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终结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19869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3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终结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终结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终结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终结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终结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终结报告Word格式.docx

《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终结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终结报告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终结报告Word格式.docx

学会反思与感悟

这个环节着眼于“交流—互动”式教学的形成与发展。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实施,问题基本明了,但在学生当中肯定或多或少地存在诸多困惑,因此,教师就要在这个环节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感悟,以便升华新体会的认识与观念,使每个学生都拥有一种由成功的学习而产生的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因为反思是督查、检测、调整的重要举措。

[6]故而教师在总结课题探究情况的过程中,就要鼓励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学习、研究活动,让他们学会发扬自身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让他们在充满信心的同时探索出适合自己个性的独特而又有效的思维方式。

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对课题探究的行为反应中获得反馈信息,以掌握学生的课题探究发展的程度,调整下一步的教学行动。

这一环节特别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投入意识,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并通过师生交流的协向作用以及与其他同学间的相互促进作用,达到发展学生自身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学生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产生教、学协同与共振,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7]为此,在上述各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与发展其怀疑、发问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因为疑是创新的起始点,问是创新的突破点,行是创新的立足点,其中,尤其应重视以下三点。

1.倡导怀疑。

怀疑是创新的心理动力,是思维独立性、自主性的体现,数学家笛卡儿说“怀疑就是方法”,我国物理学家周培源也说过,“如果把牛顿力学看成是至善至美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就不会出现”。

确实,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就是从怀疑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人手,才创立狭义相对论的;

同样,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扬振宁通过怀疑宇称守恒定律的普遍性才着力研究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并获得成功的。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倡导学生对教师的示范探究、对书本、对以往的结论敢于怀疑的精神,鼓励学生针对要怀疑的某一课题,多方面收集资料、信息,进行探究,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案。

2.鼓励发问。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的确,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如果对任何事物都能问一个为什么,就能揭示矛盾,发现不足,找到课题探究的突破口。

教师从一开始实施课题探究教学时,就要保护、促进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为多数学生还未养成发问的习惯,而且此时对心中即使有问题也顾忘重重地怕自己提的问题太简单、怕提错了问题被别人笑话而不愿和大家一起探讨,更不用说进行深入的课题深究了。

为此,我们应该深刻理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曾讲过的这句话:

“错了也没关系,错了马上改。

可怕的倒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

3.引导行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好的课题与想法,就要立即行动起来,搜索有关信息,扎扎实实地进行课题探究活动。

否则,非常有价值的想法若不经过实践的锤炼,也只能沦为即逝的肥皂泡。

我国古代学者荀子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构建起“灵动”的物理课堂,不轻易放过某个看似荒涎、离奇的想法,引导学生学会探索问题的方法并积极行动,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真知,养成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好习惯,防止急功近利主义的影响。

三、经验成果

我们研究小组每位教师经过一年来的研究撰写的论文,并且参加了省级课题汇报课如下:

(一)、《自由落体运动》互动教学设计

桦川一中高一物理课题组:

高菲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通过打点计时器记录下运动的信息,定量地测定自由下落的加速度。

●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利用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牛顿管、硬币、小纸片、打点计时器、铁架台、纸带、两质量不同的小球

[设计理念]

自由落体运动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自由下落运动的理想化模型,有其广泛性和特殊性。

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匀变速运动的规律。

本节教材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得到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和规律。

基于教材特点,本教案设计“以人为本”,突出探究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力得到提升,体现物理教育在个性品质、好奇求知、质疑创新等方面的价值导向。

本课总体设计思想是:

课堂通过简单易行的实验探究,寻找论据,经历交流实验结果和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体会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质量无关。

通过“牛顿管”实验,打点计时器实验研究规律,在科学过程展示中推出学科知识,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实验探究及教师解说,着力于撼动青年学生崇尚科学的情感,弘扬浓厚的物理课程文化。

[新课教学]

探究实验一:

一支笔和一薄纸同时从同一地点下落,谁先着地?

谁下落的更快?

学生开始动手实验。

师:

有结论吗?

生:

一致回答笔下落的快。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1:

笔的重量大,所以落的快。

生2:

可能和空气阻力有关系吧。

有的同学认为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重量有关,好,请同学们做如下实验

探究实验二:

同样的两张纸,将其中的一个揉成纸团,重复上述过程。

(注意观察)

结论:

纸团下落的比制片快。

这个实验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物体下落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下落的快慢与面积有关。

与物体形状有关。

生3:

与空气阻力有关。

(学生思维开阔,众说纷纭)

评析:

此阶段学生还未接触牛顿第二定律,不宜从受力角度论证,这样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要用实验去验证)

这个问题是两千多年前困扰科学家的一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牛顿管实验”

仪器的介绍。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1打开与外界空气想通的阀门,把牛顿管迅速倒立过来,观察金属片,小羽毛,小软木塞的下落情况。

现象:

2用抽气机将管内抽成真空,关闭阀门,重复上述过程。

通过前面的探究实验,总结一下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学生总结:

真空中:

所有物体下落一样快。

空气中:

物体下落的快慢与阻力有关。

通过两个学生探究实验和一个演示实验,使学生对清楚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角冲击,并且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体验科学之美。

赞扬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顺势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哪位同学能从概念中总结一下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只受重力

实际生活中当

可近视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播放两个不同重量的保龄球下落的视频片段,感受自由落体运动并且验证前面影响下落快慢的结论。

观看比萨斜塔影片

我们之前学习了几种典型的运动,那么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运动,该如何探究呢?

借助打点计时器分析

学生演示:

让重锤带动纸带做自由落体运动,由学生分析纸带上的点迹,研究运动性质,纸带分析:

⑴自由落体轨迹是直线;

⑵相等时间内位移越来越大;

⑶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之差相等。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加速度。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求得

(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地

同一地点的加速度相同,方向:

竖直向下)

注:

此过程由学生独立操作,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和处理数据能力,为今后的熟练应用奠定基础。

学习至此还没学“万有引力”可先把结论抛给学生,待学习该章是再深入研究

重力加速度的数值变化

地点

纬度

重力加速度g

赤道

9.780

广州

23°

06

9.788

武汉

30°

33’

9.794

北京

39°

56’

9.801

莫斯科

55°

45’

9.816

北极

90°

9.832

纬度越高,g值越大

运动学规律: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布置作业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案例

桦川一中高一物理课题组:

刘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会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适用条件和表达式的意义。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过程,体会归纳方法的应用,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科学探究中的守恒思想,领悟运用机械能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优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

2、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教学难点:

1、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绎推导法、对比归纳法、实例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动能定理:

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2、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式:

二、引入新课:

通过蹦极和翻滚过山车两个影片引入新棵,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以上两个过程涉及哪些能?

学生回答: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教师总结:

这些属于力学范畴,统称为机械能,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机械能的问题。

三、进行新课:

(一)机械能

1、机械能:

物体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称为机械能,用符号E表示

2、表达式:

E=Ek+Ep,单位:

焦耳

3、说明:

①机械能是标量;

②机械能具有相对性;

这些不同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他们的总量是否发生变化?

[演示实验]把一个小球同细线悬挂起来,让小球在一定的高度释放,小球摆动起来,摆动中,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转化,而且小球能摆到另一边与释放点相同高度的地方。

若在摆动途中用细棒挡住细线,小摆球摆动到另一端,仍可以到达释放点相同的高度,实验如图所示

[演示实验]

学生分析上述物理情景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答:

A、铅球在上升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铅球在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又转化为动能。

B、弹簧在和物块的往复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弹簧的弹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

学生乙:

除了甲的叙述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外,还有一部分转化为物体的内能。

教师讲:

分析的很全面,但是在此过程中转化为内能的部分在总结能量中占的比例很小,我们一般不予考虑。

过渡: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到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在动能势能的转化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和有什么变化呢?

[展示情景]运动员秤杆挑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

思考题一:

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自由下落,经过高度为h1的A点时速度为v1,下落到高度h2为的B点时速度为v2,试写出物体在A点时的机械能和在B点时的机械能,并找到这二个机械能之间的数量关系。

用实物投影仪对推导过程进行评析。

解:

∵机械能等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A点的机械能等于

B点的机械能等于

又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只受重力的作用,据动能定理得:

又据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得到:

联立①、②两式得:

教师提出问题;

假如还有其他力做功式子还成立吗?

不成立

教师问你能猜想一下:

机械能在什么情况下守恒吗?

物体只受重力作用。

学生还可能答:

物体在运动中,只有重力做功,针对上述两种答案,师生评析后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到:

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机械能守恒定律。

思考题二:

弹簧振子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回答;

小球的动能与弹簧弹性势能之间的转化

用课件显示证明过程。

类比得到:

如果只有弹力做功,动能和弹性势能之和保持不变,即机械能守恒。

学生总结机械能守恒定律

1、内容:

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2、守恒条件:

只有重力做功或弹簧弹力做功。

3、表达式:

EK2+EP2=EK1+EP1

即:

E2=E1

判断下列关于物体机械能守恒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

A、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B、运动的物体,若受合外力为零,则其机械能一定守恒

C、合外力对物体不做功,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守恒

D、物体只发生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时,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E、做匀变速运动的物体的机械能不可能守恒

课本例题:

把一个小球用细绳悬挂起来,就成为一个摆,摆长为l,最大偏角为θ。

小球运动到最低位置时的速度是多大?

解答过程:

由于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

所以机械能守恒

取最低点为参考平面。

小球在最高点作为初状态,

重力势能是Ep1=mg(l-lcosɑ)动能Ek1=0

小球在最低点为末状态,

重力势能是Ep2=0,而动能为Ek2=mv

学生总结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课堂小结:

1、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机械能守恒定律:

a、内容:

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互相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b、守恒条件:

只有重力做功或弹力做功

c、表达式:

即EK2+EP2=EK1+EP1

课堂练习:

1.神舟五号飞船在发射至返回的过程,哪些阶段中返回舱的机械能是守恒的

A、飞船升空阶段。

B、飞船在椭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行的阶段。

C、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飞船在大气层外向着地球做无动力飞行。

D、进入大气层并运动一段时间后,降落伞张开,返回舱下降。

2.一个轻弹簧固定于O点,另一端系一重物,将重物从与悬点O在同一水平面肯弹簧保持原长的A点无初速度释放,让它自由下摆,不计空气阻力,在重物由A摆到最低点的过程中,

A、重物的重力势能减少。

B、重物的重力势能增加。

C、重物的机械能不变。

D、重物的机械能减少。

3、把质量为0.5kg的石块从10m高处以30°

角斜向上方抛出,初速度是v0=5m/s。

不计空气阻力。

石块落地时速度是多大?

作业:

课本72页3题4题

板书设计

机械能守恒定律

一、机械能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

1、内容3、表达式

2、适用条件

(三)、<

<

库仑定律>

>

教学

桦川县第一中学于肖春

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以及物理这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学生能否在尽量短的时间适应高中的学习,顺利地跨过这个学习台阶,是影响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

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中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为了使学生容易接受、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下面我从学情、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程序、时间安排五方面来说这节课。

学情

我所教的是高二普通班级的学生,对于刚刚接触立体几何的高二学生来说,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多数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因此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物理情景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要加强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训练,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实验等一些感性的认识作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

教材

1、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二节库仑定律

2、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单元教材的核心是库仑定律,它既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又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氢原子结构的依据,又是历年来高考的重要考点。

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对电荷间的相互作,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知道,而且通过库仑定律的教学还要求定量了解,但对库仑定律的解题应用,则只限于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一些简单计算。

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学习结果,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导向作用。

根据考纲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等因素,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理解点电荷模型

2.理解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并灵活应用

3.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概括出两种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总结的能力

b过程与方法

理解理想化模型运用控制变量法实验探究法

c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重点:

库仑定律及适用条件

难点:

库仑定律的实验

疑点:

静电力常量K的数值的确定,其数值则由实验确定。

5、突破方法

(1)讲清库仑定律及适用条件,说明库仑力符合力的特征,遵守牛顿第三定律

(2)为定性演示库仑定律,应使带电小球表面光滑,防止尖端放电,支架应选绝

缘性能好的,空气要干燥。

(3)说清K的单位由公式中各量单位确定

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实验演示等方法为主的综合启发式,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作用。

学生存在个体性差异,因此也采用了分层教学法。

教学程序

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

以求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学生学有所收获,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划分如下教学环节:

(一)激趣引课,回顾旧知

复习回顾

1.两种电荷

2.三种起电方法(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点)

3.电荷守恒定律

多媒体展示实验模拟:

1..毛皮摩擦橡胶棒,丝绸摩擦玻璃棒

2.演示感应起电

3.学生回答问题并归纳总结

突破方法

练习题形式让学生回答,适当提示,点拨

(二)、实验演示,讲授新知

1.库仑定律定性实验

2.库仑定律内容公式

3.库仑定律适用条件

4.点电荷概念

5.K的意义

教学活动

1.师生共同做定性实验,学生总结影响库伦力的因素,教师给出库仑定律

2.教师讲解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介绍点电荷模型。

3.由

及各量单位推理。

(三)、反馈练习,巩固知识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