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建生物学课堂教学模式Word格式.docx
《如何重建生物学课堂教学模式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重建生物学课堂教学模式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要改变长期以来那种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封闭系统进行孤立、割裂、静止的研究倾向,将课堂教学视为一个有内在关系结构整体系统,并与社会相联系,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效益的目的。
2.发展的观点
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而且要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与社会的适应性。
3.结构的观点
从目前的课程改革看,教学结构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问题的探讨,从过去那种单一的、僵化的和程序化的教学环节,转变为多样的、综合的教学模式系统的研究,其实质是揭示学生认识知识的方式,旨在以教学模式为中介,结合教师个人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的艺术水平。
4.主体性的观点
所谓主体性,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主体性能得到充分地发展,才能实现社会化、个性化地发展。
5.活动与实践的观点
活动是主体有目的地作用于客体的行动,而实践是人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
活动与实践是课堂教学中,人认识的起点,是主客观关系的中介环节,是学生个体和群体认识发生发展的基础。
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认识活动的实践性。
6.社会性的观点
课堂教学的社会性不仅表现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上而且也体现在教学系统诸因素所构成的社会性交往活动中,从而使教学人士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二)现代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1.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的含义是学校、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学校都能接受同等的教育以达到教学目的要求的标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主体参与及全面发展
近几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重要研究成果就是在教学中牢固树立主体意识,使主体得到全面发展。
并注意摆正个体与主体,个性与共性的位置,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并为全体学生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3.以学生为本
如果说以往的课堂教学是建立在以知识为本的基础上,那么现代课堂教学必须为可持续发展的学生提供更为宽松的发展空间,让一代新人在学习中学会选择,在社会中认识社会,在参与中发展自我。
现代的课堂教学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即便是对新知识的学习,它的着眼点也不单纯地就知识论知识,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求得学生自身的发展。
4.情感效益
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人际关系和交往能力,树立情感价值观对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课堂教学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建立促进情感发展的机制,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情感要素,使之发挥最大效应,有利于促进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课堂教学其基本功能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精神财富转化为学生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这在教育界基本得到共识。
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
是万能的,而是有条件的。
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等,无论作用多大,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
其次,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适应学生的发展规律,诸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方式的选择等,都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制定。
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率,正确认识、理解和发挥其主导作用,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体性品质的发展、提高。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与外界客观世界的关系(主要是课程和教材)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主要表现在选择性、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个方面。
1.选择性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选择性,突出表现在对学习对象的选择上。
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是一串的选择活的活动,从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到学习手段,无一不是选择的结果;
从“学什么”到“怎么学”,也无一不是选择的过程。
马克思曾经说过:
“选择是人比其他动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是这同时也是可能毁坏人的一生、毁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这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不愿意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由此可见,没有选择的被动和违反规律的盲动都不是主体性。
学生的选择性特征要求课堂教学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适应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满足学生个人的主体需要和兴趣。
如果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不能满足学生个人的主体需要,或超出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就会在课堂教学的中削弱甚至丧失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
2.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学习教材,能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运用到实践中去。
──能够把自己看作是教学的对象,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并利用内、外两方面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积极向老师质疑、请教,与同学相互探讨,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这在学生的自学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培养学生自主性,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潜能,为他们自主性的发挥创设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内化和主动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3.能动性
所谓能动性,就是主体在对象性关系中,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而不是被动的、消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能动性,是他在与外界包括课堂教学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能够根据社会的要求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以此作为自己今后努力方向。
──能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和情意结构去主动地同化外界教育影响,对他们进行吸收、改造、加工或整合,从而实现主体结构的重建与改造。
4.创造性
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品质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的主体性之灵魂。
就个体的创造性而言,应该具备两层涵义:
①个体对外在事务的超越。
②个体对自身的超越。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具有创新意识。
──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具有动手和实践的能力。
作为教育者,应该很好地研究学生主体性的表现特性,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增强学生主体性特性,为社会培养和塑造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这就要求教师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符合培养主体性的人才的需要,是否属于主体性教学。
三、主体性教学与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建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即注重培养学生主体性品质。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从本质讲就是对学生主体性品质的培养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学。
(一)主体性教学的基本理念
所谓主体性教学,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现代化的需要,教育者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心理需要,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学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体。
换句话说:
主体性教学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主体性教学的特征
主体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和超越,所以它既保留了传统教学的那些反映规律性的共同特性,又有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
1.科学性
学生的主体性品质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的素质,它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其“生理-心理-文化”结构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传统教学在追求教学的科学性方面曾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这种“科学化”追求一般是不自觉的或局部的,而非全局的、系统的探讨,致使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诸多偏差。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过程,往往会变成教师单向地传授知识,对学生主体地位和独立个性缺乏应有的尊重,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没有给学生主体性品质的培养留下多少空间,学生很少有机会去开动脑筋质疑、提出问题,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学生“听而不闻、学而不思”。
主体性教学认为,学生既是课堂教学的对象,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他们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学习和发展的潜能。
课堂教学的作用就在于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客观规律,引导他们通过积极思考和独立活动,把人类的文化科学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财富、智力、才能和思想。
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品质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主体性人格才能臻于完善。
2.民主性
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营造出的一种活泼生动、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主体性品质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前提。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常夸大到了极致,学生上课不敢言、不会思,也不自主。
学生常处于被动的压抑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会缺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主体性教学认为,师生关系应以民出平等为基本原则,是一种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的有机统一。
主体性教学的民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把教学变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
──努力实现教学内容民主意识的渗透和学生民主思想、民主精神、民主参与能力的培养,以民主化的教学造就一代富有主体性的新人。
3.活动性
学生主体性品质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学习活动之中,其主体性品质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学生主体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其实质可以抽象地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通过活动不断地将“人类现实据为已有”的内化过程。
──通过活动不断地将已有的心理品质表现出来的外显过程。
学生的主体性品质正是通过内化与外显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
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着主体性品质,活动是影响学生主体性品质发展的决定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讲,主体性教学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规范、组织和引导。
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整合优化各种影响主体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较好地发展和形成具有个性的主体性品质。
4.开放性
开放性的社会需要开放性的人才,而开放性人才则需要由开放性教学来培养。
现代社会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出大批适应开放性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生活模式,具有开放性思维方式、多维智能结构的人才,这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主体性教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
──学校的教学系统应加强与整个社会的联系,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社会,通过一系列的课外和校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学校的教学系统内部应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确立培养开放性人才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建构开放的教学体系,选择和运用开放式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三)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建
我区于20xx年9月进入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后,先后有200多名生物教师参加了生物学科“课改”的试教工作。
经过近三年的“课改”实验,许多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提高了教育理论水平,改变了原有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主体性教育方面,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他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讨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1.对教学模式的认识
教学模式是教育基础理论应用与教学实践的转化环节,是教育观念在教学中的具体化,是教学实践活动的高度提炼,并使之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
从目前的情况看,对教学模式的看法大约有三种:
(1)教学模式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
即模式就是方法,或模式是多种方法的综合。
(2)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模式。
(3)教学模式与“教学结构──教学功能”这对范畴紧密联系。
教学结构客观地存在于教学活动中,即教师、学生、教材和教法诸多因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方式及活动序列。
教学模式是人们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对教学客观结构作出主观选择。
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必然产生一定的教学功能,功能的反馈作用,又使人们重新认识和选择教学结构,导致教学模式不断修正、完善和发展。
2.研究生物学教学模式的意义
生物教学模式是体现生物学教学思想的工具,是完成生物学教学的任务而选择的教学活动的典范,是生物学教学设计的模式。
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怎样构建主体性课堂?
怎样实现主体性教学?
这为教师研究课堂教学、建构新的教学模式创造了机会。
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会有较大的推广价值,会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
我们研究教学模式在与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并以教学模式为载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实现对学生主体性品质形成的培养。
从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可以得知,教学模式的种类众多。
遵照新课程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型学习的原则,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和探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并重建出一些符合我区实际和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模式。
这些教学模式包括:
讨论探究型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模式;
组织课堂“学法”教学模式;
生物知识结构教学模式;
生物sts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整合教学模式、情景型教学模式等。
3.教学模式选择的标准
(1)选择的教学模式是否符合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材特点及新课程理念。
教学模式的选择有以下几个制约因素:
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世界观和教育观为前提的,一般强调知识学习的教师大多采用讲授型教学模式为代表的接纳式学习;
强调能力培养的教师十分注重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同时教学模式也受教育对象心理和生理发展阶段的条件制约,同时教学模式还受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影响。
(2)选择的教学模式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
一般地说,生物教材类的科普读物都以科学性和逻辑性为主,很少考虑兴趣和引起注意的问题。
所以,教师有必要在不影响科学性和逻辑性的条件下,需考虑如何引人入胜地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
引起和维持学生注意和兴趣的教学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提出问题,使学生为寻找正确答案而学习、理解和得出结论。
另一种是引起好奇心,使学生注意、关心和探究,新奇的程度虽然因人而已,但只要提出的问题是新奇的,就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3)选择的教学模式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
虽然不同的教学模式,都是某特定历史时期教学实践的结晶,但是再好的教学模式,不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包括学生的认知程度、教学资源等),是不会获得好效果的。
我们强调教学模式的重要性,绝不能将教学模式固定化、僵化和孤立化,绝不能不注意条件、场合,不研究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生搬硬套教学模式。
4.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常言道: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也就是说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没有万能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
同理,教学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
无模之模,乃为至模。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育对象,所运用的教学模式肯定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强调教学模式重要性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不要盲目崇拜那一种教学模式,也不要任意夸大某一种模式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在遵循主体性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在运用教学模式的同时,还要不断地研究课堂教学和不断地创设新的教学模式。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同时还是一门艺术,只有到“无模之模,乃为至模”的程度,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突显出其实际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