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研究进展与展望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4018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研究进展与展望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研究进展与展望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研究进展与展望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研究进展与展望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研究进展与展望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研究进展与展望Word格式.docx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研究进展与展望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研究进展与展望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研究进展与展望Word格式.docx

虽然当前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当前以资源调配为主的教育扶贫手段投入多、效益低,很难保证资源配置的绝对公平,与民众的期待还存在一定差距。

在科技发展赋予教育全新内涵的今天,信息技术以其“高效、低耗、便捷、共享”的优势,延伸和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结构,有利于从根本上缩小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教育水平的差距,已成为推动教育精准扶贫的新的有效路径。

[1]中共中央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在贫困地区优先开展教育信息化2.0计划,加强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可见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我国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而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也已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一、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相关理论基础

1.能力贫困论和贫困文化论

能力贫困论由阿玛蒂亚·

森(AmartyakSen)提出,他推崇以改变个人收入或资源作为参考指标来衡量财富这一传统的方式,定义了有关衡量人们实际生活质量的能力指数。

[2]能力贫困论强调贫困解决的路径不是依靠单纯的财政投入和社会救济,而是提升贫困者个体的能力和素质。

周丽莎基于能力贫困论,研究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模式,并以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为例,证实教育是缓解能力贫困的途径,是扶贫的长久性策略。

[3]相对能力贫困论而言,贫困文化论认为由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贫困地区人口群体内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和行为准则。

在这种贫困文化的氛围中,形成一种低水平并一直延续的经济均衡。

[4]奂平清等在研究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对策时指出,以往的输血式扶贫、移民式扶贫等扶贫方式是一种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文化贫困才是物质贫困的真正原因。

[5]基于两种理论基础,教育精准扶贫致力于补偿能力缺陷,提高个人能力。

[6]对于贫困人口来说,有必要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而不在于简单地给予输血,应将教育精准扶贫定位为“造血式”扶贫。

[7]

2.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由舒尔茨创立,他在著作《论人力资本投资》中指出贫困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自然条件因素,人才因素才是关键。

同时他在定量研究实验中得出,较之其他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相当高。

[7]由此,他提出人力资本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加强对贫困地区人口的教育和培训,对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史振磊在研究西部农村扶贫时指出我国西部贫困问题不只是由于环境的因素,较大部分是由于人的知识、技能和观念引起的。

[8]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随着大量的硬件设施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中,对教育信息化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相关研究方面如金丽霞使用人力资本理论对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分析。

[9]

3.马太效应

在教育领域中,“马太效应”是指育资源的配置过程中越是被重视的区域得到的资源就越多,资源会在优势地区不断被积累。

[10]孟照海在研究教育扶贫政策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条件时指出,贫困地区学生需要更多的学习资源与高水平教师,但因为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的马太效应,导致贫困地区教师流动和流失比例较高,各种优秀资源在中心城市聚集。

[11]李芒等运用马太效应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指出教育产业和金融投资向着中心城市的重点学校流动,促使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现象的出现。

[12]在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具有后继性与持久性的方法在于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投入,解决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4.“信息沟”理论

“信息沟”的定义是随着时代背景变化在“知识沟”的基础上延伸而来的。

从广义上讲,知识沟是个人拥有的信息量之间的差距,这也是信息沟。

两者相较而言,信息沟更加侧重于个体对信息获取的能力与本领。

[13]信息沟理论于1974年由N.Katzman提出。

其核心观点为:

对于所有社会成员而言,采用新技术的好处并不平等。

熊才平在分析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性失衡的原因时,从“知识沟”理论及其反命题的反思入手,系统阐释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溝”理论以及其影响因素与转变关系。

区域间的贫富差距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保证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并不再扩大差距的同时,要注重可能的情况下教育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从而缩小差距。

[14]因此,这一理论有助于指导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资源分配均衡,同时佐证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可行性。

二、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教育精准扶贫”为主题词检索得到文献有711篇,以“信息技术+扶贫”为组合主题词检索得到文献有127篇,以“教育信息化+扶贫”为组合主题词检索得到文献有77篇。

通过进一步筛选,最终研读与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这一主题直接相关的中文文献46篇,并对其分析整理,发现现有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1.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可行性及优势

在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可行性方面,现有研究主要是针对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借助教育信息化平台功能,对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总结,代表性研究如:

全国政协委员马敏认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有效解决偏远地区农村学校“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问题,同时可以通过教师信息空间建设提升贫困地区教师专业水平,从而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

[15]于淼等人认为可以使用教育信息化手段来实现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转变,教育信息化不仅提供了贫困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从城市向农村延伸。

[16]刘忠民等提出,教育信息化相关平台的使用可以实现农村教师与城市优秀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有效提高农村贫困地区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促进教育精准扶贫提供师资保障。

[17]

在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优势上,相关学者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

如徐莺认为信息技术发展提升了数据的精准度,科学性的决策需要以准确的数据为基础,通过相关的数据平台对贫困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并形成实时的大数据,相比传统的单一数据收集,信息化手段能够极大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18]任友群等提出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优势在于对象的识别、项目的实施、评估的跟踪、监察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

[19]任友群等同时提出数据收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交换传输技术和信息化配置技术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优势。

[20]王安福等人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精准评估的优势,认为通过扶贫过程中精准数据的收集以及利用大数据平台技术进行扶贫成效的阶段性评估、对问题的反馈分析从而判断是否出现新的问题,这一过程相比传统的单一评估方式能够做到更加精准。

[21]

可见在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优势和可行性分析方面,相关研究者主要把信息化作为一种外在的技术实现手段和资源配置手段,围绕教育信息化在数据分析和资源分配方面以供需匹配的角度进行分析,为以教育信息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具体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需求参考。

2.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模式与路径

这一类研究主要是在充分明晰教育信息化对促进教育精准扶贫具可行性及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帮扶的具体实施模式和路径。

目前相关文献中提出或总结的典型模式、路径如表1所示。

通过对相关学者提出的模式或路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模式或路径的提出主要基于如下方面:

①优化扶贫主体。

传统的政府单一主体的教育扶贫模式往往制约着教育扶贫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29]社會力量是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生力军,相关文献均提出在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应同时发挥政府、企业、高校、城区学校等功能,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学校等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教育精准扶贫格局。

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信息化手段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数字学校”、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师教研平台、成立数字校园同盟社区、提供免费网络和云空间服务建设等方式推进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均匀分配教学资源,缩小学校间和城乡间教育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差距。

③以信息技术确保教育扶贫精准。

通过建立综合数据库及大数据中心,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数据实时采集和数据动态分析,实现贫困学生的精准识别、扶贫项目的精准实施、评估过程的精准管理、扶贫效果的精准评估等。

④加强教师培训和能力提升。

采用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对贫困地区教师实行订单式按需培训,充分发挥网络教研平台的作用,通过与城市学校教师形成网络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这些模式或路径的提出既关注到了“人”的因素同时也关注到了“物”的因素,既关注到了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技术”特殊性同时也关注到了“精准”普遍性,覆盖了扶贫主体、资源配置、技术应用与教师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

在这些模式或路径中,诸如咸安模式、玉溪模式、井冈山模式等已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其他相关模式或路径也正在投入实践或正在接受实践检验。

3.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这类研究主要是相关学者基于对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对教育精准扶贫现存问题以及现有教育精准扶贫的弊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例如任友群等认为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应重点关注移动应用和终端技术、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非教育贫困人口、教育数据和用户隐私安全五个方面的问题;

[30]李华、刘宋强等基于贫困地区教学点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教育信息化服务机制、教师队伍信息素养、教学数字资源、结对帮扶、网络课业辅导服务多方面提出利用教育信息化助推民族地区农村教学点教育质量提升的措施与策略;

[31]于淼、解梁秋分析了在教育精准扶贫中结合“互联网+教育”理念所面临的四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资源保证、营造扶贫文化氛围、加强师资建设三个方面的策略;

[32]李晓静在对河南修武申国完小的现状近况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改进建议,主要包括教育技术终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学生水平、教师水平、教学效果反馈和教育环境建设等六个方面。

[33]此类研究的共同点是剖析和挖掘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实践进程中已经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存在的弊端,通过理性思辨和批判性思考,从多个角度提出解决问题和优化成效的可行性建议。

三、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理论研究相对不足

虽然国内相关学者围绕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从政策制定、问题剖析、模式构建、路径实施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在相关理论支撑方面略显不足。

目前相关研究所援引的理论主要包括能力贫困理论、贫困文化理论、人力资本理论、马太效应、“信息沟”理论、学校改革和社会结构理论等。

这些理论涵盖了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虽然这些理论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的相关原理和机制,并进一步对所提出的模式和路径进行支撑,但其相关度并不是很高。

以能力贫困理论、贫困文化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这三种理论为例,这三种理论主要被应用在普适的教育扶贫领域,而将其迁移到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时,忽略了教育信息化的特殊应用场景,理论契合度有待加强。

2.研究主题相对集中

从前文分析可知,当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可行性及优势、模式与路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这三个方面,尤其以模式与路径的研究最为普遍。

可见现有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在“是什么”这个问题上的研究偏少,在对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的思考不足,目前所见的相关研究仅有王卫军等从解决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提高贫困对象的职业技能水平、提高个体可行能力、改善贫困地区的贫困文化等方面,对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分析。

[34]这也同时印证了现有研究在理论建构和价值探索方面尚需加强。

除此以外,相关研究者提出的模式与路径也存在趋同化倾向,部分研究在提出相关模式与路径时创新不足。

3.缺乏实证研究

伴随着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问题逐渐成为教育扶贫领域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诸多研究者围绕该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从整体研究内容和研究取向来看,大多数研究者都是将研究重心放在论述,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优势进而提出相应的实践模式和实施路径,并给出具体实施建议,而对模式提出前的现状调研和模式实施后的效果检验往往缺乏关注或浅尝辄止。

这就导致模式或路径本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无法保证,同时模式是否具有实用性和实效性也无从知晓,其他研究者也无法去判断该研究的实际价值所在。

因此,相关研究应加强现状调研和实施效果检验这两个环节,使提出的模式或路径经得起实践检验。

四、未来的研究热点及趋势

1.关注扶贫对象的多样化需求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逐步进入2.0时代,大力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有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已成为当前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当前研究趋势来看,无论是从宏观政策制定还是到微观扶贫策略实施,都明显具有从重视“物”的层面转移到重视“人”的层面的转变趋势。

中央电教馆副馆长蔡耘2018年初在安徽调研时指出,信息化规划要与时俱进,从注重“物”的建设向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和服务转变。

因此,应改变以往“大水漫灌”、“一刀切”的教育扶貧模式,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结对帮扶、联校网教、教育治理、教师培训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充分挖掘扶贫对象的个性化特点和多样化的扶贫需求,促使供给侧和需求侧达到最优匹配状态,从需求角度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差距,缓解教育数字鸿沟问题。

这方面的探索既顺应了教育信息化2.0发展的特点,同时也成为了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新的关注点。

在具体研究方面,扶贫对象需求的精准识别和测量、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匹配都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如王文君等就强调利用信息化手段来确定扶贫对象的需求,采取的扶贫内容与方法要能够满足教育贫困对象的实际情况。

[35]

2.关注数据的深度应用

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普及,相关研究者已经在利用这些新兴技术促进教育精准扶贫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任友群指出数据驱动是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并结合江西省上饶市政府的“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解决方案实践加以佐证。

[36]王安福提出必须借助云计算、大数据应用平台及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教育扶贫综合数据库、教育扶贫大数据中心的建立,在贫困地区的每所学校建立信息库,从而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37]可见以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据深度应用已成为教育精准扶贫领域新的增长点。

数据驱动的教育精准扶贫可以主要归纳为数据联通和数据应用两大方面。

[38]国家政策的出台与经费的投入加快了数据联通的速度,标志性事件如“三通两平台”的建成和网络学习空间的全面覆盖。

随着数据联通的全面普及,数据应用成为发挥教育信息化功能的新高地。

数据应用与数据精准互为手段和目的。

一方面要对数据做深层挖掘和分析,探寻数据的潜在价值,实现对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

另一方面数据应用实现验证数据的精准性。

[39]因此,如何在保持数据联通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应用提高教育扶贫的精度和准度,是推进教育精准扶贫进入发展新阶段、促进网络扶智的新方向之一,也是新的研究热点之一。

3.关注信息化扶贫管理

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建设与投入,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与活力,但随之而来的是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管理问题。

扶贫资源的供给是教育精准扶贫的物质基础,创新性的管理技术是教育精准扶贫的效率保障,管理不善可能会使教育精准扶贫的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教育精准扶贫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凸显,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具体体现在用信息化手段对扶贫对象信息、扶贫项目实施、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监控以及运用大数据对扶贫信息进行动态管理。

目前已有相关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索,如何渊等提出通过构建基于信息化的顶层管理平台以及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等相关平台,对精准扶贫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

[40]卢弘连提出在大数据背景下可以使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由静态到动态的管理模式,使扶贫信息实时更新,有助于提高扶贫效率。

[41]在后续研究中,如何全面提升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扶贫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教育精准扶贫管理体系,将是该领域新的研究动向。

参考文献:

[1]李良,刘智昂.发达地区以信息化应用一体化促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探索——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

45-48.

[2][6]周丽莎.基于阿玛蒂亚·

森理论下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模式研究——以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1

(2):

98-101.

[3]徐晓军.反贫困的理论研究[N].中国经济时报,2013-02-22.

[4]谢君君.教育扶贫研究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12(3):

66-71.

[5]奂平清,王等等.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及其对策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1

(1):

47-51.

[7]江涛.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84-87.

[8]史振磊.人力资本投资与西部农村扶贫[J].新视野,2008(3):

38-39.

[9]金丽霞.用人力资本理论指导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EB/OL].http:

//

[10]许梦,李怡,李妞等.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研究综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7(4):

8-11.

[11]孟照海.教育扶贫政策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条件——国际经验与本土思考[J].教育研究,2016(11):

47-52.

[12]李芒,逯行.“聚集方效应”下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

思路、模式和效果——以北京市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

7-15.

[13][14]熊才平.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理论与实施框架[D].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2001:

1-118.

[15]马敏.精准扶贫:

教育信息化大有可为[J].世纪行,2016(3):

15.

[16][32]于淼,解梁秋.“互联网+”给力教育精准扶贫[J].人民论坛,2017(19):

82-83.

[17][28]刘忠民,王喆.“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助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以吉林省武龙中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6(8):

[18]徐莺.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分析[J].南方农机,2017(20):

171.

[19][22][30][36]任友群,郑旭东,冯仰存.教育信息化:

推进贫困县域教育精准扶贫的一种有效途径[J].中国远程教育,2017(5):

51-56.

[20][38][39]任友群,冯仰存,徐峰.我国教育信息化推进精准扶贫的行动方向与逻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4):

11-19.

[21][23][37]王安福,关琰芳.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扶贫模式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

(2):

6-7.

[24]任飞翔,刘德飞,吴若菡.信息化助推云南农村基础教育精准扶贫模式初探[J].云南開放大学学报,2018

(1):

33-38.

[25]张昊,石艳丽.贫困地区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湖北省建始县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8(11):

78-93.

[26]陈恩伦,陈亮.教育信息化观照下的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3):

58-62.

[27]李卫红.实施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工程[N].江淮时报,2017-02-24.

[29]代蕊华,于璇.教育精准扶贫:

困境与治理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7(7):

9-15.

[31]李华,刘宋强,宣芳,马静.教育信息化助推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12):

33-40.

[33]李晓静.知沟视域中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建议——基于河南修武申国完小的质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12):

53-58.

[34]王卫军,韩春玲,蒋双双.教育精准扶贫对教育信息化的价值求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7(10):

57-61.

[35]王文君,李艺华,王建明.信息技术视域下教育精准扶贫路径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7(11):

32-37.

[40]何渊,陈炜.让精准扶贫搭上信息化的快车[J].人民论坛,2018(14):

51-53.

[41]卢弘连.做好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工作之我见.[J]办公室业务,2018(5):

85-86.

(编辑:

王天鹏)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