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教的智慧记沈阳市第二十中学悟道教育 刘群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1128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与教的智慧记沈阳市第二十中学悟道教育 刘群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与教的智慧记沈阳市第二十中学悟道教育 刘群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与教的智慧记沈阳市第二十中学悟道教育 刘群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与教的智慧记沈阳市第二十中学悟道教育 刘群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与教的智慧记沈阳市第二十中学悟道教育 刘群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与教的智慧记沈阳市第二十中学悟道教育 刘群文档格式.docx

《学与教的智慧记沈阳市第二十中学悟道教育 刘群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与教的智慧记沈阳市第二十中学悟道教育 刘群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与教的智慧记沈阳市第二十中学悟道教育 刘群文档格式.docx

“我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讲的,这节课又用了视频,又让学生回答了不少问题,这还能怎么换呢?

思来想去,薛文霞也理不出头绪,她甚至去教导处哭了一场……一个星期过去,薛文霞硬着头皮走上讲台。

这一次,她设计了两个图,一个是中国的,一个是世界的,上课时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画出不同时期中国和世界人口的迁移方向。

“我当时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因为学生事先没有看书,他们完全靠自己以前的知识储备,我想,学生肯定会画得乱七八糟,那可怎么收场呢?

”但学生画完后比对课本,竟然大致都是对的,只有少数错误,分析原因也头头是道,这让她感到意外。

更意外的是,学生当场向她提出一个问题:

埃及有一个西奈半岛,那个地方的人口都是往外走的,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她以前没太注意的问题,可是学生看得那么仔细,把她给问住了。

如果是以前,她讲学生听的时候,谁又会在意那么细节性的问题呢?

“学生不仅自己梳理了整体框架,而且注意了每一个细节,比我亲自讲效果还要好。

我从那时开始相信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

薛文霞所用的两张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自己探究,被命名为“导学纲要”。

这是沈阳二十中的第一份导学纲要。

导学纲要究竟是什么呢?

在各个学科、各个老师那里,你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那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它根据各学科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千变万化,绝不雷同,有时是一个问题,有时是一张图表,有时是一段材料……但是,它总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走向未知的世界。

比如,数学教师刘华颖在教“分段函数”时,这样设计她的导学纲要:

她给出一段材料,在某地投寄外埠平信,(重量大于0g且不超过100g),每封信不超过20g付邮资80分,超过20g不超过40g付邮资160分,超过40g不超过60g付邮资240分,依此类推……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根据这段材料,学生提出了问题:

“邮件重35g时,邮资多少?

”“邮资320分时,邮件多重?

”“邮资与邮件重量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

”前两个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最后一个问题,成为本课的焦点。

刘华颖问:

“这两个变量之间是什么关系?

”有学生指出,它们是函数关系,因为“邮件重量构成一个非空数集,而且每个重量,在规定下都对应一个邮资,因此满足函数的定义。

刘华颖接着发问:

“既然重量和邮资之间是函数关系,那么如何表示这个函数呢?

”她让各小组展开讨论,给出他们的想法。

讨论结束后,几组同学上讲台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答案一:

重量(g)

0~20

20~40

40~60

60~80

80~100

 

邮资(分)

80

160

240

320

400

这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方法——列表法,几乎所有同学都认为正确。

这时有一个同学提出:

“20g的时候邮资到底应该对应多少呢?

”这的确是个容易被大家忽略的问题,因为20~40这类表示方法,在严谨的数学中是不正确的。

师生共同修改,写出正确答案。

正确答案:

(0,20]

(20,40]

(40,60]

(60,80]

(80,100]

答案二:

020*********重量/克邮资/分

这是函数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图像法,对这个答案大家一致认可。

答案三:

①y1=80x∈(0,20]

y2=160x∈(20,40]

y3=240x∈(40,60]

y4=320x∈(60,80]

y5=400x∈(80,100]

②y1=800<x≤20

y2=16020<x≤40

y3=24040<x≤60

y4=32060<x≤80

y5=40080<x≤100

③设邮资为y分,重量为xg

y=80,0<x≤20

=160,20<x≤40

=240,40<x≤60

=320,60<x≤80

=400,80<x≤100

这三种表示方法基本思路相同,哪个正确呢?

学生各抒己见。

其实,这已经非常接近标准答案了,可贵的是它是学生自己探究的结果。

书上的答案

y=80,0<x≤20

160,20<x≤40

240,40<x≤60

320,60<x≤80

400,80<x≤100

y=80,x∈(0,20]

160,x∈(20,40]

240,x∈(40,60]

320,x∈(60,80]

400,x∈(80,100]

随后,师生们对这个函数的特点进行了讨论,认为它与以往研究的函数有所不同,他们试着给它起名字,下定义,分析它的内涵和外延。

最后,学生们还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着给出了一些生活中分段函数的例子。

这堂课,学生印象非常深刻。

一个月之后,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随堂测试,全班45名同学仅有1名同学答错。

而采用传统授课方式讲解的平行班级,测试中答对的还不及一半。

再比如,化学教师包广军在上“摩尔”一课时,他的导学纲要只有一个问题:

“一瓶500毫升的矿泉水,它有多少个水分子呢?

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

大家经过热烈讨论,觉得问题就卡在微观的颗粒和宏观的质量之间缺乏一个“中介”,如果能知道“一堆水分子”的质量就好了。

包广军及时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告诉他们这也是当年科学家的困惑。

此时,沿着这个思路,“摩尔”的概念已经呼之欲出。

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感觉“摩尔”有多难,几乎所有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这个老“难点”被不知不觉地突破了。

初看这些导学纲要,异彩纷呈、极具个性色彩,然而仔细观察之后,会发现其实它们也有共同之处,那就是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出发,以问题为先导,引导学生从直观感受走向理性分析。

导学纲要是沈阳二十中课堂变革的利器,也构成了“悟道教育”的核心。

“导学纲要本质上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线索,让学生围绕这个线索展开高质量的思维活动,从被动的'

被灌输’转变为主动的'

自己悟’。

”俞万祥说,“正是这种自主参与、自由思考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极大释放。

为每堂课都拿出一份精彩的导学纲要,是俞万祥对老师们的要求。

“这是我们的突破口,由此可以让学生多讨论、多探究、加强自主学习,而老师则要少讲,让课堂的重心真正转移到学生身上。

丢掉拐棍的学生跑得更快

显然,导学纲要在数理化等理科学科中,更容易取得突破,以问题为先导的思维方式更符合这些学科的特点。

那么,语文、历史等注重积累、注重感性鉴赏或个性化分析的学科,该如何去操作呢?

语文教师霍建华提出了他的思路:

“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小学到高中,模式都差不多。

特别是文言文,老师逐字讲解、逐句翻译,学生厌烦,学习效率低下。

“我想采取一种递进式的教学方法,拿掉学生的拐棍,让他们自己跑起来。

他率先在自己的课堂上开始实验。

在高一,他把教材上的文言文去掉注释发给学生,作为导学纲要。

然后,他按照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对文章进行详细解释和分析。

一开始,学生很不适应,刚讲完的字词又忘了,只好查字典,或者问同学、问老师。

“所以,在高一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进度非常慢。

一篇规定课时为3、4节的课文,我们经常要用7到8课时,有的课文竟然用了10课时。

学生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讨论、查询。

这是最艰难的阶段。

学生被拿掉了“注释”这个拐棍,学习自己走路,他们就像步履蹒跚的孩子,行动迟缓,让人着急。

霍建华心里压力很大,但他一直坚持着。

“俞校长很支持我,他给我们教师很大的自主权。

他一直主张教的进度要服从学的进度,所以,当我完不成教学进度时,他不仅没有反对,还经常鼓励我。

到了高一下学期,学生终于过了“字词关”。

他们对文言的基本用法已经相当熟悉,一般的文言文再也难不倒他们,没有注释的文章也能驾轻就熟了。

这时,霍建华又拿掉了学生的另一根拐棍——标点。

“我们的古文都是没有标点的,断句是阅读古典文献的基本能力,我要让学生学会。

”此后的导学纲要,就成了一篇篇既没有注释、又没有标点的“裸文”。

这又经历一段难熬的适应期。

由于对文义理解不同,学生经常为何处断句产生分歧,在各抒己见的争论过程中,他们的语感和对文章的理解力也慢慢建立起来。

过了这一关,学生对于阅读文言文几乎不再有障碍。

每拿到一篇文章,学生都能按学习流程自主完成,有问题通过讨论也基本能够解决,霍建华只是偶尔点拨而已。

至此,学生们终于彻底扔掉了拐棍,他们行走自如,乃至奔跑如风。

“到高二以后,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速度明显加快。

由于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语感提高了,我们省去了解释翻译字词的时间,把学习重点转移到体会、鉴赏、感悟上来。

一节课,我们甚至能欣赏十几首诗词,真正实现了大容量、跨进度。

教材上的那寥寥几篇文章,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霍建华把大量优秀典籍引入课堂。

课本上《论语》只有几章,但他的学生自学了整个《论语》20章;

学过了老子的文章,学生就自发寻找老子的著作来看,有的甚至熟练背诵;

学了《卫风·

氓》,他就把从《诗经》到清代有代表性的弃妇诗都整理出来,让学生感受随着时代变化,男女之间情感有着怎样微妙的变化……

看着学生从艰难起步到健步如飞,霍建华感到非常自豪。

如今他从高一到高三已经带了几轮,学生的语文能力、高考成绩都十分优秀,这让他对自己的方法增添了自信。

这种“渐进式教学”,也同样在历史学科得到应用。

在历史教师张卫东的课堂上,高一时主要是通过导学,让学生自己对基本史实进行分块整理,他的讲授每堂课不超过15分钟;

高二、高三则增加跨度和难度,让学生深入思考解决问题。

比如,在高一时,学到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产生、发展、黄金时期、面临绝境等六个阶段,张卫东只是讲解其中的一个阶段,结合时代特点分析其表现、特征及原因等,余下的部分则由学生自己完成。

到了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相关历史知识,他就开始提出一些纵向、横向跨度都比较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同样是学习经济方面内容,他会把小农经济、外国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等各种经济形态列在一张表上,要学生分析在不同历史阶段这些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原因。

在他看来,教给学生如何分析历史现象,比让他们死记硬背课本要重要得多。

当学生学会分析问题,他们自然要列举相关史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促使他记住更多、思考更多。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

沈阳二十中的老师们在自己的课堂上,展示出灵活解决问题的“草根智慧”,探索着自己的“草根道路”。

“讲神”的转变

从传统的“满堂灌”到如今的以导学、讨论为特点的“感悟教育”,沈阳二十中经历了12年的时间。

“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中间也经历了反复,因为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俞万祥说:

“我们鼓励先行探索的人,我们也宽容落在后面的人。

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要求改变,他才能真正改变。

在沈阳二十中,致力于45分钟滔滔不绝讲课的老师,被大家戏称为“讲神”。

数学教师李大为,在4年前就是这么一位“讲神”。

那时候他已经有10年的教龄,“讲”的经验越来越丰富。

他一直相信,教师把教材讲得越明白易懂,学生的疑问就会越少;

教师讲得越多,学生收获得就越多。

因此,他在课堂上“从来不浪费时间”,从头讲到尾。

2009年的一天,俞万祥带着一队老师来听课。

那节课李大为讲的是《不等式的性质》,他把自己多年的经验都总结出来,包括平时考试、高考已经考到以及可能考到的内容等,从上课铃响一直讲到下课铃响,板书也写了一黑板,直讲得口干舌燥,累得满头大汗。

集体评课时,一位年轻教师说:

“讲得挺多,也很全,可是连我都觉得听着有点累。

”俞万祥接着说:

“连大学本科毕业的老师听着都觉得累,那学生会是什么感觉呢?

听了大家的“敲打”,李大为觉得有点惭愧。

但要说到改变,他还是觉得很难接受:

教师在课堂上不讲,那还要教师干什么?

给学生讲他们还掌握不好呢,何况不讲呢?

他的学生本来在年级里成绩就偏下,再不给讲了,垫底怎么办?

这时候,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同事改变了课堂,李大为逐渐成了“少数分子”。

因为“讲得又多又带劲”,除了被冠以“讲神”,他还多了一个“大内存”的名头。

“那段时间校长每回见到我都跟我谈话,弄得我见面就躲……可我也不能老躲啊!

我想,那就征求一下学生的意见吧,如果学生不同意改,谁说也没用。

他回到班里,跟学生说:

“今后老师打算不讲了,有问题你们自己分组讨论解决,大家同意吗?

”他还特意强调:

老师以后可真的不给讲了!

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竟然全票通过,这让他感到有点失落……

改变就这样开始了,李大为逐渐在课堂上放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渐激发出来,他们的求知热情让李大为内心震动。

“事实上,学习状态的改变使学生学得更透彻,应用更灵活,他们的成绩也一直在稳步提升。

”这让他那颗吊着的心慢慢放回原位。

为什么“讲神”不讲了,学生的成绩反而有所提高?

数学教师郝舒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

“这就好比是教给学生做菜,炒个木须肉。

一种办法是,教师先把各种材料都准备好,一样样告诉学生,这是鸡蛋、肉片、木耳、黄瓜,那是葱、姜、油、盐,它们各有什么特征、作用,然后再教给学生怎么炒,要学生牢记……这个过程相当冗长,炒菜还有什么快乐?

“另一种办法,就是让学生自己炒个木须肉。

学生没炒过,他们通过查询、讨论,发现需要鸡蛋、肉片、木耳,还要油、盐,他们试着自己炒,过程中又发现:

还需要黄瓜!

还没有葱姜呢!

好不容易把材料都备齐了,他们兴奋地告诉老师:

我们终于可以炒一个木须肉了……”

后一种方法,也许学生忙乱中出了些差错,也许他们炒得还不是那么好,然而,学生是不是更有兴趣?

留下的印象是不是更深刻?

是不是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活力?

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悟”到了这一点。

俞万祥说:

“每个教师的内心都是追求上进的,都是有极强责任感的。

同时,每个人也是不同的。

我们用理念影响人,但我们不用制度强迫人。

我们期待教师自觉、内生地改变。

与许多学校“大刀阔斧”的改革不同,沈阳二十中的改革更像是“小火慢炖”。

如今,已经有至少75%的教师走上了改革的道路。

可以说,12年来学校的每一项改革,都有教师勇于先试,也总有不同的声音,甚至是强烈的反对声。

比如,为方便讨论改变座位排列方式,让学生“团团坐”;

再比如,让学生自主命题自己考自己,这些都是经历了很长时间,才在学校里逐渐推行开来,中间都经历了复杂的过程。

到现在,终于成为大家普遍接受的做法。

“做事需要坚持。

“只要这样做对学生、对教师是有益的,我们都会坚持,我们不放弃。

课堂的改变,让学生从学习方式到精神状态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课堂之外的活动和生活中,学校也尽力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自主成长。

近年来,学生高考成绩逐年提高,更可贵的是,他们的成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学校的运动会,被学生办成了奥运会。

每个班级代表一个国家出场,代表中国的班级化妆成唐僧师徒,代表西班牙的跳着斗牛舞,代表叙利亚的穿着军服、开着隆隆作响的“坦克”,满场此起彼伏的笑声、掌声、欢呼声……

为贫困生举行的募捐,被学生办成了义卖会。

天下着大雪,可学生们干得热气腾腾:

自己做的鸡翅、蛋糕、纸枪,从批发市场买来的文具、书、各类小玩意儿,甚至还有形状特异的松果,都被抢购一空,除去成本共赚得近2000元……

自主成长的学生,千奇百怪的新点子总是层出不穷。

“我们的教师在改变,学生在改变,这个过程艰难又漫长。

好在,学生的成长给了我们足够的信心。

”俞万祥说,“在改革的道路上,速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向着正确的方向,一直走。

(《人民教育》2014.8:

16~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