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一单元配套单项选择训练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0008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第一单元配套单项选择训练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必修一第一单元配套单项选择训练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必修一第一单元配套单项选择训练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必修一第一单元配套单项选择训练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必修一第一单元配套单项选择训练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第一单元配套单项选择训练题文档格式.docx

《必修一第一单元配套单项选择训练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第一单元配套单项选择训练题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一第一单元配套单项选择训练题文档格式.docx

”这句话指的是(08年上海历史)

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

10.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96年全国历史)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西周时期诸侯对周王义务的是(89年全国历史)

①贡献财物②交纳租赋

③派兵作战④服从命令

A①B②C②③D③④

12.《荀子·

儒效篇》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06年上海历史)

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犁

13.商鞅一人多姓。

史书上说:

秦封于商,故号商君。

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其中“商”姓来源于(07年上海历史)

A自然的崇拜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D因功得到的封地

14.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

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

“殷民”指(03年上海历史)

A夏人后裔B商代遗民C周朝百姓D少数民族

15.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

(09年北京文综)

《礼记》载:

“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6.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

“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

氏于居,则东门北郭。

”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09年全国文综Ⅰ卷)

A官名B爵位C谥号D行业

17.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

“氏于国,则齐鲁秦吴;

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

”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09年全国文综Ⅱ卷)

A族号B邑号C爵号D官号

18.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09年辽宁文综)

A嫡长子继承制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传统的宗族观念

19.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09年天津文综)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20.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10年广东历史)

A宗法制B郡县制

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2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08年广东历史)

A分封制B宗法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2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

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3年广东文综)

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

23.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

“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

这反映出贾母(09年山东文综)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24.《论语》记载,孔子说:

“周监(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周代文明超越夏、商两代的主要表现是(10年港澳台全国)

A君主制度B分封制度

C井田制度D礼乐制度

25.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

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09年海南历史)

A分封制度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D礼乐制度

26.导致西周共和的直接原因是(00年全国春季)

A王室衰微,诸侯反叛 

B奴隶起义 

D犬戎攻破镐京

27.西周灭亡的直接原因是(12年港澳台全国)

A井田制度的破坏B诸侯国家的强盛

C游牧族群的侵袭D分封制度的瓦解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05年上海历史)

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

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包括(05年港澳台全国)

A推行郡县制B颁布全国通行的法律

C设置刺史监察地方行政D统一度量衡与货币

3.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11年海南历史)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4.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07年宁夏文综)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

……此其所以为得也。

”这句话指的是(06年上海历史)

A推行分封制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D废除行省制

6.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

“周之失,在于制;

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09年福建历史)

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7.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05年天津文综)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

8.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09年重庆文综)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

9.“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08年江苏历史)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制

10.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07年广东历史)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11.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书同文字。

”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07年江苏历史)

ABCD

12.秦始皇统一岭南越族地区后,在那里设置了三个郡,以下哪个不属于此三郡之列

A桂林郡B象郡(07年港澳台两校)C南海郡D长沙郡

13.封建王朝在珠江流域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始于(01年广东历史)

A秦朝B西汉C东汉D东晋

14.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00年天津文综)

①崇儒反法 

②防止旧势力复辟 

③毁灭文化 

④加强思想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秦代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并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A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遏止了土地兼并(07年港澳台全国)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限制了小农经济的再生产能力

D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促进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

16.《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

“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

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12年重庆文综)

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7.下列战役中,战场地理位置最南的是  (95年全国历史)

A牧野之战  B垓下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18.下列成语,与“楚汉相争”有关的是(04年港澳台全国)

A破釜沉舟B约法三章C问鼎中原D指鹿为马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06年天津文综)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D颁布“附益之法

2.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

“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其目的在于(08年海南历史)

A加强进行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3.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

下列各项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是(07年宁夏文综)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4.关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01年广东历史)

A吸取秦亡教训B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C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D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5.平定叛乱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途径。

西汉“吴楚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是

A地方势力坐大,中央无法有效控制B民族矛盾的激化(04年全国春季)

C皇帝与开国功臣的斗争D境外势力的煽动

6.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10年安徽文综)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7.“汉承秦制”亦有创设。

以下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是(09年海南历史)

A什伍连坐B郡县行政

C刺史监察D皇权独尊

8.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04年全国历史)

A实行察举制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D创设御史大夫

9.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12年全国文综Ⅱ卷)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10.史书记载:

“主父偃说上曰: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于是上从其计。

”文中“上”指(02年广东历史)

A汉高祖  B汉文帝C汉景帝  D汉武帝

11.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93年全国历史)

A加强诸侯王的权力  B剥夺王国的封地  

C分割王国的封地   D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12.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其目的是(09年辽宁卷)

A壮大皇族力量B保证列侯利益

C加强中央集权D笼络王侯人心

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12年广东文综)

A分封制的巩固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宗法制的消亡D君主专制的消弱

14.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04年全国历史)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15.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00年全国历史)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

16.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11年全国文综Ⅱ卷)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17.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始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地区。

其首任西域都护是

A张骞B郑吉C班超D苏武(08年港澳台全国)

18.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是

A黑水都督府B西域都护府(98年全国历史)

C北庭都护府D安西都护府

19.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时间范围内的有

①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②西汉设置西域都护(89年全国历史)

③班超出使西域④张骞出使西域

A①③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④

20.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是(04年江苏历史)

A实行刺史制度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察举制D颁布“推恩令”

21.为解决与匈奴之间的长期冲突,两汉时期中央政府作出了多种努力,其中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是(09年北京文综)

A张骞“凿空”B卫青远征

C昭君出塞D甘英出使

22.东汉光武帝调整政策,采取了下列的哪一项措施(05年港澳台两校)

A颁布“推恩令”B把田租恢复到三十税一

C打击“黄巾军”D让士兵复员回家生产

23.东汉时期“豪强”的基本特征是(08年上海历史)

A拥兵自重称霸一方B依靠巧取豪夺聚敛财富

C通过科举获得功名D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24.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

“(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

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13年广东文综)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25.东汉明帝时,班超“投笔从戎”,使汉朝重新确立对西域的管辖。

班超联合西域各部族反击的是(12年港澳台全国)

A匈奴B大宛C乌孙D大月氏

26.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为封为定远侯。

他在西域的主要活动有(10年重庆文综)

①派甘英出使大秦②出使大宛、大月之氏

③任西域都护,管理西域④大败北匈奴,使其政权瓦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7.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10年江苏历史)

A征辟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28.魏晋时期地主阶级在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权力,这种制度是

A宗族制度B士族制度(10年港澳台两校)

C官吏制度D氏族制度

29.隋朝以后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其中六部体制一直延续至清代。

下列各部中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而改名的部是(08年港澳台全国)

A吏部B户部C礼部D刑部

30.以下各项中创立于隋朝的制度是(05年港澳台全国)

A府兵制B均田制C科举制D三省六部制

31.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

与此相关的措施是(06年天津文综卷)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D元朝设立中书省

32.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11年广东文综)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

33.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B分封制(12年四川文综)

C科举制D行省制

3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集权(10年海南历史)

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

35.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

与此相关的措施是(06年天津文综)

36.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

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据此可知,他主张(12年广东文综)

A限制君权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郡制

37.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初三省的职能是(07年全国文综Ⅱ卷)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B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和尚书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38.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08年山东文综)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39.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09年江苏历史)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40.《朱子语类》云:

“唐制:

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10年福建文综)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化相权加强皇权

41.唐太宗说: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08年江苏历史)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42.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12年山东文综)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43.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要求八股考试方式(10年浙江文综)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44.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12年安徽文综)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45.唐朝时形成了“父教其子,子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尚,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12年山东基本能力)

A社会经济的繁荣B科举制度的推行

C学校体系的完备D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46.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11年江苏历史)

A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47.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

”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07全国文综I卷)

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48.《旧唐书·

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

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

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08年宁夏文综)

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士族

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

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

49.“喜则连衡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兵并”,这种状况指的是(09年港澳台全国)

A春秋五霸B战国七雄C唐末藩镇D五代十国

50.“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这几句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08年上海历史)

A七国之乱B八王之乱C安史之乱D三藩之乱

51.唐太宗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98年全国历史)

①与叶蕃和亲,送去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书籍

②在东突厥建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管理

③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

④接待渤海人来长安学习汉族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