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教学案打包17套新人教版选修5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教学案打包17套新人教版选修5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教学案打包17套新人教版选修5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
自然灾害的形成需具备两个条件:
自然异变为诱因(自然属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社会属性)。
如下图所示:
3.自然灾害系统的组成
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共同组成的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层变异系统,灾情的形成是前三者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应用体验不可少——————
1.下列现象或事件中,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A.南极无人区冰山相撞
B.2016年5月12日台湾地震,造成多人受伤
C.胶济铁路两列火车相撞
D.酸雨危害生物体
解析:
选B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灾害的判断。
南极无人区冰山相撞,无受灾体,形不成自然灾害;
火车相撞不是自然异常变化引起的,是人为事故;
酸雨属于环境污染,不能看作自然条件异常变化;
地震是地质条件发生异变,且造成人员伤亡,属于自然灾害。
地震是人类所面临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防御难度大等特点。
据此回答2~3题。
2.地震的孕灾环境主要是( )
A.岩石圈 B.大气圈
C.水圈D.生物圈
3.下列属于地震灾害主要受灾体的是( )
A.桥梁、厂矿B.沉损船只
C.粮食作物D.滑坡和泥石流
2.A 3.A 第2题,地震是岩层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错位,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急剧释放。
故孕灾环境是岩石圈。
第3题,桥梁、厂矿受地震破坏易变形、垮塌、沉陷、毁坏等,是主要受灾体。
[教材问题提示]
P2思考提示
(1)案例
(1)不是自然灾害,因为没有造成损失。
(2)案例
(2)是自然灾害,既以自然异变(火山喷发)为诱因,还造成了人员死亡。
(3)案例(3)是自然灾害,既以自然异变(雨雹)为诱因,还造成了作物受灾。
(4)案例(4)不是自然灾害,是人为原因引起的核事故。
当地时间2016年4月16日凌晨,日本南部的本州岛地区发生里氏7.3级地震。
这是继14日熊本发生6.5级地震以来,本州岛地区第二次遭遇强震。
熊本县政府最新统计称,14日的地震已经导致22人死亡,171人重伤,738人轻伤,逾6万民众避难。
两次强震已导致逾30人死亡。
(1)地震的发生给环境带来了哪些灾情?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2)日本熊本地震伤亡人数较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建筑物的抗震强度较大、人们对地震发生的防范能力较强。
一、人员伤亡
1.伤害类型
在灾害中除受到死亡、伤残等生理伤害,还会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心理和精神伤害。
2.群体差异
妇、幼、老、残是承灾人群中的脆弱群体,而青壮年男性相对不易受损伤。
二、财产损失
1.直接财产损失
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2.间接经济损失
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通常数倍于直接经济损失。
三、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点
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但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往往更广泛和长远。
2.差异
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可再生资源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
四、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1.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防抗灾害能力。
2.具体表现
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高,但防抗灾害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就高;
反之,危害程度就低。
自然灾害的影响
1.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的人群差异
人们在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会导致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因此,同样强度的灾害发生时,人员伤亡的情况不同。
具体如下图:
2.自然灾害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是指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具体表现如下图所示: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的表现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决定了受灾体的经济含量,另一方面还决定了受灾体抵御灾害的能力。
这两方面都影响着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高低,具体表现如下图: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地时间2016年4月7日,印尼卡罗锡纳朋火山喷发,黑烟滚滚堪比末日。
锡纳朋火山是印尼现存的129座活火山之一。
材料二 火山结构示意图。
(1)火山喷发能给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哪些灾害?
是否“百害而无一利”?
(2)该火山和日本富士山火山若同时喷发,何处的灾情严重?
为什么?
第
(1)题,岩浆毁灭地表事物,气体喷发物对大气质量有影响。
火山喷发能形成温泉、矿产,并且火山灰能肥沃土壤。
第
(2)题,富士山和锡纳朋火山若同时喷发,危害程度孰大孰小应以受灾体的密度和质量作为衡量标准。
答案:
(1)摧毁森林、吞没土地、污染大气和水源。
火山喷发并非百害而无一利,火山喷发中也能产生一些矿产资源、形成肥沃的火山灰土等。
(2)日本富士山。
日本富士山地区是日本经济发达地区,又是旅游名胜区,虽然防抗灾能力强,灾后恢复速度快,但与人口密度较小的锡纳朋火山附近相比,其灾害危害程度要大得多。
2.下图是世界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柱状统计图,据图回答问题。
(1)描述1950~2000年自然灾害损失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说明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年份灾害损失差异很大。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灾害的财产损失的相关知识。
正确从图中提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图中反映的是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回答问题时要明确:
灾害强度越大,灾害的次数越多,经济损失越大;
反之,危害程度越低。
若经济发展水平高,防灾、抗灾能力弱,危害程度重;
经济发展水平低,防灾、抗灾能力强,危害程度轻。
(1)灾害损失越来越重,1995年后有下降的趋势。
不断加重的原因可能是:
①重大灾害发生次数增多;
②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后期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①重大灾害次数减少;
②防灾、抗灾能力提高。
(2)不同年份重大灾害发生的次数不同。
P6思考提示 一定灾害强度下,防抗灾能力强,有利于减少灾害损失;
经济发展水平高,意味着单位面积上的经济密度大,那么灾害损失的绝对数量也大,但是还应该考虑到灾害损失与发达的经济相比较小,即灾害损失的相对数量小,生产自救能力强,灾后恢复较快。
所以,应该说防抗灾能力强使得灾害危害程度低;
一旦受灾,灾害损失绝对数量大,影响程度小。
而那些经济发展水平低且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易受灾,受灾后经济损失绝对数量小,相对数量大,缺乏自救和快速恢复的能力,危害程度高。
一、选择题
中新网2016年5月21日电 近几天来,斯里兰卡水灾进一步恶化,上周末大暴雨造成严重泥石流,至今全国已有63人死亡,当地官员要求那些住在受影响地区的居民即刻撤离。
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自然灾害的诱因是( )
A.自然异变 B.地球表层
C.人员伤亡D.自然现象
2.此灾害的孕灾环境是( )
A.大气圈B.水圈
C.生物圈D.岩石圈
1.A 2.A 暴雨灾害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异变引起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受到损害,是自然灾害,受灾体是人、财产、资源、环境,诱因是自然异变;
暴雨灾害是大气要素发生改变造成的,属于大气圈的灾害。
据《每日邮报》报道,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两年来首次爆发,巨大的烟雾和尘埃冲破了西西里岛的天际线,带来了绚丽的自然景观。
这次火山喷发柱是自2013年来首次冲破火山口表面。
据此回答3~5题。
3.埃特纳火山喷发( )
A.不属于自然灾害B.属于孕灾环境
C.属于致灾因子D.不属于自然异变
4.本次火山喷发中,有可能造成哪些资源的破坏( )
①矿产资源②淡水资源
③地热资源④耕地资源
A.①②B.②④
C.③④D.②③
5.此次自然灾害中承受灾害的客体是( )
A.自然异常变化
B.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
C.自然灾害本身
D.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
3.C 4.B 5.B 火山喷发能够对人类经济社会、自然资源造成损害,属自然异常变化,在自然灾害系统中应属于致灾因子。
火山喷发,火山灰会污染地表水,岩浆淹没耕地造成水资源、耕地资源的破坏。
自然灾害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
客体。
2015年超强台风“灿鸿”、“苏迪罗”、“天鹅”等在我国沿海省(区)登陆,并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此回答6~7题。
6.关于热带风暴造成的经济损失,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直接经济损失,没有间接经济损失
B.间接经济损失通常大于直接经济损失
C.商贸金融的损失属于直接经济损失
D.台风灾害的经济损失远少于地震灾害
7.如果同样级别的强热带风暴发生在非洲沿海,造成的人员伤亡可能( )
A.更大B.更小
C.一样大D.无法比较
6.B 7.A 第6题,任何灾害所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具有涉及面广、隐蔽性强的特点,通常数倍于直接经济损失,热带风暴灾害也不例外。
商贸金融的损失属于经济领域的间接经济损失。
热带风暴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与地震灾害相比,若没有准确的数量统计就没有可比性。
第7题,非洲大部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防抗灾害的能力低,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可能更大些。
二、综合题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自2015年11月以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出现6次大范围降雪天气过程,平均降雪量为20.5mm,较常年同期值偏多3倍。
其中西乌珠穆沁旗、正镶白旗等局部地区平均雪深达到22cm,野外雪深可达40cm。
大面积降雪导致无法放牧,给农牧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正镶白旗等局部地区因雪成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镶白旗全境受灾人口达5.3万人,受灾牲畜达20多万头(只)。
据悉,受12月1日至3日的白毛风和暴风雪天气影响,全旗90%以上公路被积雪覆盖,农村牧区道路全部雪阻,群众出行不便,部分车辆被困。
材料二 降雪对基础设施和交通的影响。
(1)根据材料的描述,此次降雪是否是一次自然灾害,为什么?
(2)材料中体现了此次降雪造成的哪些方面的影响?
还有可能造成哪些方面的影响?
第
(1)题,此次降雪是自然异变导致的,并且造成了人类社会和资源的损失,已经具备了自然灾害基本的构成条件,是一次自然灾害。
第
(2)题,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材料中主要体现了对人员的伤害和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方面没有体现。
(1)是。
具备了自然异变作诱因和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两个条件。
(2)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9.读台湾岛地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台湾岛发生最多的自然灾害是什么?
(2)在同一次自然灾害中,岛的西部往往比东部灾情严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本题主要考查台湾地区发生地震的原因及决定灾情大小的因素。
第
(1)题,台湾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发生地震。
第
(2)题,在同一次自然灾害中,也就是说致灾因子的强度是相同的,那么决定灾情大小的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防灾抗灾的投入,防灾抗灾投入因处在同一行政范围内,差别也不大,因此应主要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因素分析,从地形图可知,台湾岛的西部是平原地形,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而东部多为山地,平原面积小,人口、城市分布少,经济落后,在同一次灾害中灾情小于西部。
(1)地震。
(2)西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城市较多、交通设施密集。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2016年5月18日援法新社报道称,斯里兰卡连下3天暴雨引发泥石流,当地时间5月18日,搜救人员发现17具遭掩埋的遗体。
灾难发生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东北方山区凯格勒(Kegalle)的两座小村庄,近日水灾和泥石流共夺走36条人命。
斯里兰卡红十字会表示,有200多户家庭下落不明,他们可能遭泥石流活埋。
(1)什么是泥石流?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泥石流的发生会造成哪些危害?
泥石流会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道路,造成人员伤亡等。
一、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
1.热带气旋
(1)概念:
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
以西北太平洋海域最多。
(2)形成条件
(3)分布:
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4)极端形式——台风。
①判定:
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
②结构及影响:
组成
天气
天气特征
A:
外围大风区
风速由外向内增加
伴随着狂风、暴雨,来势凶猛,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
B:
旋涡风雨区
产生最强烈的降水
C:
台风眼
无风、少云和干暖
③发生时间:
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7~11月最为频繁。
2.干旱
(1)干旱:
①定义:
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②成因:
由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的。
③分布:
时间上,持续数月,甚至若干年;
空间上,地域广泛,有时会波及整个国家或部分大陆。
(2)旱灾:
概念
在某些地区较长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就酿成旱灾
特点
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
分布
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频率较高,非洲最严重
3.寒潮
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
(2)成因:
高纬的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
(3)分布
(4)影响:
短期内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暴等恶劣天气。
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地震
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突然断裂或错位,能量急剧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要素:
(如下图)
①震级:
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称里氏震级。
②烈度:
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③A震源:
地球内部引起震动的地方。
④B震中:
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⑤C地震波:
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⑥D震源深度: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⑦E震中距: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⑧F等震线:
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主要地震带。
2.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形成条件
③多发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2)泥石流:
(3)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道路,造成人员伤亡等。
一、气象灾害
1.台风的形成条件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形成条件有:
①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
②对流层垂直方向上各层面的风速变化小,有利于热量聚集。
③地转参数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
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
④热带存在低层扰动(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
2.旱灾的成因、分布及危害
(1)成因:
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干旱),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可将其归纳为两个条件:
(2)分布:
(3)危害:
一是因为气温高、湿度低,土壤水分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使作物正常生长受到抑制,从而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二是因为降水少、蒸发强,地表径流减少,造成水上航运中断,水力发电量减少,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城市和工业用水短缺。
3.寒潮及其影响因素
在冬半年里,高纬地区接受太阳热量很少,北极和高纬地带被大量冰雪覆盖,地表反射率大,气温低,干冷空气在此堆积,形成了密度大的冷气团——极地大陆气团,成为寒潮的发源地。
其影响因素如下图:
二、地质灾害
1.地震的形成和分布
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主要地震带。
2.滑坡和泥石流的比较
滑坡
泥石流
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形成
条件
①岩体破碎;
②地势起伏大;
③植被覆盖较差
①地形陡峻;
②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破坏力略小
冲刷、淤积量大,破坏力强
危害
会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方法技巧很重要———————
图示法理解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
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主要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
它们对烈度的影响如下图:
1.(全国卷Ⅱ)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下图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据图概括地质灾害的月际分布特点。
由图可知,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其低山丘陵区各月都会发生地质灾害,只是灾害的次数不同,5~8月次数较多,6月次数最多,11月~次年2月次数较少。
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多少与降水量密切相关,降水多的月份地质灾害就多,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说明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大,山地迎风坡降水多,且多暴雨;
7月份地质灾害相对较少,说明7月份降水少,原因是该月份受夏季风影响相对较小,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较大。
特点:
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8月相对集中,其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原因:
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
7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
2.中新网2016年1月18日电日本关东甲信与东北南部地区本月18日迎来降雪。
受降雪影响,公共交通系统出现大面积混乱。
到19日,日本海沿岸山区为主雪势将增强。
截至19日早晨6点的24小时降雪量东北已达80cm。
读日本地形图,简要说明日本海一侧冬季多降雪的原因及降雪给日本带来的影响。
本题以日本强暴风雪灾害为背景,考查自然灾害的形成及影响。
日本海一侧冬季多降雪的原因可从地形和季风两方面进行分析。
降雪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
分析。
冬季西北风经过日本海携带大量水汽,在日本西海岸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
有利影响:
净化当地空气;
减少农作物病虫害;
增加土壤墒情。
不利影响:
阻碍交通;
影响居民生活;
破坏城市基础设施等。
P13思考提示 1.震级反映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由于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而烈度则反映了地面实际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不仅与地震本身的大小(震级)有关,也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地震波所通过区域的介质条件、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有关,是根据地面受震动的各种现象综合评价的。
所以同一次地震中受影响的各地区烈度不尽相同。
2.人类活动包括采矿、工程开挖、蓄水排水、堆填加载、滥伐乱垦等,这些活动破坏了斜坡的稳定条件,或者增加了灾害发生的物质条件,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和强度。
3.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主要取决于:
地质地貌背景(包括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和方式、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类型、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等)、水文气象条件(包括降水量、降水强度和流速)、植被发育程度、人类活动强度。
因此,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剧烈、岩层风化破碎、山体失稳、不良地质现象密集、正负地形高差悬殊、山高谷深、坡陡流急、气候干湿季分明、降雨集中并多局地暴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现代冰川(尤其是海洋性冰川)盘踞的高山地区,人类不合理活动频繁的山区,都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水文灾害、生物灾害和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2016年3月30日,国家海洋局发布《2015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中显示:
2015年我国沿海共发生10次风暴潮,直接经济损失72.62亿元。
其中台风风暴潮过程6次,全部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72.18亿元,死亡(含失踪)7人;
温带风暴潮过程4次,2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0.44亿元,未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
(1)什么是风暴潮?
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