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秘书工作的历史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60320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秘书工作的历史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一章秘书工作的历史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一章秘书工作的历史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一章秘书工作的历史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一章秘书工作的历史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秘书工作的历史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一章秘书工作的历史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秘书工作的历史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秘书工作的历史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

出现了“卿事寮”和“太史寮”的分工,前者掌管政务,后者掌管文书、档案、法典及天文历法等;

(2)巫史分离,史官地位升高,巫地位降低,从“重神事”转向“重人事”;

(3)秘书性人员队伍扩大;

(4)专设“天府”作为收藏保管文书档案的机构,并实行了副本存档制度;

(5)加强了保密制度,国家文件档案进行严格保密;

(6)实施了采风调查制度以了解民情,调整国政;

(7)文书工作有了初步的规则和程序。

(二)春秋至秦汉的秘书性工作

 

1.春秋战国政权的秘书性工作

这一时期各诸侯政权的秘书性工作伴随着变法图强和兼并争战的进程,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1)“士”的出现;

(2)采用了新的文书载体,简牍文书,重要文书还采用了缣帛为载体;

(3)政务活动记录已形成制度,客观真实地反映事实真相,“书法不隐”;

(4)文书种类有所发展,出现了契券文书、外交上的盟会文书、诸侯国领土的图文等;

(5)在文件保密上形成了封泥制度,保密措施更为严格;

(6)拓宽了文书档案利用的范围。

2、秦汉政权系统的秘书性工作

秦汉政权系统的秘书性工作,与春秋战国时代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

(1)皇宫内与宫外行政的秘书性工作分开;

(2)秘书性机构和人员进一步拓大,分工更细,草拟文件、议政应对、祭祀礼仪、天文历法等,均有专门班子负责。

(3)地方政府、监察系统及军队也配备了秘书性人员;

(4)统一了文字;

(5)书写材料和工具的进步;

(6)形成了更为规范的秘书性工作制度;

(7)形成了严格的档案管理及保护制度;

(8)对秘书性工作的管理加强。

秦汉两代奠定了我国古代行政秘书性工作的基本框架。

(三)三国至明代前期的秘书性工作:

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过几度分裂割据,几度全国统一,行政秘书工作随政权更替变化很大。

朝代(发展、影响)

东晋末年政府下令公文统一用纸张为载体

秘书工作发展史上的革命性进步

南北朝文章有了“文”、“笔”之分

公文简明、务实、庄重的文风,即由此发端

隋唐形成了“三省”相互配合

分权运作的体制的形成

宋王朝形成“一文一事”的公文制度;

形成了“引黄”、“贴黄”制度;

形成了诏令副署制度。

承继了隋唐秘书性工作体制外,又有创新发展

元朝

废止了“三省制”,设立了急传铺,建立了翻译、礼仪等管理机构

发展和健全了公文传递网络

明朝

出现了工商行会的秘书性工作、沿海口岸城市的涉外秘书性工作及国家外交活动中的秘书性工作。

秘书工作开始细化

(四)明代后期至清代的秘书性工作

清明两代的秘书工作较前代更为完备和规范。

在明代,要求公文开门见山、直述事由、明白易懂,简化公文的种种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清代,秘书工作的制度更为繁细和严格,特别对提本、密奏的处理制定了一套极为严格的程序,对违背程序和规定的进行严厉的惩处。

明代后期及清代推行闭关自守的政策,也直接影响了外交秘书性工作的发展。

(五)我国近代秘书工作

1840年鸦片战争后,我国进入近代社会。

这一历史时期,我国实现了古代尚未职业化的秘书性工作向职业化的现代秘书工作的转变。

1、晚清秘书工作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901年外务部;

1911年责任内阁

鸦片战争后,出现了不少对外公文,出现了技术文件档案和教育文件档案。

2、南京临时政府的秘书工作

孙中山先生为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之统府正式设置秘书处作为政府日常办事机构。

各部委设承政厅,置秘书长一人,承总长之命,总理厅务并掌管机要文书,处理内外事务。

承政厅设篡辑处、文牍处、收发处、监印处、庶务处、会计处,各置秘书一人,掌其事。

南京临时政府的秘书工作,首开了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秘书工作之先河。

它对古代秘书性工作的改革,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其形成的诸多改革成果,具有时代的创新性和民本性,并为后世所沿袭。

3、北洋政府时期的秘书工作

在争权夺利、政局动荡中,秘书机构各为其主,各辅其政,在智能范围、任务繁简、作用大小,乃至运作方式上都随所在机构权力消长而消长。

由于秘书工作是为实施管理和统御及行使权力服务的,文件、档案和会议更是行使权力的重要工具,所以各统治集团都十分重视秘书工作。

4、国民党政府的秘书工作

这一时期,政府及国民党党务组织、军队的各级领导机关,都配备了比较完备的秘书机构;

社会团体也有了自己的秘书工作,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企业的秘书工作较前代有所发展,不少企业家和社会名流还聘有私人秘书。

5、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的秘书工作

1923年毛泽东任党中央秘书,负责起草文件、处理文件、会议记录和管理档案,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第一任秘书。

党的三大建立“秘书制”,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负责党中央机关的日常工作,实际上是党中央的秘书长。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根据地政府的各级秘书机构得到健全,形成了一系列秘书工作制度。

解放战争时期,秘书工作大为加强,文电处理日趋完善、系统,中央机关文件处理形成一套完整的程序,进一步健全了行文关系、一事一报制度等。

在文件保密、密码通讯、机关保密三个方面,形成了严格的制度,加强了保密纪律。

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的秘书工作与我国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政权的秘书工作有着根本不同,具体的体现为:

(1)服务对象不同;

(2)秘书人员的社会地位不同;

(3)工作成效不同。

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秘书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秘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新中国建立后的秘书工作

新中国建立后,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从部队到各社会团体,普遍建立了秘书机构,配备了了各类秘书人员。

党中央、国务院还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法规、统一全国文书、档案制度,规范秘书职责,使秘书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和完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节我国秘书工作的起源

一、秘书出现的基本条件

1、管理的需要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客观的必然因素,古代秘书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现虽不知出现于哪朝哪年,但秘书既是为领导者担任辅助,服务工作的人员,则出现于有领导者之后或同时,应当是可以肯定的。

管理需要:

a.辅助之管理。

b.要其为之干些具体事务。

什么时候有了领导者?

这大约从原始氏族社会算起。

当时是否有了类似今天的秘书人物?

现今资料不足以证明。

但有资料可以证明,早在夏朝(公元前2033?

—前1562?

)以前的五帝时代,就出现了类似今天的秘书。

黄帝时由于管理的需要,“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各诸候)(《史记·

五帝本纪》)。

监:

监督之意。

代表着代替黄帝监督,管理诸候。

颛顼嗣位后,任命他的长子成祝为“相”,“相”是“木”与“目”的合体,在金文中,“木”即“柱”,“柱”是颛顼的族称,“相”的含义即“柱”氏颛顼帝之目,即帝王的“眼目”。

因“成”为“相”古时成、呈、丞同声通用,故后人称“相”为“丞相”。

由此,我们把“监”、“相”称为我国最早出现的相当于秘书的官职,应是没问题的。

尧为谁可继承帝王位置的重大问题,征询过放齐,灌兜和掌管四方诸候的官员(四岳)的意见。

最后听了“岳”的意见,经观察、考验之后,传位于舜。

这种辅助帝王的参谋咨询作用可看作秘书功能的萌芽。

2、文字的出现

文字是秘书记录的符号,无文字,便无秘书工作。

记录和管理是一致的。

《周易·

系辞下》:

“上古结绳为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管理需要文字,一是为了传授管理经验;

二是为了治理万民。

由于社会的管理需要,促使文字得以出现和发展。

我国的文字出现得很早,传说中创造文字的仓颉是黄帝轩辕氏的史官,主要职责是记录帝王的言行。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史,记事者也。

”有了文字,史官记录就有了工具。

文字当然不可能是一个人创造的,它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到了五帝时代,已经出现了象形体以及象形与会意相结合的文字。

文字的出现,为秘书工作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工具,而五帝时遗留下的册命金文,祭祀金文,志事金文,实质上就是那时的公务文书。

这些金文,是上古时期已有秘书工作的实证。

二、秘书工作的出现

上古时期因管理的需要和文字的出现,产生了我国最早的秘书和秘书工作。

但仅为胚胎。

夏朝开始,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出现了。

它标志着管理职能的加强。

正式出现了辅助国君进行管理;

协助国君制订政策法令;

帮助国君了解情况、起草和保管文件的官吏。

《汉书·

艺文志》: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帝王靡不同之。

”这些史官担负着把当时政务活动和帝王的言行记录下来的任务。

这些史官,相当于现在的秘书。

而《尚书》所载的典、谟、诰、誓、命都是帝王讲话记录或文告之类,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公文汇编,也是秘书工作的直接产物。

那些在帝王身边的辅助之臣,约相当于现在的参谋和咨询人物。

在殷商时期,也已经有了初具规模的文书案卷整理和归档制度。

清光绪24年(1898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都遗址,称殷墟)发现了很多刻有文字的甲骨,从清末至今,已出土甲骨约十五、六万片。

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考释,这些甲骨文,记载的是当时帝王从事征战、田猎、耕种、祈雨等的卜辞。

每一篇卜辞都是一篇完整的公务文书。

大量的公务文书在同一地址发掘出土。

可作为当时统一保管的佐记。

第二节我国秘书工作的沿革

我国的秘书工作,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同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秘书工作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秘书工作的沿革可用三句话来概括:

秘书机构从无到有;

秘书工作职责从任务单一到分工明确、严密;

文书及文书处理从无严格规定到规格化、制度化、程序化。

一、秘书机构的沿革

夏、商、周时期,国家刚形成,国家机器尚不完备,很难说有专门设置的秘书机构。

秘书机构正式出现于战国时期,成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朝的秘书机构初具规模。

秦朝是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一切由皇帝一人裁决,每天看奏章(竹简)120斤(今60市斤)不看完不休息,但实在忙不过来,后组成了一套辅助管理的国家机构,设立丞相府。

设左右丞相,辅助处理国政。

内廷设少府,掌各地税收供皇帝本人所用,管收发文书,起上呈下传作用。

另设博士充当顾问。

汉承秦制而有所发展。

汉初,丞相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

东汉时,专设尚书署,在皇帝左右办事。

魏晋南北朝时,行政中枢开始分设中书、尚书、门下3省。

曹丕继位废除了丞相,改中书监、中书令同掌机要。

此后历代相沿,非君主亲信不居此职。

唐朝分工更明确,职责是:

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而又相互联系的完整管理体系,共同辅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

武则天时设匦使院,“有进书言事者,听投之”(《旧唐书·

则天皇后》),是中国历史上中央政府最早设置的信访机构,是下情上达的专职官署。

魏征

从秘书学的角度研究隋唐历史,魏征显然不失为杰出的秘书人物。

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魏征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对施行开明的“贞观之治”,对唐帝国的勃兴和发展,超到了很大作用。

魏征(580-643)巨鹿曲城(今河北晋阳西)人。

他出身名门。

魏氏家族,三世为官,三代书香。

曾祖通晓儒家经典,祖父长于修文,父亲更是博通经史。

及至魏征,虽家境已趋丰落,但却学得满腹经纶,多所通涉,属意天下纵横。

隋末,炀帝暴虐,穷兵黩武,民不聊生。

于是各地义军揭竿而起,纷纷打出反隋的旗号。

进入而立之年的魏征,不甘寂寞和无所作为,遂投奔武阳郡丞元宝藏做幕僚。

后元宝藏举兵归附瓦岗起义军,魏征便成了他的书记,经常草拟和书写种公文信函。

这就是魏征文秘生涯的开端。

经魏征处理的信件公函,有相当一部分是替元宝藏草就的致李密(瓦岗起义军首领)的上疏。

这些条陈,见解独特,文采飞扬。

李密阅后,十分赞赏。

后来听说此乃出自魏征之手,李密当即召见魏征,并授以瓦岗军元帅府文学参军之职,执掌文翰。

魏征对李密也寄予很大希望,他曾向李密进十策,以期拓展宠图。

可惜,李密虽觉这些建议很不寻常,却未能采纳实施。

魏征文韬武略均颇精通。

在反隋斗争中,瓦岗军连连胜利:

然而,瓦岗军也伤亡惨重。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诸多将领,无视这一现实,硬要跟卷土重来的王世充大军决战。

魏征预感到危险,赶紧去劝说李密心腹长史,可郑颋却认为是“老生之常谈”,不予采纳。

结果,邙山之战,瓦岗军遭到惨败,几乎全军覆没。

李密仅带残兵万余人逃出了度口。

预感到败局已定,李密被迫归附李渊(参见《旧唐书·

魏征传》)。

唐高祖李渊,原系隋朝太原留守,曾出任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当隋帝国土崩瓦解之际,李渊也举兵反隋。

隋军主力被瓦岗军死拖在东部,李渊趁关中空虚,率军西进,很快攻入长安,凭借关中之地,自立为帝,国号唐。

魏征随李渊来到长安。

李渊授以秘书丞之职,继续做文秘工作。

同时又授命他出使山东,招抚瓦岗军旧部。

招抚了徐世,魏征又前往魏州,劝说魏州总管元宝藏投顺大唐。

时值宇文化及攻打魏州,元宝藏处境困难。

元宝藏平素极为器重魏征,经其指点,遂举州归唐。

魏征的山东之行,使李渊未动兵戈便取得齐鲁大部州县。

更重要的,还使李渊由此获得一支忠诚于唐的劲旅,沉重地打击了王世充、窦建德和宇文化及等部的军事力量。

徐世等人后来皆为大唐开国名将,为唐王朝统一北方建立了功勋。

619年,自立为夏王的窦建德于聊城一举歼灭宇文化及所率军队,随后又大败唐军,攻陷梨阳,俘获魏征。

窦建德十分赏识魏征的才干,任用他为起居舍人,专司记载夏王言语行迹。

两年之后,秦王李世民率军与王世充和窦建德的联合军团决战,先大败窦建德于虎牢关,后又迫使王世充投降,占领洛阳,取得东方战场的决定胜利。

魏征趁机劝说窦建德洛州守将唐旦,一同归附唐朝。

回到长安,太子建成引其为洗马。

太子洗马一职,乃为东宫属官,一般负责掌管四库图籍以及缮写刊辑等事务。

而实际上,魏征的工作远远超出了这个范畴。

他很受太子器重,一直被视为谋臣。

魏征感其恩,也尽心辅佐太子。

他觉察到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在争夺最高权力上的明争暗斗,特别是看到秦王的勋业一天比一天大,影响也越来越深,因此很为太子担心。

此时恰逢窦建德部将刘黑闼拥兵南下,魏征感到太子建成建立功勋的机会已经来临。

他对建成说:

秦王功高,朝廷内外都倾心于他。

有人说殿下只以年长而位居东宫,无大功而要四海臣服。

现刘黑闼残兵散众,此时击之,势必有如摧枯拉朽。

故殿下应亲率大军讨伐,获取功名,并以此结识山东豪杰,这才能稳居东宫之位。

李建成接受了魏征的建议,随即奏请率军出征。

李渊准奏,并决定派齐王李元吉(李渊第四子)与之同往。

于是建成率军北上,于昌乐与刘黑闼军对垒。

当时黑闼军士气甚锐,如立即交战决难取胜。

魏征建议建成,不要急一同黑闼军正面交锋,而先发动政治攻势。

魏征说:

上次击败刘黑闼,其被俘获的将领皆被处死,他们的妻子儿女也都成了阶下囚。

后来,虽有诏书赦其余党之罪,却无人再敢相信我们。

现在应释放全部被囚禁的俘虏,安抚宣赦后遣送回去,我们就可以坐视敌军之离散了。

李建成采纳了魏生睥建议。

果然不出魏征所料,黑闼军粮草用尽,军心大乱,士卒多有逃亡,或者捆缚首领而降唐军。

黑闼年到形势不妙,怕建成乘机出击,遂连夜率军逃往馆聊。

齐王李元吉率大军追击,大败黑闼。

后来,刘黑闼本人也被俘牺牲。

由此,唐朝稳固了在山东、河北的统治。

这次战役,充分显示了魏征的政治军事才能。

建成得胜回长安,与李世民的矛盾更趋激化。

魏征从维护太子的角度出发,每每劝建成早做准备。

后来,建成见秦府多骁将,预感到对自己的威胁,这才与元吉合谋,私自四处召募武士二千余人为东宫卫士,号称长林兵。

又秘遣左右从幽州选调三百精骑置东宫。

并与外臣杨文干相串联,冀图里应外合。

李渊发现东宫此举,责其兄弟不睦。

然而建成与世世的纷争并未就此止息。

怕万一朝中有变,秦王派人去洛阳,暗地结交山东豪杰,以作退路,建成则乘元吉出征讨伐突劂入侵这机,将秦王所辖部队及其能征惯战的骁将一同调上战场,借以削弱秦王兵权,砍去秦王羽翼,一箭双雕。

李世民及其部下识破定企图,遂先发制人,伏兵于玄武门内,用突龚的方式射杀了建成和元吉,从而继承了太子之位。

继而又登上皇帝宝座,改年号为“贞观”。

玄武门之变,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

李世民怒责魏征:

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骨肉之情?

魏征毫无惧色,率直地回答说:

皇太子倘若早听我的话,决无今日之祸!

这种刚直的态度自然令李世民恼火,但他毕竟是一位开明君主,非但未降罪于魏征,反而任命他为太子詹事府主簿,做了自己的近臣,掌管东宫印检、勾稽等文秘工作。

李世民对魏征的才干早有了解。

通过这次面对面的思想交锋,李世民更看到了魏征的坦率、刚烈和忠贞。

因此,大胆地对他委以重任。

当时太宗虽已即位,然而“玄武门之变”给人们内心带来的波动还未完全消失。

考虑到建成、元吉在山东地区影响较在,他们的余党双多亡在那里,李世民遂任命魏征为特使,专程前往山东,全权处理安抚事宜。

途经磁州,路遇州县差官押送前太子千牛(侍卫官)李志安和齐王府护军李思行进京。

魏征甚觉不妥,他对副使李桐客说:

我等在受命出使之时,上面已有诏令赦免东宫和齐王府旧人,现在他们却反其道而行之,将思行等人押送京城,谁能不生疑心呢?

我等若视而不救,此番出使安抚就会往返徒劳,人们一定不再相信我们了。

这真是“差之毫厘失,失之千里”呀!

魏征感到,作为朝廷命臣,应出以公心,敢作敢为。

不能由于这两人是死去的建成太子和齐王元吉的近臣,就生怕惹恼当今圣上而采取回避态度。

于是,他大胆主持公道,当即释放了李志安等二人。

当魏征的奏书传递到朝廷,李世民阅后非常高兴。

李世民由此愈发信任魏征,封他为巨鹿县男,并任用他为谏议大夫,经常召他“入卧内”,谈论国家大事,请魏征评论自己执政的得失。

魏征也“喜逢知已”,知无不言,竭尽其全力。

唐代官制,皇帝之下设立三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凡皇帝诏诰和国家大政方针,均由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谏议大夫属门下省谏宫,参与议政,并可直接向皇帝进谏,陈述意见。

魏征任谏官之职,敢直言,每每“犯颜苦谏”,有时竟在朝廷群臣面前弄得李世很难堪。

有一次,李世世轩朝归来,愤恨地对长孙皇后说:

我一定要杀了魏征这个乡巴佬!

皇后问明缘由,遂穿上朝服,郑重地向太宗拜贺。

李世民很惊讶,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说:

我听说主上圣明;

臣下才敢直言。

现在魏征直谏,正是由于陛下开明的缘故,我怎敢不贺!

李世民这才转怒为喜。

魏征谏诤,涉及方方面面。

事关国计民生,魏征敢于直谏。

贞观三年,李世世派人征兵。

右仆射封德彝提出,中男(唐制:

民年十六为中男,十八始成丁,二十一为丁)其身体魁梧者,也在应征之列。

李世民准奏,命令下诏书。

按唐制,诏书要由中书舍人署发。

此时,魏征虽是谏议大夫,却仍兼中书舍人之职。

魏征以为这样做没道理,就固执地不肯署发诏书。

多次催促,魏征还安然不动。

李世民大怒,召魏征和侍中王进见,愤然责问他们。

魏征据理力争道:

竭泽而取鱼,以后永远也没有鱼了;

焚林而败(打猎),以后永远也没有野兽了。

如果中男也都尽数征其入伍,租赋杂徭将如何提供?

陛下常说您接人待物要贯之以诚信二字,要让臣民都没有伪诈之心。

可是自您登基以来,在许多大事上都不守信用。

又凭什么再取信于人?

李世民听后愕然,他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失信于民的地方。

魏征一是又列举出国家在税法上存在的几个大问题,致使李世民心服口服,高兴地说:

我原来看你这样固执,还怀疑你不晓政事,现在听你的一番议论,诚然说一了精要之处。

就这样,征中男入伍的诏令,终于撤销了,李世民因而奖赏了魏征。

在人才任用方面,魏征认为择官必须考察其德行,德才兼备,方可任用。

他主张君主对德才兼备的臣子须大胆信任,不可轻信谗言。

贞观三年,房玄龄、王负责考察朝廷内外官员政绩。

这时,一贯以告发别人阴私而求宠的权万纪等人向李世民奏了一本,说房、王“挟私滥考”不主持公道。

李世民命人推究此事。

魏征进谏说:

房、王皆朝廷旧臣,素来忠直,这次考察工作,涉及面广,其中可能会有不当之处,但终究不是有意徇私。

如果草率推究,就是表地泽他们都不信任,这样岂能让其再当重任?

李世民觉得很有道理,遂不再追问。

事实证明,魏征的进谏是正确的。

魏征对那些朝中小人深恶痛绝,对官员的腐败现象更是毫不留情。

濮州刺史庞相寿因贪污而被押到京城判罪。

庞对李世民陈述过去曾在秦王府做过幕僚,希望能从轻发落。

李世民因此产生了怜悯之情,想要恢复他的官职。

从前秦王府的人,现在朝廷内外为官的甚多,恐怕人人皆恃恩私,干了坏事而逃避惩罚,这样,足使为善者惧啊。

李世民这才考虑到后果严重,遂对相寿说:

“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

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贞观二年,原隋朝通事舍人郑仁基的女儿恰值妙龄,“容色绝姝”,李世民准备聘为“充华(唐女官名,九嫔之一),诏书已经发出,只是册封的使臣还未出发。

实际郑氏之女早已许嫁陆氏,而陆氏此时慑于皇帝的权威,非但不敢力争,反而上表含混其词,回避与郑女有婚约一事。

这时,包括房玄龄在内的一批大臣,都认为太宗纳郑氏之女的事无妨,魏征却力排众议,马上进谏说:

“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

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为心,故君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之安;

食膏梁,则欲民无饥寒之患;

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之欢……”。

并说:

“君举必书”,提醒太宗不要因此而在历史上给后人留下话柄。

“太宗闻之大惊,手诏答之,深自克责,遂停策使,乃令女还旧夫”。

贞观三年,魏征升任秘书监。

秘书省属于唐朝中央一级行政机关,和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平行。

秘书省下设著作局和太史局,一统国家图书收藏、文献典籍修订及编纂国家历史等工作。

秘书省长官为秘书监,从三品,可直接与宰相共同参与朝政。

魏征任秘书监之职,贡献之一是广泛征集、整理了大量图书文献。

由于隋末战乱,唐初国家藏书,典章纷杂,许多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