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73522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文档格式.docx

《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文档格式.docx

亚非拉国家维护和争取独立的斗争取得伟大胜利,成为反帝、反殖和反霸的主力军。

3、成就:

①中国联合国恢复合法地位②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并建立外交关系③中日建立外交外交关系④形成了建国以来的建交高潮。

四、80年代至今

无敌国外交

2、政策调整:

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实行不结盟政策

全面对外开放

2、具体表现在:

①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如积极参加联合国组织的维和行动②积极参加地区性的经济建设,如2001年成功举行亚太经合组织的非正式领导人的上海会议③积极推行睦邻友好政策,营造宽松的建设环境,如在中国倡导和组织下,成立“上海合作组织”④继续改善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如积极沟通与欧盟的联系与交流⑤继续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流,如中非论坛建设⑥坚持不结盟的外交路线,如1980年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0年后,中国领导人果断的停止了继续结盟的做法⑦把对外开放始终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⑧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有了新的认识,审定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期都不能够偏离这一中心,除非发生战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民教育60年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签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公布了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这一纲领明确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教育地位的基本定位。

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新中国教育体制。

到“文革”前,基本形成了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计划管理体制:

教育行政管理“条块结合”、重心较高,保证了党和政府对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

办学以政府和公有制单位为主,教育投入以政府为主。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摧枯拉朽,迅速完成了对旧中国教育制度的“坚决改造”,向工农敞开教育之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1951年政务院公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立了各级各类学校面向学龄人口、劳动人民、工农干部服务的途径,在实施正规学校教育的同时,开展大规模扫盲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教育。

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

国家设立并且逐步扩大各种学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机关,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

”这是以法律形式第一次确认新中国教育的性质和地位。

1956年,新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当年9月,党的八大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相应地,我国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也转变为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开始加快建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步伐。

此后10年,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向祖国建设各行各业输送了数以千万计文化素质较好的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教育事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础工程。

但是,从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到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教育领域成为“重灾区”,学校教学秩序混乱,教师成为备受打击的对象,青少年失去正常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机会,社会上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青黄不接。

当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每况愈下时,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必然走下坡路,年轻的共和国与世界发展之间本来正在缩小的差距,又在这10年间被拉大了。

7年那场高考,不197仅让一代人的命运发生根本性改变,也使中国高等教育取得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提升了中国核心竞争力,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一个个数字与事实向世界显示着中国教育的实力和潜力:

中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超过8.5年和11年,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达到8200万人,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该法于同年7月1日起施行。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教育法,标志着中国已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

2006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

到2000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在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位居前列,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的目标。

进入新世纪,我国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进入到巩固提高和全面普及新阶段。

2008年,我国共有小学30.09万所,在校生10331.51万人;

初中学校5.79万所,在校生5584.97万人。

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5%,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3.58%。

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决定逐步在全国城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2003年,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把农村教育摆在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作出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

2005年底,国务院决定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两免一补”(即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首先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施,2007春季开始在全国农村全面实施。

2008年9月1日,又免除了全国城市2800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至此,全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1.6亿多名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必将对提高全民族素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607.7万人,是1998年的6倍;

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是199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172倍多。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9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3%。

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多美元的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用10年走过了其他国家30年、5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道路。

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坚持规模增长与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和就业状况等相挂钩,对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实行倾斜政策。

全面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紧密结合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加强对紧缺型人才的培养。

继续加强重点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现代化教育体系基本确立。

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在校学生达到2.6亿,其中有近1.6亿学生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19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中,有85%以上升入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其中一半以上进入中等职业学校;

830多万普通高中毕业生中,有73%以上升入高等学校,其中一半以上进入高等职业学校;

还有100多万硕士研究生和24万博士研究生正在进行学习和研究。

以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迅速,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不断提高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2008年,我国已与18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

30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达120余万人,其中已有30余万人学成回国。

我国累计接收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华学生120多万人次在高校等机构学习。

同时,在海外建立的27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也成为汉语和中华文化推广的重要基地。

回首60年风雨历程,我国教育科技事业好比铺路石,为祖国实现历史跨越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教育科技事业将成为加速器,为祖国走向世界前沿提供了不竭的人才资源。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七大报告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描绘了一幅更加光辉的图景,也为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

班级:

08美术学学号:

081105134

姓名:

梁泳辉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翻译活动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翻译事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起到十年动乱之前,第二个阶段为十年动乱之后。

这一阶段,我国翻译研究有着如下特色:

第一,对翻译的原则、标准和方法等基本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

第二,新时期翻译研究注意从新角度出发,与新学科相结合,吸取其他相关学科的新成果,比如王佐良就曾把文体学研究和翻译研究结合起来;

《传神说》出现。

第三,新时期的翻译研究对各种具体的、专门的、以前被忽视的翻译工作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比如科技翻译、机器翻译、翻译教学、口译和同声传译等方面;

第四,这一时期更加注意介绍和引进国外翻译研究的各种成果,也更重视对我国历代翻译经验的总结;

第五,我国译学界正式提出建立翻译学,

第一,对翻译的原则、标准和方法等基本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郭沫若:

主张以严复的“信达雅”作为翻译的标准。

“三条件不仅缺一不可,而且是在信达之外,愈雅愈好”,“雅不是高深或讲修饰,而是文学价值或艺术价值比较高”(1955年)

一元标准论:

信()

二元标准论:

忠实和通顺

三元标准论:

正确、通顺、易懂;

信、达、得体;

准确、简明、通顺;

信、达、切。

刘重德(1914-2008):

河南滑县人,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师从梁实秋、朱光潜等名家是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湖南省翻译协会会长、湖南师大外国语学院教授,是我国翻译界、外语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有不少译作及翻译论著

《试论翻译的原则》:

(一)翻译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二)提出“信、达、切”三字翻译标准。

(1)信——保全原文意义;

(2)达——译文通顺易懂;

(3)切——切合原文风格。

信:

tobefaithfultothecontentoftheoriginal.

达;

tobeasexpressiveastheoriginal.

切:

tobeasclosetotheoriginalstyleaspossible.

第二,新时期翻译研究注意从新角度出发,与新学科相结合

翻译的文艺学派:

郭沫若: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

创作要有生活体验,翻译却要体验别人所体验的生活。

”(1954年)

茅盾:

“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卞之琳、余光中、曹靖华等都认为文学翻译在某种意义上是文艺的再创造。

许渊冲(1921-):

笔名:

x.y.z,江西南昌人。

自1951年起,历任北京、张家口、洛阳等地外国语学院英文法文教授,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

国际文化教授,载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文学作品50本,有很多翻译理论专著、译著等。

1999年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创造性地总结出“美化之艺术”五字经,即“三美”、“三化”和“三之”翻译理论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三美”指的是“意美、音美、形美”;

“三化”指的是“等化、浅化、深化”;

“三之”翻译指的是“知之、好之、乐之”。

“三美”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三化”是方法论,“三之”是目的论,“艺术”是认识论,总起来说,就是“美化之艺术”。

两种文字在翻译时存在三种态势,即优势,均势,劣势。

译者要化劣势为优势,充分发挥优势。

优势竞赛论

人类文化就在不断的竞赛中不断前进

翻译的美学流派

傅雷(1908-1966):

字恕安,上海南汇人。

从二十年代起,他就开始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

数十年的奋发不辍和比较全面的、良好的艺术修养,使他的译作达到近乎炉火纯青的境界,在中国当代翻译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从效果而论,翻译应当象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傅雷的“神似说”主要包括三点:

(1)理解和领悟原作,透彻了解原作的精神和全部细节;

(2)把所了解的和体会到的意思在译入语中忠实而生动地表达出来;

(3)既要传达原作的内容,又要做到与原文气息贯通,保持原作的风格。

钱钟书:

字默存,出身于1910年,江苏无锡人。

当代中国的大学者,名震国际的大智者。

《林纾的翻译》:

化境说。

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化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

第五,我国译学界正式提出建立翻译学

黄龙(1925-)安徽潜山人。

金陵大学研究生毕业。

黄龙通晓英、日、德、法、俄、拉丁多种语言,翻译过不少作品,1988年出版了《翻译学》,是大陆第一部标明“翻译学”的专著,是他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几十年心血的结晶。

谭载喜(1953-):

湖南省涟源市人。

留学硕士、博士,深圳大学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教授。

英语学科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现为中国译协翻译教学与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委会委员、深圳外语学会副会长。

出版著作12部,论文数十篇,共三百万字。

代表作品有《奈达论翻译》、《西方翻译简史》,《幸运的吉姆》、《新编奈达论翻译》、《翻译学》及其论文《必须建立翻译学》、《从篇章学看翻译与语义对比》、《论比较译学》、《中

国翻译与西方翻译》等。

许钧(1954-):

笔名文沛。

浙江衢州人。

1975年毕业于解放军南京外语学院法语专业。

现为南京大学法国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法国翻译家协会名誉会员,南京青年翻译家协会会长,江苏省比较文学研究会理事等。

出版著作15部,400余万字。

 

黄振定: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博士。

认为翻译活动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翻译理论也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代表著作是《翻译学:

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

新中国的成立一、学科:

小学《品德与社会》

二、课例名称:

《新中国的成立》

三、执教教师:

四、指导教师:

五、课型:

活动课

六、年级:

六年级(上册)

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历史中学生比较熟悉的部分,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课的学习内容更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基本史实。

同时这部分内容进一步深化了“没在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主题。

本课有两个主题。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引导学生学习在人民政府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所做的各项筹备工作。

“难忘开国大典”展现了开国大典那天的宏大场面,激动人心。

(二)教学理念:

寓教于乐,给学生以自由、民主的学习平台,注重过程体验。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含义,激发学生热爱党和祖国的情感。

2、知道国旗和国歌的内涵。

3、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经过和伟大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含义,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经过和伟大意义。

(五)板书设计:

新中国的成立

1.开国大典

2.国旗,国徽,国歌。

(六)教学环节:

活动一:

了解“开国大典”,激发爱国情感。

1.出示天安门广场图片(4—6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入课题。

过渡:

天安门广场坐落在我国首都北京的市中心,它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就是在这里宣告成立的。

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回到那庄严的时刻,一起去领略开国大典的盛大隆重。

2.播放电影《开国大典》片段:

从毛主席宣告新中国成立到三军大检阅再到30万群众大游行结束。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观看电影《开国大典》的片段后,最激动或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时刻或哪一个场面?

为什么?

设计意图:

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学生熟悉的画面,抓住学生的视觉,让学生入境生情,产生情感的共鸣。

3.演唱《义勇军进行曲》。

教师过渡:

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意,怀着对我们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一齐高唱《义勇军进行典》!

在这堂课上,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学生唱起它,就能真正理解歌曲的含义,了解中国人民奋斗的曲折历程,追忆过去,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教师引导学生:

同学们,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我们都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注视着五星红旗冉冉上升,你以后会怎么做呢?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他们懂得唱国歌是为了牢记历史,知道今后该如何唱好国歌,也直接指导学生的行为,而不是生硬的说教、灌输。

5.过渡: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国旗、国徽、国歌的来历和象征意义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活动二:

小组分工合作,了解有关资料。

(教师课前已搜集了许多有关开国大典及国旗、国徽、国歌等常识的资料,做成了幻灯片。

1.提出要求:

观看“开国大典”幻灯片,认真阅读有关资料,结合同学们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由小组长明确分工,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每人可记住12个小资料,10分钟后开展知识竞赛。

教师所准备的材料不应太杂,重点应突出,方便学生搜索、整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2.学生活动:

先集中起来由小组长给每个人提出要求,然后分

散进行资料的筛选、整理,为竞赛做好充分准备。

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国旗、国徽、国歌的常识,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本课的目标所要求的。

活动三:

开展知识竞赛,交流收集资料。

1.讲解竞赛规则:

本次知识竞赛分必答题和抢答题两部分,必答题每组两题,答对一题加20分,答错不得分。

抢答题部分,老师喊“开始”后方可抢答,答对一题加30分,答错倒扣10分。

2.教师宣布知识竞赛开始,学生进入竞赛状态。

(题目略)知识竞赛时,教师要随时进行有效的调控,鼓励学生全面参与,切不可变成少数人的活动。

3.教师宣布竞赛结果,表彰优胜组。

可以促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相对紧张一些,从而更有效、更快速、更多地了解有关知识。

活动四:

总结学习情况,布置实践活动。

1.教师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了解了国旗、国徽、国歌等这些祖国标志的资料,愿大家永远记住那庄严的时刻,永远记住我们是新中国的下一代,要为祖国的繁荣、腾飞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课后实践作业:

把了解到的有关开国大典及国旗、国歌、国徽的资料介绍给家人和同学,让他们更加尊重我们的国旗、国徽、国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八、课后反思:

本课的内容不多,但却包含的知识量比较大。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快速的记住这些知识,我设计了看、听、唱、说、知识竞赛等活动形式,充分的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标,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惟一不足的地方我觉得是课堂的流畅性不是很好,细节的处理不是很到位。

我决定在以后的教学中从细处着手,加强课堂的有效性,使课堂不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平台,也将会成为我逐渐成熟的主阵地。

九、课例点评:

本节课从形式上来说比较多样,可以说实现了课程的整合,融美术、音乐等课程为一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教育资源最优化,从而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也使我校对提高课堂实效性这一目标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从学生来说,这节课他们是愉悦的、享受的,也是受益的,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因此,我觉得这节课是成功的。

新中国成立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一、学习目标:

二、基本知识梳理:

1、筹备: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会议召开,大会选举-------------

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以---------------为国旗,----------------------------为国歌。

2、成立:

(1)、开国大典:

P3图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标志着-----------------的诞生。

(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P4记忆2分钟

3、西藏和平解放:

----------年,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西藏------------,至此---------------获得了统一。

4、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以-------------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以---------、

------------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发扬了高度的--------------------和--------------------------

精神,被誉为-----------------------。

1953年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5、土地改革:

P12图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