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A版第十册教案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20731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22 大小:10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A版第十册教案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语文A版第十册教案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语文A版第十册教案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语文A版第十册教案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语文A版第十册教案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A版第十册教案1Word格式.docx

《语文A版第十册教案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A版第十册教案1Word格式.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A版第十册教案1Word格式.docx

4、指名反馈。

5、齐读第一节,想象画面。

6、指名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画面,然后再读一读。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7、师导:

通过诗人的描述,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碟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8、出示:

(  )的小路   (  )的小草

    (  )的小白菊  (  )的凤蝶儿

9、师导:

同学扪,雨后的景色是多么的美丽而清新!

在天晴了的时候,我们真该到小径中去走一走。

因为——(学生读描写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的句子)

10、在读了诗人描写天晴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的句子后,你们发现了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拟人)

11、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12、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节。

二、拓展思维,丰富画面。

1、同学们,天晴了,除了可以看到润湿的销路、炫耀着新绿的小草、绽放的小白菊、自在闲游的凤蝶儿,还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

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第三节。

2、指名反馈:

诗歌描绘的天晴了所看到的景象有哪些?

3、小结: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乌云散了,一切显得那样的明朗:

溪中波光荡漾,林中树影婆娑,天空云儿闲游……多美呀!

我们一起把这三行诗句读一读。

4、拓展思维:

你留心观察过雨后天晴时的景象吗?

把你看到的、听到的说一说。

5、小结:

雨后的景色多美呀!

所以作者不断地倡议我们在天晴的时候出去走走,我们一起来读第二节。

三、品味诗句、练习背诵。

1、自由诵读课文。

2、指名读一读。

集体评议。

3、集体读一读。

4、熟读成诵。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我们只是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和戴望舒一样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留心观察,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做课后练习,完成一课一练。

板书设计           泥路:

温柔

               小草:

新绿

             走走

               小白菊:

绽透

               凤蝶儿:

闲游

  1在天晴了的时候新阳

                 溪水

             看看  暗绿

                 云

2、三月的原野

品味文中描写原野景色的句子,体会春天到来时人们的欣喜之情。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你喜欢春天吗?

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去寻找春天的踪迹,共同领略著名女作家萧红笔下的春天的原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朗读的情况。

3.默读课文,读后汇报:

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还有哪些问题。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交流学习结果,读准下列生字并组词:

    胀、欣、籽、鸦、棉、粪、觅、巷、咩、坎

    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

3.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请找出来,可以查阅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也可以仔细读读相关语句琢磨琢磨,还可以和同学、老师讨论交流。

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朗读课文,校正读音。

四、作业:

带着自己的理解熟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春,预示着生机,预示着活力。

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三月的原野,来感受北国的春天。

(板书课题)

二、理解感悟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北国的春天到来了。

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初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说一说。

三、交流阅读体验

(1)从小草的描写感受到春来了[课件出示语句]“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妈妈惊喜地说:

‘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到了什么。

抓住“透出”“转折”“欣幸”等词语感受小草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

从孩子和母亲对话里读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

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尤其是孩子的那份惊喜,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

从对小草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严冬悄然退去,春意已近。

我们仿佛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

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都带来了希望。

文中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感受?

(2)“抢根菜的白色的……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

   理解“天气一天暖似一天……”这句话,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生交流。

从河冰发了、苦闷而又奔放的流,乌鸦觅食,飞舞的杨花等,我们看到了生命,看到了希望,也仿佛看到了从大地下涌出的勃勃生机,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

   作者对初春田野上的景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才把景物写得如此生动、具体。

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呢?

   你看,有动态的:

羊羔的叫声,河冰在流,乌鸦、杨花在飞;

有静态的:

小草、蒲公英;

有颜色:

绿色的小草,白色的抢根菜籽儿,变黄的榆树;

还有石子打船的声音。

   真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3)指导鉴赏、背诵课文。

四、激发观察兴趣,寻找身边的春天

1.师: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春天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你睁开发现的眼睛,带着一颗细腻的心去观察,去体会,那么在校园,在公园,在山林,在路边,甚至在自家的周围……你都会发现春天的踪迹:

一阵春风、一场春雨、一棵小草、一个嫩芽、一朵小花、一个风筝、一只蝴蝶、一条小虫,等等。

从这些,你都会感受到阳气升了,春天来了,以及春天里人们所特有的勃勃生气。

2.作业:

寻找春天,注意事物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全班交流,练习口语表达

读了《三月的原野》这篇文章,不禁会使人赞叹:

好一派生机呀!

在寻找了春天之后,或许你从心底里萌发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或许你这才真正理解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或许你还想了很远很远……来,展开你的想象,发出你的感慨,说出你对春天的认识吧。

2.学生说自己寻找到的春天,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提出疑问或建议。

二、尝试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推荐拓展阅读:

朱自清的散文《春》。

课后搜集、阅读与春天有关的文章、诗歌、谚语等,并进行交流。

把自己的感受记在本子上,也可以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草

             惊喜   蒲公英

                  河冰化了

     2三月的原野

                  可热了  强烈

             呼唤   杨花装满了

                  心坎

3、古诗二首

   1、正确读写生字,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让学生了解《清明》和《惠崇春江晓景》两首诗诗句的意思,能够描述两首诗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心情,并熟读成诵。

   3、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清明》和《惠崇春江晓景》两首诗诗句的意思,能够描述两首诗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心情,并熟读成诵。

    2课时

             第一课时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大家喜欢读古诗吗?

(学生汇报)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两首古诗。

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杜牧和苏轼,揭示题目。

  我们先来学习古诗《清明》。

(师板书课题)说一说有关清明这个节气、节日。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

自由读诗,要求读准。

    ①指名读诗。

    ②范读(出示课件)。

    ③分组读诗。

    ④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

雨纷纷、欲断魂。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

(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

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

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5)师生交流。

  (6)指导朗读:

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

(生试讲,师概括:

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

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

   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

在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朝的()所写的《》。

全诗通过描写的景色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5、学生小结学法:

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1、有感情地背诵《清明》,默写《清明》。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清明》所描写的场景。

板书设计

              清明

             [唐]杜牧

        解题目  清明时节雨纷纷,  景:

雨纷纷

        知作者  路上行人欲断魂。

  人:

欲断魂

        释词句  借问酒家何处有,  情:

怅然若失

        懂诗意  牧童遥指杏花村。

        品诗味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二、复习学法

三、自主学习,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低想象难度。

      蒌蒿:

长在河滩的一种野草。

      芦芽:

芦苇的嫩芽。

      河豚:

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

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

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

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洄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惠崇春江晓景》。

2、完成课后练习,做一课一练。

             惠崇春江晓景

           桃花开放

           鸭子戏水  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蒌蒿满地

           芦苇发芽

选读一昆明的雨

   1.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2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各抒己见)

   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

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板书)

   3.请学生读读课题。

通过文题你明白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

(学生讨论)

   7.教师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雨的怀念,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三、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

    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兴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

教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内容

    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

    文章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

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

    1.指名读文章。

    2.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3.你能通过读把它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

  四、反复诵读,体会升华

    昆明的雨是那样令人神往,似乎就是一个画中的故事,是一段让人怀念的时光。

让我们尽情地赞美昆明的雨吧!

  五、作业

    1、抄写课中划记的词语。

    2、做一课一练。

语文乐园一

   1、熟读词语超市中出现的词语,懂得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地加以运用。

   2、体会金钥匙中的写作方法,练习把对景物的感受和想象写出来。

   3、通过阅读欣赏短文,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技能。

   4、学写写景为主的习作。

   1、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体会“金钥匙”中句子表达的效果,习作时写出景物的特点。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学生自由读一读“词语超市”里的词语。

   2、教师出示词语,指名读一读,教师适当正音。

注意“胀”即是卷舌音,又是后鼻音;

“寻”不能读成“xuá

n”。

   3、全班一起读一读。

   4、教师开火车检查读。

   5、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词语,说说识记的方法或书写的注意事项。

   6、学生书写词语,教师根据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再强调。

  二、金钥匙

   1、教师出示下列句子,学生读一读。

     “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闲。

   2、教师指名反馈:

这句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教师:

作者为什么能够把天晴后的云描述得这样形象生动呢?

(仔细观察)

   4、教师小结:

是呀,细心观察,用心创作,就能写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东西来。

请同学们读一读本组课文,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

   5、集体反馈:

这些语句为什么能够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6、教师小结:

同学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你不仅能看到事物的特点,还能发现事物微妙的变化。

有了对事物直观、具体的认识,我们就能把它们描述得更加具体、更加生动。

  三、语文故事

   1、集体背诵古诗《清明》。

   2、教师导:

杜牧的《清明》诗写得轻巧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广为传诵,便有了《趣改清明诗》的故事。

请同学们读一读。

   3、指名反馈:

人们把古诗《清明》改成什么样子呢?

   4、指导学生读好修改后的诗。

   5、引导学生观察修改后的诗和原诗的区别。

   6、教师:

那么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和意境相同吗?

我们一起来理解改后的诗的意思和意境。

   7、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理解。

   8、集体反馈。

   9、教师小结:

文中改后的诗意虽然没有大的变化,但流露出来的意境以及作者的心境就有所不同了。

老师再给同学们推荐几则后人修改的《清明》。

     有人巧妙断句将其改为一首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有人另作断句,便改成了一篇优美、隽永的散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

“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一剧作者曾略添数字,并变换一下形式,将《清明》诗改成了一出精巧古雅的戏曲小品:

     时间:

清明时节布景:

雨纷纷地点:

路上

     (幕启)行人欲断魂:

借,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

杏花村!

   10、教师小结: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像这样有趣的改变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找一找这样的趣事。

  四、自主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

   1、师导:

同学们,本组课文把我们带入了色彩缤纷的春天。

今天我们要阅读的短文是《记金华的双龙洞》,写的也是春天游双龙洞的见闻。

它是一篇游记,和我们学过的写景文章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2、教师出示导读提纲,学生自读短文。

    

(1)找出描写春天的语句,读一读。

    

(2)思考:

渴望问世按什么顺序介绍双龙洞的?

    (3)小组内讨论:

作者介绍了双龙洞的哪些?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集体反馈,整体感知。

    

(1)指名画出描写春光的句子。

    

(2)教师: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四月浓浓的春意?

    (3)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4)教师:

这些春天的景色是作者在路上看到的。

到了金华的双龙洞,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入山——洞口i——外洞——乘船进内洞——内洞

   4、小组深究,深入感悟。

    

(1)以小组为单位,再读短文,完成表格。

    

(2)集体反馈。

    (3)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5、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6、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

同学们,春天的景色优美,我们不仅要细心观察,还应该及时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

就像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就按照自己游览的顺序,及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了下来。

   7、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超市中要求抄写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做一课一练。

             第三、四课时

  一、审题,了解要求

   1、指名读题目,其他人思考这次作文的内容和要求。

   2、指名反馈,教师归纳小结。

    

(1)写作内容:

写下你在某个地方见到的春景,或者第一次去某个地方的所见所闻,或者在某个景点的所见所闻。

    

(2)表达要求:

题目自拟,突出景物特点,有意思的地方细致写,有一定的顺序,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

  二、说一说,拓展思维

   1、教师:

春天到了,你们都游览过哪些景点?

简要地说一说自己的所见所闻。

   2、指名说说。

   3、引导学生回顾:

我们来给刚才所出现的景物进行分类,你们准备怎么分?

   4、集体反馈。

   5、根据题目的要求,我们不一定都要写景,还可以写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你们在游览过程中发生过哪些有趣或难忘的诗吗?

   6、学生交流,拓展素材。

  三、指导写作

   1、表达有序,观察细致。

   2、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注意过渡语句的衔接。

   3、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学生练习写作,教师个别辅导

  五、赏析、修改习作

  六、布置作业

4刷子李

 

1、认识生字。

读读记记“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露馅儿、发怔、发傻、半信半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和风度。

3、练习复述课文。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1、教师了解冯骥才和《俗世奇人》,搜集相关资料,提供同类文章《泥人张》《快手刘》等。

2、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同时阅读人物描写出色的文章,积累优美词句及写作方法。

2课时

 

4.刷子李(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刷子李的高超技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初步感受刷子李的高超技艺。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搜集冯骥才以及《俗世奇人》的资料。

1、谈话:

今天,我们将结识一位手艺人,他就是——《刷子李》。

[板书课题]

2、解题:

怎么叫刷子李呢?

(姓李,专干粉刷这一行)

3、简单介绍作者冯骥才及本文出处。

本文选自《俗世奇人》,其中所述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年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

天津卫,天津的旧称,“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

冯骥才偏爱写“俗世奇人”,自有他的道理:

“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

”如刷子李、泥人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