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合肥学院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2028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合肥学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合肥学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合肥学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合肥学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合肥学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合肥学院Word文档格式.docx

《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合肥学院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合肥学院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合肥学院Word文档格式.docx

2012年,院级教学研究项目有210多项立项,在此基础上获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6项、一般项目12项,全校共申报140余项。

获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详见“合肥学院省级质量工程汇总表”)。

同时,学校还从申报的20个团队中遴选出4个优秀教学科研团队进行表彰。

系统学习了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我为学院发展献良策”活动。

同时,学校还先后召开了“人才培养方案及卓越计划、特色专业建设研讨会”、“贯彻十八大会议精神,深化教学改革研讨会”、“青年教师‘模块化课程教学’培训会”、“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工作会议”、“高举深化教学改革大旗,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研讨会”等会议,编印出版了《走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和《基于能力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两本专著。

通过以上举措,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凝聚了发展共识,形成了发展合力,有力推进了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改革。

(二)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为适应合肥市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保证新专业申报设置的科学合理,学校建立了有政府、行业、企业各界人士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申报时,充分听取校外委员的意见,确保专业设置贴近社会需求。

2010年,学校增设建筑学、动画设计2个新专业。

2012年,又新增了交通工程、能源化学工程、软件工程、会展艺术与技术4个合肥市急需的新专业。

同时,加大对新专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新建建筑模型实验室、三维动画实验室、交通工程实训中心、软件工程实训中心、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实验室。

在人才引进上向新专业倾斜,建筑学、动画设计两专业新引进7名教师。

为了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学校还加强了对传统优势专业的内涵建设和改造,如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等专业,在保持原有特色和优势基础上,从模块化课程设置、双能型师资配备、校企工程实践中心和企业嵌入式实验室建设与改造等方面进一步优化。

2010年,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列入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自动化专业入选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经过几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学校专业布局基本到位,已经建成以工、经、管为主,文、理、教育、艺术协调发展,覆盖多学科门类的49个本科专业,其中,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院级特色专业8个。

现有专业体现了应用性,与地方主导产业匹配度高,基本涵盖合肥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化工、现代物流、家电等主导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2年度,完成酒店管理、秘书学2个新专业的申报工作。

继续教育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新增相关专业,新建教学站点,拓宽办学渠道,增强办学效益。

2012年,新增设了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旅游管理三个专升本专业,“学前教育”高起本专业(函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物流管理、旅游管理三个专科专业,共录取新生4293名,是2011年录取新生总数的1.7倍,继2011年后又创历史新高。

与陆军军官学院联合培养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领域的工程硕士(GCT)。

学校还利用国际合作优势,积极推进对外合作专业的建设。

目前,学校开设了12个中外合作培养专业。

2010年,合肥学院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等德方高校共建的“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正式成立并对外招生。

2011年,教育部批准的安徽省第一个对外合作办学项目——我校中德合作物流管理专业正式对外招生。

2012年,教育部又批准了我校中德合作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合肥学院成为省内唯一拥有两个教育部批准的对外合作专业的学校。

(三)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以及产业转型的需要,坚持开放办学,将校地互动贯穿其中,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全面修订2010级和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把学科导向向专业导向、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的先进理念固化到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中。

在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中,其中22个专业以专业为导向,能力为核心,模块化课程为内容,形成具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结合“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建设,积极探索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途径。

2011年,我们对“卓越计划”工作方案进行了修订,方案充分借鉴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工程师培养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体现了“工程化为中心、应用型为导向、校企共同培养”的教育理念。

如:

计科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联合文思创新等企业实行“企业课程嵌入(大一至大三)+企业轮岗实习(大四)”的两段式软件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等。

目前,共有三个年级346名学生参加“卓越计划”。

三是在新办的“物流管理”专业中,中德专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该项目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合作,是德国DAAD教育输出重点项目,也是安徽省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通过合作办学,近距离观察了解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进一步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四是结合专业硕士培养试点工作,探索从学士到硕士的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

2011年,学校获批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开始招收工程硕士环境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

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突出了人才培养的职业性与适应性要求,改变了单一以学校为主的传统人才培养格局,构建了行业、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近年来,学校生源数量足、质量高,社会声誉好。

2012年,学校文、理科二本招生投档最低分分别高出省二本最低控制分数线28分和43分,分列全省二本院校第二和第四名。

完成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录取硕士研究生17名。

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四)加强建设培养工作,促进教师能力提升

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双能型”师资队伍作为支撑。

一是坚持培养、引进并举,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目前,学校专任教师744人,教授63人、副教授231人,教授、副教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8%,专任教师中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占专任教师总数75.5%,博士100人。

两年来,新增教授16人、副教授53人,博士27人。

为解决学院工科系实验师资队伍薄弱问题,学校修订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引智)实施办法》,建立引进人才专项基金并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管理,2011年起,每年获批50名左右的进人计划,其中有10名指标专门用于引进实验教师。

同时,给予实验岗位人员特殊补贴,较好的稳定了实验教学队伍。

二是采取“双聘双挂”等措施,推进“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先后选派20多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对新进硕士年轻教师实行导师制,安排从事“三助”(辅助科研、辅助实验、辅助管理)工作,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同时,学校还先后选送40多名教师攻读硕博学位,选派15名教师赴德、韩、美等国进修,选派55名教师参加国家精品课程的培训。

成立了教师能力发展中心,制定全校教师能力提升计划,组织开展提升教师能力的各项工作。

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

两年来,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人评为省级教学名师,3人获省级教坛新秀奖,省级教学团队获批2个,1人获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

评选“三育人”先进个人、师德建设先进个人69人,院级教学名师5人,13人获院级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奖,38人获教学质量奖,34人获院级教学管理先进个人。

(五)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促进教学方法创新

在第二次教学工作会议上,学校明确提出了“三建一改”的目标任务。

两年来,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围绕着应用型人才的本质特征和属性,以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把课程模块化作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是通过交流学习,转变教学理念。

首先印制并发放了模块化教学改革辅导材料,组织教师全面学习。

同时,组织项目负责人和模块负责人近70人次赴德国和国内有关高校参加第四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南京应用型高等教育论坛等。

邀请德国下萨克森州科学文化部部长约翰娜•婉卡、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岩等国内外专家40余人次进行模块化教学和人才培养理论的培训辅导。

举办和协办了第三届、第五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论坛,通过一系列的交流和学习,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二是深入调研,实现岗位和专业能力的对接。

结合毕业生跟踪调查,组织各项目负责人深入调研专业岗位群专业能力主流需求和最新技术趋势,确定本专业专业能力,根据专业能力和支撑知识前后续关系的教学规律,构建课程模块,科学分配在相应学期,形成符合各专业特点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三是分析能力要素,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分析学生专业能力构成,打破原有学科体系的教学框架,根据能力培养要素设计以模块化教学内容为核心的教学结构。

组织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院校联盟高校研讨模块化教学理论体系,促进联盟高校的模块化课程改革。

四是依托项目,深化模块化课程内容改革。

将模块化课程内容改革纳入学校“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实行申报立项资助制,鼓励教师全面投入模块化课程内容的建设。

全校教师共申报课程模块化项目104项,经过评审,立项82项。

目前,全校22个专业模块化培养方案成果已汇编成册。

五是根据模块化课程特色,创新教学方法。

继续推行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境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法、PBL(基于问题研究)教学法、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工程教育模式、探究性教学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完善鼓励教师重视教学方法研究的相关政策,把教学方法改革作为省级、院级示范专业、精品课程申报的必备条件,在院级教研立项、教学质量奖评选、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学成果奖评选等活动中,优先考虑开展教学方法研究的教师。

把课堂教学评价、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组织起来,进行观摩教学,推动全校教学方法改革。

六是调整结构,优化管理体制机制。

启动新一轮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根据人才培养需要,撤并、增设部门10个。

全面修订了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建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组织形式、教学质量的考核体系和标准。

(六)开展校企合作育人,共建实践教学平台

两年来,我们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持续进行实践教学内容更新与体系优化,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一是“双进双培”,共建工程实践教育平台。

学校实践就业基地进企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行业主管部门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进学校,建设“嵌入式”实验室,培育行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校外与162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新增了安徽合大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共建的“膜分离技术嵌入式实验室”、与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计算机控制联合实验室”等5个嵌入式实验室。

国内装饰企业五强之一的深装集团将设计研发机构设在我院,艺术设计系完成了“合肥市工业设计平台建设调研报告”的起草工作。

安徽省科技厅、教育厅、外国专家局先后在我校设立“安徽省固体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城市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安徽省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

2011年,我校联合三家企业组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创新平台合肥环境工程研究院,合肥市政府5年内投入2500万元,为省、市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学校还建有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4个。

2012年,学校与合肥合锻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深圳市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成功入围,已报送教育部审批。

二是发挥行业指导、标准引导作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与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安徽省固废处理中心等行业主管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

各专业均成立了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教授等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现场工程师。

在实行九学期制和毕业设计(论文)“真题真做”基础上,在行知联盟内部分高校推行小学期制,实现学分互换。

在模块化课程体系中,嵌入来自企业实际问题的项目学习模块,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三是调整学生第二课堂培养方案。

学校统筹领导,调整活动内容,制订评价标准,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比例调整到70%。

同时,加强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各教学单位成立了第二课堂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第二课堂的常规实施、管理和考核,充分发挥各专业教研室、第二课堂项目负责人、教学办、团总支和辅导员的作用,保证第二课堂的效果。

如电子系“电子爱好者协会”基本实现了学生全覆盖,化工系“化学工程师之家”把工厂搬进实验室,每年500多名学生参加模型设计和生产车间设计等。

两年来,机械、电子、生物、化工、经济、管理、外语等多个系部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各类赛事,累计获国家级金、银、铜等奖项30多项。

四是强化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

修订了《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制订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奖评选暂行办法》和《教学实验室考核标准》。

结合新校区建设和搬迁,完成了实验室建设投资近70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600万元,省财政专项3000万元,市财政设备购置及搬迁经费等3000多万元。

新建分析测试中心、通信工程实训中心、交通工程实训中心、软件工程实训中心、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实验室等5个高标准实验教学基地,对建筑及规划设计创新实验室、水处理实验室、数控机床电气维修实验室、膜分离技术实验室等20多个实验室(实验平台)进行了扩建和改造。

并完成了100个标准化考场、43个多媒体教室及2个全自动录/直播教室建设。

(七)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不断规范教学行为

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

成立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院教学督导工作委员会,形成覆盖全院的二级教学督导机构。

制订了《教学督导工作章程》、《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专家库管理办法》,建立了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专家库,提高了教学督导工作津贴标准。

成立了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工作领导小组,修订了《学生教学信息员管理办法》、《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工作实施方案》,加强了院、系、专业班级三级学生评教组织建设。

目前,学校有院教学督导5名、系教学督导53名、学生教学评教员86人。

2010-2011学年度,全院14个系各年级学生共对2598课程门次进行了网上评教,教师评价优秀率达到98.96%。

三级学生评教组织共对全院224个教学班的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职工服务态度、后勤保障情况进行了6次评教工作,平均良好率均达到了70%以上,反映了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工作规范有序。

二是制订评价标准。

完善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制订、修订了《干部、教师听课、教学条件、教风、学风检查标准》、《毕业论文评价标准》、《N+2过程考核(试卷)评价标准》、《实验室管理评价标准》、《实验教学评价标准》、《教师评学综合评价指标》等一系列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

试行各级领导干部、督导、教师等各类人员分类听课检查制度。

三是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主要环节的监控。

修订完善了各项教学管理文件,形成了与教学改革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体系。

开展了课堂教学效果评价、“N+2”过程考核、第二课堂教学学生考核标准执行情况、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质量等全院性教学质量常规检查和专项检查。

对全院632名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和听课检查,每位教师评价意见都进行了反馈,有效地提高了各级教学管理和各教学主要环节工作的规范性和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四是建立信息收集、反馈与调控机制。

共收到师生反映教学质量相关信息256条,经整理审核后,将140条整改意见以《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反馈处理单》的形式反馈至相关职能部门与教学单位并得到及时处理。

毕业论文(设计)、“N+2”过程考核等检查结果和整改意见都全部反馈到了各教学单位。

五是明确责任主体。

充分发挥各教学单位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基础作用,督促二级教学单位形成教学质量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

加强教研室对主要教学环节的监控。

明确各教学单位教学督导工作职责,每人每年帮扶1—2名青年教师。

总结两年来的教学工作,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广大教师的潜心教学、默默奉献,离不开全体教职工的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在此,我代表学校向为培养学生付出大量心血和汗水的全体教职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老师们、同学们,两年的教学工作,带给了我们宝贵的经验和重要启示:

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不能动摇。

高等教育的改革,最终必须落实到人才的培养上,是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

所以,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合肥学院是一所在改革中诞生的学校,改革是贯穿学校发展全过程的一条主线。

纵观学校发展的历程,每一次重大的变革都是从教学改革起步,每一个重大的突破都是源自教学改革的成功。

因此,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围绕这个核心,使之有利于教学改革的进行而不是有害于教学改革的开展。

如果偏离这个核心,我们就可能失去目标,迷失方向。

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各项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几年,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任务很重,也取得了令人睹目的成绩。

基本的经验就是:

一方面推进各项改革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职工,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家参与改革的热情,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团结一心、共创大业的强大力量。

另一方面做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要真正惠及广大师生,体现在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上。

这样的改革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样的改革也才能够得到广大师生衷心的拥护和支持。

坚持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学校领导班子能够把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始终体现以提高质量为生命线的工作方针,把心思放在办学上,把时间用在治校上,把功夫下在提高质量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全体教学管理和服务岗位上的同志,都能够树立每个人都是育人者的意识,结合自身业务,找准位置,带着感情、热情和激情投入到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中。

广大教师能够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和育人上,热心教学、静心教学、用心教学、潜心育人。

保持清醒是我们继续前行的保证。

在“十八大”报告中,“清醒”一词多次被提及。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面临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情形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当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校的发展同样重要。

清醒源自反思、清醒增强自信、清醒助推前行。

我们只有冷静分析复杂形势,沉着应对艰难挑战,团结一心抢抓机遇,才能在保持国内新建本科院校“排头兵”地位基础上,实现学校新的发展、新的跨越,助推学校在应用型高校建设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校教学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教学投入还需加大,特别是教学基础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是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还需加强,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缺乏,“双能型”教师的比例还不高,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还不够;

三是新增专业的软硬件条件还需进一步强化。

四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今年教学工作的思路和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目前,我国正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一是从有利的方面看,安徽是国务院批准的中部地区唯一一个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在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战略布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尤其在加强应用型高校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教育部高度评价。

合肥学院作为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专门委员会副主席单位和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常任主席单位,是这一改革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套用一句教育部评估中心评估培训会代表的话讲:

“有理论、有实践、有成果”,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当前,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文件,也正在酝酿一系列相关的配套工程和项目。

安徽省也相继出台了教育规划纲要以及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支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等方面,更加系统、更有力度地规划了未来十年的保障政策。

这就需要大家抓紧研究、主动对接、发挥优势、抢占先机。

二是从不利的方面看,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实施分类指导、特色发展以及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开展的合格评估工作的全面展开,“地方性、应用型”已经成为众多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中的两个基本点,围绕这两个基本点,各校已经或正在积极推进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争取有利地位,有的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和明显的成效。

有人曾作这样的比喻,如果所有的高校都挤在同一个轮盘上,按照同一个速度和方向旋转,那么最先被甩出的一定是地方薄弱高校,最终得不到社会认可的也一定是办学水平低、没有特色的地方高校。

因此,我们必须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

前有强敌、后有追兵、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是我们对当前形势的一个基本的判断。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和学校“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

做好今年教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是:

以国家、省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30条为依据,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两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