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结构设计技术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21311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洋结构设计技术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洋结构设计技术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洋结构设计技术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洋结构设计技术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洋结构设计技术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洋结构设计技术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

《北洋结构设计技术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洋结构设计技术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洋结构设计技术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

B、体育场馆;

C、平面不规则、开大洞口等。

4)高层公建大部分情况下均优先考虑框剪结构,如果核心筒居中,则形成框架--核心筒结构,如果外圈柱间距较密,外圈刚度很大,则形成筒中筒结构。

六度区且高度不是很高的高层公建也可以采用框架结构。

3、竖向要求:

1)、柱子:

根据建筑功能及荷载大小,如果建筑功能限制柱子不能做的太大,则底部几层柱子可以采用高强砼柱,如果高强砼柱还不满足轴压比要求,则需采用型钢混凝土柱。

2)、砼标号及竖向构件断面:

高层建筑竖向构件断面应逐渐变小,同时混凝土标号也要逐渐变化,但是为了防止刚度突变太大,砼标号与竖向构件断面不能在同一楼层改变,两种变化应错开一层或几层。

二、楼盖体系的选择:

1、跨度方面考虑:

一般情况下,主次梁楼盖结构方案能够节省造价。

当柱网两个方向间距接近时,可以采用十字梁(柱网尺寸不大于8.4米)或井字梁方案(柱网尺寸大于8.4米);

当两个方向柱网尺寸差别较大时(一般情况两向间距比大于1.5),可以采用单向次梁或单向密肋梁方案,次梁沿长向布置。

2、功能方面考虑:

A)教学楼一般情况下不设次梁,采用厚板方案,厚板可以采用现浇板(板厚较厚时可以内填空心管或空心盒)。

B)有客房的宾馆、酒店、旅馆、宿舍等一般情况下均可以采用沿分割墙布置单向次梁方案。

C)办公楼一般情况下根据柱网尺寸大小选用十字梁、井字梁或单向次梁方案,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办公楼也可以选用无梁结构方案(周遍柱须设框架梁)。

D)大跨度商场、商店、餐厅、会议室、多功能厅等一般情况下采用井字梁或密肋梁方案。

3、现浇板厚度:

一般情况下,单向板宜≥L。/30,双向板宜≥L。/35(L。为板短边计算跨度)。

特殊情况下,根据板跨、荷载、重要性等适当增减板厚。

如果单向板跨度较大而宽度较小,单向板的厚度及配筋均需加大,受力接近宽扁梁(梁的高跨比比板大很多),板的挠度及裂缝须严格控制。

4、结构设计时,对于荷载的统计和取值至关重要,其关乎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需引起足够重视。

三、砌体结构:

1、砌体结构选用的墙体材料一般为240厚烧结页岩实心砖,尽量不采用蒸压粉煤灰砖(因为横墙易出现裂缝)。

外圈墙、楼梯间处墙及分户墙设置圈梁,其它未设置圈梁处的每层墙体顶部现浇板内增加上下各2¢10钢筋,阁楼或坡屋面处每道墙体均设圈梁。

构造柱设置按照规范要求执行。

2、砌体结构设计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A、砌体结构层高不应超过3.6米,层数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控制。

B、砌体结构不应设转角窗;

C、砌体结构不应错层(允许错层高度≤500),否则应设抗震缝分开。

D、烧结页岩砖砌体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为50米,而蒸压粉煤灰砖砌体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为40米,如果是住宅类砌体结构宜按照规范要求设缝分开。

E、砌体结构设计时特别注意下部小墙垛抗压、抗震验算。

F、砌体结构悬挑构件设计时注意抗倾覆验算即悬挑构件伸入墙体内长度满足规范要求。

G、砌体结构较大洞口两侧注意增加构造柱。

H、砌体结构无抗震等级,梁构造做法应补充说明或画大样表示。

J、砌体结构户内不要出现受荷较大独立柱(外圈可以有个别装饰性柱)。

K、砌体结构的现浇混凝土构件一般采用C20;

L、砌体结构住宅如果休息平台处设有管井应注意圈梁标高与管井门的关系;

M、砌体结构构造柱不宜过大控制在300以内为好;

N、砌体结构要首先判断是否是组合砖砌体结构即是否需构造柱参与工作才能满足计算要求(仅有个别墙体构造柱参与工作不能算组合砖砌体房屋),组合砖砌体房屋要求执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第8.2.8要求;

P、砌体结构现浇梁、板的尽端均按照简支考虑;

Q、砌体结构不宜采用因局部缺失纵墙而形成无翼缘的单片横墙(如果存在宜增加构造柱形成组合砖砌体);

R、多孔砖体结构房屋设计时注意:

1)圈梁高度为200。

2)当梁搁在多孔砖砌体上时,梁下800X300范围内的孔洞应用砌筑砂浆填实。

3)施工中应准确预留槽洞位置,不得在已砌墙体上凿槽打洞。

4)不应在墙面上凿水平槽、斜槽或埋设水平暗管或斜暗管。

5)墙体中的竖向暗管要预埋;

当无法预埋需留槽时,墙体施工时预留槽的深度及宽度不宜大于95mmx95mm,管道安装完后,应采用强度等级为C20的细石混凝土填塞。

6)墙体中不应设水平穿行暗管或预留水平沟槽;

无法避免时,宜将暗管居中埋于局部现浇的混凝土水平构件中,混凝土水平构件的尺寸为240X200(暗管直径不大于50)。

7)埋入土中部分采用页岩实心砖。

8)多孔砖缺点是装修时开槽容易破坏砖。

S、内纵墙和横墙的较大洞口是指≥2000以上的洞口。

外纵墙的较大洞口一般指≥2400以上的洞口(可以由设计人员根据开间和门窗尺寸的具体情况确定,避免在一个不大的窗间墙段内设置三根构造柱)。

T、构造柱可以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锚入浅于500mm的基础圈梁内(此处的基础圈梁是位于基础内的,不是位于0.000标高处的墙体圈梁)。

U、底框结构中“上部砌体抗震墙与底部框架梁或抗震墙对齐或基本对齐”指大部分砌体抗震墙由下部的框架主梁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支撑,每单元砌体抗震墙最多有二道不落在框架主梁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上,而是由次梁支托上部抗震墙。

V、框架结构,当框架柱和框架梁边缘对齐时,一般将柱主筋放置在最外侧,梁主筋从柱主筋内侧通过。

而对于多层砌体房屋,为了使圈梁充分发挥其对结构构件的约束作用,当构造柱与圈梁边缘对齐时,一般将圈梁纵筋放置在最外侧,构造柱主筋从圈梁纵筋内侧通过。

四、框架结构:

1、框架结构设计时,首先应根据建筑功能确定抗震设防类别,然后根据烈度、设防类别和房屋高度确定框架结构抗震等级;

框架柱设计时应看建筑方案柱网布置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根据建筑功能的要求)增加或减少柱子。

框架柱网尺寸确定后,根据抗震等级确定框架柱轴压比限值,根据框架柱轴压比限值、框架柱服务面积、层数、每层单位面积的重量设计值(一般框架结构每层单位面积的重量标准值约为12KN/M2左右,设计值换算系数约为1.25左右)初步估算框架柱截面尺寸,柱尺寸如果很大可以考虑柱内增加型钢以减小柱截面尺寸;

框架梁高度一般情况下取跨度的1/13左右,框架梁宽度一般情况下取300~400,次梁高度一般情况下取跨度的1/15左右,次梁宽度一般情况下取200~300,上述梁截面尺寸要根据层高、梁跨、荷载、重要性等进行适当调整;

框架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采用C25~C35,框架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建筑使用功能、轴压比、配筋率等选用较高混凝土强度。

2、框架结构设计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A、框架结构变形是剪切变形,下部层间位移大,上部层间位移小。

B、框架结构不应采用部分砌体墙承重的混合形式。

C、框架结构外圈框架梁如果搁置次梁时,应注意梁的抗扭设计,计算生成的梁腰筋如果符号是“G”应改为“N”必要时适当增加配筋率。

D、框架梁如果是大、小跨相邻,大跨梁上部负弯距筋应贯通小跨。

E、框架结构如果增加小量剪力墙(如电梯井采用混凝土墙),框架结构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计算时按照框剪结构计算,整个结构按照框架结构设计,(有资料介绍此种结构设计时,按照无剪力墙纯框架结构和有剪力墙的框剪结构分别计算,框架配筋取大值,剪力墙设置是为了减小位移),建议低烈度区框架结构的电梯井不设剪力墙,使结构体系受力明确。

F、框架结构如果顶层框架梁跨度比较大,应注意顶层柱配筋可能变得较大。

G、次梁或梁上柱搁置在主梁上,当靠近柱边放时,主梁易出现超筋现象,应调整次梁布置,个别情况次梁布置无法调整时建议将次梁改为铰接(楼梯间处梁上生柱时,适当加强生柱梁的纵筋、箍筋及腰筋)。

H、框架结构计算机自动生成的悬挑梁配筋不合理(如350宽断面配两肢箍,上部筋原位标注有可能是挑梁端部钢筋,出现大的错误),应人工调整。

J、一、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应注意上部通长筋的配筋率,按照《抗震规范》6.3.4条设计。

K、注意框架柱箍筋全高加密的几种特殊情况,按照以前强调的〈结构专业设计需注意的若干技术问题〉执行。

L、楼梯休息平台处(特别是外凸平台)框架梁标高,应根据建筑楼梯施工图确定是否需要调整。

M、框架梁、柱中心线宜重合,其偏心距不宜大于1/4,否则宜加腋,且考虑不利影响。

N、当梁交叉布置时,对应的梁的跨数应仔细复核(特别是梁高相差不大,不能够形成明显支座时)。

P、框架梁和柱断面、纵筋、箍筋等按照规范设计。

Q、计算机自动生成的次梁编号一般为“LL*”,应修改为“L*”,一是和平法图集对应,二是以免和剪力墙连梁编号(LL*)混淆。

R、柱轴压比与剪力墙墙肢轴压比的定义“N”是不同的,柱轴压比中的“N”是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而剪力墙墙肢轴压比中的“N”是不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剪力墙墙肢的轴压力设计值。

R、三级以上抗震等级的框架梁应注意箍筋直径不能采用φ6;

S、框架结构设计时要注意框架柱、梁的最大及最小配筋率、配箍率问题,全是强条(关键是计算完成后,人为的调大及调小构件截面时容易出问题或者是PM里的参数没有按照实际情况修改时也容易出现问题)。

T、屋顶梁抬柱作为出屋面框架角柱时,柱宜向下延伸一层,转换梁应双向设置,梁上柱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托柱框架梁和梁上柱均为结构的抗侧力构件。

U、框架结构布置中尽量不用或少用半框架。

V、“一”字形柱不属于异型柱,应按照普通框架柱处理。

W、多层不宜采用单跨框架、高层不应采用单跨框架。

(多层建筑当必须采用单跨框架时,应设置支撑、柱子翼墙、少量钢筋混凝土墙及间隔一定距离设多跨框架(资料介绍:

多跨框架间距为6度3.5B,7度3.0B,8度2.5B,B为楼宽)X、框架结构应避免同一楼层内同时存在长柱和少数短柱,当不能避免时应适当增设较强的剪力墙,不宜采用纯框架结构。

Y、框架结构的个别部位可以采用铰接,框架梁一端有柱,另一端无柱而与框架梁铰接的节点,应尽量少。

Z、宽扁梁容易实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设计理念。

AA、框架梁截面高度hb一般不小于400,如果部分框架梁高度hb小于400,则注意框架梁端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不大于hb/4的要求。

AB、框架结构填充墙布置的位置对结构实际受力有很大影响(文川地震出现很多案例),例如结构上部布置很多填充墙,而下部为车库、商场等大空间,没有填充墙,则会形成结构实际上的下柔上刚,出现刚度突变;

又如在结构平面一侧布置很多填充墙,而另一侧为大空间,没有填充墙,则可能造成结构实际上的较大偏心;

还如建筑设置通长带形窗,柱下部嵌砌填充墙,使柱净高减少形成短柱等等,设计时要考虑以上具体情况,在计算和构造中适当加强或将填充墙改为轻质墙板。

AC、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短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2%。

AD、抗震框架梁跨度不宜太大(以免出现强梁弱柱),跨度大时,宜加大宽度,降低梁高。

AD、框架结构的楼梯踏步板配筋宜加强构造措施并宜双层配筋。

五、剪力墙结构(落地):

1、剪力墙结构是高层住宅比较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设计时首先根据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层数、层高、平面布置等确定剪力墙厚度及剪力墙位置。

剪力墙设计时应双向布置砼墙,避免仅单向有墙的结构形式。

一般情况下,6度区剪力墙厚度(下部若干层)约为:

15层以下,外墙200,内墙160,或者内外墙均为180;

16~19层,外墙200,内墙160~180;

20~24层,外墙200,内墙180~200;

25~29层,外墙200~240,内墙200;

30层以上,外墙240~300,内墙200~240;

上述剪力墙厚度可以根据墙肢的长短、剪力墙布置的密稀及砼标号的高低等取小、大值(高烈度区参照上述厚度适当调整),上部楼层剪力墙厚度可以适当减薄(下部墙为较厚断面时)。

六度区剪力墙配筋率一般采用0.25%(双面单向),剪力墙底部加强区配筋,根据剪力墙厚度一般为φ12@200、φ10@200,上部配筋一般为φ10@200、φ8@200(有利于钢筋搭接),暗柱纵筋直径一般φ12~14,根据层数多少受力较大部位根据计算用到φ16~18,由于落地剪力墙无配箍特征值的要求,暗柱外圈箍筋一般为φ8@200,内部箍筋一般用φ6@200(底部加强区箍筋根据层数多少适当加大)。

剪力墙结构砼强度等级一般为C25~C40,较高的砼标号应慎用,以免墙体出现收缩裂缝。

2、剪力墙结构设计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A、剪力墙结构变形是弯曲变形,下部层间位移小,上部层间位移大。

B、剪力墙结构设计时,至少一个方向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宜大于8,如果两个方向均小于8,则此墙为短肢剪力墙(当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虽为5~8,但墙肢两侧均与较强的连梁相连时或有翼墙相连的短肢墙但要求翼墙长度应不小于翼墙厚度的5倍或墙厚不小于400时,可以不作为短肢剪力墙)或框架柱(短肢墙不宜太多,一是抗震不利,二是含钢量太高),按照《高规》规定的配筋率进行配筋(高层结构,当由短肢剪力墙负荷的楼面面积与全部楼面面积之比超过50%时,应定义为短肢剪力墙较多结构)。

C、为了减小地震力,剪力墙尽量少设或者较长剪力墙开设大洞口,满足位移要求即可。

D、剪力墙为了增加抗扭刚度,外圈墙厚或外圈刚度大,内部墙薄。

E、剪力墙暗柱箍筋肢距不大于300,即暗柱纵筋间距为150时,可以间隔一根纵筋设拉筋,暗柱纵筋间距为200时,需每根纵筋设拉筋。

F、剪力墙连梁设计严格按照《高规》7.2.26条执行,特别应该注意连梁腰筋设计。

G、当连梁内力由风荷载控制时,连梁刚度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8。

H、跨高比大于1.5的连梁受弯最小配筋率可按照一般梁的要求选用。

J、不宜将楼面主梁搁置在剪力墙之间的连梁上,当剪力墙墙肢与其平面外方向的楼面梁连接时(如梁与墙肢垂直),为了控制剪力墙平面外弯距,应采取措施详见《高规》7.1.7条。

K、当连梁跨高比不小于5时,宜按照框架梁进行设计,梁编号为“KL*”不宜按连梁编号。

L、剪力墙结构开转角窗,应避免采用短肢墙和单片剪力墙,宜采用T形、L形、U形等截面形式,两边墙肢适当加厚,转角处房间现浇板适当加厚,配筋双层双向配置并适当加大,板内设置连接两边墙体暗梁,剪力墙暗柱宜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加强转角梁配筋。

M、剪力墙墙肢与其平面外方向的楼面梁连接时且墙厚较薄时,应注意梁钢筋的锚固问题,建议采用小直径钢筋或加墙垛。

N、高层剪力墙结构女儿墙,建议采用钢筋砼墙,当女儿墙较高时,应注意演算女儿墙在风载和地震作用下的受力配筋(即女儿墙竖向筋需加大,)。

P、连梁是剪力墙的组成部分,抗震等级同相连的剪力墙。

R、剪力墙结构中仅布置少数几个柱子,当其变形特征为弯曲变形时,结构类型可确定为剪力墙结构,“少数几个柱子”的抗震等级可以同剪力墙(有资料建议按框剪结构中的框架柱确定),少数柱不需要0.2Q调整,“少数几个柱子”宜按照框架柱进行截面设计,底部加强部位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1.2%,一般部位不应小于1.0%,箍筋宜沿墙肢全高加密。

S、一般的剪力墙结构中,如果存在少量的短肢剪力墙,可不必遵守短肢剪力墙结构中关于短肢剪力墙的有关规定,可以参照一般剪力墙结构中的独立小墙肢的规定。

T、翼墙长度小于其厚度3倍或端柱截面边长小于墙厚的2倍时,视为无翼墙或无端柱。

U、剪力墙边缘构件的箍筋沿竖向的间距应与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的间距相协调,以方便施工,如水平分布筋间距为200时,边缘构件箍筋间距宜采用100或200,而不宜采用150间距。

V、当连梁高度hb小于400mm时,应注意使连梁箍筋间距不大于hb/4。

W、应尽可能避免在剪力墙两侧楼板全部开洞或开大洞,两侧楼板全部开洞的剪力墙,计算中可能认为它已发挥作用,但由于没有楼板的协同工作,水平力并不能有效地传递至此片剪力墙上,造成其它墙肢和框架柱实际受力比计算值大。

X、筏板基础上的剪力墙竖向及水平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Y、抗震结构不宜用增加连梁高度来增加结构刚度。

六、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

1、框架—剪力墙结构是高层公建常用的结构形式,设计时根据建筑平面布置确定剪力墙位置,一般是在楼梯间、电梯井、框架柱间等位置处设置剪力墙,框架—剪力墙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结构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剪力墙布置尚有间距要求,详见《高规》8.1.8条。

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剪力墙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宜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50%(否则,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照框架结构采用)。

百米以下高层当楼梯间、电梯井、设备管井等组成筒体时,筒体外圈砼墙应加厚(一般为400~300渐变),内部墙体可以减薄(一般为250~200)。

如果筒体居中则形成框架—核心筒结构。

如果建筑功能要求一个方向(如南向)的利用率最高,筒体靠近北向布置,筒体偏心较大(此种建筑方案不好,扭转比较厉害,对于结构受力很不利),刚心偏北较大,则南向应布置一部分剪力墙,增加抗扭刚度,并且应减薄筒体最北面外墙厚度,增加筒体最南面外墙厚度,使刚心南移,此种结构体系按照框架—剪力墙结构考虑(偏心筒体参照框架—核心筒的筒体进行设计)。

剪力墙筒体可以仅在外圈设暗梁,内部墙体可以不设,而其它情况的剪力墙在楼层标高处均需设暗梁。

非筒体剪力墙宜设计成带边框剪力墙,暗梁、边框柱设计详见《高规》8.2.2条。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应满足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各种要求。

2、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A、框架—剪力墙结构是双重结构体系,其变形特点为弯剪型位移曲线,在水平力作用下,下部楼层由于剪力墙位移小,它限制框架变形,使剪力墙承担大部分剪力,上部楼层剪力墙位移越来越大,而框架的变形逐渐变小,框架帮剪力墙的忙,框架除了承担原有的那部分剪力外,还要承担拉回剪力墙变形的附加剪力,因此剪力墙厚度往上应逐渐变薄,而不能采用上下同一厚度的剪力墙,这样有利于控制位移。

B、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时,框架部分的剪力应调整(0.2Q),详见《高规》8.1.4条。

C、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边框柱箍筋宜沿全高加密,当剪力墙洞口紧邻边框柱时,边框柱箍筋宜沿全高加密。

D、当筒体居中时,应注意区分是板柱--剪力墙结构还是框架—核心筒结构,因为板柱--剪力墙结构适用高度很矮,而框架—核心筒结构适用高度很高。

此两种结构体系共同点为仅在外圈柱间设梁,而中间无明梁。

两种结构体系区别在于板柱--剪力墙结构核心筒较小,核心筒面积占整个平面面积的比例很小,并且除了外圈柱子外内部布置了很多框架柱,而框架—核心筒结构正相反(当仅有个别主要承受竖向荷载而不设梁的柱时,属于框架—核心筒结构,具体定量划分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E、单片剪力墙的边框柱,在剪力墙平面内是墙体的组成部分,不再按照框架柱考虑;

剪力墙平面外的边框柱属于框架柱,支撑框架梁。

剪力墙平面内的边框柱按照墙计算确定纵筋,平面外按照框架柱计算确定纵筋,并满足最小配筋率。

剪力墙平面外与框架梁相连时,如果墙体较厚,可以设暗柱;

如果墙体较薄或不能满足框架梁纵筋的锚固长度时,应设框架柱。

F、框架—剪力墙结构,布置剪力墙时,宜对称、均匀,防止剪力墙布置偏心,产生过大的扭转。

当建筑平面形状凸凹较大时,宜在凸出部分的端部布置剪力墙。

墙体长度不宜大于8米。

纵向剪力墙宜布置在结构单元中间区段内,房屋纵向长度较长时,不宜集中两端布置纵向剪力墙。

剪力墙布置宜连接在一起形成L形、T形及口形等,以增大剪力墙刚度和抗扭能力。

G、框架柱与剪力墙平面内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界定为连梁。

H、框剪结构设计时,需要满足框架结构及剪力墙结构的一些要求。

R、应注意剪力墙部分暗柱的配箍特征值。

S、《广东高规》10.2.4条规定:

(为了提高框筒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延性)筒体底部加强部位的分布筋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6%,筒体一般部位的分布筋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3%。

T、结构倾覆力矩的取值以基本地震作用下,结构底部(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或超限建筑结构为底部加强部位)位置为准。

七、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1、当剪力墙结构下部功能为商业网点、办公、会所等形成大空间时,即形成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形式。

顾名思义,部分框支是指必须有部分剪力墙要落地,而不能全部为框支柱。

设计时首先布置转换层上部的剪力墙,上部剪力墙布置数量应尽可能少,以利于转换层下部落地剪力墙的布置。

一般来说楼梯间、电梯井及管井组成的筒体需落地,其它部位再增加一部分落地剪力墙,以满足上下刚度比的要求。

转换结构构件常采用梁、箱形结构等,六度区可采用厚板转换,7、8度抗震设计的地下室的转换构件可采用厚板。

由于落地剪力墙数量少、层高较高,因此,落地剪力墙厚度应加厚。

一般情况下转换梁高度确定,需根据转换层以上的楼层数来确定,每层按照70mm~100mm的范围来暂定梁高(层数多时取小值,层数少时取大值)。

梁如果受建筑层高限制不能加高,当梁抗剪不满足时,可以采取加腋或梁加宽措施。

2、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A、框支层周围楼板不应错层布置。

B、长矩形平面中落地剪力墙间距宜符合《高规》10.2.3.6条要求。

C、底部为一层框支时采用剪切刚度计算,底部为二层及二层以上框支时采用剪弯刚度计算。

D、剪力墙底部加强区抗震等级为一、二级时,约束边缘构件应设置至加强区的上一层。

E、转换层在三层及三层以上时,框支柱、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采用,框支梁不再提高。

F、偏心受拉(大部分梁是偏心受拉)框支梁支座上部纵筋至少应有50%沿梁全长贯通,且框支梁上部通长筋最小配筋率,一级不应小于0.5%,二级不应小于0.4%,;

G、转换层框支梁配筋时,不能采用计算机自动生成的梁配筋图,其结果与《高规》的要求差别很大,应按照WPJ*.T结果并参照《高规》10.2.8条要求人工配筋。

H、框支梁腰筋直径最小采用φ16,沿梁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