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9969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1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工程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安全工程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安全工程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安全工程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安全工程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工程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安全工程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工程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全工程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8.腐蚀品是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对金属等物品亦能造成损坏的固体或液体,即与皮肤接触在4h内可见坏死现象,或温度在55℃时,对20号钢的表面年平均腐蚀速率超过6.25mm的固体或液体。

腐蚀品按化学性质可分为酸性腐蚀品、碱性腐蚀品及其他腐蚀品3类。

化学危险

(1)爆炸性危险:

爆炸性:

物质在明火影响下或是对震动或摩擦比二硝基苯更敏感,会产生爆炸。

该定义取自危险物品运输的国际标准,用二硝基苯作为标准参考基础。

引起爆炸的可燃物质:

可燃固体,包括一些金属的粉尘;

易燃液体的蒸气;

易燃气体。

(2)氧化性危险氧化性:

物质与其他物质,特别是易燃物质接触产生强放热反应。

氧化性物质可分为:

中性的,如臭氧、氧化铅、硝基甲苯;

碱性的,如高锰酸钾;

酸性的,如氯酸、硝酸、硫酸等。

氧化性物质的生物作用:

毒性、刺激性、窒息性。

氧化性物质的助燃作用:

作为氧源的氧化性物质具有助燃作用,而且会增加燃烧强度。

由于氧化反应的放热特征,反应热会使接触物质过热,而且各种反应副产物往往比氧化剂本身更具毒性。

(3)易燃性危险可以细分为三个危险类别:

极度易燃性:

指闪点低于0℃、临界温度低于或等于35℃的物质具有的特征。

乙醚、甲酸乙酯、乙醛属于此类别。

氢气、甲烷、乙烷、乙烯、丙烯、一氧化碳、环氧乙烷、液化石油气等,在环境温度下为气态、爆炸极限范围较宽的气体的石油化工产品。

高度易燃性:

无需能量,与常温空气接触就能变热起火的物质或制剂。

这个危险类别包括与火源短暂接触就能起火,火源移去后仍能继续燃烧的固体物质或制剂;

闪点低于21℃的液体物质或制剂。

常压下空气中的易燃气体、氢化合物、烷基铝、磷以及多种溶剂都属于这个类别。

易燃性指闪点在21-55℃的液体物质或制剂具有的特征。

2.生物危险

(1)毒性危险毒性表征:

试验动物的半致死剂量。

毒性危险:

造成急性或慢性中毒甚至致死。

毒性与物质结构的关联:

毒性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质与生物系统接受部位反应生成的化学键类型。

有机化合物的毒性与其成分、结构和性质有密切关联。

例如:

卤素原子引入有机分子,总是伴随着有机物毒性的增加;

多键的引入,会增加物质的毒性作用;

硝基、亚硝基或氨基官能团引入分子,会剧烈改变化合物的毒性;

羰基存在或乙酰化,会降低化合物的毒性。

(2)腐蚀性和刺激性危险(生物腐蚀性)腐蚀性:

严重损伤活性细胞组织的一类物质。

会引起深度损伤。

最具代表性的腐蚀性物质有:

酸和酸酐,碱,卤素和含卤盐,卤代烃、卤代有机酸、酯和盐。

其他腐蚀性物质,如多硫化氢、2-氯-苯甲醛、肼和过氧化氢等。

刺激性:

物质和制剂与皮肤或黏膜直接长期或重复接触会引起炎症。

刺激性一般只有浅表特征。

但腐蚀性与刺激性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

(3)致癌性和致变性危险致癌性物质:

通过呼吸、饮食或注射进入人体会诱发癌症或增加癌变危险的物质致变性物质:

可以诱发生物活性的物质。

致变性又称变异性。

生物变异:

受影响的是人或动物的生殖细胞,受害个体的正常功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可传至后代。

躯体变异:

受影响的是躯体细胞,则会诱发癌变。

只影响受害个体。

3.环境危险:

物质或制剂在水和空气中的浓度超过正常量,危害人或动物。

为了评价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危险,必须进行全面评估,考虑化学物质的固有危险及其处理量,化学物质的最终去向及其散落入环境的程度,化学物质分解产物的性质及其所具有的新陈代谢功能。

1.闪点定义:

易挥发可燃物质表面形成的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遇火燃烧的最低温度。

测量方法:

闭杯法、开杯法。

闭杯法闪点测定值一般要比开杯法低几度。

开杯法测定值比闭杯法更接近实际情况。

2.着火点定义:

指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在开口容器中可以点燃并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一般高于闪点。

当缺少闪点数据时,着火点也可以像闪点一样标示出物质的火险。

3.自燃温度定义:

指物质无火源自动起火并持续燃烧的温度。

自燃温度受加热表面的大小、形状、加热速率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4.蒸气相对密度定义:

蒸气密度与空气密度之比。

蒸气比空气重的易燃液体的,极易积聚在低位区域、下水道等场所,厂房的排气口应设在近地平面处。

比空气轻的可燃气体或蒸气,排气口应设在厂房内最高处或近顶板处。

5.熔点定义:

固液两相平衡共存的温度。

熔点指示出了室温下为固体的易燃物质成为易燃液体的温度。

6.沸点定义:

沸点一般是指常压沸点,为一个大气压下气液平衡共存的温度。

沸点可表征物质的挥发性,是易燃液体所包含的火险的直接量度。

7.分子式在缺少物性信息的情况下,物质的分子式可以提供物质火险的线索。

例如,组成只有碳和氢的烃类物质是可燃的,甚至是易燃的。

如果是低沸点烃类,即可认为具有火险。

8.爆炸范围定义:

可燃蒸气或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遇引爆源引爆即能发生爆炸或燃烧的浓度范围。

也称为爆炸极限或燃烧极限。

表示方法:

可燃蒸气或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浓度范围用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来表示。

可燃气体爆炸范围一般是在常温、常压下测定的。

9.蒸发潜热定义:

单位质量的液体完全汽化所需要的热量。

蒸发潜热随温度而变,文献中给出的一般是常压沸点时的值。

10.燃烧热定义:

单位质量的物质在25℃的氧中燃烧释放出的热量称为标准燃烧热。

燃烧产物,包括水,都假定为气态。

三、评估物质易燃性所需的物性数据1.评估气体易燃性需测定的物性数据:

燃烧极限、最大爆炸压力、爆炸混合物的类别、与基于水的灭火剂反应的类型、最小发火能、表示爆炸性危险的氧含量、完全燃烧的速率、最大安全(火焰熄灭)距离或直径。

2.评估可燃液体易燃性需测定的物性数据:

蒸气的闪点、着火点、燃烧速率、燃烧过程中的温升速率。

3.评估可燃固体易燃性需测定的物性数据:

可燃性类别、着火点及自燃温度、与基于水的灭火剂反应的类型.对疏松的、纤维状或块状的固体,还需要测定其自热温度、不完全燃烧温度和自燃温度。

粉状固体容易形成粉尘云,则另需测定的参数有燃烧低限、最大爆炸压力、空气中粉尘爆炸所需的最小能量以及表示爆炸性危险的最小氧含量.一、毒性物质的类别按照毒性物质物理状态的分类如下:

1.粉尘物质(岩石、矿石、金属、煤、木材、谷物等有机或无机物)在加工(粉碎、研磨、撞击、爆破和爆裂)时所产生的固体粒子。

无静电作用时,粉尘一般不絮凝;

粉尘在空气中不扩散,但在重力影响下沉降。

2.烟尘熔融金属等挥发出的气态物质冷凝产生的固体粒子,常伴有化学反应(如氧化)发生。

烟尘会发生絮凝,有时会凝结。

3.烟雾气体冷凝成液体,或通过溅落、鼓泡、雾化等使液体分散而产生的悬浮液滴。

4.蒸气固体或液体的气体形式,增加压力或降低温度可使其恢复原态。

蒸气会发生扩散。

5.气体指临界点以上能充满整个封闭容器空间的无定形流体。

增加压力和降低温度的复合作用能使其变至液态或固态。

气体会发生扩散。

以上分类不包括明显有害的固体和液体类别,也不包括医学试剂。

二、毒性物质的临界限度:

所有工人每日重复暴露而不受到危害的最高浓度。

是指一个标准工作日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临界限度的表征:

气体和蒸气用在空气中的百万分数来表示;

对于烟尘、烟雾和某些粉尘,用每立方米的毫克数(mg·

m-3)给出,对某些粉尘,例如含有二氧化硅的粉尘,临界限度用单位体积空气中粒子的百万个数表示。

影响有效剂量的主要因素是:

物质的量或浓度;

物质的分散状态和暴露时间;

物质在人体组织液中的溶解度,和对人体组织的亲和力。

最小致死剂量:

使一组试验动物中一个死亡的单位体重的毒物量。

半致死剂量:

使一组试验动物中一半死亡的量,也称为或百分之五十致死剂量,用LD50来表示。

致死剂量的单位是mg·

kg-1。

类似的有半致死浓度LC50(mg·

m-3)。

三、毒性物质的毒性等级和危险等级↗(根据物质的半致死剂量LD50值划分)0无毒性→LD50>15g·

1实际无毒性→5g·

kg-1<

LD50<

15g·

kg-1。

2轻度毒性→0.5g·

5g·

3中度毒性→50mg·

kg-11<

500mg·

kg-1。

4毒性→LD50<

50mg·

物质的反应特性与特征:

一、化学物质的反应性质1.自燃性质:

自燃性:

物质反应活性高,与空气接触会引起氧化,高速水解会引起燃烧。

自燃性物质:

许多类型的化合物具有自燃性质,但与结构关联的只有以下几种。

粉状金属:

钙、钛等。

金属氢化物:

氢化钾、氢化钠。

部分或完全烷基化的金属氢化物:

氢化三乙基铝、乙基铋。

烷基金属衍生物:

二乙基乙氧基铝、氯化二甲基铋。

非金属的类似衍生物:

乙硼烷、二甲基亚磷酸酯、三乙基砷。

金属羰基化合物→五羰基铁等2.过氧化性质:

液体物质与空气有限接触、对光暴露贮存,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初始生成氢的过氧化物,继续反应生成聚合过氧化物。

危险性:

聚合过氧化物在蒸馏过程中浓缩和加热时极不稳定。

可过氧化的有机化合物的一般结构特征是存在对自氧化转变为过氧化氢基团敏感的氢原子。

对氧化反应敏感的典型结构:

在醚、环醚中的O-C-H。

在异丙基化合物、十氢萘中的(CH2)2C-H。

在烯丙基化合物中的C=C-C-H。

在乙烯基化合物中的C=C-H。

在异丙基苯、四氢萘、苯乙烯中的C-CH-Ar。

应用实例

(1)有机溶剂乙醚、四氢呋喃、二氢杂环己烷、1,2-二甲氧基乙烷等,一般不加抗氧剂贮存,因而对过氧化反应非常敏感,这些溶剂在使用前应作过氧化物检验,一旦发现有过氧化物,则要采取适当方法消除。

(2)二异丙基醚,极具危险性。

二异丙基醚具有过氧化反应的理想结构,而从醚溶液中分离出的过氧化物是易爆燃的晶体。

(3)一些单体,如,1,1-二氧乙烯或丁二烯,其过氧化物极易爆。

在贮存中,即使不发生爆炸,过氧化物的存在会激发乙烯单体放热、有时是剧烈的聚合反应。

但含有的空气不应用氮气取代,因为有效的抗氧化作用需要一些空气。

(4)少数无机化合物,如钾和较强的碱金属,能够自动氧化生成危险的过氧化物或类似产物。

许多金属有机物也能够自动氧化,需要按自燃化合物相同的方法处理。

3.水敏性质物质与水,特别是有限量的水剧烈反应的化合物。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钾钙等。

无水金属卤化物→三溴化铝、四氯化锗等。

无水金属氧化物:

氧化钙等。

非金属卤化物→三溴化硼、五氯化磷等。

非金属卤化氧化物→无机酸卤化物、磷酰氯、氯磺酸等。

非金属氧化物→酸酐、三氧化硫等。

二、物质不稳定性的结构因素和热力学表征1.物质不稳定性的结构因素化工事故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一些相同的或类似的物质结构。

2.物质不稳定性的热力学表征:

根据热力学稳定性条件,只有ΔG∠0反应过程才能自发进行。

ΔG=ΔH-TΔS其中:

ΔH——产物和反应物间的焓差ΔS——产物和反应物间的熵差。

在通常温度下,TΔS的值一般很小,ΔH与之相比则相当大,只有当ΔH的值很小时,TΔS对反应的影响才变得重要,而这种情况并不多。

因此应特别注意ΔH为负即放热反应的情形。

三、反应物质的氧差额:

系统的实际氧含量与系统中的碳、氢和其他可氧化元素完全氧化所需的氧量之间的差值。

系统缺氧,氧差额为负;

系统剩余氧,氧差额为正。

由于多数化学品事故涉及氧化系统,氧差额是一个重要判据。

在氧化反应系统中,应设计操作使负的氧差额保持最大值(绝对值),以减少潜能的释放。

应尽可能慢地加氧化剂至反应系统,并适当控制冷却混合等操作,在整个反应过程中使氧化剂的有效浓度维持在最小程度。

否则,氧化剂在反应开始前就可能积累至相当高的浓度,从而使反应失去控制。

(控制速度)2.通过具体化合物的经验式,可以判断发生爆炸性分解的潜在可能。

对于孤立的化合物,如果化合物的氧含量没有达到使其他元素呈最低价态所需要的量,该化合物可能是不稳定的。

绝大多数工业高爆炸物氧差额远在零之下。

各类氧差额化合物的说明如下。

负氧差额的化合物,氧化剂的存在会减少负的氧差额。

如三硝基甲苯:

C7H5N3O6+10.5O=7CO2+1.5N2。

零氧差额的化合物,潜能的释放量最大。

如,过甲酸、重铬酸铵:

CH2O3=CO2+2H2O。

Cr2H8N2O7=Cr2O3+4H2O+N2。

正氧差额的化合物,燃料或还原剂的存在会增加潜能的释放。

如硝酸铵、七氧化二锰:

H4N2O3=2H2O+N2+O。

Mn2O7=Mn2O3+4O。

一、化工过程中温度对蒸气压的影响:

⑴空气中污染组元的浓度与其饱和蒸气压成正比,并且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⑵少许易挥发杂质的存在会降低液体的闪点,如通常粗柴油的闪点为60℃,当含有3%的汽油时,会降至环境温度以下。

在使用混合溶剂时,此点非常重要。

1.空气中产生易燃蒸气⑴环境因素:

环境温度高,可能会超过易燃溶剂闪点。

⑵操作因素明火烘烤、火焰切割、熔焊或电焊等。

对相对不易挥发的易燃物质,超过其闪点的化工操作常被忽视。

装过易燃物质的空桶用作管件或火焰切割、焊接的支撑物很危险。

用过的桶必须清除所有残余物、排净所有蒸气,否则不能作为空桶处理。

2.空气中产生毒性蒸气:

汞为例:

汞虽可以通过饮食或皮肤吸收进入人体,但汞加工主要的潜在危险是通过呼吸道吸入人体。

3.过压问题压力容器无压力释放系统,常因过压问题引起罐体的破裂。

造成过压问题的原因是各式各样的。

三种典型情况如下:

超常吸热引起的过压、化学反应引起的过压、故障或失误引起的过压。

二、相变引起的体积变化液体蒸发引起体积的巨大变化可以估算。

1mol任意气体在标准状态(273K、101325Pa)下体积为22.4L。

如溴的分子量是160,液溴密度是3.12kg.L-1,0.16kg液溴体积为16/3.12≈0.05lL,而相同量的溴蒸气在20℃的体积却是22.4×

293/273≈24L。

凝结过程会伴随体积显著减小。

下面是一些实例:

1.蒸气“爆炸”引起物料喷射●热油罐的操作。

如,沥青或重质燃料油罐在100℃以上操作,罐底积水将发生蒸气并伴有油泡沫形成,如果“过沸”强烈,发生油品向罐外喷溢,甚至造成罐体破裂。

●密封容器装有热液体和少量易挥发液体的混合物时也出现上述现象。

●熔融的金属与含有大量水分的潮气混合常会产生“蒸汽爆炸”。

如,把湿金属块装入冶炼炉或把熔融的金属倾倒在其上,都会产生蒸汽爆炸。

在这些事故中,熔融的金属会从炉口或铸勺抛射至相当远处,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引起火灾。

熔盐池也应注意防止“蒸汽爆炸”。

2.少量易燃或毒性液体在有限空间内气化●易燃物质,环境浓度超过其燃烧下限1%,便认为形成了燃烧气氛;

●毒性物质,其暴露程度达到百万分数(10-6)量级,就会危及健康。

下表是几种常见毒性液体的蒸发体积变化以及相应的形成毒性气氛的空气的体积。

3.蒸气冷凝或被其他液体吸收引起的内爆事故案例:

(1)无真空释放阀的釜,充满蒸气,由于误操作而喷射入冷水,蒸气迅速冷凝形成内真空,釜体被外大气压力压扁;

(2)贮罐用蒸气试压,在试压时,所有的阀门都是关闭的,试压后蒸气冷凝形成内真空而引起罐体变形。

(3)大氨水罐被抽空,水由其上部喷管喷入,氨气则由其底管进入,产生内爆炸,罐体塌陷至原体积的一半。

后检查事故原因发现,氨气极易溶于水而迅速被水吸收,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打开通风口引起内压迅速下降。

三、气体和液体的密度1.气体或蒸气的相对密度:

气体和空气的密度比。

可以表示出气体在空气中上升或是下降。

对于绝大多数气体或蒸气,其恒压密度都近似服从:

气体或蒸气的密度∝相对分子质量/T因此:

(1)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气体或蒸气的恒温密度就越大;

(2)恒压密度总是与温度成反比。

气体密度差异引起的危险:

密度比空气大的蒸汽倾向于在低位区扩散与聚集形成燃烧和爆炸危险、毒性危险和局部区域的缺氧。

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在装置或通风不良的高位区聚集。

热气由于热推举而上升,一般会扩散至大气。

2.液体的相对密度:

物质和水的密度比。

液体密度差异引起的危险:

非互溶液体在加工和储运过程中分层,一旦启动搅拌,会产生剧烈化学反应。

密度低的液体会分布或聚集在较重液体之上,汽油煤油等许多有机液体密度比水小,当其向污水排放系统排放时由于这些液体在水上而具有火险和毒性危险。

反应系统物化原理与安全:

一、化学反应动力学物质的转化途径常是复杂的、曲折的,物理化学因素对实际反应系统动力学的影响极为复杂。

只是温度、压力或组成的微小变化就可能导致危险。

1.普通反应的速率(服从Arrhenius方程)⑴温度常是放热反应(如聚合、分解等)失控的主要因素温度是使反应偏离预期速率的最常见的因素。

Arrhenius方程可表达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其形式为k=Aexp(-E/RT)其中:

k——反应速率常数;

A——常数:

E——反应活化能;

R——气体常数;

T——绝对温度。

依据Arrhenius方程,反应速率随温度呈指数律增加。

⑵.浓度是影响均相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

恒容均相反应的速度为(两种反应物)v=kCAaCBb其中v——反应速率;

k——反应速率常数;

CA、CB——反应物A和B的浓度;

a、b——A和B的化学计量系数。

各反应物的浓度直接影响反应速率和放热速率。

不应该用太浓的反应物溶液,特别是进行没有经验过的反应时,更应该如此。

在溶解度和其他考虑允许的条件下,10%左右是常用的浓度水平。

但当应用已知会发生剧烈作用的反应物时,5%或2%可能是更合适的浓度。

增加反应物浓度时,安全过程都转变成了危险事故。

2.特殊类型的反应:

某些非均相反应,速率被相间扩散阻力所控制,速率随温度升高缓慢增加。

爆炸反应在着火点速率剧增。

催化反应反应速率被吸附速率所控制而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反应随温度升高副反应加剧而复杂化。

低温有利于平衡转化,速率有赖于平衡移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二、反应物质的非互容性质许多化学物质彼此互不相容,它们必须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接触,否则会生成剧毒物质或发生强烈化学反应,甚至引起爆炸。

1.引起毒性危险的非互容性物质2.引起剧烈反应的非互容性物质3.引起水敏性危险的物质:

锂、钠、钾、钙、铷、铯的合金或汞齐、氢化物,与潮气会发生程度不同的放热反应,并释放出氢气。

氮化物、硫化物、碳化物、硼化物、硅化物、碲化物、硒化物、砷化物、磷化物、与潮气会发生程度不同的迅速反应,并生成挥发性的、易燃的,有时是自燃或爆炸性的氢化物。

酸酐、浓酸或浓碱,与潮气作用只是释放出热量。

三、化学反应类型及其危险性1.燃烧指固体、液体或气体燃料氧化产生热量。

普通燃烧的反应速率很快但可以控制。

燃烧速率可以用调节温度、氧化剂或燃料的加入量控制。

多数情况下燃烧需要点火,但对于反应性极强的物质,可以自燃。

2.氧化当使用极强氧化剂时应特别注意,为安全起见,常采用低浓度的反应物或低温条件。

3.中和除反应物迅速添加引起热效应外,这类反应较少危险。

4.电解几乎不存在反应危险。

只存在高电流强度的危险,氰化物应用的毒性危险,以及可燃气体和高氧化态产物生成的爆炸危险。

5.复分解反应这类反应一般很驱动力小、反应热较低,危险性较小。

6.煅烧作为吸热反应,易于控制,较少危险。

7.硝化:

硝化试剂是强氧化剂,硝化产物常具有爆炸性,反应迅速而又难以控制,常有许多副产物生成是强放热反应,为避免反应失常或产生爆炸,必须精心控制反应温度。

8.酯化反应一般都很慢,常需要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

一般危险较小。

反应物与产物不稳定时例外。

9.还原反应危险一般可以忽略。

10.氮化氮化剂通常是氨,一般为二级反应。

因为需要应用大量过量的氨,反应表现为一级反应。

气相反应需要加压。

多数反应是放热的,但并不强烈。

11.卤化反应为强放热反应,氟化反应放热最强。

在液相、气相加成或取代中进行的链式反应在相当宽的浓度范围都能产生爆炸。

(1)氯化大量应用的氯化试剂为:

氯气、次氯酸和次氯酸钠、磷酰氯、亚硫酰氯、硫酰氯、磷的氯化物等。

所有氯化反应都有潜在危险。

(2)氟化氟与烃类的直接反应很剧烈,常引起爆炸,并伴有不需要的C-C键的断裂。

氟和其他物质间极易形成新键.并释放出大量的热。

气相反应一般要用惰性气体稀释。

(3)溴化或碘化反应类似氯化,但反应条件要和缓的多。

12.磺化多数磺化反应应用硫酸作磺化剂,反应需要高浓度提供较大的驱动力。

一般是在高温下进行。

反应中度放热,比较容易控制。

13.水解是指用水分解,但只有少数反应(一般为无机反应)单独用水。

有机水解是在液相和气相中操作,应用以下反应试剂:

单纯的水;

酸溶液;

碱溶液等。

绝大多数有机水解反应比较缓慢,仅轻微放热。

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加速反应,高温或高压有时是需要的。

14.加氢工业上高压氢的应用总是危险的。

加氢反应一般是放热反应,常需要应用催化剂加速反应。

在催化剂表面释放出的反应热,使催化剂局部温度极高,甚至引起催化剂的烧结。

进而产生裂解和各种副反应。

许多加氢反应是在高压下操作,但基本可控。

15.烷基化一般为中度放热反应,即使是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反应速率仍然很慢.在用烯烃对异构烷烃和芳香烃催化烷基化时,会发生如聚合、异构化、氢转移、取消烷基化等竞争反应。

烷基化的危险主要在于把强腐蚀剂,如氟化氢和二甲基硫酸酯等,用作烷基化试剂或催化剂,而反应本身并不具有危险。

16.缩合是平衡反应,为使反应向着高相对分子质量进行,必须移去分裂出的通常是水的缩合产物。

随着相对分子质量变高,反应物质越来越粘稠,搅拌和热量移出越来越困难,反应不断放热可能会酿成火险。

所有缩合反应都分步进行,一般不难控制。

17.聚合物的链一般是在单一反应几分之一秒内形成的。

链反应在一些易分解的物质慢慢引发后很快进行。

当聚合反应剧烈而难以控制时,通常可采用氮气压入阻聚剂,达到中止或减缓反应的目的。

化工操作原理与安全一、传热装置的热量传递传热装置常见的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