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晴》原文及翻译赏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274626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晴》原文及翻译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雨晴》原文及翻译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雨晴》原文及翻译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雨晴》原文及翻译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雨晴》原文及翻译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雨晴》原文及翻译赏析文档格式.docx

《《雨晴》原文及翻译赏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晴》原文及翻译赏析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雨晴》原文及翻译赏析文档格式.docx

在碧海青天之下“独倚朱阑”的少妇,面对高挂在西南夜空的一弯新月,给与她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这种望月怀人的心理,是闺中少妇面对此景极有可能的思想感情。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末两句是说,台阶上的落花随风飞舞,罗衣显得格外寒冷。

  “落花风”,是暮春季节所特有的事物,闺中人对此十分敏感。

末两句不能简单的看作是客观风寒刺激的反应,而是她主观意志的真实流露。

时值暮春,春事将尽,绿肥红瘦。

她意识到“落花风”吹落了大地的春花,也将吹落她的年华。

不免产生红颜易老的感慨。

但这种感慨作者写得极为含蓄,用风振罗衣而芳心自警的细节表现出来,言有尽而意无穷,艺术手法是极为高超的。

  这首词写的是传统题材,但我们在诵读时仍觉得清丽可喜,韵味无穷,这不得不叹服作者在构思上的独具匠心和遣词造句上的功力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雨后初晴,夕阳残照,烟霭空�饕黄�,暮色中但见新池绿水盈盈,一片春意盎然。

成对的燕子飞回柳树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阁楼里画帘高高卷起。

  黄昏时独自倚着朱栏,不知不觉已看到西南天空挂着一弯如眉的新月。

夜风卷起台阶上的落花,微微拂过罗衣,只感到春寒袭人。

  注释

  砌:

台阶。

  特地:

特别。

  朱阑:

一作“朱栏”,红色的栏杆。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南唐时期冯延巳居宰相之职,当时朝廷里党争激烈,李�Z痛下决心,铲除党争。

这首词正是词人感慨时局之乱,排忧解闷之作。

《雨晴》原文及翻译赏析2

  原文:

  雨晴

  朝代:

唐朝

  作者: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译文及注释:

  下雨之前鲜花初开可以看到花蕊,下雨之后绿叶中间再也不见鲜花。

  蜜蜂蝴蝶纷纷飞到墙的那边去了,还是怀疑春色在邻居家的院子里。

  蕊(ruǐ):

花朵开放后中间露出的柱头花丝等,分雌蕊、雄蕊。

  赏析:

  这首即兴小诗,写雨后漫步小园所见的残春的景象。

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

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

而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满树绿叶了,说明这场雨下得多么久,好端端的春色,被这一场春雨给扫了兴。

诗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是非常扫兴而生感触的。

  扫兴的不光是诗人,还有那蜜蜂和蝴蝶。

诗的下两句由花写到蜂蝶。

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气,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

它们也像诗人一样大失所望,懊丧地纷纷飞过院墙而去。

花落了,蜂蝶也纷纷离开了,小园显得更加冷落,诗人的心更加怅惘。

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奇妙的联想:

“却疑春色在邻家”。

院墙那边是邻家,诗人想得似乎真实有据;

但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自然不会得天独厚,诗人想得又是多么天真烂漫;

毕竟墙高遮住视线,不能十分肯定,故诗人只说“疑”,“疑”字极有分寸,格外增加了真实感。

这两句诗,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了,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十分调皮、非常会捉弄人的。

  “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令人顿时耳目一新。

这一句乃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

古人谓“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吧。

  中心:

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雨晴》原文及翻译赏析3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宋代:

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

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sāi),已觉春心动。

泪融残粉花钿(dià

n)重。

  暖暖的雨,暖暖的风,送走了些许冬天的寒意。

柳叶长出了,梅花怒放了,春天已经来了。

端庄的少妇,也被这春意撩拨起了愁怀。

爱侣不在身边,又能和谁把酒论诗呢?

少妇的泪水流下脸颊,弄残了搽在她脸上的香粉。

  蝶恋花:

词牌名。

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

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雨:

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作“日”,旁注“雨”。

晴:

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旁注“和”;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草堂诗余别集》《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林下词选》《历代诗余》《漱玉词》(诗词杂俎本)作“和”;

《花草粹编》、文津阁四库全书本《乐府雅词》作“清”;

《草堂诗余别集》注“一作清,误”。

初破冻:

刚刚解冻。

柳眼:

初生柳叶,细长如眼,故谓“柳眼”。

眼:

《草堂诗余别集》注“一作润”;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林下词选》、诗词杂俎本《漱玉词》作“润”。

梅腮:

梅花瓣儿,似美女香腮,故称“梅腮”。

腮: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林下词选》、诗词杂俎本《漱玉词》作“轻”。

花钿:

用金翠珠宝等制成花朵的首饰。

  乍试夹衫金缕(lǚ)缝,山枕斜欹(qī),枕损钗(chāi)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lá

n)犹剪灯花弄。

  少妇试穿金丝缝成的夹衫,但心思全不在衣服上面。

她无情无绪的斜靠在枕头上,把她头上的钗儿压坏了,她也茫然不顾。

她孤单的愁思太浓,又怎能做得好梦?

惟有在深夜里呵,手弄着灯花,心里想着爱侣。

  乍:

起初,刚刚开始。

衫: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草堂诗余别集》《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代诗余》《林下词选》《漱玉词》(诗词杂俎本)作“衣”。

金缕缝:

用金钱缝成的农服。

山枕:

即檀枕。

因其形如“凹”,故称“山枕”。

山,《草堂诗余别集》注“一作鸳”。

斜欹:

《历代诗余》、文津阁四库全书本《乐府雅词》作“欹斜”。

欹:

靠着。

钗头凤:

即头钗,古代妇女的首饰。

因其形如凤,故名。

夜阑:

夜深。

灯花:

灯蕊燃烧耐结成的花形。

  和风暖雨,湖面冰层已慢慢融化。

柳叶发新芽,梅花绽放,已经感觉到春天将近了。

这样的时刻又能和谁把酒论诗呢?

独坐相思,泪融残粉,就连头上所戴的些许首饰,也觉得无比沉重了。

  初试金丝缝成的夹衫,慵懒的斜靠在枕头上,只把那头钗压坏也难以顾及。

愁思太浓,又怎能做得好梦?

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

  初破冻:

  柳眼:

  花钿(dià

n):

  山枕:

欹(qī):

  钗头凤:

  夜阑:

  雨:

  此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应该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

在有的版本中,题作”离情“或”春怀“。

当作于赵明诚闲居故里十年后重新出仕、李清照仍独自留居青州时。

赵明诚担任地方官的时候,二人曾有过短暂的离别。

  此词很难确切系年,应该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

  赏析

  此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草堂诗余别集》、《古今词综》等都题作“离情”,而《草堂诗余别集》还注云:

“一作春怀”。

由此看来,这些恐均非原题,是后人据词作内容添加的;

此外,“春怀”与“离情”确也概括了词作的主要内容。

从词作的内容与风格来看,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婚后不久,夫妻小别,李清照独居时。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开首三句,词人放眼室外,由春景落笔。

但见初春时节,春风化雨,和暖怡人,大地复苏,嫩柳初长,如媚眼微开,艳梅盛开,似香腮红透,到处是一派春日融融的景象。

词人前期生活虽然没有大的波折,但以其独具的才情、细腻的情感,以及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悟、强烈的关注,常有出人意表之想。

表现在词作里,就是经常慧心独照,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

“暖日晴风”似还不足以表达春天到来的特征,而紧接以“柳眼梅腮”(此句历来被称为“易安奇句”),则使到来的春天更直接、更形象。

李商隐在《二月二日》一诗中有“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苏轼在《水龙吟》词中描绘柳叶情状是“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看来女词人受此启发,抓住两个极具特点的事物,写出春天的生机。

第三句的“已觉春心动”,从语意上看,是对春天来临总的概括,实亦是自己怀春之情已动之流露。

词人游春、赏春,目睹良辰美景,必有所思,这句也暗启后二句词人所抒发的情思:

“酒意诗情谁与共?

”女词人的细腻、敏感的思绪与感悟进一步强化,面对如此大好春光,自然便联想到自己独处深闺,孤栖寂寞,这与往日和丈夫赵明诚一齐把玩金石,烹茗煮酒,赏析诗文的温馨气氛形成强烈反差。

一个“谁与共”,道出此刻词人内心的苦涩。

紧接着词人用一个细节来进一步形容自己内心的苦涩,泪水流淌,脸庞上的香粉为之消融,心情沉重以致觉得头上戴的花钿也是沉甸甸的。

  词作的下片,词人以细微的笔触,紧承上片末句,着重刻画自己具体的闺中寂寞生活。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春暖天晴,春装初试,然而词人却足不出户,去观赏那美好的春景,却斜倚在山枕上,以致把精美的钗头凤给压坏了。

“山枕”,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称山枕。

词人不出户观赏春景,是因怕良辰美景触引伤感之情,二是表明其心境郁闷,慵懒至极。

一个“损”字,也暗示词人慵懒、无精打彩。

末二句: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愁本无形,却言“抱”,可见此愁对其来说有多“浓”,多重,更何况是“独抱”,此情更是难堪。

“无好梦”,是说现实很寂寞无聊,想在梦中去寻求慰藉,但却始终无法进入梦乡,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

“犹”字写活了词人百无聊赖的情态。

此外,剪弄灯火,古时妇女常藉以卜数夫君之归期。

这两句写得极为细致、生动,看似毫不经意,如叙写生活本身,实是几经苦炼,没有生活经历和深厚的艺术功力是无法写就的。

清词论家贺裳评这两句为“入神之句”(《皱水轩词筌》)。

  全词从白天写到夜晚,刻画出一位热爱生活、向往幸福、刻骨铭心地思念丈夫的思妇形象。

《雨晴》原文及翻译赏析4

  原文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古诗简介

  《雨晴》由宋代诗人陈与义于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所作,通过描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表现诗人一时欣喜的情感。

  翻译/译文

  西南方露出蔚蓝色天空映照江面清澄,一如横卧江上小滩蓝天上有一抹微云。

  喜鹊飞立墙头欢叫羽毛依然浇湿,楼外远处还不断传来残余的雷声。

  趁雷雨后的微凉睡个安稳的好觉,赶快吟几句奇诗回报雨后的新晴。

  这么迷人夜晚可惜无人来共同享受,便我一人也要尽兴卧看银河直到天明。

  ①天缺:

雨过云开,露出一角青天。

  ②纤云:

细云。

此指夏日雨后的高卷云。

  ③小滩:

喻纤云。

  ④语鹊:

语鸥:

喳喳叫的鸟鹊。

  ⑤衣:

比拟鸟鹊的羽毛。

  ⑥残雷:

即将消失的低沉的雷声。

  ⑦供:

提供。

稳睡:

安稳入睡。

  ⑧报:

回报,报答。

  ⑨绝胜:

非常美妙的情境。

  ⑩星河:

天上的银河。

尽意:

尽情。

  宣和五年(1123)陈与义担任了太学博士,受到了皇帝的器重,也许觉得自己可以施展才学,因而心情略有变化,面对夏末秋初,天气转晴,骤雨方歇,写下这首《雨晴》诗。

  赏析/鉴赏

  这首七言律诗描绘了酷暑雷雨过后的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感受雨后新凉的舒畅喜悦的心情。

  首联、颈联都描绘雨晴的景象,首联写天空。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中“天缺西南”写西南方的天已露出了蔚蓝,标示出“晴”,“江面清”三字是以江南的清平湛蓝来比喻天空西南方的晴明之色。

“纤云不动”,写白云纹丝不动。

“小滩横”三字承接“江面清”,比喻一抹云如横在江面的小滩。

这两句前四字都用白描手法绘实景,后三字都用比喻对实景加以形容,两个比喻前后照应,使二句之景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富于立体感。

  领联“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里,诗人的视线,由于鹊叫自然地由仰视转为平视,描写由形为主转声为主。

“犹湿”,即写出雨后初晴,又表现了鹊的情态活泼可爱。

下句,随“残雷”的低响,描写形声兼顾转以写声为主。

“气未平”三字写雷声不甘于立即销声匿迹。

这一联,鹊能“语”又有“衣”,雷能“残”又有“气”,运用了拟人手法,使诗句富有生气。

清脆的鹊语与低沉的残雷形成对比,和谐一致,交织成一首雨晴时大自然的交晌曲。

  颈联“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用叙事抒发雨睛的喜悦。

雨后微凉引起睡意,雨后新晴牵动诗情,但诗情胜过睡意。

“尽取”、“急搜”、“微凉”、“稳睡”、“奇句”、“新晴”这六个带修饰语的词,使两个记事诗句具体可感。

“供”字写自然给人的提供。

“报”字写人对自然的回报,这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尾联“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两句仍叙事,事中有景,景中寓情。

“卧看星河尽意明”一句化用杜牧的“卧看牵牛织女星”,只是没有小杜诗句的寂寞感,而是兴致盎然。

“尽意”二字,不仅描绘星河的明澈,更赋予星河以生命,让它充分绽放光彩,也采报答雨后的新睛。

  通观全诗,诗人捕捉住雨后初晴自然景况变化的瞬间,以乍晴的天空、漂浮的白云、争喧的鹊鸣、低沉的雷声,构成了多层次多角度、气势恢弘的绚丽景观。

诗中虽未着一个情字,但喜悦之情旱已透过写景叙事的字里行间喷涌而出,全诗清丽雄浑,奇趣横生。

《雨晴》原文及翻译赏析5

  翻译

  雨后初晴,傍晚淡烟弥漫,碧绿的春水涨满新池。

双燕飞回柳树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阁楼里画帘高高卷起。

  黄昏时独自倚着朱栏,西南天空挂着一弯如眉的新月。

台阶上的落花随风飞舞,罗衣显得格外寒冷。

  注释

  这是一首抒写闺情的词作,写的是一个少妇在暮春时节的一个黄昏,思念亲人并等待他归来的情景。

  词的上片写明节候、环境以及这位少妇所见的景物特色。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一个“晚”字点名时间;

“绿水”二字交待气候-----此时正值春天。

这两句乃是写寻常春景:

雨后放晴,夕阳残照,烟霭空�饕黄�,暮色中但见新池绿水盈盈,这景色春意盎然。

这是女主人公乍一放眼就看到的自然美,与一般人的赏春并没有什么不同,还未充分显现出她观景的独特感受。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作者在写景中表现主人公观景有一个心理过程。

她乍一看春色挺美,但继而看到暮色中归来的双燕在种着垂柳的庭院中翻飞盘旋,她的心弦就被触动了,与前面两句不自觉地感到春景之美就有些不同。

燕子尚能在傍晚双双归巢,那么人呢,作者没有明说,只是写这位少妇把阁中画帘高高卷起。

她的卷帘,既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双飞燕,也是为了使燕子进入画梁栖宿。

这一无言的卷帘动作,蕴含着她的独特而微妙的心情,既有对成双晚归的燕子的羡慕,也有只见归燕而不见归人的怨怅。

双燕在这里有鲜明的映衬作用,微露了她的复杂心境。

在词中,用双飞燕、双鹧鸪、双飞蝶、双鸳鸯等形象来衬托女子的孤独感,是常见的,这里也是如此。

至此读者看到春色虽美,但在女主人公眼中却有一个转折,从一般的观赏到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赏景中那种希望成双团聚的潜意识觉醒了。

  词的下片以女主人为中心,描绘她孤独凄冷的处境。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

”上片之景原来都为女主人公独倚栏所见,“黄昏”对应上片的“晚”,“独倚”与上片“双飞”对举,点明她的孤单处境。

那么,她黄昏倚栏是为了眺望远景吗?

自然不是黄昏时分,大地一片模糊,还能看见什么呢,她是在盼望远人归来。

“西南新月眉弯,”月出于东而落于西,她自黄昏独倚,直到月色偏西,可见其倚栏之久,盼望之切。

”从卷帘望飞燕到倚阑盼归人而望月,地点是不断移动的。

此刻人依然未归,她又来到了阶砌再伫立等待。

她真是心绪不宁,在住所凡是可看到归人的地方多次徘徊。

直到夜风卷起阶前的落花,拂动她的罗衣时,她才感到春寒袭人。

“落花风起”再次点明了暮春的季节特征,兼有春思撩人的象征意味。

“特地”可解作“特意”或“特别”,在这里作“特别”解为宜。

春夜的风使她感到特别塞冷,不仅仅由于她只穿了件薄薄的罗衣,更主要是因为她的独处而不能在心头激荡着暖流,这“寒”即是天寒,更指心寒,它以全篇之力为全篇做了一个收束。

  这是一首闺情词词中表露的是女主人公那种淡淡的哀怨与怅恨,于微婉的格调中流动着丝丝思情。

此类写女子独居伤怀、望夫归来的题材,在《花间集》词作中常见。

作者大多善于摄取微细的生活镜头,融入特定的自然景象,来表现女主人公的感受。

这首词也体现了花间派的这种创作特色。

  南唐时期冯延巳居宰相之职,当时朝廷里党争激烈,朝士分为两党,使得李�Z痛下决心,铲除党争。

《雨晴》原文及翻译赏析6

  雨晴至江渡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雨后初晴想到远处的江边散步,日落西山独自走向愚溪渡口。

  只见洪水消退,村旁的小路重现,漂浮的木筏散乱,有的高挂在树的枝头。

  愚溪:

即冉溪。

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愤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

  村径:

乡村小路。

  成:

显现。

  撩乱:

搅乱的意思。

  浮槎:

水中漂浮的木筏。

  柳宗元的《雨晴至江渡》,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二十八个字。

初读起来好像很容易理解,诗的前两句,写他在雨后初晴的一天傍晚,独自到江边散步。

后两句写他在愚溪渡口旁,雨停水退后所见到的景像。

  河里的洪水太大,大到连村旁的小路都被淹没了。

而且,水中漂浮的木筏,也被冲散了,有的高挂在岸边的树枝上。

说明这场雨下得太猛,下得太久,自己在屋里憋的时间太长了。

久雨初晴,才迫不及待地要到江边来走一走,放松放松自己被压抑的心情。

第二句中有一个“独”字,用得非常巧妙,不仅是写实,也是写虚。

写实,是指他独自一人到江边来散步;

写虚,是指当年一起参加“永贞革新”的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都被发配到偏远的州府,自己孤身一人来到永州,势单力薄,难以再成气候。

第四句中有一个“在”字,用得鲜活。

因为木筏所处的位置,应该漂浮“在水中”,此刻却被漫天洪水冲到岸边的树上,“在高树”三字,让人叹然思然,不胜感慨。

真是几多凄凉,几许伤感。

  永州,在湖南省的西南部,每年的春夏两季,雨水格外繁多。

柳宗元曾经写过一篇《舜庙祈晴文》,其中有几句的大意是:

“浓云密布,阴雨连绵,洪水泛滥,不仅河岸崩塌,而且冲断河堤,淹没了稻田和菜地,百姓遭灾,苦不堪言”。

因此,祈盼舜帝体恤民情,赶快诛杀妖龙,驱散云雾,使阳光重新普照大地,不再让雨水危害百姓。

结合这篇文章,再读《雨晴至江渡》,反复咀嚼,诗人久雨蛰居之苦、远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