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4998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Word下载.docx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Word下载.docx

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积极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学习并经历探究和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和习惯。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

5.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

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

6.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可以从小学到高中进行整体规划,中小学在实施过程中可参见《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指南》。

7.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超越单一的教室空间,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主要目标的学习领域。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形成健康的情感体验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实践能力,发展社会责任感;

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周围世界的完整认识和真切体验。

8.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领域。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方案的总体安排,该领域主要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进行,是3-6年级、7-9年级学段学生的必修内容。

高中阶段开设独立形态的技术领域,具体实施按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进行。

9.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学习领域。

中小学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形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发展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10.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应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

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引导学生经历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设计与制作、参与与服务等各种实践学习的过程,经历问题探究、问题解决、技术实践、劳动实践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11.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要围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主要范围来组织。

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确定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可以渗透科技教育,结合科技小发明、机器人、课外兴趣活动、“绿色证书教育”等内容,整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12.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3-9年每周3课时,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参照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合理利用并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12.加强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活动主题的需要,设计具体的指导方案,加强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的指导、方法与技能指导。

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13.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发展评价应注重对学生的表现和素质发展进行整体评价,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上关注过程、兼顾结果。

要把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学习表现作为毕业的要求,中考和普通高中招生要把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作为综合素质评定的重要依据。

14.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和实效等方面。

运用评价手段,鼓励全体教师承担指导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5.对学校的评价,侧重于对学校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状况的评价,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师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管理等方面的评价。

六、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与保障

16.学校应严格执行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规定,按照课程方案的要求开设、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要从师资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全过程的管理,充分利用或各种开发当地的课程资源。

加强社会宣传,引导学生家长转变观念,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17.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承担国家课程方案的领导与管理责任,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加强对所属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督导,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状况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在义务教育阶段应处理好将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的关系,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实体现本课程的综合性,防止用各种学科课程或地方课程来分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的倾向。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总结当地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举行多种形式的经验分享会;

通过督导与评估的手段,发现先进,鼓励有创造性经验的学校和教师,实事求是,防止弄虚作假;

指导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发展状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并纳入毕业生学业评价和高一级学校招生制度改革中予以统筹考虑。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调整原有的相关政策,逐步建立具有本课程特点的指导教师队伍。

调整教师编制结构,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方面问题,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纳入各级职称评定系列,统一管理与规划。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引导学校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地区的课程资源。

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利用好校内校外课程资源。

协调中小学与青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类校外教育场所的关系,注重德育渗透。

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文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根据实际需要,分学段开发指导性的课程资源。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国家关于中小学教材开发的有关规定,严格进行立项、评审,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管理。

19.教科研部门是指导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力量,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对各级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深入学校,发现典型,总结经验,遇到问题,寻找对策,与学校共同创造区域性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先进经验。

20.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学术团体、专业技术部门要积极支持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人力资源、专业知识、教师培训、技术咨询等方面为学校提供智力支持。

教师教育机构应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已有的专业设置或课程结构,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培养或培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师资准备。

21.学校所在社区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国家政策,承担支持教育、共同培养青少年的责任,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社区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科技馆(站)、博物馆等场所的教育价值,为学生集体活动提供优惠或免费政策;

社区有责任监督学生在社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的进展情况,并对学生活动做出公正的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22.各级地方政府要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教育改革与发展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对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增长的长远意义,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要增加教育专项投入,因地制宜地加强专用活动基地、专用场馆和设施建设;

协调好各类社会青少年教育和活动机构、场馆、基地与教育部门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开展各种体验、操作、研究、创新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提高社会的教育化水平。

各级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社会宣传,保证中小学生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顺利进入本地区各类公共场馆、教育基地、工厂企事业单位等开展活动。

省级地方政府要加强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切实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编制、职称、待遇问题。

要组织财政、社会保险、教育等部门共同解决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伤害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附件)

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0-2020)》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切实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有效实施,特提出具体要求。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它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3-6年级、初中7-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

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0-2020)〉配套政策》中规划的一门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和校本实施的中小学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并开设了活动课程,并在实践中取得了重要成就,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从时代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发展广大儿童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对改变我国基础教育过于重书本、轻实践的局限性,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对加强课程与生活、课程与实践的联系,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丰富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教育价值。

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基础教育必须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0-2020)》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增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有效实施,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实践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

1.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

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各种实践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和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2.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

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3.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它客观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性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思。

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

4.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发挥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的作用,处理好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学生的活动主题、课题或活动项目产生于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分析,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丰富和深化,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实践和各种实际操作活动。

突出学生主体,意味着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意味着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主动发展。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密切联系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面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或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单一的、封闭的课堂时空,引导学生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

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活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一)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

(二)具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注重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体目标包括:

不同维度的目标具有不同的要求。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

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形成初步的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

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养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了解并学习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

发展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

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具有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

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了解与学习问题解决的基本研究方法,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根据地方实际和学校差异,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以及具体活动主题,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进行具体化设计。

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

在实施过程中,要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发展实际,突出问题中心,防止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解成4门具体课程分别实施的倾向。

(一)基本内容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基于问题或主题的探究实践,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强调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强调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发展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调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超越单一的教室空间,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标是:

增强服务意识,形成健康的情感体验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实践能力,发展社会责任感。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选择应密切联系社会生活;

注重地方实际;

注重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与其他领域内容的贯通,使各学习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有机整合;

内容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应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周围世界的完整认识。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应适应和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考虑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的机会,不能局限于狭义的教室和系统的书本知识,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实际锻炼。

应围绕主题整合各科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经验。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自己进行评价,尽可能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的过程。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领域。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

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活动,了解劳动世界,丰富劳动体验,学会基本的劳动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热爱劳动的情感以及良好的劳动习惯;

通过技术实践与技术探究活动,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技术工具,掌握一些生活技术中的基本技能,懂得一些工农业生产的基本常识,能进行简易作品的设计、制作及评价,具有初步的技术学习、技术探究及技术实践能力;

具有初步的技术意识,形成亲近技术的情感,能够安全而有责任心地参加技术活动,形成一定的与技术相联系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审美意识。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范围及主要活动形式可以在以下范围组织:

(1)劳动实践活动,包括校园内的自我服务劳动、公益劳动;

在社区进行的社区公益劳动;

在当地厂矿企业或在农村的农田、林场、牧场、渔场等场所进行的简单生产劳动等。

(2)技能练习活动,主要有常见的工具使用、常见材料加工、常规构件或部件的连接,日常生活中的技术产品的使用、简易维护与保养;

具有一定技术特征的生活技能,如日常烹饪、衣物缝制、常见洗涤等方面的技能学习,以及一些简单的、通用的工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练习等。

(3)工艺制作活动,主要指体现技术特征、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品的制作活动,以及纸塑、泥塑、编织、印染、雕刻、刺绣、电子等项目作品的制作等。

(4)简易设计活动,包括对一个简要技术作品的需求调查、方案构思、草图绘制、模型制作、调配装试、交流评价等活动。

(5)技术试验活动,主要指技术实践、技术探究过程中所进行的一些简单的技术小试验,如种植、养殖中的农业小试验,常见材料的性能试验,技术设计作品的功能试验等。

(6)发明创造活动,主要指从现实的生活和生产需要出发,以人类未曾出现的技术产品或技术手段为对象,采用一定的创造技法、系列化的步骤,努力形成具有一定创新性成果的活动。

(7)职业体验活动,主要是指学生结合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一定的职业理解、体验为目标,在一定的职业岗位上实地扮演职业角色、进行职业实践的活动,如在商店里进行营业员职业的体验、在工厂的零件装配车间进行装配员的职业体验等。

这些内容及活动形式,既有一定区别,也相互联系,在课程实施中不能机械理解、相互割裂。

劳动与技术教育可以以项目为基本单位组织实施。

其项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避免机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