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成: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环境与交通运输发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2324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连成: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环境与交通运输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李连成: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环境与交通运输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李连成: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环境与交通运输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李连成: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环境与交通运输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李连成: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环境与交通运输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连成: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环境与交通运输发展.docx

《李连成: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环境与交通运输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连成: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环境与交通运输发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连成: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环境与交通运输发展.docx

李连成: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环境与交通运输发展

文章来源:

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运输管理与物流研究室 发布时间:

2008-09-28

一、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环境变迁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伟大转折。

从此,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道路,使资源配置方式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发。

30年来,我国对经济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1984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

提出了我国对国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基本思想,主要是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同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979年12月26日,邓小平同志指出:

“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这一原则在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概括为: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允许对部分产品的生产流通不做计划,而是通过市场来调节,这对于高度集中的以单一的指令性计划为特征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而言,无疑是一次突破和进步。

第二阶段是1985年至1992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

随着改革在农村的突破和初步取得成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提到了议事日程。

而改革的实践,使市场调节的作用实际上已突破了“为辅”的框框。

1984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总结了改革发展的具体实际后,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全面改革的新阶段。

《决定》指出:

“要突破把计划同市场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利用市场调节决不等于搞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出,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次突破。

第三阶段是1993年到200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阶段。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这个精辟的论断,使我们在计划和市场的认识上有了重大的突破,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与市场看做是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范畴的束缚。

接着,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这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的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的具体化和系统化,它勾画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制定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图。

因此,它是9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使我国改革进入全局性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1993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至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标志着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及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相关决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第四个阶段从2003年至今,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发展阶段。

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下一步的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更大程度第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该阶段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文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与发展,由此形成了指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新的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社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党的十七大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二、经济社会环境变迁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30年,从经济社会环境上的巨大变化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内环境不断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发展理念由经济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二是对外逐步加大开发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融入经济全球化。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市场经济体制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1)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改革促进交通运输业投资市场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及改革开放初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交通运输建设全部纳入国家计划,基本由国家进行投资建设。

而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允许通过市场来调节经济,这对于高度集中的以单一的指令性计划为特征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而言,是一次突破和进步,也推动了交通运输投融资政策的改革。

1981年广东省为了解决大规模公路、桥梁经费短缺问题,提出借鉴国际上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公路交通的成功经验,进行“贷款修桥修路,收费还贷”,现抓试点,后全省铺开。

1984年建成东莞中堂大桥收费站,成为全国第一个收费站,从而从体制上为我国路桥建设找到了新模式。

国家充分肯定了这一改革尝试,并在1984年12月国务院召开的第54次常务会议上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确定为促进公路事业发展的四项优惠政策之一。

但是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尚为实践探索阶段,收费公路发展规模相对较小,全国收费公路总里程只有4096公里。

经济体制改革也深刻影响着铁路的发展,逐步打破了国铁一统天下的局面,80年代初期广西南防铁路建设出现了合资建路的雏形,“七五”末期广东与铁道部合作的三茂铁路成为我国第一条中央与地方合资铁路。

199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发展中央和地方合资建设铁路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

“修建合资铁路是对传统的建设和管理体制一大突破,是深化铁路改革的一条新路”,推进了合资铁路的快速发展。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随后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在投资领域则要实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为了改进投资管理体制,提出把投资项目分为公益性、基础性和竞争性三类:

公益性项目由政府投资建设;基础性项目以政府投资为主,并广泛吸引企业和外资参与投资;竞争性项目由企业投资建设。

理论界对交通基础设施属性有了新认识并基本达成共识,认为公路等基础设施不同于一般的公共产品,而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

经济体制方向的定位和交通基础设施属性的新认识,极大推动了交通投资体制改革。

1997年全国人大将“国家允许依法设立收费公路”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在制定的《公路法》中予以确立,并明确了民间资本与外资均可依法投资经营收费公路,公路建设投资连续多年保持在每年几千亿元的高位水平上,自筹及其他资金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从1996年开始,港口建设中,国家投资只用于港口的水下部分建设,水上部分由港口当局向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解决。

随后又确定了国家投资主要用于重点项目建设,为地方服务的港口原则上由地方筹措资金建设。

货主专用码头由企业自行建设。

1993年国务院批准《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关于国内投资经营航空企业有关政策的通知》,规定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可独资或联合投资建设机场飞行区,允许经济组织参加投资。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的市场化融资推动和加快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综合路网的整体水平迅速得以提高,交通拥挤的状况得以缓解,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得以打通,各地投资环境迅速得到改善,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比而言,计划经济色彩最为浓厚的铁路,发展速度缓慢、市场份额持续下降,成为综合交通体系中的薄弱缓解。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下一步的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大程度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成为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主要任务之一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全会明确提出“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总体要求,提出了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随后不久,航空和铁路加大加快向非公有制经济的开放力度。

2005年3月11日,奥凯航空正式开航,被业界视为民营资本打破航空业国有垄断的标志性事件。

此后,多家民营航空公司相继获批。

2005年7月22日铁道部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铁路建设经营的实施意见》,宣布向非公资本开放铁路建设、铁路运输、铁路运输装备制造、铁路多元经营四大领域。

自此,铁路探索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建设领域,积极扩大合资建路规模等取得很大进展,近几年以来在客运专线、运煤专线等的建设中社会经济组织成为重要的投资力量。

(2)政企分开进程不断推进,逐步确立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方向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国企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中心环节。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并不存在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企业”,实际上只有从事生产的工厂和车间,运输企业更是如此,政企合一是改革开放前运输业的基本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初期,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前,国企改革主要是以扩权让利为主线,继之以双轨条件下的企业经营承包制为主线。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各种运输企业实行的是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运输企业仅仅充当生产组织者和计划执行者的角色,几乎没有自主经营权。

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突破后,公路和水运成为交通运输业中市场化改革最早、改革进程最快的两种运输方式。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以“有河大家行船,有路大家行车”的指导思想积极开放运输市场,中央政府和各地交通主管部门逐步淡出运输企业的直接管理,而建立起行业管理体制。

与此同时公路水路运输企业逐渐成为运输市场的经营主体。

港口方面,1982年大连港率先实行政企分开,分别成立大连港口管理局和大连港装卸公司;从1984年开始除秦皇岛港外,沿海和长江主要港口先后实行“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在财务上实行“以港养港、以收抵资”的制度。

民航方面,1986年国务院办公会议上讨论通过了《民航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确定了民航改革实行行政分开,即地区民航局、航空公司分开,各地民航机场均为企业,实行服务收费制度,独立经营。

铁路方面,1978-1985年虽然许多企业经营权力并没有从国家下放到铁道部或铁路局,但开始确立了企业概念,探索通过“企业基金”、“全额利润留成”、“税后利润递增包干”等形式放权让利;1986年后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明确了铁道部或铁路局的责任,在确立铁路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上迈了一大步。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轨阶段,交通运输行业经过改革,扩大了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