方面、它有利于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但是、消极的方面:

随着农业、工商业的发展、抑商会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伍与世界、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资本主义的萌芽:

(发展)

1商品经济发展

2机户拥有资本,购买劳动力来增值利润

3工匠脱离土地,失去生产资料,拥有人身自由

标志:

以商品生产为目的,以雇佣关系为特征的手工工场出现

迟滞:

①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占据主导地问,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下降

②清朝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传统政策,对手工业商业压制打击。

③“海禁”政策:

(原因:

清政府夜郎自大,以“天朝上邦”自居,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清斗争。

结果:

使中国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开辟国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危机:

清朝:

1对内:

打压工商业,厉行文化专制

2对外:

闭关锁国政策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未能形成扫荡旧经济基础的强大力量

西方:

1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

开展丢外殖民扩张,建立殖民统治

各国经济体制的新与调整

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

这里需要记住两个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它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提出的

内忧:

国内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外患:

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1919——1921

内容:

1实行余粮征集制

2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进行监督、

3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分配

4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评价;

\

1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主观上存在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愿望

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显露的弊端、俄国须臾改变这种经济政策、于是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1苏维埃需要恢复遭到战争破坏严重的经济

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之俱增

3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1农业方面:

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2工业方面:

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

中小企业和国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3流通方面:

有产民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评价:

1使苏俄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2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巩固了工农联盟的苏维埃政权

☆特别提示:

新经济政策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以便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1927年,列宁逝世,斯大林上台。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确立:

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斯大林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的表现: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1积极:

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

2消极:

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

斯大林之后苏联又经历了3次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评价3者:

赫鲁晓夫:

1经济上取得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效

2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苏共提出的“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3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4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

勃列日涅夫:

1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

2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弊端仍然存在

3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4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影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戈尔巴乔夫:

①“加速发展战略”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3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4各种间接控制,使企业之主权无法真正实现

5改革陷于困境,经济继续滑坡,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特别提醒:

从苏联的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开拓创新,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2具体原因:

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激化

3直接原因:

股票投机过渡

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生产力遭到破坏

政治危机:

①人们怀疑资本主义制度②法西斯主义泛滥③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国际关系日趋恶化(以邻为壑)

罗斯福新政:

目的:

摆脱经济危机

措施:

1整顿金融业

2调整工业生产

3调整农业生产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国家普遍干预经济

1取得一定成效,美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中下层群众获得了一定好处

2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3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①二战后发达国家吸取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②接受“凯恩斯主义”

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3通过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①避免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②国有企业普遍经营不善、效益低下

福利国家的出现:

前提:

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资金来源:

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

1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2立法和制度保证

1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2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

3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