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讲课提纲Word下载.docx
《政治经济学讲课提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讲课提纲Word下载.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物质资料生产的涵义: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运用劳动资料加工劳动对象,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使之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活动。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
(3)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
2、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
(1)劳动的三个简单要素
①劳动
A、涵义:
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
B、内容:
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②劳动对象
A、涵义:
人的劳动作用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B、分类
第一、天然存在的自然物;
第二、劳动的生产物。
(原材料)
③劳动资料
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
B、分类:
第一、生产工具;
(最主要的劳动资料)
第二、除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之外的其它物质条件。
(建筑物、道路、河流等)
④劳动三要素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的作用
A、劳动三要素从劳动产品角度的分类
第一、劳动表现为生产劳动;
第二、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表现为生产资料。
B、劳动三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
第一、劳动是生产中起能动作用的主体要素;
第二、生产资料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是生产的必备物质条件。
(2)现代劳动的新要素
---科学技术;
经营管理;
经济信息等。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被运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第一、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引起它们素质的优化;
(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管理等)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增强了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工具的质量不断改进,促使生产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并能促进劳动对象数量和品种的增长;
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总之,科学技术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变化从而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第三、振兴我国经济,首先要振兴我国的科学技术。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1、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人们要同自然界发生一定的关系,即表现为生产力;
另一方面人们相互之间要发生一定的关系,即表现为生产关系。
任何社会的生产都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而生产关系则是社会生产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①生产力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它反映生产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构成:
第一、人的因素--生产者的劳动;
第二、物的因素--生产资料
C、生产工具是判断社会生产力性质(水平与状况)和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②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称经济关系。
它包括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领域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
第一、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
其一,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水平、性质;
其二,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
其一、分配、交换、消费适应于生产,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
其二、分配、交换、消费不适应生产,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C、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经济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形态
①经济基础的涵义:
经济基础指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上层建筑的涵义: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
一、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1、经济规律的涵义: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第一、经济规律产生的经济条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是客观的;
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人们只能尊重经济规律,不能消灭、废除、改造、创造或制定客观经济规律。
3、人们在客观经济规律面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一、能认识和发现经济规律;
第二、能利用经济规律。
二、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的特点
第一、经济规律的作用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具有历史性;
第三、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背景。
三、经济规律的类型和体系
1、经济规律的类型
第一、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第二、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如价值规律等商品经济规律。
第三、某个社会独有的经济规律。
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规律等。
2、经济规律体系:
经济规律体系是指由多个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经济规律有机结合所形成的系统。
3、基本经济规律
基本经济规律是在一个社会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规律。
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规定着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本质,决定着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唯物辩证法;
(包括: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科学的抽象法;
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
第三、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第四、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1、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理论工具;
2、是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理论依据;
3、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
4、是财经专业的理论基础和其他社会科学的重要知识。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商品与商品经济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1.商品的涵义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对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
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第一、这个物品必须对人们有用。
(但自然界中的空气和水不是商品)
第二、这个物品必须是劳动产品。
(但自己生产满足自己消费需要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
第三、这个物品必须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劳动产品。
(但不通过交换而满足别人需要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
第四、这个物品必须是通过交换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劳动产品。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1)商品经济的涵义
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生产的经济形式从发展角度可分为: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是和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相对应的概念。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第一、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性条件。
人类社会经历的三次大分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形成。
第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3.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市场经济的涵义——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2)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①区别:
第一、内涵不同。
第二、处在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
第三、相对应的概念不同。
②共同点:
第一、都存在商品和货币关系。
第二、都存在价值规律。
第三、都存在市场机制的作用。
二、商品的两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1.商品的使用价值
(1)商品使用价值的涵义
(2)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
第一、由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是一切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不反映特定的生产关系。
第三、是商品交换价值、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商品的价值
(1)交换价值的涵义
(2)价值的涵义
(3)价值的特点
第一、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第二、只能通过交换价值而间接地表现出来。
第三、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
(4)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1)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
第一、两者互相依存不可分离。
第二、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性
第一、反映的关系不同。
第二、两者互相排斥。
A.需要方面的排斥:
即商品生产者生产的使用价值,但需要的是价值;
商品购买者拥有价值,但需要的是使用价值。
B.占有方面的排斥:
即商品生产者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购买者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
三、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及其特点
(1)具体劳动的涵义
指生产不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
(2)具体劳动的特点
第一、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永久条件。
第三、具体劳动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之一。
2.抽象劳动及其特点
(1)抽象劳动的涵义
(2)抽象劳动的特点
第一、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二、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经济范畴。
第三、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
(1)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性:
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2)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性:
第二、作用的范围不同。
第三、结果不同。
4.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一、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的涵义
指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同种商品价值的决定
A.个别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简单劳动时间决定。
不同种商品价值的决定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涵义。
B.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换算。
3.商品价值量的变动
(1)决定商品价值量变动的因素
第一、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
第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一般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有:
1)劳动者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
2)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它在生产上的应用程度;
3)生产组织形式;
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5)自然条件等。
(2)商品价值量的变动规律
第一、商品的价值量与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第二、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第三、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不影响同一劳动在相同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五、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
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私人决定;
生产的产品归私人所有;
生产是为了实现私人利益的劳动。
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劳动。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劳动的社会性要求生产的劳动产品在数量、质量和品种等方面都要符合社会的需要;
但劳动的私人性却是生产的商品在数量、质量和品种上往往不能与社会的需要完全相一致,从而产生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
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第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第二节货币
一、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1.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1)价值形式的涵义——价值的表现形式。
(2)价值形式发展的阶段
A.简单价值形式
①公式
②价值形式的两极: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指在价值形式中处在价值被表现地位上的商品。
等价形式——指在价值形式中处在充当价值表现材料地位上的商品。
③相对价值量的决定
④等价形式的特点
第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第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第三、私人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
B.扩大的价值形式
①公式
②与简单价值形式相比的几点结论
第一、质上相同。
即两者都是直接的物物交换。
第二、进步性是:
价值表现的范围扩大了。
第二、局限性是:
商品的价值没有一种统一的表现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②与扩大价值形式相比的几点结论
第一、质上不同。
即是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
各种商品的价值有一个统一的表现形式。
第三、缺陷性是: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
D.货币形式
②与一般价值形式相比的特点
第一、质上相同。
第二、进步性是: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固定地由金银等贵金属来充当。
金银等贵金属之所以能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只是由贵金属本身的自然性质决定的。
2.货币及其本质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3.商品的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二、货币形式的发展
1.金银自然条块
2.铸币——是指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总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
3.纸币——是指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4.信用货币
(1)银行券。
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一种不定期的债务凭证。
早期的银行券可以随时到银行去兑现为金币或银币,金本位制崩溃后也就不能兑换黄金,从而变成了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即现代纸币。
(2)电子货币。
三、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1)价值尺度的涵义
(2)价值尺度的特点
第一、是观念上的货币。
第二、必须要借助于价格标准。
第三、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
2.流通手段
(1)流通手段的涵义
(2)流通手段的特点
第一、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第二、造成了买和卖的脱节,产生了危机的可能性。
(3)货币流通量规律
①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
=
②影响货币需求量的因素:
③货币需求量变动的规律:
第一、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第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4)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是指:
货币的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发生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只发生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而不会在贵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
通货紧缩是指:
货币的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发生的货币升值和物价下跌的现象。
3.储藏手段
①储藏手段的涵义——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退出流通储藏起来的职能。
储藏手段不同于现代的银行储蓄。
②储藏手段的特点
第一、必须是金银条块或足值的贵金属货币。
第二、能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
4.支付手段
①支付手段的涵义——指货币在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缴纳赋税、租金和支付工资等方面的职能。
②支付手段的特点
第一、能使商品在缺乏现金的条件下流通,从而节省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第二、导致了债务锁链的形成,加剧了危机的可能性。
5.世界货币
①世界货币的涵义——货币其他职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
②世界货币的特点
第一、必须是贵金属的自然形式。
(历史上)
第二、必须是能充当国际货币的硬通货。
6.货币五种职能之间的关系
①货币的五种职能都反映了货币的本质。
②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③货币五种职能的排列顺序是历史的顺序。
第三节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是价值的决定和价值实现的规律。
它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二、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
1.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
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自发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影响商品价格波动的基本因素:
(1)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价值成正比变动。
(2)货币的价值。
商品的价格与货币的价值成反比变动。
(3)供求关系。
供不应求时,商品的价格高于商品的价值;
供过于求时,商品的价格低于商品的价值。
3.商品价格与价值不一致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第一、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围绕价值为中心进行的;
第二、从较长时期看价格高于和低于价值的部分可以互相抵消,即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
第三、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积极方面:
牟利动机
→
价值规律实现形式
竞争机制
调节资源的社会配置
价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