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故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3702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故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故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故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故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故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故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故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故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故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婚姻不论是对任何时代的女子来说,都意味着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是人生旅程中的一大转折点。

婚姻让少女告别了天真烂漫的生活,承担起了为人妻子的责任和义务。

要以新的身份去面对陌生的公婆与丈夫。

这样一种巨大的转变,对与一位年轻的少女而言,往往由于前期的心理因素与经验的不足,而显得惘然。

对古代的女子而

  言,婚姻意味着重重的束缚之外,凭添了一条“夫权”的锁链,许多的家庭也就因此而埋下悲剧的种子。

这在封建社会都是屡见不鲜、司空见惯的。

更何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对彼此陌生的青年男女骤然结合到一起,成立了一个新的家庭,大多都是所嫁非偶,彼此之间在兴趣、性格、爱好、文化修养等诸多方面常常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夫妻之间很少有恩爱可言,婚姻就好比她们的活死人墓,人生就在婚姻的凄凉苦涩之中煎熬。

因此,许多的女子被渐渐消磨去才气与个性,憔悴枯萎,在凄凉之中悄然离开人世。

而李清照是非常幸运。

她与赵明诚结婚。

李清照能够拥有自己心爱的丈夫,美满幸福的婚姻。

  赵明诚性情淡泊,酷好金石,在攻读经史之余,对于彝器、书帖、字画,每每刻意搜求。

对于金石学,李清照也有浓厚的兴趣,常常帮助丈夫考证、鉴别。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就是建立在共同爱好的基础上的,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愈来愈深。

李清照与赵明诚尽管同在一个汴京城中,但赵明诚在大学读书,每月朔、望才能请假回来,因此李清照仍觉得如隔迢迢云汉,半月一次的相逢,也当作一年一度的七夕。

尤其是两年后赵明诚出仕,相思之苦常常缠绕了这位思妇,李清照和赵明诚短暂分别后的离恨相思与内心的苦痛反映在她的词中: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窗,人比黄花瘦。

”②()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与丈夫分别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写词人的寂寞心绪与相思情怀。

纵观李清照的婚后,除了朝廷给自己带来的不快之外,家庭生活基本上是愉快的。

“归来堂里小鸳鸯,翁佐崇宁政事堂。

郎典春衣携果饵,妾蠲珠翠市琳琅。

古今无比闺房绝,携手成欢分手念。

无钱怅记牡丹图,惜别悲吟江藕簟。

”(樊增祥)③,这首诗概括了李清照的早期闲适温馨的闺阁生活。

在北宋那样的社会里,理学已开始盛行,女子进一步成为男子的附庸,并已开始缠足。

李清照能嫁给赵明诚这样一个与她情投意合、以平等态度对待她的丈夫,自然感到十分幸福美满。

有为证,词曰: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④试看,在荷残花凋的的清秋,女词人独自登上一叶小舟,近视河水静静的流淌,远望雁阵飞过,却等不到爱人的只语片言。

直到月光洒满西楼,仍然无法排解相

  思的闲愁。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思念是何等的深沉,离愁是何等的缠绵。

然而,李清照婚姻并不长久,诸多原因导致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姻的不幸。

  二、历史现状导致悲剧的形成

  1、朝廷的内部斗争对李清照婚姻生活的影响

  北宋年间,党派之争给了这一对鸳鸯的幸福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李清照的父亲李恪非是属于以苏轼为首的“元祐奸党”,这与他的公公赵挺之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派别,新、旧党之间的争斗与沉浮,使李清照与丈夫生活在分别与重逢之间。

  当时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李恪非,被当成与已故苏轼为首的“元祐奸党”,被罢黜出京。

与此同时,朝廷又连下二诏,分别为“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阕下”。

尽管李清照受党争株连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与此二苛诏中所规定的“政策”直接挂钩,尽管作为已经“泼出去的水”而成为赵家的媳妇的李清照不一定是本来意义上的“党人子弟”,尽管赵家不一定作严格意义上的“宗室”,而主要是因为与苏轼私怨很深的公公赵挺之此时连升三级、大权在握,为此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援救其父,但却落了个“炙手可热心可寒”的结局。

事已至此,回乡暂居以避赵家冷眼,未必不是自幼刚强自重的李清照的明智选择?

那么,与赵明诚的分离也就不可避免了。

  后皇帝下诏,解除党人一切之禁,李清照得以解脱,从原籍回到卞京府司巷的御赐丞相府。

但谁也想不到的是,赵挺之于大观元年(1107)三月被罢后五日即卒。

卒后三天,在京亲属便被捕入狱,李清照也因赵、李两家政治上的原因而无辜被捉入大牢。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势必会造成影响,朝廷的纷争给李清照的生活浓浓地烙上时代的政治的烙印。

  2、封建婚姻制度对李清照婚姻带来的影响

  说李清照有“婕妤之叹”,不是莫须有的,从“春到长门春草青”()中就可以看出,李清照把自己待字时的居室称作“长门”,就足可说明“婕妤之叹”之称绝对不是莫须有的。

从当时的婚姻制度来看,赵明诚另择新欢也是很正常不过的。

况且,在宋朝,一夫多妻是屡见不鲜的,纳妾和寻花问柳是家常

  便饭的事,这就可想而知了“一个丞相府邸的三公子,就是结发之妻在身边都有可能难免心猿意马和三妻四妾,何况是年轻离偶,同时又是面对年轻美貌异性的诱惑,二十二三岁的赵明诚不可能完全灭绝生理上的欲求”⑤。

我们从根深蒂固的宗法制度和人生活的欲求上来分析,“婚外情”是必然存在的,这也是造成婚姻悲剧的一个原因。

婚姻制度的不合理,不健全,导致了文人士子对婚姻现状的不满足。

“在传统婚姻中,总体上说,夫妻之间是礼多于情,义多于爱,生育多于性。

夫妻之间,处于一种极不平等也不正常的关系之中?

夫妻之间既然少有情爱,甚至少有性爱,则婚后的男子(女子无此权利),便只好到别的女子那里去寻找爱情或者去寻找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

”⑥作为丞相之子的赵明诚,在那样“优越”的婚姻制度下,面对美貌女子的诱惑,加上生理上的欲求,可想而知,他会不会满足与他的婚姻现状呢?

在宋朝那样的制度下,家妓、官妓作为婚姻制度的一种补充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公开化与商业化的。

在此,我们不能不承认,文人与妓女之间的交往,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对不满意婚姻的弥补和对性爱生活的追求。

这种事情会不会发生在李清照的身上呢?

赵明诚也会不会随波逐流?

廷争的反复无常所导致的李清照的被迫归宁和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注定了李清照与当时的广大妇女一样,难免于在爱情上有有始无终,或有名无实的厄运。

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李清照只能用词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她的、和等作品中,细细咀嚼的话,就会读出只有女性较敏感的“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了。

  3、外敌入侵对李清照婚姻生活的影响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是历史上称为“靖康之难”的一年。

这年秋天,青州兵变,十二月,金兵攻陷青州,赵家十余屋书籍什物,全部毁于战火。

李清照在家乡终于呆不下去,只得逃难南下。

当她辗转到达江宁时,已是高宗建炎二年(1128)的春天了,这时她丈夫赵明诚正做江宁知府,两人在一起所谈论的都是国家兴亡之事。

李清照在此放声吟道: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⑦她用这首豪气十足的诗,用西楚霸王逐鹿败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自刎于乌江的历史事实来讽刺苟且偷生的南宋小朝廷。

面对山河破碎的景象,面对自己不如意的婚姻现状,李清照只有在深闺愤笔疾书。

就在同一年,再赴建康任职的赵明诚死在刚上任不久的太守府中,李清照赶

  到建康,为赵明诚营葬,终于支持不住,猝然病倒。

赵明诚死了,李清照的爱情与希望跟着死去,她多么渴望在九泉之下追到赵明诚,然而她还必须活着。

她把哀怨而失神的目光投射在床头一卷卷书册上,一个意念愈来愈鲜明地在心头升起,那就是为赵明诚整理他所写的有关金石彝器考证文章,因为这些金石彝器是夫妇两人二十九年来共同的嗜好和追求。

  赵明诚的去世,对李清照是个沉重的打击,也是她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转折。

从此,她一身承受国破家亡的双重痛苦,流落江南,“漂零遂与流人伍”,这对她本人来说,当然是极其不幸的,李清照把这段惨痛的经历与时代脉搏结合起来,从而写出了许多血泪凝成的诗词。

如: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⑧词的上半阕写了此时此际的遭遇和感慨,下半阕直接点明流亡生活。

整首词就是通过细致的外形描写和内心刻划,表现了一个兵荒马乱中逃难者的形象,而其中渗透着一个孀妇的寂寞和悲哀,读来让人具体地感受到那个动乱年代的一个横断面。

  三、小结

  出身于封建时代缙绅之家的李清照,她的阶级地位和时代影响,没有能够按照常规使她成为男子的附庸,没有使她成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贵族妇人;

相反,这些使得她在诗词创作方面突破了时代和道学所加于她的某些局限,表现出卓越的才华,终于成为流芳百世的女作家。

李清照,一个封建社会的淑女,一个文场词坛的才女,她生活的全程里夹杂着这么多的历史环境的悲剧以及浪漫且又现实的情感悲剧。

她的遭遇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亦令人痛惜,她的爱情和爱情诗篇都是悲情的、凄美的。

她的爱情悲剧,在那样一个实行封建统治和动乱不堪的时代也是必然的。

  中国文学史上能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女词人,我们引为骄傲,我们也为她和赵明诚的爱情悲剧深感惋惜。

  篇二: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千古爱情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千古绝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的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开婉约派词风。

其父李格非(齐州历城县人),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李清照在父亲的影响下,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出口成章,锋芒毕露,才气过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视界更加的开阔,在大宋文坛的名气越来越大,再加上李清照是秀外慧中,气质高贵是一个十足的美女,上门提亲的人几乎都要把李家门槛给踢坏了。

她没有像其他的富家小姐一样,无所事事,饱食终日,一切听从命运的安排。

做为一个新时代的知识型女性,她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爱情观念,她厌恶那种没有爱情作为基础的婚姻。

在她的心目中,自己人生的另一半也应该是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最起码也和自己有共同的爱好和理想,因为她知道只有志趣相投才能惺惺相吸,只有惺惺相吸的爱情才是幸福的,永恒的。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注定是孕育爱情的季节。

李清照遇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赵明诚。

当时身为太学生的赵明诚意气风发,气度不凡,不仅热爱文学,而且对金石学颇有研究。

两个文学青年一见钟情,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从这首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李清照和赵明诚荡舟荷塘,纵情山水的美好画面。

  婚后的李清照生活的之所以如此的充实和幸福,因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个维系他们爱情的东西,就是他们对金石学都有浓厚的兴趣和很深的造诣。

在他们心中,对金石学的研究似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每一个重大的发现,每一个不经意间的收藏,都点点滴滴的见证着他们的爱情。

李清照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对金石学的痴迷,更重要的是他深深的爱着自己的丈夫和丈夫所爱的一切,她决定要和丈夫一起完成的写作,不为万世留名,只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和那沧海桑田般的爱情。

  危如累卵的大宋王朝,被北方南下的少数民族冲的支离破碎。

李清照和赵明诚和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一样开始了逃亡流浪的生活。

上天似乎要挑战这位旷世的奇女子非凡的创造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觉得在这样一个才女口中吟咏的不应该单单是凄美的秋色和少女的思怨,她的词作还应该和整个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危亡一起纵横捭阖,思绪飞扬。

  在李清照和赵明诚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委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没想到却发生了一件让李清照终生蒙家羞的事情。

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平息叛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

李清照虽是个柔弱女子,但是却有着男儿般的报国之志,当他们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悲怆万分,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最终还是原谅了他的丈夫,当她看到丈夫逃命时还随身携带的手稿时,那颗女儿心还是软了下来,她恨丈夫的贪生怕死,但她更感动于丈夫对他们爱情结晶的无比珍爱,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全部缺点和全部优点,作为女人,她渴望爱情,渴望被爱,她舍不得她的丈夫,因为她知道赵明诚对于她的爱从来都没有改变。

  幸福总是觉得很短,痛苦总是显得太长,赵明诚在没有完成写作的情况下急病离世,他临终托付李清照一定要帮助他完成这个心愿。

李清照悲痛万分,失去丈夫的她觉得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勇气和信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

  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这首里面有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丈夫的托付愁,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为丈夫赵明诚办理完丧事之后,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严重摧残和创伤。

但是生性坚强不屈,决不向困难和命运低头的李清照很快又振作了起来。

面对无家可归和兵荒马乱的残酷现实,她要顽强地生活下去。

因为她与赵明诚耗费心血收集的文物古籍和金石录书画,凝聚着夫妻恩爱的情意,见证着一段亘古不变的爱情神话,在李清照的眼中,没有完成的里有太多她们夫妻间的美好回忆,如果不能完成丈夫的遗愿,她觉得就像没有经历过这样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一样。

  对一个人的爱不能用得到多少去衡量,而应该用付出多少去裁断,在很多时候爱不仅仅是一种给予和接受,爱一个人的最高境界是能为了自己所爱的人牺牲自己的一切。

处在乱世之中的李清照居无定所,颠沛流离,要想完成的创作简直比登天还难,她为了完成丈夫的未竟事业,她依然决定改嫁他人。

李清照是一个对爱情忠贞不二,对丈夫至死不渝的人,她做出这样一个决定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和面对多少的嘲讽啊!

因为在她的心里始终没有背叛她的丈夫,她觉得一个值得她爱的人值得自己为他去做一切。

她为了生存下去,匆匆的嫁给了一个人面兽心的家伙,就这样她在根本感觉不到幸福的婚姻中坚持着自己的创作,坚持着自己对丈夫的承诺,坚持着自己对过去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执着。

  在李清照历尽千辛万苦完成的写作后,最求自由,向往高质量爱情的她决定离开这个让她伤心的地方,带着对赵明诚的无限思恋继续她漂泊的人生旅行。

  篇三:

赵明诚纳妾李清照幽怨

  赵明诚纳妾李清照幽怨

  欲说还休的隐衷:

  每当忆起李清照,眼前都会浮现出一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形象。

她清丽、端庄,略带感伤,她被尊为婉约宗主,她的文词绝妙,鬼斧神工,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她与夫君赵明诚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令数百年后的我们不禁为之动容。

但是,赵明诚与李清照真的如人们想象中那般恩爱吗?

  李清照曾在中记述赵明诚去世时的情景时,写道:

“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典故“分香卖履”出自曹操的:

“余香可分与诸夫人。

诸舍中无所为,学作履组卖也。

”说的是将家中的部分财物分给夫人和侍妾,并交待她们学会自食其力。

李清照取此典故说赵明诚临终之时,并没有像曹操那样将家中的财产、家业交付给其他的侍妾。

难道赵明诚也曾蓄养侍妾?

若无侍妾,又何须强调有无分给其他的妾,那财产自然归妻子李清照的了,何必画蛇添足把妾搬出来说一遍?

  当时宋真宗是赞成并鼓励大臣们蓄养侍妾和歌妓的,官府、军营专门豢养一批歌妓供公家宴会的时候娱乐,被称为“营妓”与“官妓”。

宋真宗曾说:

“时和岁丰,中外康富,恨不得与卿等日夕相会。

太平难遇,此物助卿等燕集之费。

”(沈括卷25)当时宰相王曾很节俭,真宗居然专门派人为他购买侍妾。

  宋仁宗年间,家妓、官妓成为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官吏商贾等生活中不可或少的一部分,而且还是主人交易以及朋友互赠的一种礼品,一时间蓄养侍妾与歌妓成风。

一代文豪欧阳修“有歌妓八九姝”(),苏轼“有歌舞妓数人”()。

  在如此浓厚的风气的影响下,赵明诚不管是在太学读书还是在官府为官都不会受到丝毫影响吗?

这恐怕就悬了去。

李清照是在十八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的。

婚后夫妻俩夫唱妇随,恩爱异常。

新婚之初一同在东京汴梁生活,后来屏居青州十年,从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开始,赵明诚打算重返仕途之路,离开青州外出做官,李清照与赵明诚断断续续地离别了两三年。

在这离别的两三年里,赵明诚和李清照之间发生过什么吗?

也许我们可以从李清照的诗词中窥得一二。

  :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

  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武陵人远”、“烟锁秦楼”这两个典故的运用,让人觉得甚是蹊跷。

  “武陵人远”是个离别后有外遇的典故,来自南朝刘义庆所著中的一个神话传说。

说的是汉朝时,刘晨、阮肇二人入天台山采药迷路,遇上两位仙女,乐而忘返,与她们共同在一起生活了大半年。

后来返家,才知世间已过六世。

李清照在词中用此典故,是在担心什么吗?

担心离家外出做官的赵明诚是否也会遇到仙女,也与她们一起生活?

李清照没有明说,我们不便揣测。

  “烟锁秦楼”的典故,是上的故事,说秦穆公时有个人叫做萧史,擅长吹箫。

穆公将女儿弄玉许配给他。

弄玉跟萧史作凤凰之鸣,果真召来凤凰,于是他们便乘凤而去。

李清照却不能与赵明诚一起乘凤而去,她甚至不能独自飞到赵明诚的身边。

  “女为悦己者容”,赵明诚不在身边,李清照蓬头垢面,已懒得梳洗打扮了,梳妆盒上都已覆满薄尘。

连床上的被子都乱如红浪。

种种情景,表明赵明诚确已久未返家。

消瘦憔悴的李清照话到嘴边,欲说还休。

她有着怎样的隐衷?

以致嘶喊“休休!

  在词尾,李清照又说:

“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

  段新愁。

”是什么样的新愁堵在李清照的内心深处,我们同样不得而知。

能知道的,也许只有由“武陵人远”、“烟锁秦楼”这两个典故,似乎可以看出李清照在极度思念远在外地做官的赵明诚同时,同时在担心着什么。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41岁的赵明诚奔赴山东莱州任知州,也将李清照接到了莱州,夫妻俩终于又团聚了,终于解除相思的苦闷了,终于又可以一起唱和,一起分享收藏金石字画的快乐了,这该是多么高兴的事情。

团圆后的赵明诚和李清照是否恩爱如初,彼此都没有丝毫的改变呢?

  李清照到达莱州后写了一首诗。

诗有小序言:

“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

几上有,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

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云。

”还没起篇,格调已是孤单,诗文中云: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竟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君,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知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这是怎样的孤寂,李清照两个最好的朋友,既然一个是子虚先生,一

  个是乌有先生,那么合起来不就是子虚乌有,什么都没有了吗?

  夫妻团聚了,为何李清照还是一个孤单地坐在年久失修的房中,无聊地翻看。

李清照比喻自己真像当年三国时兵败惨死

  的袁术一样走投无路,落到这步凄惨孤单的结局。

是李清照太不知道满足了吗?

还是别有原因,此词内容让人觉得甚是奇怪。

依史料看来,李清照绝不是一个丈夫工作繁忙,不能陪伴自己,就无休止抱怨地怨妇。

以她和赵明诚以往的深情而言,李清照也不会因为丈夫工作繁忙而有如此深的怨气啊。

可此词的幽怨是那么的深,深到李清照的人生都因此变得虚无了。

  此时的李清照也已进入中年,据史料看来,当时她和赵明诚还是没有孩子的。

南宋人翟耆年的金石碑刻文字著作写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当时李清照还在世。

翟耆年在提到赵明诚“无子能保其遗余,每为之叹息也”。

  同样的事实在南宋人洪适撰写的金石文字著作中也有提到,在谈赵明诚身后之事时,洪适写“赵君无嗣”,说的也是赵明诚和李清照没有孩子。

写于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当时李清照已去世十四五年。

  由此可见,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二十多年,确实一直未有过生育。

古代可没现代这般开放,夫妻之间可以“丁克”,有孩子没孩子都不会有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