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精编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22144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精编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精编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精编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精编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精编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精编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精编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精编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精编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

3.愈来愈重视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研究

4.愈来愈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

5.愈来愈强调教育技术应用模式的多样化

模块二

一、教学系统设计,也称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SystemDesign)ISD。

二、教学设计定义:

  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教学系统设计具有如下特征:

三、教学系统设计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性

  2.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性与创造性

  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计划性与灵活性

  4.教学系统设计的具体性

四、教学系统设计的作用

学习教学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

(1)教学目标分析

(2)学习者特征分析(3)学习情境创设(4)信息资源设计与提供(5)自主学习设计(6)协作学习设计(7)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2.学习风格的认知因素的研究

  

(1)关于认知方式的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研究

  

(2)格雷戈克的学习风格分类

  (3)沉思型与冲动型

  3.学习风格的情意因素的研究

  

(1)内控与外控

  

(2)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

学习者的特征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主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

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则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

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可以分为六个等级: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境-陶冶教学策略,该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1.创设情境2.自主活动  3.总结转化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1.动作定向2.参与性练习3.自主练习4.技能的迁移 

五段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策略的主要步骤是: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其优点是,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系统知识,能体现“教学”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所以在实践中长盛不衰,至今仍是学校教育中的主要教学策略之一。

其缺点是,学生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九段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策略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1)搭脚手架

(2)进入情境(3)独立探索(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5)效果评价

抛锚式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由这样几个步骤组成:

(1)创设情境

(2)确定问题(3)自主学习(4)合作学习  (5)效果评价。

一般将教学策略理解为: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中

模块三

教学媒体环境是指为“教”与“学”过程提供必要环境的硬件设施,包括了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卫星电视、有线电视系统,以及语言实验室、微型(微格)教学系统等。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作为教育信息传播的通道,为学习者提供对媒体进行有效控制的界面,以及呈现各种媒体所包含的教学信息。

教育资源环境包括图书馆、学校资源中心、电子阅览室、校园网以及Internet等

一、媒体的共同特性:

1.固定性2.扩散性3.重复性4.组合性5.工具性6.能动性

二、教学媒体的特性:

教学媒体除了具备一般媒体的共同特性之外,还有自己独有的个别特性。

1.表现性:

也称为表现力,指教学媒体表现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

空间特征:

指事物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

时间特征:

指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持续时间、出现频率、节奏快慢等;

运动特征:

指事物的运动形式、空间位移、形状变换等。

2.重现性:

也称为重现力,指教学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把储存的信息内容重新再现的能力。

3.接触性:

又称为接触面,指教学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递到学生的范围的大小。

4.参与性:

指教学媒体在发挥作用时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

模型、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提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可能,使学生可能随时中断使用而进行提问、思考、讨论等其它学习活动,行为参与的机会较多;

电影、电视、无线电广播、多媒体计算机等媒体有较强的感染力,刺激学生的情绪反应较为强烈,容易诱发学生在感情上的参与。

5.受控性:

指教学媒体接受使用者操纵的难易程度。

三、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分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越来越多。

依据不同的标准,教学媒体可分为多种类型。

1.按照媒体使用时用“电”与否,可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两大类。

2.按照媒体的制作方式,可分为印刷和非印刷两大类。

3.按照媒体的物理性能,可分为光学投影媒体、电声媒体、电视媒体和计算机媒体等4类。

4.从传递信息的范围来看,可分为有限接触和无限接触等两类。

5.从能否及时反馈信息来看,可分为单向和双向两类。

6.从传递信息与现实事物的关系来看,可分为实物型、模拟型和符号型等三类。

7.从使用者对媒体的可控性来看,可分为可控型、基本可控型和不可控型三类。

8.根据使用方式不同,又可分为教学辅助媒体和学生自学媒体。

自学媒体是指教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学生可进行自学的媒体。

9.按媒体呈现的形态,罗纳德·

安德森(Ronald.H.Anderson)将媒体分为10大类:

听觉媒体、印刷媒体、听觉-印刷媒体、静止图像投影媒体、听觉-静止图像投影媒体、活动视觉媒体、有声活动视觉媒体、实物媒体、人类与环境的资源、计算机。

10.根据教学媒体作用于人的感官不同,分为非投影视觉媒体、投影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和综合媒体等5类。

非投影视觉媒体又称为传统教学媒体,包括印刷材料、图画、图示材料、模型和实物等。

投影视觉媒体包括幻灯机、投影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听觉媒体包括录音机、收音机、电唱机、激光唱机(CD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视听觉媒体包括电影放映机、电视机、录像机、激光视盘机(影碟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综合媒体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上述仅简介了部分教学媒体的分类法,可见名目繁多,我们可以按使用与研究工作的需要,选用那些最有用的分类法去应用。

模块四

一信息化教学资源

资源——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

教学资源——是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支持教与学的所有资源,即一切可被师生开发和利用的在教与学中使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包括各种学习资料、媒体设备、教学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等。

信息化教学资源——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材料、网络课程和各种认知、情感和交流工具

2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媒体特性

1、呈现力

2、重现力:

即对信息的重现能力。

如书本可以反复阅读,录音、幻灯片可以反复重放。

当然有些媒体不具备良好的重现特性,如,现场的无线电广播与电视广播。

3、传播力:

任何媒体都具有扩散的传播性,以各种符号形态把信息传递给受传者,只是不同媒体在传播的范围上各有差异。

4、可控性:

即使用者对媒体操纵控制的难易程度。

5、参与性:

利用媒体开展教学活动时,学习者参与活动的机会包括行为参与和感情参与。

3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点:

处理数字化存储海量化、管理智能化显示多媒体化媒体非线性组织传输网络化良好的交互性教学过程智能化信息结构的动态性探索性

4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方式

作为学习对象/作为演示工具/作为交流工具/作为个别辅导工具/提供资源环境/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作为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的工具/作为合作工具/作为研发工具/作为评价工具/作为教学管理工具

5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原则

目标控制原则、内容符合原则、对象适应原则、最小代价原则

判断一个教学资源是否有效,关键在于看它能否将所要表达的信息有效地呈现给学习者。

除了遵循以上原则外,还应运用心理学原理,尤其是视听心理学原理和规律。

二多媒体素材及其存储格式

多媒体素材及其存储格式

1、文本

doc——MicrosoftWord字处理软件所使用的文件格式。

txt——纯文本文件。

Windows系统的“记事本”就是支持txt文本的编辑和存储工具。

2、图像

bmp——位图文件,一般不压缩,因此文件比较大。

需转换成其他格式再使用

jpg——采用JPEG压缩的图像格式,文件比较小,是目前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的一种图像文件格式

gif——图形交换格式文件。

压缩比高,文件小,网络上使用广泛

png——流式网络图形格式

tif——标记图像文件格式(TIFF)。

TIFF格式(文件扩展名为.tif或.tiff)可以制作质量非常高的图像,因而经常用于出版印刷

3、动画

gif——图形交换格式文件,压缩比高,文件小,可以同时存储若干幅静止图象进而形成连续的动画。

网络上使用广泛

swf——Flash动画文件。

交互能力强,可导入声音等多媒体,创作方便,文件小巧。

4、音频

wav——标准的windows声音文件

mid——乐器数字接口文件。

MIDI数据不是声音,而是以数值形式存储的指令。

文件很小。

mp3——以MPEGLayer3标准压缩编码的一种音频文件格式。

压缩率高且音色和音质还可以保持基本完整而不失真

wma——微软开发的用以替代mp3的音频格式文件

ra——realaudio流媒体音频文件

5、视频

avi——windows视频文件

wmv——微软开发的视频文件格式

mpg——mpeg视频文件

dat——vcd中的视频文件

vob——dvd中的视频文件

rm——Real格式的多媒体文件,又称为实媒体(RealMedia)或流格式文件

mov——QuickTime文件。

具有较高的压缩比率和较完美的视频清晰度等特点,但是其最大的特点还是跨平台性,即不仅能支持MacOS,同样也能支持Windows系列。

其他常用文件格式

ppt——powerpoint演示文稿(幻灯片)

xls——微软excel电子表格

htm/html——internet网页文件

eml——电子邮件文件

rar、zip——压缩文件。

用winrar解压后方可使用

exe——可执行文件。

程序安装一般选择此文件

第五模块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和处理基于网络的素材资源的收集

1、使用搜索引擎

如XX:

谷歌:

2、在专有网站下载

如素材网:

中华素材库:

精品教育资源城:

教学资源基地:

模块六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集成与开发

一、课件的定义:

课件是在一定的教学与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

二、积件的定义

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运用教学资源整合的教学软件系统。

三、课件的分类

(1)按使用对象分:

助教型和助学型

(2)按教学环境分:

单机型和网络型

(3)按表现形式分:

演示型和交互型

目前常用的课件主要有:

交互型的多媒体课件、助教型的演示课件、助学型的网络课件

四、课件开发与应用时存在的一些误区:

1、试图用计算机替代教师

2、将家教类、远距离教育类软件与课堂教学软件错位

3、计算机程序设计与教学的关系不清

初步了解课件开发工具1.助教型演示课件开发工具:

PowerPoint2.交互型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

Authorware、Flash3.助学型网络课件开发工具:

FrontPage、Dreamweaver

模块七

一、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

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不同,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formativeevaluation)和总结性评价

教学前的准备性评价准备性评价,又称诊断性评价,准备性评价通常运用所谓的“摸底测验”的方式来进行。

涉及内容有:

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教学基本要求;

学生前一阶段教育中知识的储备总和;

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能力倾向及对本学科的态度;

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态度、身体状况及家庭教育情况等等。

诊断性评价的目的,是为设计一种可以排除障碍的教学方案,是识别那些高出或低于零点的学生,这样就可把他们分置在最有益的教学序列中。

教学进行中的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性评价常采用非正式考试或单元测验来进行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成败情况,获得教学中的连续的反馈,作为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的参考。

教学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都属于这种评价,

三、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学功能2、诊断功能3、调控功能4、激励功能5、导向功能

四、教学评价的类型

1、按评价基准分类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建立基准(通常以该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这一基准),然后把该群体中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劣。

绝对评价是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之外(通常以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制定这一基准),再把该群体中的各个对象的某方面的知识或能力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优劣。

2、按评价功能分类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3、按评价分析方法分类

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

是对评价材料做“质”的分析,运用的是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演绎、归纳等逻辑分析方法,分析结果是一种没有量化的描述性资料。

定量评价:

是对评价材料做“量”的分析,运用的是数理统计、多元分析等数学方法,从纷繁复杂的评价数据中提取出规律性的结论来。

以学为主的形成性评价:

通常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

五、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评价

⑴自我调节式评价⑵计算机辅助测验⑶电子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就是收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项信息,包括非优秀的但有代表性的作品,还包括各种作业信息、考试信息、成长的反思、论文等,形成一个反映其成长足迹的档案袋。

模块八

多媒体教学资源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教育性

(2)科学性(3)技术性(4)艺术性(5)经济性。

“说课”说什么说课是行业间业务交流的一种活动,它不同于教案和教学活动。

说课要说清楚说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学生怎么学以及在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那些方面的能力等。

教师说课时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说清本课内容在本学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2)说清本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和要求。

(3)说清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4)说清实施课堂教学目标的方法与手段。

(5)教学过程的调节与信息的有效传递。

说课与授课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处,其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某一课题的教材。

不同处在于:

1.目的不同  2.内容不同  3.对象不同  4.方法不同

1.说课的内容

(1)说教材和目标

(2)说学习者特征(3)说教学思想(4)说教学过程(5)说评价

2.说课应遵循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科学性原则(3)创新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步骤:

⑴教学目标分析⑵情境创设⑶信息资源设计⑷自主学习设计⑸协作学习环境设计⑹学习效果评价⑺强化练习设计

建构主义是深化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

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

补充: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教育信息化指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

信息技术、信息资源

三种教学设计:

1、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传统)2、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3、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