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第五版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及重点整理精打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20534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第五版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及重点整理精打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人教第五版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及重点整理精打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人教第五版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及重点整理精打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人教第五版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及重点整理精打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人教第五版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及重点整理精打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第五版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及重点整理精打版Word下载.docx

《人教第五版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及重点整理精打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第五版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及重点整理精打版Word下载.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第五版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及重点整理精打版Word下载.docx

退行性变:

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现象,常见于衰老和病变的细胞

棒状小体:

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1个或数个,长约1~6μm,称为棒状小体,出现数个棒状小体,呈束状排列(柴束状)的白细胞称为faggot细胞;

主要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少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无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外周血液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象称为核左移;

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以及应用细胞因子等,常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形成、退行性变等毒性变化

再生性核左移:

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抵抗力强等

退行性核左移:

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称为退行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外周血液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

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内因子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感染、尿毒症、MDS等

异型淋巴细胞:

在病毒、原虫感染,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疾病、应激状态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表现为胞体增大、胞质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或反应性淋巴细胞

血型:

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

广义的血型是血液各种成分抗原的遗传性状

血型系统:

指由单个基因座或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一组抗原;

根据血液各种抗原成分不同,可分为红细胞血型系统、白细胞抗原系统、血小板血型系统

血型物质:

以可溶性抗原的形式存在于某些分泌型基因个体的体液或分泌液中的ABH抗原称为血型物质;

人体中普遍存在,以唾液中含量最丰富

ABO血型系统亚型:

指虽属同一血型抗原,但抗原结构、性能或抗原表位数有一定差异的血型

ABO血型鉴定:

主要是利用抗原抗体之间的反应来完成,包括正定型与反定型;

前者是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的未知抗原,后者是利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血清中的未知抗体;

ABO血型鉴定常用方法有盐水介质法和微柱凝胶血型卡法等

交叉配血:

是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中是否含有不相配的抗原和抗体成分的试验,试验包括主侧和次侧配血;

把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的反应管称为“主侧”;

把受血者红细胞和供血者血清的反应管称为“次侧”,两者合称交叉配血;

两管既没有凝集也没有溶血,方可输血

第三章

电阻抗法(库尔特原理):

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是非导电的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或类似颗粒)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

红细胞体积平均分布宽度(RDW):

是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均的客观指标;

其增大提示存在红细胞大小不均的混合细胞群

第四、五章

尿三杯检查:

患者一次连续排尿,分别采集前段、中段、末段的尿液,分装于3个尿杯中,第1、3杯10ml,第2杯盛其余大部分尿液,多用于泌尿系统出血部位的定位和尿道炎的诊断

尿量:

指24h内排出体外的尿液总量,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肾脏生成尿液的能力和肾脏稀释与浓缩功能

肉眼血尿:

指1L尿液内含有1ml以上血液,且尿液外观呈红色或洗肉水样

镜下血尿:

指尿液外观未见红色,离心尿液镜下红细胞>

3个/HP

乳糜尿:

指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或深部淋巴管阻塞致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液,尿液呈乳白色浑浊

肉眼脓尿:

尿液中含大量白细胞,呈乳白色,甚至出现块状

镜下脓尿:

尿液白细胞大于5个/HP

脓细胞:

脓细胞是在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性或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其外形多变,不规则,胞质内充满颗粒,胞核模糊不清,常聚集成团,边界不清

闪光细胞:

低渗尿液中,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运动,在油镜下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由于光的折射),运动似星状闪光

尿比重:

指尿液在4℃时与同体积纯水重量之比,是尿液中所含溶质浓度的指标,可粗略反映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

蛋白尿:

指尿液中的蛋白质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

糖尿:

当血糖浓度超过8.88mmol/L(1.6g/L)时,尿液中开始出现葡萄糖,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

酮体:

乙酰乙酸(占20%)、β-羟基丁酸(占78%)和丙酮(占2%)的总称,酮体是机体脂肪氧化代谢产生的中间产物,血浆酮体浓度一旦超过肾阈值,就会产生酮尿

血红蛋白血症:

健康人血浆中大约有50mg/L游离血红蛋白(Hb),但尿液中无游离Hb,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大量Hb释放入血液形成血红蛋白血症

血红蛋白尿:

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若Hb量超过结合珠蛋白结合能力时,血浆游离Hb可经肾小球滤出,当超过1.00~1.35g/L时,Hb可随尿液排出,即血红蛋白尿

1小时尿液有形成分排泄率:

即1小时尿液有形成分计数,是计数3小时内尿液细胞、管型的数量,再换算为1小时的排出量

影形红细胞:

红细胞胀大,血红蛋白溢出,仅留下细胞膜,成为大小不等的空环形或面包圈样,称为影形红细胞

管型:

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凝聚体

尿液干化学法检测原理:

尿液的化学成分使多联试带上的试剂膜块发生颜色变化,颜色深浅与尿液中化学成分的浓度成正比。

当试带进入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比色槽时,各试剂模块依次受到仪器光源照射并产生不同的反射光,仪器接受不同强度的光信号后,将其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经微电脑处理,计算出各检测参数的反射率,与标准曲线比较校正,最后以定性或半定量方式自动输出结果。

公式:

R(%)=(Tm*Cs)/(Ts*Cm)

粪便隐血试验:

上消化道出血量小于5ml,粪便中无可见的血液,且红细胞被破坏,显微镜检查也未见到红细胞。

需用化学法、免疫法等才能证实的出血,称为隐血,检查粪便隐血的试验称为粪便隐血试验(FOBT)

第八章

修复:

当局部细胞损伤或死亡后,由临近正常组织的生发层细胞分裂、增生,使损伤的组织细胞更新或再生

再生:

组织和细胞损伤后,由周围健康的细胞进行增生,以实现修复的过程;

分为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

化生:

是一种分化成熟的上皮在理化因素或慢性炎症作用下转化成另一种分化成熟上皮的过程

核异质:

即反应性核变化,指上皮细胞的核异常,主要表现为核大小、形态和染色质分布异常,颗粒增粗,核边界不整齐,核膜增厚、不规则,偶见大核仁等,但胞质分化正常;

多发生于炎症过程,可见于癌组织周围

大圆点细胞:

表层鳞状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内含深褐色小颗粒,常位于核周,偶见大的、圆形的、淡褐色包涵体,称为大圆点细胞

船形细胞:

有的中层鳞状上皮细胞与表层细胞大小类似或更小,呈船形,说明糖原沉积在细胞质,巴士染色呈黄色,细胞核被挤至细胞边缘,常见于妊娠和绝经早期

黏膜白斑:

常发生于子宫颈,多为黏膜表层异常角化,为癌前病变,偶见于角化型浸润性癌,巴氏染色后,脱落的表层角化鳞状上皮细胞呈淡黄色、无核,细胞质偶见棕色颗粒

 

第一章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1.血液标本类型:

(1)全血:

血细胞和血浆组成,用于血细胞计数、分类和形态学检查

静脉全血:

应用最广泛,常用肘前静脉、腕静脉,婴幼儿和新生儿采用颈静脉、股静脉

动脉全血:

用于血气分析,常用股动脉、桡动脉、肱动脉

末梢全血:

用于微量血液检验,常用耳垂、中指或无名指尖内侧,小儿常用拇指、足端

(2)血浆:

全血除去血细胞的部分,用于血浆化学成分的测定和血栓与止血的检查

(3)血清:

血液离体凝固后分离出来的液体部分,用于临床化学和临床免疫学检查;

与血浆比较,缺少纤维蛋白原

(4)血细胞:

如浓集的粒细胞、淋巴细胞、分离的单个核细胞,用于特殊的检验项目

2.血液标本采集方法:

(1)皮肤采血法:

用于微量检验,血液标本是微动脉血、微静脉血和毛细血管血的混合;

分为毛细血管采血法(具体方法)和激光采血法

A.部位:

耳垂或手指末梢,主要是中指或无名指尖内侧,半岁以下拇指或足部,特殊人员视情况而定

B.所用器材:

采血针、吸管

C.简要步骤:

1)按摩采血部位;

2)消毒采血部位;

3)穿刺采血:

针刺深度2-3mm、拭去第一滴血因其混入组织液;

4)采血后处理:

用无菌干棉签止血;

(2)静脉采血法:

临床广泛应用,常用于血沉、免疫、生化等检测项目,分为普通采血法(具体方法)和负压采血法(最符合检测前质量控制要求和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广泛使用)

主要是肘静脉;

其他:

手背部手腕部等部位采血,幼儿可采用颈外静脉采血

一次性注射器,检验用真空定量采血装置

1)器材准备:

准备试管、注射器及消毒双手;

2)选择静脉;

3)采血方法:

检查注射器、扎压脉带、选择进针部位、消毒皮肤、穿刺皮肤、抽血、止血、放血

负压采血法:

即真空采血法,具有计量准确、传送方便、封闭无尘、标识醒目、刻度清晰、容易保存、一次进针多管采血等优点

紫色采血管:

临床用途:

血液血常规试验;

所制备添加剂:

抗凝剂—K2EDTA或K3EDTA;

标本类型:

全血(1ml—2ml);

制备标本步骤:

采血后立即颠倒混匀8次;

(3)动脉采血法

3.常用血液标本抗凝剂及用途:

概念:

抗凝剂:

(1)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

A.抗凝原理:

与钙离子生成可溶性的鳌合物

B.使用方法:

EDTA-K2和血液

C.优点:

对红细胞和白细胞形态影响小;

缺点:

影响血小板的聚集

D.适用范围:

全血细胞分析和血细胞比容测定,但不适用于出凝血实验和血小板功能

(2)草酸盐

与血液中钙离子形成草酸钙沉淀

草酸钠和血液

溶解性好,价廉;

①对凝血因子保护功能差,影响凝血因子;

②形成草酸钙沉淀物,影响自动凝血仪器的使用

用于凝血象检查,现已逐步被淘汰

(3)肝素

加强抗凝血酶Ⅲ灭活丝氨酸蛋白酶,阻止凝血酶形成

肝素钠与血液

抗凝能力强、不影响血细胞体积、不易溶血、能耐高温;

引起白细胞聚集,使白细胞计数降低,不利于制备血涂片,价格昂贵

绝大多数检查可用,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的理想抗凝剂;

肝素抗凝血不适全血液学一般检查

(4)枸橼酸钠

配成109mmol/L的浓度和血液

对凝血因子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血液中溶解度低,抗凝作用较弱

止血学检验、血沉、输血保养液(毒性小)

4.血液标本采集处理:

血液标本:

需分离后保存,全血保存易溶血;

保存不能及时检验,4℃;

保存一个月,-20℃;

保存3个月以上,-70℃

(1)保存:

血液学检验标本,室温2d;

分离以后的血浆20-30℃室温中储存<

4h;

4℃冰箱可储存1d,-80℃冰箱可储存30d;

生化检验和免疫学检验的标本4℃冰箱可储存1周

(2)处理原则:

血液标本在不抗凝情况30-60min凝固后析出血清;

血凝测定,应充分抗凝后尽早离心分离血浆,在2h内完成测定或4℃冰箱中保存;

血液形态学检验的抗凝标本应放置在室温中,不宜冷冻,1-4h内无影响,但应及时制作血涂片

(3)血液标本采集及检测结果的影响补

5.血涂片的制备和细胞染色:

(1)血涂片制备:

1)载玻片要求:

清洁、中性、无油腻;

新载玻片用铬酸清洗液或10%盐酸浸泡24h;

已用过的可用适量肥皂水或合成洗涤剂的水中煮沸20min

2)血涂片制备种类:

①手工推:

薄血膜法(具体方法)、厚血膜涂片法(检查疟原虫、微丝蚴)

②仪器自动涂片法

薄血膜法:

左手持载玻片,右手持推片从血清前方后移接触血清,使血清沿推片周围展开,然后是推片与载玻片成30。

-45。

匀速、平稳地向前移动制成血涂片。

3)用途: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网织红细胞检查、异常细胞检验、寄生虫检验等

4)质量评价:

一张合格的血涂片应该是厚薄适宜,血膜头、体、尾分明,分布均匀,两侧留有一定的空隙,边缘整齐

注意:

血滴大、粘稠度高,速度快、角度大——血膜厚;

反之,则血膜厚

(2)血涂片染色:

1)概念:

瑞氏染色:

利用不同种类的细胞或同一细胞的不同成分对瑞氏染色液中酸性及碱性染料的结合能力不同的特点,用瑞氏染色液将不同种类的细胞或同一细胞的不同成分染成不同的颜色,以便进行显微镜检查的染色方法称为瑞氏染色

2)瑞氏染色法:

A.Wright染色血细胞着色原理:

(1)碱性物质:

与伊红结合染成红色,如血红蛋白及嗜酸性颗粒等;

(2)酸性物质:

与亚甲蓝结合染成蓝紫色,如淋巴细胞胞质及嗜碱性颗粒;

(3)中性颗粒:

呈等电状态,与伊红、亚甲蓝均结合,染成淡紫红色,为中性物质;

(4)细胞核:

由DNA和碱性强的组蛋白组成;

少量DNA为酸性物质,与亚甲蓝作用染成蓝色,组蛋白为碱性物质,与伊红作用染成红色,由于蓝色极弱,细胞核被染成紫红色。

(5)红细胞:

①原始RBC和早幼RBC胞质含有较多的酸性物质,与亚甲蓝作用,染成较厚蓝色

②晚幼红细胞和Ret含有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既能与亚甲蓝作用又能与伊红作用,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

③成熟红细胞无核,因此酸性物质完全消失,与伊红结合,染成橙红色

PH影响:

pH<pI(等电点),则蛋白质带正电,结合酸性染料;

反之则结合碱性染料

染色时常用缓冲液(pH6.4~6.8)来调节染色时的pH值,以达到满意的染色效果

使用清洁、中性的玻片,且使用优质的甲醇配制溶液

B.试剂:

Wright染液(伊红、亚甲蓝+甲醇);

磷酸盐缓冲液(PBS:

pH6.4~6.8)

甲醇作用:

①溶解伊红和亚甲蓝;

②具有很强的脱水作用,可以固定红细胞形态,提高对染料的吸附作用,增强染色效果

C.染色方法:

①用蜡笔在血膜两头划线,平放于染色架上;

②加瑞氏染液覆盖血膜,固定1min;

③滴加等量或稍多的缓冲液,混匀,染色5-10分钟;

④用清水冲洗,待干后镜检

D.结果判断:

①血膜外观为淡紫红色;

②低倍镜下细胞分布均匀;

③红细胞呈粉红色、无染料沉渣,血细胞无人为形态如空泡;

④白细胞显示各类细胞特有色彩,核染成紫红色。

染色质与副染色质清晰,粗细松紧可辨

E.方法评价:

Wright染色法:

最常用的方法,对胞质成分及中性颗粒等染色较好

Giemsa染色法:

加强了天青的作用,对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较好,结构更清晰

Wright-Giemsa染色法:

广泛使用的方法,结合了前两者的优点,对胞质、胞核和胞质内颗粒着色均较好

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

血液=血细胞+血浆

血细胞组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浆=水分+固体成分(蛋白、无机盐、激素、维生素、代谢产物)

血液占体重的7%-9%,一般:

60-80ml/kg体重,其血量约5L

PH7.35-7.45,比密1.050-1.060,相对粘度4~5,血浆渗透压为290~310mOsm/kgH2O

正常红细胞寿命为120d,白细胞寿命为9-13d,血小板寿命为8-9d

红细胞生长周期:

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72h(原幼→早幼红→中幼红→晚幼红)→1-2d(网织红细胞→红细胞)→120d衰亡

技术误差:

由于操作不规范和技术不熟练所造成的误差称为技术误差,如采血部位不当等

仪器误差:

由于仪器不精确所造成的误差,如不符合规格的血细胞计数板、微量吸管等

计数域误差:

由于血细胞每次在计数室内的分布不完全相同所造成的误差,也称分布误差,如使用同一稀释血液多次充液(充计数室)计数,其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第一节红细胞检查

一.红细胞计数(RBC)

1.概念:

红细胞计数:

2.原理(显微镜计数法):

用等渗稀释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200倍)后,滴入血细胞计数盘,于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红细胞数,经过换算即可求得每升体积血液中红细胞数

(1)红细胞稀释液:

Hayem液、枸橼酸钠液甲醛盐水溶液、生理盐水、1%甲醛生理盐水

要求:

等渗、防粘连、防腐

Hayem稀释液:

优点—a.氯化钠:

调节渗透浓度;

b.硫酸钠:

调节渗透浓度,防止红细胞聚集;

c.氯化高汞:

防腐剂,有毒

缺点:

如遇高球蛋白血症或自身凝集素增高患者,红细胞易凝集或形成串钱状,影响计数

(2)方法及计算:

1)操作:

高倍镜计数中间大方格的四角和中央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

2)计算:

红细胞数/L=(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100×

1012/L

3.参考区间:

①成年:

男性(4.0~5.5)×

1012/L,女性(3.5~5.0)×

1012/L;

②新生儿(6.0~7.0)×

1012/L报告方式:

X.XX*1012/L

医学决定水平:

高于6.8×

1012/L,应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低于3.5×

1012/L可诊断贫血;

低于1.5×

1012/L应考虑输血

4.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1)增多:

①见于机体缺氧如新生儿、高原居民、剧烈运动和体力劳动等;

②雄激素增高,如年龄和性别的差异;

③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如情绪波动(兴奋、恐惧等);

④长期重度吸烟;

⑤静脉压迫时间>

2分钟;

⑥采血部位:

毛细血管血比静脉血测定结果高;

⑦日内差异,如一天中上午7时红细胞数量最高;

⑧药物影响,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

2)减少:

主要见于生理性贫血:

①生长发育过快,导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如6个月~2岁的婴幼儿;

②造血功能减退,如老年人;

③血容量增加,如妊娠中、后期血浆量增多,红细胞被稀释而减低;

④长期饮酒

(2)病理性变化:

①相对性增多:

血容量减少使红细胞相对增多,如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

②绝对性增多:

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增多,继发性增多见于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某些肿瘤等;

原发性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主要见于病理性贫血,此外,药物也可引起贫血,如阿司匹林、雌激素、头孢类等

1)红细胞生成减少:

①骨髓功能衰竭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等;

②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如肾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铁缺乏)、铁粒幼细胞贫血(铁利用障碍)、巨幼细胞贫血(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性DNA合成障碍)等

2)红细胞破坏过多:

因红细胞内在缺陷(膜、酶缺陷,血红蛋白异常)或外在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的贫血、机械性损伤、疾病所致溶血)造成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所致溶血性贫血等

3)红细胞丢失(失血):

如急性、慢性失血性贫血

二.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血红蛋白:

贫血:

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或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区间下限,称为贫血。

临床上通常以血红蛋白为标准

2.Hb结构:

Hb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色素部分,1亚铁原子+4原卟啉区)结合组成;

Hb空间结构:

每个血红蛋白有4条珠蛋白肽链每条肽链包裹1个亚铁血红素,形成具有四级空间结构的四聚体每克Hb携氧1.34mol

3.原理: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法(WHO和ICSH推荐Hb检测的参考方法):

血液在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溶血后,血红蛋白(SHb除外)中的亚铁离子(Fe2+)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离子(Fe3+),血红蛋白转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

Hi与氰化钾(KCN)中的氰离子反应生成HiCN。

HiCN最大吸收波峰为540nm,波谷为504nm。

在特定条件下,HiCN毫摩尔消光系数为44L/(mmol•cm)。

HiCN在540nm处的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根据测得吸光度可求得血红蛋白浓度

(1)测定方法:

分四类:

全血铁法(Hb分子组成)、比重法(血液物理特性)、血气分析法(Hb与O2可逆性结合)及比色法(Hb衍生物光谱特点);

(2)方法评价(比色法):

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HiCN):

参考方法;

该法操作简单、显色快、结果稳定可靠、试剂容易保存,能测定除SHb以外的所有血红蛋白,便于建立质控;

缺点是氰化钾(KCN)有剧毒,可使高白细胞、高球蛋白血症标本浑浊,对HbCO反应慢,不能测定SHb

2)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SDS-Hb):

次选方法;

操作简单,呈色稳定,准确性和精确性符合要求,无公害;

缺点是SDS本身质量差异较大、消光系数未定且SDS破坏白细胞,不适于同时用于有计数白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