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导学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
《《祝福》导学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祝福》导学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宰杀家禽,置备牲肉,并将牲品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3.写作背景。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
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
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
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
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
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
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
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
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此文在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中,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对封建礼教,给予了强烈的鞭挞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预习课文
一、知识积累——读准字音
寒暄陈抟朱拓荸荠门槛咀嚼渣滓炮烙窈陷
草窠蹙缩歆享牲醴唾弃蹒跚一瞥驯熟俨然醉醺
钝响
瓦楞间或
悚然踌蹰谬种
雪褥瑟瑟
形骸
脸
颊
絮絮
呜咽
桌帏不更事收敛
二、文学常识:
1.《祝福》选自《》,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部。
2.小说三要素是、、。
3.文中“四书”指《》、《》、《》、《》,“五经”指《》、《》、《》、《》、《》五部经典著作。
三、文本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阅读课文,请按时间写出祥林嫂的生平经历。
2、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请列出小说情节结构
顺序
情节
内容
时间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顺序包括顺叙、倒叙和插叙),这种写作方式的好处是什么?
3.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
4.本文什么地方给你感受最深?
说一点理由。
四、写作练习:
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就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辛酸生活的缩影,从课文中整理出祥林嫂的生平事迹,为祥林嫂写篇小传。
祥林嫂小传
《祝福》(第二课时)
1.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2.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知识积累:
1.细节描写分析: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
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
常见的几种细节描写:
肖像(表情变化、服饰)、语言、行动、心理活动、事物细节描写等。
2.如何学鲁迅的文章:
鲁迅以笔代戈,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一提起鲁迅的文章,就会想到他以笔作刀枪的战斗精神。
“鲁迅先生的笔就是一把利剑,直接刺向他那个时代的丑恶和黑暗”。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
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
鲁迅说: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南腔北调集·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所以学鲁迅的文章,一定要结合鲁迅的精神,分析病态社会下人物命运悲苦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能力提升:
关注人物刻画时的细节
1、分析外貌描写:
阅读课文完成表格:
衣着打扮
脸
色
精神状态
形象特点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死前相遇
小结: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发现,祥林嫂的命运、性格、生活境遇都可以通过外貌描写直观地表达出来。
2.鲁迅说:
“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本文几处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
从这些描写中你觉得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
眼睛描写
性格特点
讲阿毛故事
捐门槛
不让祝福
行乞
问有无灵魂
2.分析祥林嫂与“我”、四婶、大家及柳妈的对话时的语言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
对四婶讲阿毛
对大家讲阿毛
与柳妈的对话
3.分析祥林嫂的行动描写。
动作
反对再嫁:
逃,撞
怕被分身:
捐(门槛)
怀疑灵魂:
问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 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人。
二、课堂练
综合运用以上描写方法(至少3种),来写一位班级同学都熟悉的人,不少于300字,让大家读完你的文章后,知道他(她)是谁。
《祝福》(第三课时)
1.联系人物命运,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
1.结合社会背景分析主题,2.细节描写与人物性格特点的塑造。
1.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分析人物生活状态,通过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感情。
2.在典型环境中分析人物性格。
1.文化常识:
三纲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从四德:
“三从”为“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宋明程朱理学:
“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2.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还有补叙、分叙)。
顺叙:
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故事的一种方法,它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叙述方法。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造成悬念,增强艺术效果。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这种写法叫插叙。
它可以帮助情节的展开,丰富作品的内容。
3.环境描写:
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提供人物生活的场所。
②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特征。
③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④侧面反映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形象。
⑤暗示、推动情节的发展
一、研习文本
1.细读并画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思考它有哪些作用?
试分条论述(至少3条)
3.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
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1)写出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的时间、遭遇事件及所处文中位置
(2)文中春天是指什么?
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4)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
二、其他形象分析:
1.找出描写鲁四老爷的语句,分析其形象特征?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与祥林嫂的死有何关系?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
三、课堂练
1.下列句子中的“究竟”与“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里“毕竟”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对于这件事,大家都想知道个究竟。
B.她究竟经验丰富,说的话很有道理。
C.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D.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选出对“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一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 )
A.无所依靠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看不见他了。
B.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
C.生活没有意思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D.没有意思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3.下列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新修订的《保险法》在规范保险业经营活动、防范化解保险经营风险、加强保险监管、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等方面作出了新规定。
B.我们要正确贯彻和深刻理解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的报告中的讲话精神。
C.这次考试全班能取得好成绩,是由于同学们平时学习刻苦、考前复习认真的结果。
D.对于那些情节严重的犯了罪的干部,我们必须依法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4.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四.拓展阅读
(1)
从心理学上讲,人生的最大痛苦莫过于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因为它不但有损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更为主要的,是它可以毁掉一个人的前程,导致人生的悲剧。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本身就是如此。
只要打开鲁迅的《彷徨》,看看《祝福》中的祥林嫂,一切都会不言而喻了。
祥林嫂是个淳朴善良而且安分耐劳的农村妇女,手脚非常勤快——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
她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只要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一个生活的权利,她就心满意足了。
正是带着这样的一个愿望,祥林嫂在新寡之后逃到鲁镇去做工。
然而不久,她就被唯利是图的婆婆绑了回去。
她不但连一个工钱都没着落,而且还被婆婆以高价卖给大山深处的贺老六。
她虽然拼死地反抗——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
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拜不成天地。
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
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
但最后还是认了。
按说,她的生活不应该会再有什么问题了,可谁知祸不单行,几年之后,年轻的丈夫竟被伤寒夺去了生命,而唯一可以相依的儿子又被恶狼给叼走了,这可叫她怎么活呀!
恰在这个时候,大伯来收屋,又赶她,使她真地走投无路了。
当祥林嫂带着丧夫失子的悲痛再次来到鲁镇做工时,雇主鲁四老爷把她看成是伤风败俗的不祥之物,一切祭祀用品都用不着她沾手;
镇上的人们也都嘲笑她,奚落她,厌弃她;
而笃信鬼神的女佣人柳妈又用死后的锯刑来赫唬她,劝她到土地庙去捐一条[给千人踏,万人跨]的门槛,以便作为替身,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本来祥林嫂就因为倍受打击而有些精神失常,听了柳妈这番话,她更是[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都围着大黑圈]。
虽然极端的恐惧一直笼罩着她,但她还是抱着一线的希望。
整日闭紧了嘴唇,默默地操作着。
直到她以一年的劳动所得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她才[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起来,似乎自己已经赎清了所有的罪孽而可以重新做人了。
然而,又是一个冬季祭祖的时节,当祥林嫂[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时,不料主人却命令她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
”这口气,同过去分明没有两样。
祥林嫂”象是受了炮烙似的“缩回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
从此以后,她便揣揣然犹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一样,愈发变得失魂落魄和麻木起来,甚至时常忘却了去淘米而她那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转,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虽然祥林嫂在不断的进行抗争并表现出了最大的韧性,但在她经历了辛酸和血泪之后,她所追求的”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也始终没有到来。
而就在人们的一片欢欣的祝福声中,在漫天的大雪之中,在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的重重枷锁之下,怀着对地狱的恐惧和疑惑,一直被人们弃在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百无聊赖的祥林嫂,终于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祥林嫂的悲剧,不正是她所遭受的野蛮的残酷的令人窒息的精神虐待的必然结果吗?
拓展阅读
(2)
也说祥林嫂之死
叶建华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主人公祥林嫂之死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在诸多的分析文章中,较典型的说法一般有这么三种:
①祥林嫂之死是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劣根性”所致;
②祥林嫂之死是封建礼教的毒害造成;
③祥林嫂之死是由于封建的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的联合绞杀。
上述的三种说法,从总体上看,应该说是正确的,然而如果我们再细加品评,总觉得流于泛化而未中肯綮。
第一说法虽采用了鲁迅先生早期对国民精神“劣根性”的说法,但这种“劣根性”在小说《祝福》中又应作何具体解释?
第二种说法最为普遍,因为人教出版社的《教师教学用书》上就是持这种观点的。
但我们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封建礼教的实质性内容又应该是指什么?
第三种说法最具权威性,因为它援引于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
可我们仍会产生这样的疑窦:
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这四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处于同一平面层次的并列关系,还是渐进层递的从属关系?
从《祝福》的情节发展来看,祥林嫂是旧中国一个被践踏被侮辱的善良勤劳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没有姓名,比丈夫大十岁。
她第一次到鲁镇做女佣是从家里偷跑出来的,这是因为她抗拒婆母和本家堂伯的逼嫁。
小丈夫的夭折,揭开她悲惨人生的帷幕。
她的出逃,并非如有的人所说的那样,是对不公平命运的抗争,而是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节烈观主宰下作出的一种迫不得已的举措。
在祥林嫂看来,年轻守寡并非她的不幸之甚;
而不幸之中最不幸者,乃是寡妇失节!
祥林嫂真是“欲做奴隶而不得”,残酷的现实又一次打碎了她的美梦,她被强行改嫁到贺家坳。
当她被人五花大绑强按着与贺老六拜堂时成亲,矢志“一女不事二夫”的祥林嫂,为了守住这节烈的最后一道堤防,毅然决然地一头撞在香案上,意欲一死以尽“烈女之节”!
求死不能的祥林嫂在洞房花烛之夜终于被一身力气的壮汉贺老六强行同房,这就彻底地击垮了祥林嫂划地为牢的节烈防线。
如同她额角上永不磨灭的疮疤一样,再嫁的祥林嫂已带着终身耻辱的烙印,只能永远无尽地遭受着人们的“烦厌和唾弃”,成为世人所不齿的“渣滓”!
在山高皇帝远的贺家坳,祥林嫂暂时的过上了“平稳”的“奴隶”生活,然而这勉强能使祥林嫂苟延残喘的情景,亦如一现的昙花,转瞬即逝了。
年纪轻轻的贺老六竟死于伤寒病。
本来,凭着祥林嫂的勤劳,也还可以支撑残局,然而与她相依为命的儿子阿毛竟然不幸被狼给吃掉了。
夫亡子殇,这对祥林嫂来说不仅仅是失去亲人的悲痛,更为悲惨的是,她彻底地失去了她在夫家的财产继承权,走投无路的祥林嫂终于被贺家大伯收回房子而赶出了家门!
导致祥林嫂被逐的直接原因是贺氏家族浓厚的封建节烈观念,因为祥林嫂嫁过而又死过两个丈夫,已经被人视为尤物祸水。
儿子阿毛,作为封建家族传宗接代的工具,作为“夫权”的体现者,一旦消失,那么祥林嫂所依附的仅有的一线经济支柱,亦就彻底地崩溃了。
迫于生计,万般无奈的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做佣人。
巨大的精神打击,再加上世人的歧视冷眼,尤其是人们根深蒂固的封建节烈观的吞噬,,使得祥林嫂和第一次来鲁镇时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她“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再嫁的祥林嫂已逐渐为人们所唾弃不齿了!
鲁四老爷嫌弃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年关祝福不让她煮福礼摆香案。
闲极无聊的祥林嫂更显得无所适从了。
在“善女人”柳妈的“善意”劝导下,祥林嫂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以期作为千人踏万人跨的替身,赎了这一身的罪名。
然而这一切注定都是徒劳的,因为一生嫁过两个丈夫又死了两个丈夫的祥林嫂,永远也摆脱不了这封建节烈观的桎梏!
四婶的“放着吧,祥林嫂”一声断喝,使她的精神防线终于被无情的现实彻底地摧毁了!
祥林嫂“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就这样,百无聊赖的祥林嫂,在被逐出鲁四老爷家后,在沦为乞丐以后,在大年三十的风雪之夜,怀着对死的恐惧(因为她怕在阴曹地府被两个死鬼男人锯成两半),背负着极为沉重的精神十字架,“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而彻底地毁灭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虽然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女子,然而其身上有着一个致命的“国民精神劣根性”,这就是摧残人性的万恶的封建节烈观!
祥林嫂的悲剧意义就在于鲁迅先生通过她揭示了社会的疾痼,并籍以唤醒这不幸的“沉睡的国民”,催人留心,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从鲁迅先生的人生观和文艺观来看,鲁迅先生认为:
文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要用文艺改变这愚弱国民的精神;
要用文艺暴露这社会的病根,以唤醒这在“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
其所以如此,正是因为这是一个“做稳了奴隶”和“欲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对此,我们还可以从鲁迅先生的早期杂文看出先生对封建礼教思想的强烈抨击。
《我之节烈观》一文就集中而鲜明地抨击了这一摧残人性的封建节烈观的残忍和虚伪,“要断言节烈这事是:
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又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
”但它“还有哀悼的价值”。
这“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节烈观,就是封建礼教思想对中国妇女的集中体现,它禁锢了中国妇女几千年,不知扼杀了多少生命。
因此,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一文的最后说道: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
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
要除去虚伪的脸谱。
要除去世上害已害人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
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
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还要发愿:
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出,祥林嫂之死的具体社会原因就是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祥林嫂自身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封建节烈观!
在《祝福》这篇小说中,封建礼教的思想核心就是节烈观。
如果说是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四大绳索的绞杀而置祥林嫂于死地的话,那么,还必须指出这么两点:
①封建节烈观集中地体现了夫权的思想意识;
②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这四个概念应是外延渐窄而内涵渐深的递增的从属关系概念。
鲁迅先生在《祝福》对封建节烈观的激烈抨击,就其思想内容的深刻性而言,就涵盖了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的极为深广的社会内容,具有极其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