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1971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Word文件下载.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Word文件下载.docx

(3)10:

(4)

关于比,我们知道了这么多的知识。

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

板书:

(二)、展示课堂教学目标并读一读。

(出示小黑板一)

1、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

2、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二、自学互动。

【学习活动一】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比例的意义

1、学生看书p32,学习例1。

(小黑板二出示学习要求)

师:

这4幅图中都有国旗,在不同的场合国旗大小一样吗?

国旗是可以随便制作的吗?

究竟国旗的尺寸中存在着什么有趣的比呢?

同学们想不想探究一下: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看书学习。

学习要求:

小组长先组织组员看书p32的4幅图,了解有关信息,任意选择喜欢的两面国旗。

(1)计算:

它们长与宽的比值。

(汇报要讲清楚选择的是哪两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

(2)观察:

比和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3)思考:

这两个比是什么关系?

可以怎样用式子来表示?

请把它们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1至2个比例)

(4)归纳:

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5)找一找:

这4面国旗中,你还可以找出哪些比组成比例?

(6)写一写:

比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比例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吗?

试一试。

(7)比一比:

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要求:

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

(比:

是一个式子,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

比例:

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师插说:

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尊重和爱护它,不能随便制作国旗。

(8)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主要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有关规定。

【学习活动二】 

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出示小黑板三)

小组合作学习,先探讨第一题,再完成第二题。

1、思考:

比例由几个比组成?

这两个比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

2、练一练。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为什么?

()

①6∶10和9∶15 

②20∶5和1∶4

 

和4∶6 

④0.6∶0.2和4∶3

组长分工,每人做一题,组内互相交流,汇报时要讲清楚谁和谁能还是不能组成比例,因为……所以……,组成比例是……。

(2)写出比值是

的两个比,( 

)和( 

),组成比例是( 

)。

(每个同学写一个,组长收集检查)

三、教师点拨讲解。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拨。

四、课堂测评练习

同步p12(1~4)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2.4:

1.6 

60:

40

2.4:

1.6=60:

40 

或 

=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六年级数学学科组

教材第34页(比的基本性质和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六第3、5题。

数学教师

六年级

卢丽

个人设计

1、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知道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组成比例。

重难点

重点:

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组成比例。

设计

理念

通过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练,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课件

一、复习引入

1、什么叫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那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4.5:

2.7和10:

61.4:

1.6和60:

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

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34,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

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2.4×

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

60=96

“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板书:

2.4×

40=1.6×

6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

”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

”(指着2.4:

1.6=60:

40)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

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3.巩固练习。

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

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

4和6:

8能不能组成比例。

(2)P34“做一做”。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填空

5:

2=80:

()2:

7=():

51.2:

2.5=():

4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

9和9:

12

(2)1.4:

2和7:

10

(3)0.5:

0.2和

: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3、4和6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什么是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比例的基本性质

2.4:

1.6=60:

内项

外项

这叫比例的基本性质。

解比例及练习六第4.6.7题

张洪霞

1、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并能正确运用。

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

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6:

3和8:

46:

9和9:

12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

(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

解:

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

(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X:

320=1:

10

(3)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

3x=8×

15。

这变成了什么?

(方程。

教师说明:

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因为解方程要写“解:

”,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

(4)学生说,教师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

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3、教学例3。

出示例3:

解比例

提问:

这个比例与例2有什么不同?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

1.5X=2.5×

6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

(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5.完成P35“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完成练习六第4.6题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1.什么叫解比例?

  2.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3.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完成练习六第7题。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例2例3

六年级数学学科组

37-38页的第8-13题。

胡晓霞

陈甫卢丽张洪霞胡晓霞陈琳汪国霞

1、使学生通过练习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自主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本课的教学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回顾旧知

1、什么叫解比例?

2、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解比例的书写应注意什么么?

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二、课堂练习

1、38页第9题。

A、学生读题。

B、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条、第七条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

(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第七条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

2、学生自主完成P37~38第8、10、11题。

A、学生自主完成。

B、集体订正。

三、拓展延伸

1、P38第12、13题。

2、4:

8=12:

24,如果将第二项减少1,要使比例成立,则第四项减少多少?

3、把两个比值都是

的比组成比例,已知比例的两个内项都是15,请分别求出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并写出比例。

4、一个比例的四个项都是大于0的整数,它的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且第一项比第二项少3,第三项是第一项的3倍。

请写出这个比例。

正比例的意义(教材第39至40页例1及练习七第1、2题)

陈琳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初步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1、抽象实际事例中的数量变化规律,形成正比例的概念。

2、用图像直观表达正比例关系。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探究能力,进而总结出新知的尝试。

课件、投影仪、电子白板

(1)用投影仪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板书:

路程÷

时间=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总价÷

数量=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

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2)引入课题

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

(板书课题:

正比例的意义)

(1)教学例1

教师用投影出示例1的图和表格。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讨论问题。

1水的体积和高度有关系吗?

2水的体积是怎样随着高度变化的?

3水的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教师指出:

体积和高度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体积和高度成正比例关系,体积和高度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自学

课件出示自学材料:

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时间(比)

1

2

3

5

6

……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观察上表,填写表格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③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什么?

比值是多少?

教师小结:

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3)归纳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①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规律?

②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并齐读P39页中的内容。

(4)用字母式子表示正比例的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组织学生议一议,再指名汇报。

=k(一定)

(5)师: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44页练习七第1题。

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2)完成P44页第2题。

先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结果。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正比例的意义

时间=速度 

总价÷

数量=单价

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③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正比例图像(教材第40页例2及P41页做一做,练习七3、4题)

1、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

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2、借助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为今后学习函数及函数图像等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认识正比例关系图像。

用图像表示正比例关系。

用图像直观表达正比例关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课件、投影仪

(1)教师用投影出示下面的题:

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

1笔记本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汽车行驶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2)前面所学的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图像来表示呢?

我们一起来看

一下。

(1)教学例2

1教师用投影出示教材第40页例2的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图像。

指出:

图中的坐标系是由互相垂直的两条数轴组成的。

横轴上的数据表示水的高度,竖轴上的数据表示水的体积。

2引导学生比较例1的表中数据和例2的图像。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后,师说明:

这条直线就是体积与高度的正比例关系图像。

3用投影出示例2的问题2。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合作完成。

在图像中找出225立方厘米的水有多高,然后组织学生在班上进行交流。

(2)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

正比例图像的特点是什么?

有什么作

用?

1、教材第41页的“做一做”。

(1)先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投影出示44页练习七第3、4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正比例图像

特点:

表格→描点→形成直线

作用:

求值←找点←直线

成反比例的量(教材42页例3及43页)

汪国霞

陈甫卢丽张洪霞胡小霞陈琳汪国霞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课件

教学

理念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主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

1、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

2、出示下面的题。

问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

为什么?

购买美术本的价钱0.50元1本;

1.00元2本;

1.50元3本;

2.00元4本:

2.50元5本。

3、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三、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高度(CM)

30

20

15

底面积(CM2)

60

体积(CM3)

3、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水的高度和底面积变化有关系吗?

B、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C、水的高度和底面积变化有什么规律?

D、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

一定吗?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

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E、这个积表示什么?

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4、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让学生明确:

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

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5、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板书:

y=k(一定)

6、组织学生将例1与例3进行比较,小组内交流。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

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

4、巩固练习

1、想一想:

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完成教材第43页的做一做。

(1)让学生观察表格,然后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