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Word格式.docx
《苏州园林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园林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虽历经变迁,与早期拙政园有较大变化和差异,但园林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堂、榭、亭、轩,基本上延续了明代的格局。
从咸丰年间《拙政园图》、同治年间《拙政园图》和光绪年间《八旗奉直会馆图》中可以看到山水之南的海棠春坞、听雨轩、玲戏馆、批杷园和小飞虹、小沧浪、听松风处、香洲、玉兰堂等庭院景观与现状诸景毫无二致。
因而拙政园中部风貌的形成,应在晚清咸丰至光绪年间。
拙政园的不同历史阶段,园林布局有着一定区别,特别是早期拙政园与今日现状并不完全一样。
正是这种差异,逐步形成了拙政园独具个性的特点,主要有:
(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田园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
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
”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
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
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
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
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
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
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
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
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
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
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
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团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
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
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
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批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
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
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这种园中园式的庭院空间的出现和变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与园林面积缩小有关。
光绪年间的拙政园,仅剩下了1.2公顷园地。
与苏州其他园林一样,占地较小,因而造园活动首要解决的课题是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能够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
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
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婉蜒曲折、藏露掩映;
空间的欲放先收、先抑后扬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
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
(4)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
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
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
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
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
”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
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
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
夏日之荷。
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
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
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
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
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
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
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
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
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
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
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阴路曲的柳,批把园、嘉实亭的批把,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拙政园的园林艺术,在中国造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代表了江南私家园林一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成就。
拙政园波形水廊
拙政园待霜亭
拙政园见山楼
拙政园枇杷园初雪
拙政园梧竹幽居亭
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
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元末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
”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
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狮子林”。
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遂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元代流传至今的狮子林假山,群峰起伏,气势雄浑,奇峰怪石,玲珑剔透。
假山群共有九条路线,21个洞口。
横向极尽迂回曲折,竖向力求回环起伏。
游人穿洞,左右盘旋,时而登峰巅,时而沉落谷底,仰观满目迭嶂,俯视四面坡差,或平缓,或险隘,给游人带来一种恍惚迷离的神秘趣味。
“对面石势阴,回头路忽通。
如穿九曲珠,旋绕势嵌空。
如逢八阵图,变化形无穷。
故路忘出入,新术迷西东。
同游偶分散,音闻人不逢。
变幻开地脉,神妙夺天工。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就是狮子林的真实写照。
据史载,1703年2月11日康熙皇帝南巡、狮子林赐额“狮林寺”后,乾隆皇帝六游狮子林,先后赐“镜智圆照”、“画禅寺”及现存“真趣”等匾额。
乾隆还下令在北京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内仿建了两座狮子林。
可风当年帝皇对狮子林情有独钟。
苏州园林甲江南,狮子林假山迷宫甲园林。
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前来寻踪、探幽、觅“真趣”,解开当年和尚造假山迷宫之谜。
狮子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留园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
园巾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时臣)所作。
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
园中聚太湖石十二峰,蔚为奇观。
咸宁年间,苏州诸园颇多毁损,而此园独存。
光绪初年为盛康所得,修葺拓建,易名留园。
现全园占地约50亩,大致可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
其间以曲廊相连。
迂回连绵,达700余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
中部是原来寒碧山庄的基址.中辟广池,西、北为山.东、南为建筑。
假山以土为主,叠以黄石,气势浑厚。
山上古木参天,显出一派山林森郁的气氛。
山曲之间水涧蜿蜒,仿佛池水之源。
池南涵碧山房、明瑟楼是故园的上体建筑,楼阁如前舱。
敞厅如中舱。
形如画舫。
楼阁东侧有绿荫轩,小巧雅致,临水挂落与栏杆之间,涌出一幅山水画卷。
涵碧山房西侧有爬山廊,随山势高下起伏,连接山顶闻木樨香轩。
山上遍植桂花,每至秋日,香气浮动,沁人心脾。
此处山高气爽,环顾四周,满同景色尽收眼底。
池中小蓬莱岛浮现十碧波之上。
池东濠濮亭、曲溪楼、西楼、清风池馆掩映于山水林木之间,进退起伏.错落有致。
池北山石兀立,涧壑隐现,可亭亢于山冈之上,有凌空欲飞之势。
东部重门叠户,庭院深深。
院落之间以漏窗、门洞、廊庑沟通穿插,互相对比映衬,成为苏州园林中院落空间最富变化的建筑群。
土厅五峰仙馆俗称楠木厅,厅内装修精美,陈设典雅。
其西,有鹤所、石林小院、揖峰轩、还我读书处等院落,竹石倚墙,芭蕉映窗,满目诗情画意。
林泉耆硕之馆为鸳鸯厅,中间以雕镂剔透的圆洞落地罩分隔,厅内陈设古雅。
厅北矗立着著名的留园三峰.冠云峰居中,瑞云峰、岫云峰屏立左右。
冠云峰高6.5米,玲珑剔透,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系江南园林巾最高大的一块湖石。
峰石之前为浣云沼,周围建有冠云楼、冠云亭、冠云台、伫云庵等.均为赏石之所。
西部以假山为主,土石相间,浑然天成。
山上枫树郁然成林,盛夏绿荫蔽口,深秋红霞似锦。
至乐亭、舒啸亭隐现于林木之中。
臀高望远,可借西郊名胜之景。
山左云墙如游龙起伏。
山前曲溪宛转,流水淙淙。
东麓有水阁“活泼泼地”.横卧于溪涧之卜,令人有水流不尽之感。
北部原有建筑早已废毁,现广植竹、李、桃、杏,“又一村”等处建有葡萄、紫藤架。
其余之地辟为盆景园,花木繁盛,犹存田园之趣。
留园以宜居宜游的山水布局,疏密有致的丰间刘比。
独具风采的石峰景观,成为江南园林艺术的杰出典范。
“冠云峰”,特点是瘦、漏、透、皱
楠木殿
环秀山庄
环秀山庄原为五代广陵王钱氏金谷园故址,清道光末年为汪氏耕荫义庄,亦称颐园。
园林面积不大,仅0.l公顷。
全园以山为主,以池为辅,充分体现了苏州园林叠山理水的精髓。
在小空间范围内,凝聚了中国传统山水诗,山水画的美学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结构的特点在于“境生于象外”,象为实,境为虚,实中有虚,虚从实来。
正如园林中的一亭一阁通过特定环境,可产生无限的空间,给人以丰富的感受一样,园林中的一山一水通过艺术处理,同样能凝集自然山水之精华,给人以广阔无穷气象万千之感。
环秀山庄的假山就是一成功的典范。
此山虽占地仅0.033公顷,高不足7米,但蕴含了群山奔注,伏而起,突而怒之气势,表现了岭之平迤,峰之峻峭,峦之圆浑,崖之突兀,涧之潜折,谷之深壑等山形胜景,为崇山峻岭名山大川之缩影。
园林布局南部为主厅,北面平台伸至池边,西边紧贴围墙布置边楼,中部及东北部均为主体山林,设问泉亭、补秋舫。
山上置一方亭,名半潭秋水一房山,山势一直绵延至东北边界围墙。
此园与其它小型的苏州园林的常规布局大致相同,但在各部分所占的比例及主题内容的侧重上则有所不同。
一是重点突出山体,其所占面积起过全园一半;
二是收缩水面,使水体环绕山形迂回曲折,似山崖下之半潭秋水,水依山而存在,并沿山洞、峡谷渗入山体的各个部分,一刚一柔,一阳一阴,缠绵相交互相依存。
全园空间一气呵成,仅在西北部,由边楼至问泉亭的曲廊凌水而过,将西北角分隔出一小空间,在西北角紧贴围墙设半壁山崖,作为对景,壁上刻“飞雪”两字,为飞雪泉遗址,内外水脉贯通,源远流长。
主体假山山体外观雄浑,不似一般园林中假山以单峰姿态为重,颇具名山之侠骨。
就单块叠石材料来讲也许无特别之处,但由于叠石出自名家之手,为乾隆年间叠山名家戈裕良所作,其石块按湖石纹理、色泽、体形巧妙拼接,悬崖用湖石钩带而出,似真山洞壑一般,外观浑然天成。
山势组合外合内分,外观凝重厚实,整体合一,以势取胜。
内部则蕴合洞穴、峡谷、天桥、蹬道、涧流、石室等,其间主要以两条幽谷,呈人字形会于山中,将山分为三部分,并引水而入。
沿峭壁散置步石。
涧水潜流其间,山幽谷深,水流淙淙,两面石壁直插云天,使人顿生寒意。
更有石梁架于谷上,似天桥凌空飞渡。
至深处,突现山洞洞口,洞内有石室,可供坐息,地下还有石洞通水面,上下天光,映入洞中。
出洞可沿蹬道拾级而上,山道险要,往往绝处逢生。
山径盘旋,忽上忽下,忽开忽合,忽明忽暗,忽聚忽散,忽断忽连,忽内忽外,路径长达六、七十米,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使人产生“山林深邃”的感觉。
后山以土为主,广植林木,山上空亭冀然,退于主山峰之后,使主体山峰更为突出、高大。
山上树林以黑松、青枫、女贞、紫蔽等为主,或亭亭如盖,或从石缝中横盘而出,石缝中攀缠着藤萝野葛,颇具山林野趣。
此园的特色如其园名所示,以山取胜,然在整体环:
境的处理上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环秀山庄”主厅北面平台过大,挤占了水面面积,使平台北边与山体之间只剩盈盈数尺水面,而大面积的平台与大体量的主厅均会对山势产生压抑感。
但它在叠山理水方面所取得的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精湛的技艺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正如刘敦枚先生所言:
“就艺术水平言,苏州湖石假山当推此为第一。
沧浪亭
沧浪亭,为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占地面积1.1公倾。
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4年)诗人苏舜钦遭贬谪流寓来苏,因感其原址高爽静僻,野水萦洄,遂以四万钱购得,始在水旁筑亭,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沦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名亭曰“沧浪亭”。
后园几经荒废。
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重修,改移沧浪亭于土阜之上,并建轩、廊等建筑,临池造石桥作为入口处,成为今日沧浪亭的布局基础。
沧浪亭古朴幽静,在苏州诸园中别具一格。
苏州园林大都以高墙四围,自成丘壑。
沧浪亭则外临清池,一泓清水绕园而过,河流自西向东,绕园而出,流经园的一半。
此种布局融园内外景于一体,借助“积水弥数十亩”的水面,扩大了空间,造成深远空灵的感觉。
沿水傍岸装点曲栏回廊,布置假山古树,临水山石嶙峋,其后山林隐现,苍蔚朦胧,仿佛后山余脉绵延远去,体现出该园苍凉郁深、古朴清旷的独特风格。
沧浪亭的内部,以一座土石结合的假山为主体,建筑环山随地形高低布置,绕以走廊,配以亭榭。
山体东西隆然而卧,用黄石抱土构筑,是土多石少的陆山,山上石径盘回,林木森郁,道旁箸竹被覆,景色自然,具有真山野林之趣。
山顶,有小亭一座,名“沧浪亭”,亭为四方形,结构古雅,与整个园林山野气氛极为协调。
亭旁大树数株,均为百年之物。
亭柱上镌刻对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是后人集欧阳修与苏舜钦的诗句所得。
隔水远望,亭檐飞出于复廊之脊之上,高逸遁远突兀,高逸遁世之意油然而生。
在假山与池水之间,隔着一条向内凹曲的复廊,北临水溪,南傍假山,曲折上下。
廊壁置漏窗多扇,透过漏窗花格,沟通了内山外水,也使一湾清流与假山远峰映照交融,特具苍古自然之美。
沧浪亭的漏窗式样颇多,无一雷同,分布在国内各条走廊上。
花纹图案变化多端,含蓄精巧,使国内园外似隔非隔,苍山碧水欲断还连,造成面面成景,处处有情。
沧浪亭的廊迤逦高下,把山林池沼、亭堂轩馆等联成一体,既是理想的观赏路线,又是连接各主要风景点的纽带和导游线。
复廊西,有一座四面厅,名面水轩。
长窗落地,傍水而筑,作为复廊衔接的转折和收头。
轩的北面,假山壁立,下临清池;
轩的甫面接近沧浪亭,古木映掩,是品若赏景的绝好地方。
复廊东面尽头,为一座三面临水的方亭,建于水边石台上,名观鱼处,原名濠上观,俗称钓鱼台,取“庄子与惠子观鱼于濠梁之上”之意。
水亭位于北部水面最空阔处,介乎于山崖水际之间,两侧景观对比强烈,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明道堂是园中最主要的建筑,面阔三间,为文人讲学之所,在假山古木掩映下,显示出庄严静穆的气氛。
见山楼位于园林最南端,建于假山洞屋之上。
上下两层,飞檐翘角,砖砌坐槛上嵌有梅形花墙洞,高旷清爽,结构精巧,为一座别致的楼台。
五百名贤词面宽五问,当中三间为堂。
东、西边间为侧室。
祠内壁上嵌有594方历代人物平雕石刻像,形成一处蔚为大观的肖像画廊,堪称姑苏一绝。
“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
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
品尝沦浪亭,四时景观皆有佳致:
春坐翠玲珑赏竹;
夏卧藕花小榭观荷;
秋居清香馆闻桂;
冬至闻妙香室探梅。
更有假山、花墙、碑石三胜,为古园凭添了无限的魅力。
怡园
怡园原为清代名士顾文彬的私人花园,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前后,园东部本为明代尚书吴宽住宅旧址,西部为顾氏扩建。
东西部间以一道复廊巧妙分隔,它仿照沧浪亭临水复廊手法,廊壁漏窗精巧美观,图案各有不同,从漏窗中看东西两部园景,显得幽深曲折,步移景换。
在苏州园林中怡园建造最晚,然而它博采众长,自成一格。
清代文学家俞樾作《怡园记》称,顾氏建园为了"
颐性养寿"
,故名"
怡园"
。
进怡园大门,就是东部,以庭院建筑为主,循廊西行便是玉延亭、四时潇洒亭,亭周翠竹玉立,清秀可爱。
园内坡仙琴馆与拜石轩,互为对景,异峰怪石巧置,松竹梅四季长青。
坡仙琴馆传为顾氏曾藏苏东坡古琴于此。
拜石轩庭内奇石古松,取"
米颠拜石"
之意。
西部是怡园的主要风景区,以山水布局为主。
荷花池与网师园相仿佛,环池点缀峰石,花木茂盛,景色秀美。
池北假山不高,全用玲珑的湖石叠成,假山洞壑取狮子林之趣,结构灵巧,曲折盘绕。
池南那座飞檐翘角的四面厅为怡园的主建筑,称为鸳鸯厅,北部称藕香轩,南部称锄月轩(亦称梅花厅)。
藕香轩前有平台,以供夏季赏荷。
临水北眺,山林葱笼,山颠有六角小亭,名"
小沧浪"
螺髻亭巧立假山洞上,为园中最高处。
山下有慈云洞和绛霞洞。
轩西有"
画舫斋"
旱船,取法于拙政园的"
香洲"
怡园小巧精致,又以湖石多、花木多、书法石刻多而著称。
园内立峰、横峰、花坛驳岸均系湖石佳品。
廊壁嵌满米芾、唐寅、董其昌等名人书法刻石。
有"
怡园法帖"
之称。
网师园
网师园,地处苏州古城东南隅阔家头巷,被誉为苏州园林之“小园极则”,堪称中国园林以少胜多的典范。
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网师园的造园历史可追溯至八百年前。
南宋淳熙初年,吏部侍郎史正志于此建万卷堂,名其花圃为渔隐,植牡丹五百株。
清乾隆年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在万卷堂故址,营造别业,为奉母养亲之所,始名网师园,内有十二景。
乾隆末,园为瞿远春购得,增建亭宇,叠石种树,由于瞿远春的巧为运思,使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
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
”至今网师园尚总体保持着瞿氏当年造园的结构与风格。
同治年间,园归李鸿裔,因与宋代名园沧浪亭相近,李氏自称“苏邻”,更园名为“苏邻小筑”。
1917年,张作霖购此园,改名为“逸园”。
1940年,园为文物鉴赏家何亚农买下,并对此进行全面整修,悉从旧规,并复网师旧名。
1950年何氏后人将园献给人民政府。
1958年,网师园再经整修后对游人开放。
网师园是古代苏州世家宅园相连布局的典型,东宅西园,有序结合。
即以池水为中心,由东部住宅区、南部宴乐区、中部环池区、西部内园殿春簃和北部书房区等五部分组成。
全园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
园中部山水景物区,突出以水为中心的主题。
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桥,低矮贴水,东南引静桥微微拱露。
环池一周叠筑黄石假山高下参差,曲折多变,使池面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
园内建筑以造型秀丽,精致小巧见长,尤其是池周的亭阁,有小、低、透的特点,内部家具装饰也精美多致。
网师园意谓“渔父钓叟之园”,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
全园面积仅8亩多,做到了感觉宽绰而不显局促,主题突出,布局紧凑,小巧玲珑,清秀典雅,成功地运用比例陪称关系和对比手法,获得较好的艺术效果,是苏州中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网师园引静桥
艺圃
艺圃,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名园。
最初为明代学宪袁祖庚所建,初名“醉颖堂”,后归文征明的曾孙、明末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相当于副宰相)文震孟,改名“药圃”。
明亡后,在清初为明崇祯进士姜埰(号敬亭)所有,改称“敬亭山房”,后其子姜实节更名“艺圃”。
地处金、阊二门间的文衙弄。
园景开朗,风格质朴,较多地保存了建园初期的格局。
有其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全园有地仅为五亩,以约占五分之一的池水为中心。
水面集中,其东南及西南两角,各有水湾伸出,并于水口之上各架形制不同的石板桥一座,故而水面显得开阔流动,绝无拥塞局促之感。
池水之北多建筑,博雅堂为园中主要厅堂,其南端有小院,设湖石花台,院南临池处,建有水榭五间,两侧厢房则与池水东、西两面的厢房相连。
池水之南为假山,以土堆成,临处之处,则以湖石叠成绝壁、危径,既多变化又较自然。
于池北远望此处,山石嶙刚,树木葱郁,给人以奇秀之美、山林之趣,成为园中的主要对景。
此种以池水、石径、绝壁相结合的手法,为明清苏州一代造园家所常用,取法自然而又力求超越自然。
池水之东有乳鱼亭,系明代遗物,外有小径与各处相通。
池水之西,有芹庐小院,以圆洞门与其它景区相隔而又相连。
步入院门,即可见院中有小池,似与大池相通。
这在苏州园林中还属于孤例。
院中散置湖石花木,为园内最为避静之处。
艺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