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22398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Word文件下载.docx

《新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Word文件下载.docx

47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高的蛋白质、K+等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要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3.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和淋巴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4.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其中有()

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B.酶和激素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D.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

5.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

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A.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C→A→B

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6.如图是下丘脑与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有关腺体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c为下丘脑,b为下丘脑直接支配的腺体

B.b与a两者的分泌物在某些生理效应上表现为协同作用

C.a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D.c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但不具有分泌功能

7.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

下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

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

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右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

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9.如图为一些细胞间的联系,a,b为置于神经细胞B和神经细胞D的膜外的电流计的两个微型电极,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图表示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其兴奋的传导途径是细胞E→细胞D→细胞C→细胞B→细胞A

B.给皮肤细胞A一个刺激,电流计的指针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若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细胞b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D.相同体积的细胞D和细胞E,后者的细胞膜面积和高尔基体的数量通常小于前者

10.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右上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

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

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右侧曲线图。

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它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

11.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

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却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

这是由于该药物()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12.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元和肌糖元分解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13.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

A.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载体蛋白

B.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可能为垂体细胞

C.如果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那么此时的靶细胞不可能是性腺细胞

D.如果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为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可以为肌肉细胞

14.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

B.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C.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

D.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

15.右图中a表示某种物质,b表示相关细胞,两者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如果a表示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肌肉细胞b,将导致血糖含量上升

B.如果a表示神经递质,b表示神经细胞,此时b会兴奋

C.如果a表示抗原分子,b可能是浆细胞或记忆细胞

D.如果a表示甲状腺激素,b可能是下丘脑细胞,也可能是垂体细胞

16.抗洪战士为了抢险抗洪长时间不吃饭、不休息,其体内激素含量变化的情况正确的一组是()

A.甲状腺激素增多,胰高血糖素减少

B.肾上腺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均减少

C.胰高血糖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增多

D.胰岛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

17.下图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

B.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

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

D.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18.为了考察甲状腺激素对代谢的影响,某人做了以下3组实验:

①切除一白鼠的甲状腺,10天后与正常白鼠比较;

②切除另一白鼠的甲状腺,5天后,将溶解于某种溶剂的甲状腺激素制剂给该白鼠连续注射5天,与正常白鼠比较;

为了准确考察甲状腺激素对代谢的影响,第③组实验必须进行,下列最适合作为第③组实验的是()

A.再切除一白鼠的甲状腺,5天后,将第②实验组所用的溶剂给该白鼠连续注射5天,与正常鼠比较

B.再切除一白鼠的甲状腺,5天后,将不同于第②实验组所用的溶剂给该白鼠连续注射5天,与正常鼠比较

C.取一白鼠,既不切除甲状腺也不注射甲状腺激素制剂,10天后与正常鼠比较

D.取一白鼠,将第②组实验所用的甲状腺激素制剂给该白鼠连续注射5天,然后切除甲状腺,5天后与正常鼠比较。

19.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

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C.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20.研究者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链脲佐菌素(STZ)进行血糖调节研究。

为了准确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应()

①在兔饱足状态下②在兔空腹状态下③测定血糖含量④测定尿液是否含糖⑤测定血液胰岛素含量

A.①③④B.①③⑤

C.②③⑤D.②③④

21.右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字母表示细胞,数字表示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内只有a、b、c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

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D.c、d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DNA不同

22.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葡萄糖溶液,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23.下列表现与人体特异性免疫无关的是()

A.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人的一生只会得一次麻疹

B.因注射青霉素而休克

C.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可预防小儿麻痹

D.伤口感染导致伤口流脓

24.以下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导致AIDS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其他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

②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淋巴细胞

③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弱

④感染HIV的人称为AIDS患者,应尽快治疗

⑤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

A.②③⑤   B.①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③

25.下图表示人体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对a、b、c、d四种细胞的判断,正确的是( )

A.a细胞具有识别特定抗原的能力

B.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

C.c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d细胞通过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26.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与抗原结合并消灭抗原

B.免疫过程中产生的记忆B细胞在相同抗原再次入侵后,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和数量都增大

C.抗体、干扰素、过敏原都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D.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27.将甲品系小鼠和乙品系小鼠的皮肤同时移植到a小鼠身上。

不久后,甲品系小鼠的皮肤在a小鼠身上生长良好,乙品系小鼠的皮肤肿胀潮红,最终死亡脱落。

如果再取一小块乙品系小鼠的皮肤,第二次移植到a小鼠身上,移植的皮肤比第一次更快地死亡脱落。

对第二次植皮与第一次植皮出现的不同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抗体具有特异性结合抗原的功能B.乙品系小鼠的皮肤属于抗原

C.特异性免疫细胞具有记忆功能D.乙品系和a小鼠的亲缘关系较远

28.有关稳态的调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先增多后减少

B.胞内寄生菌感染后,只依靠相应的抗体不能将病菌彻底消灭

C.如果抗体攻击自身正常的组织或器官,将会引起过敏反应

D.突触后膜上有分解神经递质的酶使突触后膜能及时接受新的神经递质

29.植物果实生长发育所需生长素来自发育着的()

A.侧芽B.嫩叶C.种子D.顶芽

30.科学家在研究植物向光性的过程中发现了生长素,下列有关研究过程及结论不正确的是()

A.达尔文在研究过程中,证明了胚芽鞘在生长过程中具有向光性

B.达尔文在研究过程中,证明了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C.达尔文在研究过程中,证明了胚芽鞘尖端会产生某种物质,对尖端下部会产生某种影响

D.温特在研究过程中,证明了胚芽鞘的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

31.某植物种子成熟后需经低温贮藏才能萌发,为探究其原因,检测了该种子中的两种植物激素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含量变化,结果如图。

根据激素的作用特点,推测图中a、b依次为()

A.赤霉素、脱落酸

B.细胞分裂素、生长素

C.脱落酸、细胞分裂素

D.赤霉素、乙烯

32.从下图所示的实验中,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生长素能促进胚轴切段生长

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轴切段的顶端段

33.预测中国人口到2050年将达到16.8亿,此后人口数量将逐渐下降,这种预测的主要依据是()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组成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34.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35.农民要拔草,鱼塘中人们不断地清除肉食性“黑鱼”,用生态学的观点看,这是为了()

A.保持生态平衡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C.调整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的方向D.增加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36.图

(一)中所示的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

(二)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列图

(一)

(二)中所表示的生物关系配对正确的一组是()

A.①—甲B.②—甲C.③—丙D.④—乙

37.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即作为鸡的饲料,也可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

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

关于该人工生态系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牛与鸡之间无竞争关系,因为它们所需食物资源不同

B.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捕食与竞争,人和牛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C.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38.为减小一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

下图所示为引入蜘蛛后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

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由图中曲线可知,蜘蛛和害虫之间呈现竞争关系

B.在Ⅰ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增加得更快

C.在Ⅱ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D.在Ⅲ期间,两个种群之间没有相互作用

39.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研究”相关叙述有误的是( )

A.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该实验调查的指标是动物种类的丰富度和数量丰富度

C.样土塑料袋上应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

D.可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40.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

kJ)。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所固定的能量是B、C的能量之和

B.若C增加1kJ,则需要消耗A约42kJ

C.B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C营养级的个体数量

D.B的数量越多,则C获得的能量越少

41.下图为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

B.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的量

C.流向分解者的k可能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可循环利用

42.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E五种生物,它们体内的DDT浓度见下表,由此可知,这五种生物之间构成的食物链是( )

种群

A

B

C

D

E

DDT浓度(ppm)

0.005

2.0

1.8

25.5

0.04

43.态系统中,已知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个体平均重量分别为M1、M2,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N1•M1>N2•M2B.N1•M1=N2•M2

C.N1•M1<N2•M2D.N1•M1≥N2•M2

44.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紧密联系,都具有重要作用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 

C.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 

45.下图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 

A、a>b>c 

 

B、c>b>a 

C、c=b>a 

D、a>c=b

46.右图所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47.右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Ш、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Ⅰ是初级消费者

B.Ⅳ为分解者

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4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是( )

A.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为作物传粉

B.向田间喷洒杀虫剂杀灭害虫

C.延长光照时间来提高家禽的产蛋量

D.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音信号来驱赶鸟类

49.保护区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东北虎和其生存环境为保护对象,近年来发生了几起进入保护区内的家畜被虎捕食、人被虎咬伤的事件。

最合理的应对办法是()

A.加强虎的生存环境保护,尽量减少人为干扰

B.捕获肇事虎,送动物园或动物救护中心进行易地保护

C.捕获肇事虎,放归其他自然保护区

D.人工增投家畜,满足虎捕食需要

50.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

C.易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狩猎和买卖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共50分)

51.(20分)为了更好地揭示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可用猴进行科学实验(如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猴右手指受到电刺激时,会产生缩手反射。

在此反射的反射弧中,神经冲动是向传递的。

头部电极刺激大脑皮层某区域引起猴右手运动,其兴奋传递过程是:

中枢兴奋→传出神经兴奋→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__→__________→后膜电位变化→右手部肌肉收缩。

若某动物离体神经纤维在两端同时受到刺激,产生两个同等强度的神经冲动,两冲动传导至中点并相遇后会________。

(2)实验猴受到寒冷刺激,皮肤温度感受器兴奋,经传入神经引起______________兴奋,导致____________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多以维持体温恒定。

此调节方式为________。

(3)实验猴对屏幕上呈现的某些影像会产生明显的应激反应。

在受到多次此类影像刺激后,猴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症。

产生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导致了糖代谢异常。

(4)猴大脑皮层下的某区域出现病理性损伤后,表现为日排尿量异常增多、饮水剧增。

推测脑内________区域被损伤,引起了________缺乏。

52.(8分)如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代表效应器的应为标号________,细胞接受刺激时,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及膜内电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图2中的1表示____________,该结构可能由____________(一种细胞器)形成,1中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3)假如图3中的Y来自图1中的A,图3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当针刺破手指的皮肤,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使突触后膜具有产生__________的作用,此反射属于____________反射。

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是因为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__________作用,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高级中枢的控制。

53.(13分)实验一:

用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过程如图1,结果如图2,

(1)实验中,对B组小鼠的处理是作为A租小鼠的处理。

(2)从图2可知,Ⅱ组与Ⅳ组相比,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说明血清中的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

注射来自于A组小鼠的T细胞后,在4天内Ⅰ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说明该组T细胞(活化T细胞)细菌数量的增长,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

(3)实验中,Ⅰ~Ⅳ组小鼠感染的是________,感染的时间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______天。

实验二:

在体外观察小鼠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一种吞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结果如图3.

(4)由图3可知,能有效杀伤细菌X的是________细胞,而不是活化T细胞。

(5)有人假设,活化T细胞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

若用体外实验验证该假设,实验组应选择的实验材料包括___________。

(填选项前的符号)。

a.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b.培养过巨噬细胞的培养液

c.A组小鼠的巨噬细胞d.B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e.培养过未活化T细胞培养液f.细菌X

(6)该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

54.(9分)甲、乙两个水池中各有一个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右图所示,且这两个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请据图回答:

(1)每个水池生态系统中有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所固定的太阳能。

(2)假如鲫鱼的1/4食物来自绿藻,1/2来自轮虫。

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

如果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为200kJ,那么其中来自绿藻和轮虫的能量分别为

kJ和kJ。

(3)为增加甲水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向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期后,水面长满了浮萍,水草、绿藻和轮虫相继死亡。

水草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

轮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

此时该水池中食物链只剩下2条,请画出这2条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

(4)为促进生物量的增加,乙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池中绿藻爆发,其他4种生物陆续死亡,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缺少。

不久,绿藻也大量死亡,水体发臭,导致水体发臭的生物因素是。

高二生物必修三试卷

答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8

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