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学》总结3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9847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纺纱学》总结3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纺纱学》总结3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纺纱学》总结3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纺纱学》总结3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纺纱学》总结3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纺纱学》总结3Word下载.docx

《《纺纱学》总结3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纺纱学》总结3Word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纺纱学》总结3Word下载.docx

解:

将已知数据代入式得:

即投料时涤按62.68%,粘按37.32%的湿重混比计算重量和包数。

2.条子混和

Yi第i种纤维的干混纺比(i=1,2…);

Ni第i种纤维的条子根数(i=1,2…);

Gi第i种纤维条子干定量(i=1,2…);

例2:

涤/棉混纺设计干混比为65/35,在并条机上混和,初步确定用4根涤纶条和2根棉条喂入头道并条机,涤纶条的干定量为18g/5m,求棉条的干定量?

将已知数据代入式(1-3-2)

得:

即在涤棉混纺时,采用4根涤条,2根棉条混和,棉条定量为19.38g/5m

3.混和体性能指标的计算:

X=X1A1+X2A2+X3A3+…+XnAn=式中:

X混和体的某项性能指标;

Xi第i种纤维的某项性能指标;

Ai第i种纤维的混用百分比。

第二章开清棉

一、抓棉机的种类:

1.环行回转式:

如FA0022.往复直行式:

如FA006

环行回转式抓棉机:

打手的结构特点:

1.刀盘锯齿:

抓取角10℃,刀尖角60℃。

2.稀密刀齿:

里稀外密(9、12、15),目的:

补偿打手径向的抓棉差异。

3.各盘刀片3个一组,相对于圆盘平面作左斜、平行、右斜分布。

使抓棉点互相错开。

打手的运动:

1.打手自转:

实现对原棉的抓取。

2.打手环行:

实现对原棉的多包抓取,0.59~2.96r/min。

3.打手升降:

实现对原棉的连续抓取,每绕一周下降3~6mm。

往复直行式抓棉机

特点:

(1)2只抓棉打手,2组肋条;

刀盘锯齿均匀排列;

3只压棉罗拉。

(2)双向往复运行。

(3)左右打手反向旋转,盘齿斜向相反。

(4)前面手低于后面的打手。

影响开松的工艺参数:

1.刀片伸出肋条的距离:

小,好

2.抓棉打手的转速:

高,好

3.抓棉打手间歇下降的距离:

大,差

4.抓棉小车的速度:

快,差

二、混棉机类型

(1)多仓式(6~10仓)

(2)棉箱式:

如ZFA026,以混棉为主;

A092A,以均匀给棉为主。

多仓混棉机

FA022混棉机(如FA022-6)

1、特点:

输棉帘将棉筵直接喂入清棉机,供棉稳定,减少棉结的产生。

2、空仓喂料

自然梯度:

先依次将各仓喂满,再开车自动运转。

人工梯度:

先人工控制各仓喂料高度差,再开车自动运转。

3、混和原理:

时差混和(课本P45)——各仓同时输出的原料是不同时喂入的。

4.棉仓个数个数越多,混合效果好。

5.光电管安装高度

低,混和延时大,但太低会空仓(后方机台故障),一般安装在棉仓高度的1/3-1/2处。

FA025多仓混棉机

1.工作特点:

同时输入、多层并合、先后输出、多层混和。

2.混合原理:

程差混棉——同时喂入的原料因路程差而不同时输出。

(二)ZFA026型自动混棉机

作用分析

1.混和作用分析

原理:

夹层混和(横铺直取),棉层通过摆斗往复平铺后,由角钉帘同一时间内多层垂直抓取各配棉成分。

2.开松作用分析

(1)角钉帘子对棉堆的高速抓取;

(2)角钉帘子与压棉帘间的撕扯;

(3)角钉帘子与均棉罗拉间的撕扯;

(4)打手对棉块的快速剥取和打击;

(5)打手与尘棒对棉块的撕扯。

三、自由打击和握持打击的特点:

1.自由打击:

棉块在无握持状态下接受打击。

开松作用缓和、纤维不易损伤、杂质不易破碎、除杂效果稍差。

2.握持打击:

棉块在握持下接受高速打手打击。

打击力大、除杂作用强、杂质容易破碎、纤维容易损伤。

在工艺流程中的排列位置:

先自由,后握持。

在各开棉机上的应用:

自由打击开棉机:

(一)六辊筒开棉机(如A034A、FA104)(现已淘汰)

(二)轴流开棉机(单辊筒轴流开棉机、)

卧式角钉辊筒,对自由状态下的原棉进行打击和扯松。

原料入口和出口分别在辊筒的两端。

轴流开棉机的工作过程:

单辊筒轴流开棉机:

棉流绕辊筒2.5圈,3次通过尘格而外出

双辊筒轴流开棉机:

1、两辊筒平行排列,转向、转速相同;

2、棉流落在两辊筒之间,3、受自由打击和扯松;

棉流绕2-3周输出;

(三)FA101型四剌辊开棉机

握持打击开棉机:

豪猪开棉机

豪猪开棉机的工作过程

清棉机的均匀作用是如何进行的:

天平调节装置(均匀控制机构)

(1)作用:

当棉层厚度发生变化时,天平罗拉速度改变,使单位时间内的喂棉量不变。

(2)机构分析及调节过程:

棉层↑→天平杆头端↓(尾端↑)→平衡杠杆上摆→双杠杆逆时针摆动→铁炮皮带向铁炮小头移动→被动铁炮减速→天平罗拉减速。

均匀成卷作用:

平调节装置改善棉卷的纵向均匀度;

上下尘笼的均匀吸附和并合改善棉卷的横向均匀度。

四、开清棉机械组合

组合原则:

精细抓棉、混和充分、逐渐开松、早落防碎、以梳代打、少伤纤维、防火防爆。

A045凝棉器的作用

(1)输送棉块

(2)排除短绒和细杂

配棉器的作用:

均匀配棉,一台开棉机2~3台清棉机,保证生产的连续性。

间道的作用:

将各台机械联接起来,并输送棉流。

并可以选择性地使用机器。

第三章梳棉

一、梳棉机的结构

梳棉工序的任务:

a.梳理:

使棉束单纤维(锡林、盖板作用)b.除杂:

清除杂疵、短绒

c.混和:

进行单纤维间的混和d.成条:

制成均匀的棉条

梳棉机结构简图(课本P57)

给棉罗拉和给棉板

(1)给棉罗拉 

与给棉板共同握持棉层,使刺辊在整个棉层横向进行开松与分梳。

为使棉层握持牢靠、均匀,罗拉表面有齿形沟槽或小菱形花纹,并在罗拉两端加压。

(2)给棉板

工作表面为光滑的弧形,有一鼻尖。

为使棉束尾端不致于过早滑脱,要求:

握持力:

AB逐渐增加,B点最大;

隔距:

AB逐渐减小;

偏心距e:

给棉板圆弧与给棉罗拉中心的距离;

二、两针面间的作用及条件

两针面间的作用:

分梳作用、剥取作用、提升作用(棉和化纤的梳理中提升作用较少)

基本条件:

两针面具有一定的针齿密度(500-1000枚/平方英寸)、两针面具有相对运动、两针面间的隔距很小(6-13C)。

 

分梳作用剥取作用

提升作用

1、分梳作用条件与特点

条件:

a.针齿平行配置b.一针面针尖迎着另一针面的针尖相对运动(图中VB>

VA)

两针面均有抓取和握持纤维的能力,纤维束一分为二。

可用以实现纤维从一个针面向另一个针面的转移。

2、剥取作用条件与特点

条件:

a.针齿交叉配置;

b.一针面的针尖从另一针面针齿背上越过(顺着针尖)

快速针面抓取纤维,慢速针面释放纤维。

3、提升作用条件与特点

a.针齿平行配置;

b.相对运动方向顺着对方针尖(V2>

V1)

两针面都不抓取纤维,只是使纤维自针隙提升至针尖位置。

二、梳棉机的新技术

给棉方式:

逆向喂给(下喂棉):

棉层喂给方向与刺辊分梳方向相反,易损伤纤维。

图a

顺向喂给(上喂棉):

棉层喂给方向与刺辊分梳方向相同,纤维损伤少。

图b

盖板回转方向

1、顺向回转:

工作盖板移动方向与锡林转向一致。

作用分析:

刚进入盖板区的纤维在清洁盖板的作用下得到较好的梳理,而在出盖板区时,盖板充塞已接近饱和,纤维得不到细致的梳理。

纤维受到的梳理作用逐渐减弱,效果不是最理想。

2、反向回转:

工作盖板移动方向与锡林转方相反。

进入盖板区的纤维先被有充塞的盖板粗略地梳理,在出盖板区时又被清洁的盖板细致地梳理,梳理由粗到细、逐渐加强,纤维不会浮于针面被搓成棉结,分梳效果较为理想。

前固定盖板:

补充梳理,有利于纤维的伸直和提高棉网质量。

后固定盖板:

预梳理,为锡林盖板区的细致梳理创造条件。

小漏底:

托持纤维,排除短绒。

(新机型以分梳板代替小漏底)

多刺辊系统:

如三刺辊系统

三、

(1)锡林与刺辊的速比

 设纤维在转移开始时被锡林抓取,在接近后罩板以前转移:

式中:

Vc-锡林表面线速度;

Vt-刺辊表面线速度;

S-转移区长度;

L-纤维长度。

棉纺时常1.5~1.8;

化纤取1.9~2.2

影响锡林、盖板梳理的因素

(1)锡林速度和直径

速度↑,梳理效果↑(通过工作区的针齿多,离心力大,锡林负荷轻);

是高产优质的必要措施。

直径↓,线速度小,分梳效果↓(为保证梳理效果锡林转速应↑),但离心力↑削弱了针齿的握持力,应减小针布工作角。

(2)锡林与盖板的隔距(小于0.25mm)

隔距↓,抓取纤维的能力强,梳理效果好;

棉结少。

锡林盖板五点隔距,近口大出口小。

(3)针布规格

齿密和齿高:

锡林,矮、密;

盖板,高、稀

针齿角度:

针齿锋利梳理好

(4)梳棉机的产量

产量高,锡林盖板的针面负荷增加,梳理效果差。

要提高产量且保证质量,必须相应提高锡林与刺辊的速度。

(5)锡林周围附加分梳元件的数量

(6)盖板回转方向

四、锡林、盖板的除杂作用

(1)除杂作用

①除杂内容:

杂质和短绒

短绒、杂质转移到盖板后,因向下只有抓取力没有离心力而不易再回到锡林上。

②除杂方式:

盖板花和抄针花的排除

盖板花:

杂质+纤维(短纤维40%),生产中排除。

抄针花:

锡林中的杂质和纤维,通过抄针的方式排除。

影响除杂的因素:

1盖板速度:

速度快,每块盖板花量略有减少,但总盖板花量有所增加。

2前上罩板上口与锡林的隔距:

隔距小,纤维易被锡林针齿抓取,盖板花减少。

3前上罩板的高低位置:

位置高时,纤维易被锡林针齿抓取,盖板花少。

反之,盖板花多。

因调节麻烦,一般不调节此参数。

对以上调节盖板花的方法:

当需大幅度大面积调节盖板花数量时,采用调节盖板速度的方法;

调节个别机台并小幅度调节时,调节前上罩板与锡林的隔距。

五、梳棉机的混和作用分析:

纤维在两针面间的分梳与相互转移,使同一时间喂入的纤维不同时输出,不同时间喂入的纤维同时输出。

均匀作用分析:

(1)纤维在锡林与盖板间反复转移:

纤维多的地方盖板针齿从锡林抓取纤维,少的地方锡林抓取盖板上的纤维,故纤维层更均匀。

(2)道夫的凝聚:

道夫单位针面凝聚的纤维量是锡林单位针面的几十倍,故输出棉网在短片段上较喂入棉层均匀。

(3)棉网汇合成条:

纵向均匀度又进一步改善。

生条的短片段均匀度较好。

六、纤维弯钩情况:

被道夫握持的纤维另一端受到锡林的快速梳理而拉直,输出时伸直端在前,握持端在后,而使生条中后弯钩纤维居多。

大圈条:

圈条直径大于条筒半径,条子圈出条筒中心。

小圈条:

圈条直径小于条筒半径,条子不越出条筒中心。

第四章精梳

一、精梳工序的任务

1.排除生条中一定长度以下的短纤维。

2.排除条子中的杂质和棉结。

3.使纤维进一步伸直、平行和分离,并制成精梳棉条。

精梳过程的特点

握持梳理:

一次完成一个须从的梳理,先握持后端梳前端,再握持梳理过的前端梳后端。

二、精梳准备机械

1、预并条机:

并条工序通用2、条卷机3、并卷机4、条并卷联合机(条卷、并卷组合)

3和4为精梳准备专用机械。

精梳准备工艺流程

1.并条条卷工艺(条卷工艺):

梳棉棉条→并条机→条卷机

总并合数(=分并1×

分并2)

(6~8)×

(20~24)=120~192

E总:

(1.1~1.4)=6.6~11.2

小卷特点:

横向有条痕,钳板横向握持不匀,精梳落棉多。

工艺流程短,投资少,目前国内应用较多。

2.条卷并卷工艺(并卷工艺):

梳棉棉条→条卷机→并卷机

总并合数:

(20~24)×

6=120~144

E总:

(1.1~1.4)×

(6~8)=6.6~11.2

小卷特点:

成形良好,层次清晰,且横向均匀度好,有利于钳板的握持,落棉少;

产量低,一套只能供应5-6台精梳机。

3.条并卷工艺:

梳棉棉条→并条机→条并卷联合机

(16~20)×

3=288~480

(2~5)=12~40

特点:

小卷横向均匀,牵伸大,纤维伸直好,但小卷易粘连,对车间温湿度要求高;

占地面积大。

精梳准备工序的偶数法则

当喂入精梳机的纤维呈前弯钩时,易于被梳直进入棉网。

梳棉生条后弯钩纤维居多,为保证喂入精梳机的多数纤维呈前弯钩状态,在梳棉与精梳之间的准备工序应按偶数配置。

工序道数与纤维弯钩方向的关系

三、掌握精梳机各主要机构的作用

主要机构

(1)喂入机构

给棉罗拉:

随钳板前后摆动的同时,间歇回转

(2)钳持机构

上、下钳板:

前后摆动,钳口开启闭合

(3)梳理机构

锡林:

定轴回转,1/4周有针齿,梳理被钳板握持的须丛前端

顶梳:

前后摆动,1~2排针,梳理被锡林梳理过的须丛后端

(4)、分离机构:

分离罗拉、皮辊:

倒转、静止、顺转,将梳好的须丛搭接并输出。

有的机器只有倒转和顺转。

钳次:

精梳机完成一个工作循环称为一个钳次,在一个钳次中,锡林回转一转,钳板摆动一个来回。

四、精梳机运动的四个阶段

精梳机每一工作循环分为精梳锡林梳理、分离前的准备、分离接合与顶梳梳理、梳理前的准备四个工作阶段。

锡林梳理阶段

(1)开始与结束

开始:

第一排针接触棉丛

结束:

末排针脱离棉丛

(2)主要机件的运动

钳板:

钳口闭合,钳板先后摆再前摆;

梳理速度由快到慢变化

梳理棉丛

停止给棉

先后摆再前摆(未参与梳理)

分离罗拉:

处于基本静止状态。

分离前的准备阶段

锡林梳理结束;

棉丛到达分离钳口。

(2)主要机件的运动

继续前摆,钳口逐渐开启

空转

给棉(前进给棉工艺)

继续前摆,仍未参与梳理

由静止到先倒转再正转,将棉网倒入机内,准备与钳板送来的纤维丛结合。

分离接合与顶梳梳理阶段

棉丛到达分离钳口

钳板到达最前位置

继续前摆,须丛前端先后到达分离罗拉钳口,且钳板逐渐开启至最大。

继续给棉(前进给棉工艺)

前摆,因位置降低而刺入须丛。

顺转,将钳板送来的纤维牵引出来,叠合在原来的棉网尾端上。

因分离罗拉的速度大于钳板和顶梳的速度,须丛尾端从顶梳抽过实现梳理。

梳理前的准备阶段

钳板开始后退

第一排针开始接触棉丛

后摆,钳口逐渐闭合

空转,第一排针靠近棉丛

给棉停止(前进给棉工艺)

后摆,因钳板的闭口将须丛下压使其脱离顶梳。

继续顺转输出棉网,并逐渐趋向静止。

第五章并条

一、并条机的任务:

1.并合:

改善生条的中长片段均匀度2.牵伸:

提高纤维的伸直、分离度3.混合:

充分混合纤维4.定量控制:

根据细纱的细度控制条子的细度5.成条:

卷绕成适当的卷装供后道工序使用。

二、并合的原理

1、并合的均匀作用

并合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两根为例):

(1)粗节与细节并合,并合后均匀度大大提高。

(2)粗节与粗节、细节与细节并合,均匀性没有改善,但也没有恶化。

(3)随机并合(粗节或细节和适中片段并合),不匀率降低。

因此,条子并合后均匀度可得到改善。

2.并合前后条子不匀率间的关系

n根定量相同、不匀率C0相同的纤维条并合后的不匀率,

式中,C0—并合前条子的不匀率(%)

C—并合后条子的不匀率(%)

(1)并合数越多,并合后须条不匀率越低。

(2)并合数较小时,增加根数,不匀率降低显著;

并合数较大时,不匀率降低不显著。

(3)一般取6-8根并合。

3.并合道数

涤/棉(精)

棉:

开→梳→精

涤:

开→梳→预并头并→二并→三并

涤/棉(普梳)

开→梳→预并

涤:

开→梳→预并头并→二并→三并

纯棉

精梳:

开→梳→精→并一

普梳:

开→梳→头并→二并

三、实现罗拉牵伸的条件:

1.有两个能积极握持纱条的钳口:

罗拉加压

2.钳口间隔距:

隔距>

纤维品质长度

3.钳口相对运动:

V输出>

V输入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牵伸类型:

(1)张力牵伸(第一类牵伸):

速度差小,纤维间未发生轴向的相对位移,须条发生弹性变形。

防止须条松坠。

(2)位移牵伸(第二类牵伸):

速度差大,纤维间产生相对运动,须条被抽长拉细,属永久变形。

牵伸倍数E:

表示纤维集合体抽长拉细的程度。

1.机械牵伸倍数(理论牵伸倍数)E=v2/v1v1、v2:

前后罗拉表面速度

2.实际牵伸倍数:

E=L2/L1=W1/W2

L2、L1—牵伸前、后集合体的长度

W1、W2—牵伸前、后集合体的线密度(定量)

并合改善了条子的不匀,但牵伸却恶化了条子的短片段不匀

移距偏差:

在牵伸过程中,由于纤维不在同一位置变速,则牵伸后纤维的头端距离与正常移距产生的偏差称为移距偏差。

a1=a。

*E±

x(E-1),±

X(E-1)即为移距偏差。

“+”形成细节;

“-”形成粗节。

实际牵伸过程中纱条的不匀是纤维在不同截面上变速产生移距偏差而引起的

改善条干不匀:

在牵伸过程中,x趋于0,即要求变速点分布范围要窄,所以变速点的位置尽可能向前钳口集中。

措施如下:

工艺参数方面、牵伸装置方面

摩擦力界的合理分布原则:

使纤维变速点向前钳口集中

合理的摩擦力界:

a.后钳口的摩擦力界向前扩展,并逐渐减弱。

b.前钳口的摩擦力界应高而窄。

合理布置摩擦力界的措施:

利用附加摩擦力界,型式:

曲线牵伸、压力棒、皮圈

并条机:

曲线牵伸、压力棒

细纱机、粗纱机:

曲线牵伸、皮圈牵伸

四、

(一)纤维运动的类型

1.按控制情况分

受控纤维:

受罗拉握持,并以该罗拉表面速度运动的纤维,包括前纤维(前罗拉握持)和后纤维(后罗拉握持)。

浮游纤维:

未被罗拉握持的纤维。

2.按速度分

慢速纤维:

以后罗拉速度运动的纤维,包括后纤维和未变速的浮游纤维。

快速纤维:

以前罗拉表面速度运动的纤维,包括前纤维和已变为前罗拉速度的浮游纤维。

前纤维一定是快速纤维,但快速纤维不一定是前纤维。

浮游纤维由慢速到快速取决于作用在其上的力。

对一根纤维而言

●引导力:

以前罗拉速度运动的快速纤维作用于某根浮游纤维整个长度上的力。

促进纤维加速。

●控制力:

以后罗拉速度运动的慢速纤维作用于某根浮游纤维整个长度上的力。

阻止纤维变速。

对须条而言:

●牵伸力Fd:

牵伸区中将以前罗拉速度运动的所有快速纤维从周围慢速纤维中抽拔出来,所需克服的摩擦力的总和称~。

(将须条牵伸开需用的力)

●握持力:

罗拉钳口对须条的摩擦力、控制力。

(静摩擦力)

了解临界牵伸倍数(课本P140)

浮游纤维加速的条件:

引导力>

控制力

五、纤维的伸直

纤维伸直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a.速度差(相对运动)b.延续时间(速度差维持一定时间)c.作用力(控制力和引导力相适应)

头道并条:

前弯钩纤维较多,总牵伸倍数小于并合数(后区,1.06~2.0;

前区,<

3.5);

二道并条:

后弯钩纤维多,前区配置较大的牵伸,总牵伸倍数大于并合数(前区1.06~1.15,后区6~8)。

奇数法则:

在梳棉生条中纤维以后弯钩为主。

条子从条筒中引出,每喂入一道工序,必然发生一次倒向。

由于细纱机是伸直纤维的最后一道工序,而且牵伸倍数最高,有利于消除后弯钩。

为了使喂入细纱机的粗纱中以后弯钩纤维为主,在普梳工艺系统中,梳棉与细纱之间的工序道数按奇数配置。

这样有利于弯钩纤维的伸直,这个工艺原则就是奇数法则。

六、并条机牵伸的型式

(一)直线牵伸(最初并条机所用):

四上四下简单罗拉牵伸。

(二)曲线牵伸:

须条在牵伸区中的通道成为曲线。

(三上四下、多皮辊曲线牵伸、压力棒曲线牵伸)

第六章粗纱

一、粗纱机的任务

1.牵伸:

将棉条抽长拉细成为粗纱。

(E=5~12)

2.加捻:

给粗纱加上一定的捻度,提高粗纱强力,从而能承受加工过程中的张力,防止意外牵伸。

3.卷绕:

将加捻后的粗纱卷绕在筒管上。

二、常用粗纱机牵伸型式

1、三罗拉双短皮圈:

三对罗拉组成两个牵伸区,在主牵伸区设置有上、下皮圈,上、下销,隔距块,集合器等附加元件以加强对纤维运动的控制。

下皮圈工作边易中凹,皮圈滑溜率高,影响粗纱条干。

2、三罗拉长短皮圈:

张力装置可使皮圈的滑溜率较双短皮圈小,中凹现象有所改善,纺纱条干优于双短皮圈,但维护保养、清洁装置的设计上都比较困难。

3、四罗拉双短皮圈也称D型牵伸。

Ⅲ~Ⅳ罗拉间为后牵伸区,Ⅱ~Ⅲ罗拉间为主牵伸区,Ⅰ~Ⅱ罗拉间为牵伸整理区。

牵伸区不集束、集束区不牵伸。

皮圈牵伸

目前普遍使用双皮圈(胶圈)牵伸装置。

浮游区小;

摩擦力界分布合理,能有效控制纤维运动,总牵伸倍数高,粗纱条干好。

三、粗纱的加捻

加捻机构

(一)悬锭式加捻机构

锭翼:

用于加捻,由空心臂(粗纱的通道)、实心臂(平衡空心臂)、压掌等组成。

组成:

实心臂、空心臂、压掌;

锭翼回时,压掌叶在压掌杆的离心力和粗纱张力作用下在粗纱卷绕过程中,始终压向纱管表面,使粗纱卷绕紧密。

改变粗纱在压掌曲臂上的包绕圈数,可调节粗纱张力。

筒管:

用于绕纱

锭杆:

用于支撑筒管。

有的没有锭杆。

上龙筋固定,锭翼装在上龙筋上,形成悬吊锭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