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古诗三首清明教案优秀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72961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古诗三首清明教案优秀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古诗三首清明教案优秀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古诗三首清明教案优秀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古诗三首清明教案优秀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古诗三首清明教案优秀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古诗三首清明教案优秀版文档格式.docx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古诗三首清明教案优秀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古诗三首清明教案优秀版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古诗三首清明教案优秀版文档格式.docx

三、初读古诗 

1、听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朗读节奏。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四、赏析古诗 

1、学生字,注意“魂、酒、牧”的读音及写法(出示字卡) 

同学们,在写这三个字时大家要注意哪些笔画呢?

注意:

魂字最后两笔是撇折、点;

酒字里面有一个小短横;

牧字右边是反文旁。

2、老师范读 

3、学生齐读 

4、指名读(三名),老师点评,强调停顿。

5、分析古诗前两句 

哪位同学可以说说,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

(同学发言) 

师总结:

是的,因为他们在清明节这一天祭拜亲人,所以心情十分悲痛。

6、诗词讲解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小组成员之间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含义(小组讨论诗意,然后汇报) 

好,哪位同学可以试着说一说前两句的内容?

清明节这天,下起了纷纷扬扬的春雨,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这个画面是谁看到的呀?

清明的时候本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人们都去祭祖踏青,可在这亲情色彩浓郁的日子,作者独身在外,又被雨给淋湿了,无处躲雨,心情愁闷,那么诗人会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呢?

我们接着往下看。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刻,杜牧的心情如何呢?

不好、伤心、悲痛…… 

此刻心情不好的杜牧特别想做什么呢?

喝酒 

你们怎么知道的呀?

那后两句什么意思呀?

谁来说说?

(请同学回答) 

向牧童询问哪里有酒家可以歇脚,他指了指远处杏花盛开的小村庄。

是的,这首《清明》写出了杜牧在清明节这天的所见、所感。

同学们,他最先看到了什么呢?

圈一圈。

雨纷纷、路上行人。

是呀,雨纷纷。

“雨纷纷”写的是当时春雨淅沥的意境,写的是当时的天气。

清明节是与亲友游玩踏青或扫墓的日子,可是杜牧却孤身独行,触景伤怀,复杂的情感可想而知。

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难过的心情,而是怎么说的呢?

路上行人欲断魂 

是呀,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雨纷纷”形容雨中行路人复杂的心情,也写出了自己的低迷感伤。

同学们,诗中的杜牧一直沉迷于这种感伤之中吗?

没有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是呀,牧童俏皮的一指,抹去诗人心中的阴云,使全诗的气氛豁然开朗。

整首诗也变得鲜明生动起来。

杜牧没有一直悲痛下去,而是在整首诗中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对比交错,相映成趣,既写出了自己触景生情的悲痛,又写出了自

己借着喝酒排解忧愁之后的振作精神。

同学们,杜牧写得好不好啊?

好 

那哪位同学能为大家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读出杜牧感情的变化?

(请几位同学诵读,可以加上动作) 

读的真好,同学们,杜牧在这首《清明》中写出了自己的一天的经历,这一天天气?

清明时节雨纷纷 

看到的人呢?

心情不好的他想借酒消愁,可是找不到喝酒的地方怎么办呀?

问路、问牧童…… 

他是怎么问的呢?

借问酒家何处有 

杜牧这么有礼貌的问路,可是牧童却没有出声回答他,仅仅是做了个动作告诉他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为什么诗人要向牧童询问酒家呢?

因为作者独身在外,又被雨给淋湿了,无处躲雨,心情愁闷,想找个酒家,一来可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可饮点酒,驱驱寒,借酒驱散心中的烦闷。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的最好?

为什么?

“遥”,牧童以行动代替语言,用比回答还要明确的手势,指向了远处,让人仿佛看到了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让愁闷的诗人有了企盼而变得振作起来。

同学们说的真好。

这首诗写得清丽可人,语言通俗易懂,意境含蓄优美,既写出了雨中行人的忧愁,笼罩着淡淡的情思,又不令人消沉,可以说,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

同学们,不仅杜牧一人在清明这一天有感而发,还有很多诗人也写了清明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五、佳句欣赏: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晏殊《破阵子·

春景》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黄庭坚《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高翥《清明日对酒》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冯延巳《鹊踏枝·

清明》

六、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已经跟随杜牧看到了一副清明烟雨图,希望同学们课后再加以朗读背诵,好好的去想象领会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吧!

七、作业:

尝试用手中的笔画一幅清明烟雨图。

(课上有时间也可以课堂画一画) 

【课外拓展】:

学习有关清明节的诗句 

【课外作业】:

背诵古诗 

【教学方法】:

知诗人------解题意——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 

(一)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在“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一段明确指出: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的大意,而不是考查对词法、 

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 

这就表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要以阅读和记诵为主,强调要有一个对古诗词记诵的“过程”。

有人总结出诵读“三感”。

第一,读出语感。

第二,读出情感。

第三,读出美感。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古诗词教学必须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扶到放的方式进行。

如果不予帮扶,由于字词、句子以及时代背景、写作境遇的障碍,反而影响学生阅读记诵的效率。

淡化讲解不等于一点都不讲,适度的“讲”还是必要的。

(三)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 

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是教师的指导。

而指导中最重要的,就是朗读的指导。

首先,注意重音。

其次,注意语调。

第三,注意节奏。

“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只有通过大量的诵读,细细的体会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意境的深远,才能引领学生“品”出古诗词这一民族独特文化的“味”。

(四)借助历史,还原现场的原则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词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际遇的一种感慨。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还原诗人写作的场景,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

把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和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交织起来,组成网络结构,使信息交流呈立体交叉传递式, 

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促进学生古诗的阅读、赏析能力的提高 

【学法指导】 

⑴ 

采用通读与精读相结合,既侧重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又侧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2)采用美读与品读相结合,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进一步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

(3)进行适当的诵读比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古诗文的信心。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可以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努力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做课堂中的好演员,进而提高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充当观众而不是演员的话,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

长期下去,他们学习的兴趣只会越来越少。

因此,作为课堂的导演,我们就要努力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做课堂中的好演员,进而把他们的主要精力都吸引到课堂中来。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认“鸳、鸯”等6个字,会写“融、燕”等12个字。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

根据注释理解诗意,结合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心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鸳、鸯”2个字,会写“融、燕”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了解《绝句》的内容及诗中景物的季节特点,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简介作者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绝句》。

师读:

古诗《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学生自由朗读。

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墓、杜公祠、杜甫公园、杜陵桥、杜陵书院等。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鼓励交流:

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课件出示)阅读与交流的要求: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4.检查交流情况。

(课件出示:

生字)

nɡyà

nyuānyānɡ

融燕鸳鸯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融”,前鼻音“燕、鸳”,后鼻音“鸯”。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课件出示)

迟日:

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

这里指泥土滋润。

鸳鸯:

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7)融燕鸳鸯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

“隔——融”“怨——鸳”“央——鸯”

猜谜语:

“一见上菜,口水下落,点点滴滴。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鸳、鸯”上下结构,上窄下宽,“融”左右结构,左宽右窄。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融”左下部里面是一横,右边的“虫”,横变提。

“鸳”上面的左面不要多写一横。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

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绝句》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春天)谁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自己小声读读这首诗,动笔画一画。

预设:

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燕子、鸳鸯

根据学生找到的景物随机学习:

(1)迟日江山丽从第一句诗中能不能感觉到春天来了?

春天的太阳。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

“春日迟迟。

”迟迟:

缓慢的样子。

春日迟迟:

是说在春天白天变得长了。

“迟日”就是指“春天的太阳”。

春天的太阳什么样啊?

(春天的太阳特别明亮。

)在春天的太阳的照耀下,山啊,水啊有变化吗?

山,水,到处都呈现出一派明丽秀美的大好春光。

你想怎样读这句话?

(指名读——范读——齐读)

(2)春风花草香这是一阵什么样的春风?

(温暖柔和)你闻闻,春风会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香气呢?

(我闻到了的香味。

)谁愿意读读这句香气扑鼻的诗。

(指名读)

在春天明亮的太阳的照耀下,大好河山一片明丽秀美,你看到了吗?

温暖的春风挟带着百花和芳草的清香,一股又一股扑鼻而来,你闻到了吗?

谁想读读这两句!

(指名读——齐读)

(3)泥融飞燕子可爱的小燕子让你感受到春天来了,你知道小燕子飞来飞去地忙什么呢?

(筑巢)你知道诗中的小燕子用什么筑巢吗?

(结合诗句)聪明的小燕子用湿润柔软的泥筑巢呢!

如果你就是那只小燕子,你此时会是什么心情?

(高兴、快乐、激动)读出来!

你们在春风中飞来飞去,一边唱歌一边筑巢,多快乐呀!

读!

眼看着既结实又漂亮的巢就要筑好了,内心多么激动呀!

(4)沙暖睡鸳鸯。

嘘——看,那是谁呀?

鸳鸯睡觉图)(指名读诗句)睡着了吧?

看它们睡得多香甜啊!

没有人来惊扰它们的美梦,多幸福啊!

(再读!

)可它们是睡在沙滩上啊,会不会着凉啊?

(沙暖)它们睡在被太阳晒得暖暖的沙滩上,多舒服呀!

(指名读——再读!

春天里,冰冻的泥土融化了,小燕子们飞来飞去地衔泥筑巢,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动态的美;

河边的沙滩被太阳晒得暖暖的,一对对鸳鸯互相依偎着睡着了,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静态的美。

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多有意思啊!

再读。

(4)这么多景物融汇在一起,让我们感到了浓浓的春意,面对这生机勃勃的景象,大诗人杜甫,也是情不自禁,挥笔写下了这首《绝句》。

请你再认真地读读这首诗,看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关于这首诗的题目“绝句”,你有哪些了解?

绝句,是一种古诗体,每首四句。

如果每句诗都有7个字就是7言绝句,简称七绝;

如果每句诗都有5个字就是5言绝句,简称五绝。

我们今天学的就是一首——五绝。

其实杜甫住在浣花溪草堂的时候,还写了很多首绝句呢!

你们看:

绝句绝句

杜甫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江碧鸟逾白,

一行白鹭上青天。

山青花欲燃。

窗含西岭千秋雪,今春看又过,

门泊东吴万里船。

何日是归年。

七绝五绝

杜甫所写的绝句还有很多呢,感兴趣的同学不妨课下去搜集搜集,然后拿到班上来,咱们大家分享!

四、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

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绝句》)

2.教师引导:

诗中的竖线是停顿符号。

单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短些,双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长些。

3.指名朗读。

学生自由评议。

4.教师小结:

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5.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6.自由读,练习背诵。

五、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绝句》,前两句勾画的是自然界明丽壮美的大画面,让人一读就觉得心胸开阔,激情满怀。

后两句选取两种极富春天特点的景物——燕子和鸳鸯,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与自然和谐。

我真想读读这首诗啊!

(范读——练读——指名读——师生读)

2.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六、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教师导言:

同学们,唐代大诗人杜甫,用一首简短的小诗把自己对春天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鸳鸯春睡图。

我们家乡的大自然的春天到处都是美丽的图画。

希望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2.学生自选作业。

(1)画:

画一幅画,画出春天的美景,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写:

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用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

1.会认“惠、崇”等3个生字,会写“芦、芽”等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出示《春江晚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

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课件出示)出示《春江晚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课件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

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huì

chó

nɡtú

nlú

惠崇豚芦芽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

“崇”是翘舌音,“芦”边音,“豚”前鼻音。

开火车读,齐读。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

出示第1、2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

三两枝:

指两三枝桃花。

鸭先知:

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及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

师生交流,师归纳。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4)指导朗读:

想想诗句意境,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

3、4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自读,再集体交流。

想象当时的情景,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课件出示)出示问题,反馈所学知识。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里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

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从画面上,我们能看出“正是河豚欲上时”吗?

(从画面上是看不到的,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

它在告诉人们:

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5.学生小结学法:

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板书:

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同学们,下面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

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

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惠崇芦芽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

“宗+山”是“崇”,“户+艹”是“芦”,“牙+艹”是“芽”。

减一减:

“穗”把“禾”减掉,就是“惠”。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1)“惠”字的右上没有点,中间的提上有一点。

(2)“芦”字下面是个“户”,不是“卢”。

(3)“崇芦芽”都是上窄下宽,“惠”上宽下窄。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减”1个生字,会写“梅、溪”4个生字。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古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想象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曾几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三衢道中》)

2.简介诗人曾几:

曾几(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

南宋诗人。

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

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

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

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ixīfà

njiǎn

梅溪泛减

“泛、减”是前鼻音。

2.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带着问题,再读古诗《三衢道中》。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

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

结合插图想象画面,结合注释,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3)想一想作者的心情怎样?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1)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学生填空:

日日晴),给人以之情(喜悦)。

梅黄一日日晴)

(2)读第2句“小溪泛尽却山行”,说说这句话写了什么?

(一“溪”、一“山”、一“泛”、一“行”,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板书:

溪—泛、山—行)“却”在这里是“再”的意思。

(3)哪句话是写作者沿途所见?

(出示3、4句)想象交流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不减”“添”分别解释成什么?

(不减:

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添:

增添)(板书:

不减一添)

正当诗人有些失望的时候,却看到树上黄鹂的美丽,听到其叫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

齐读后两句。

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语填写后两句。

绿阴不减来时路,(不但)

添得黄鹂四五声。

(而且)

说出了诗人的惊喜心情,该怎么读这两句?

(男女分工读)

4.带着喜悦之情配乐诵读。

四、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指名带着感情配乐诵读两首诗词。

3.你喜欢这首诗吗?

(学生自由交流)

4.在齐诵本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