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讲座提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9376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德讲座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师德讲座提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师德讲座提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师德讲座提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师德讲座提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德讲座提纲Word格式.docx

《师德讲座提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德讲座提纲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德讲座提纲Word格式.docx

联系学校实际,我觉得师德修养师德风范主要落在下列123456

1、一个忠诚: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2、二个服从:

服从大局需要、服从校长领导

3、三个热爱:

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热爱学生

4、四个关系:

家务与工作的关系、份内工作与份外工作的关系、

吃亏与便宜的关系、提出意见与尊重人格的关系

5、五个自觉:

自觉学习、自觉守纪、自觉清廉、

自觉共事、自觉创新

6、六个意识:

师表为范————师表意识。

德育为首————育人意识。

容人为怀————胸襟意识。

教学为主————课堂意识。

质量为上————质量意识

自省为本————自省意识

最后,抄录上海市长徐匡迪教授一席话,作自勉和共勉: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好大一棵树

------谈谈师德的"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只有德才兼备,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家长的信任,同事的认可和肯定。

学生们才更乐意亲近你,爱戴你,接受你的教育。

象部分老师的孜孜不倦、爱生如子;

象部分老师为农村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感人教育,他们都是具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他们对学生的爱是一种不记回报的、无私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

这种爱是以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为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因此,强化师德意识必须是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那么什么是师德呢所谓师德,狭义的说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

包括教师的精神面貌、思想素质、工作态度、教学水平。

下面就如何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学习时参考。

教师职业精神

综观历史,“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

所以,中国的老师历来看重自己的师德修养,从孔子到朱子,到陶行知,无不以为人师表来时时事事处处提醒自己。

不仅如此,中国的历朝历代政府和社会公众也都对教师的师德风范予以苛求,似乎教师就该是圣贤,容不得有过有失,甚至连当今的某一政府首长竟对几个教师难得进酒店饭店潇洒个一回,也表现出忍无可忍。

这当然不对。

但这里至少说明一点:

教师这一行当是置于最严厉的社会监视和社会苛求之下!

一个人是不可能独立于一定的社会士壤和民族传统心理背景之外的,因此,我们不得不接受社会给予我们的约束。

这种约束,恐怕主要在于师德上的约束。

其次,从深层次剖析,教师的师德要求特别高,也不是社会、政府和本人强加的,而是教师职业性质和教师劳动特点决定的,也就是“经师”与“人师”的高度统一。

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提出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当“人师”。

教育家徐特立也曾指出,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

那么什么是“经师”和“人师”呢他说:

“经师是教学问的,就是说除了教学以外,学生的品质,学生的作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习惯他是不管的。

人师则是这些东西他都管。

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

如果只传授点知识,忽视培养方向,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

”由此可见,把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所以说,教师的职业精神正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是一所学校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是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精神保证。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具备职业精神。

正因如此,长期以来,党和国家以及广大教师都十分重视师德教育,大力加强师德建设。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嘛。

然而,我想探讨的是,这些年来,我们的师德建设太偏重于政治思想教育和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学习,太偏重于外部的灌输,而忽视了蕴含在师德修养背后的那个“根“的开发和自我开发,这个“根“就是教师职业精神。

教师的职业精神正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是一所学校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是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精神保证。

那么,什么是职业精神呢职业精神是指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

一个人一旦从事特定的职业,就直接承担着一定的职业责任,并同他所从事的职业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他对一定职业的整体利益的认识,促进其对于具体社会义务的自觉责任。

这种自觉责任可以逐步形成职业道德,并进而升华为职业精神。

教师职业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打个比方,这是我们干教师这一行当的精神家园!

至少包括了五个方面:

教师职业价值(有没有觉得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会变得更加美丽的职业)

教师职业情感(与学生在一起有否感到永远年轻快乐、给学生上课是不是一种乐趣)

教师职业信心(能不能就叶澜教授拟定的当教师12个“能否”作出肯定回答)

教师职业责任(是不是意识到了学生身心不好是残废品、成绩不好是次成品、思想道德不好是危险品,误人子弟等于谋财害命等)

教师职业理想(是不是内心深处想到当教师就要当个好教师名师、专家)

如果教师你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有了浓厚的职业情感,有了充分的职业信心,有了深刻的职业价值认同,有了强烈的职业责任,有了远大的职业理想,那么就意味着你拥有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师职业精神;

进而也就必然表现出优良的师德修养,师德风范,并牵引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中去。

不能设想,一位对自己的职业,感情不深、信心不高、价值理解不全、责任意识不强、目标理想不明的教师,能有所成就有所进步。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老师个人应当考虑:

如何通过组织的教育引导和自身的磨练省悟,增进职业情感,树立职业信心,提升职业价值,强化职业责任,追寻职业理想。

一句话,如何培育与振奋教师职业精神。

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有待我们大家去研究和践行。

  那么教师应该有怎样的职业作风呢“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进步的教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

  按照孔子在《论语》里说的,“学而时习之”则是首要的任务。

而如今,我们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实则就是顺应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演变过程,教师作为新生代的引领者,有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责,如果死抱着一层不改的老知识,怎么能成为不断给予一勺“水”的一桶水呢恐怕时日不久便水枯桶干了。

时常听到有老师在抱怨二期课改变得不好,诚然有知识结构体系的不合理存在,但不可避免的,也掺杂着不愿再学习的私心。

一张文凭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面对新课程内容中,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等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保持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更必要的是,要“吾日三省吾身”做一个反思性的实践者。

要知道“变是永恒的不变”,只有这样才能时刻面对挑战,留有适度的发展空间。

  怎样培养职业作风呢我们首先要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单兵作战”,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

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的孤立与封闭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包括与同类学科教师的合作、与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

要很好地坚持每周一的集体备课,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聚在一起研讨研究教材、研究教法。

  其次,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不仅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在新课程中,我们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以学生的求学需求为主线,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

教师与学生合作,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是与学生一起分享。

  第三,加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新课程改革牵涉到千家万户,有必要让家长们也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

教师要积极地与家长合作,在和家长的谈话中向家长们做好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家长来了解新课程的科学理念、认识新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关注新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

  应该讲,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能者为师,是一个广泛的道理,每个人都有优点,能互相补足,才能共同进步,这何尝不是件乐事。

在这里,我想就教师职业价值,再作些展开:

从中国历史看,历代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定主要停留在社会功用上。

到了解放初期的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看重的依然是教师劳动的外在社会价值,依然把这种劳动的性质看作是传递性而非创造性工作。

因此,人们歌颂的只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和默默无闻的奉献,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像园丁一样用心血、汗水浇灌幼苗,像春蚕那样到死丝方尽。

但这种歌颂并未涉及到教师职业劳动过程对教师本人现实生命质量的意义,从而使之只能感受到套在教师职业外围的那一层虚幻的荣耀而感受不到因从事这一职业而带来的内在尊严和欢乐。

所以,尽管舆论宣传常以一件件生动的事例、模范教师的个人事迹教育民众与教师,但讲究实惠的人因看到大多数教师的辛苦与低收入而很少选择当老师;

一些在事业上有高追求或才智过人者,因为觉得教师职业不具创造性挑战性,会浪费自己的高智聪明的职业,也不选择当教师。

这是时代、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和劳动性质的局限。

在这种观念下,教师职业的尊严与欢乐,主要取决于社会公众的外在承认和给予,取决于结果而不是过程本身。

因此,“文革”十年浩劫,教师斯文扫地,在一定意义上从反面说明,一旦教师职业外在的工具价值被否定,由外部给予的尊严与欢乐就会丧失殆尽。

粉碎“四人帮”后,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地位。

“尊师重教”口号被响亮提出,1985年政府恢复设立了“教师节”。

但此时,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识仍未有大突破。

人们仍然按习惯模式歌颂教师,教师依然按普遍认同的职业意识辛勤劳作。

当中国80年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浪潮席卷、人才流动政策放开时,中国教师队伍面临了一次从未遭遇过的冲击。

教师中一批人离开了这一岗位或者从事第二职业,教师“跳槽”“第二职业”成了当时最热门的话题。

历史的经验再一次地警示人们:

难道这么多人离开教师职业和从事第二职业都是仅仅为金钱和看得见的物质待遇这里有没有为教师提供展示自己教育创业才华的条件和机会,有没有引导帮助老师唤醒教师职业具有内在的对教师自身生命价值升华的这一重要精神意识呢  

80年代后期,国家开始全面实施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1993年,制定通过了《教师法》,第一次用法律形式指明: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并提出了一些时代对教师职业的新要求。

1998年,教育部颁发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跨世纪园丁工程”突出了教师从事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的决定。

在其中,再一次强调了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教师劳动在创造性方面的许多新要求。

因为教育在今天,已经不能还只停留在完成传承文化、传递知识、传授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知学习与继承,不思也不会创造的水平上。

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能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才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价值。

也正因为此,教师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问题,也以从未有过的鲜明方式凸现出来。

它使人们找到了教师职业对于社会而言的外在价值与对于从业者——教师自己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之间的统一基点,找到了教师可以从工作中获得外在与内在统一的尊严与欢乐的源泉。

那就是两个大写的字:

创造。

换句话说,教师只有在认识到了教师职业社会价值的同时,又认识并体验到了由职业的创造性特质带来的对于教师自身的尊严与欢乐,才会真心去爱、全身心去投入。

回头看看古今中外的教师队伍,有不少明知教师职业的清贫和清苦,却依然痴情于教,孜孜以求,并创造了辉煌业绩,究其因,是他们深深地领悟到了从事教育创业的外在的社会贡献价值与内在的自身生命悦愉价值的完美统一,是他们实践中品尝到了教师职业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会变得更美丽的职业。

  马克思论及职业选择时有一段名言:

“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

”马克思这一择业观点,对今天我们整个社会思考教师的劳动价值是有启示的。

一是它促使每一个已经选择当教师的人和可能选择当教师的人,都去询问自己是否看到了教师职业能给人带来的内在尊严和欢乐二是它促使每个教师都来检查一下,自己职业劳动质量,是否已达到了因创造而获得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水平只有圆满地解决这二个问题才有可能确立正确的教师择业观,他们的生命才会向着无限辉煌的可能性生发开来,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给他的职业生命增添无穷的探索动力和由此带来的莫大的成功欢乐以及生命价值。

如果说,老师的整个师德比作这棵树,那么,上面讲的教师职业精神是这棵树的根,由教师职业精神外化生发而来的师德修养、风范就是树之叶,树深才能叶茂。

讲第二个问题,师德之树叶片片。

对于教师,教书育人是职业,更是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民主主义教育家杨昌济先生说:

教育者,寂寞之事业,而实为神圣之天职,扶危定倾,端赖于此。

用江总书记的话,“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今天,教育事业是也党的事业,与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中的任何一个代表都密切相关。

只有忠实地参与到这一宏大的事业中去,才谈得上真正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才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讲的就是一种忠诚事业的奉献精神,有一副对联说得好:

忠诚铸师魂,铁肩担道义。

怎样才能通向“忠诚“这一师德最高境界呢请努力寻找和自觉磨练教育家韦力所归纳的“四颗心“――事业心、责任心、自尊心、上进心。

教育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大局与小局,全局与个人,总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

作为系统中的一员,服从大局,接受组织调遣是应有的品质。

所谓服从,就是组织将你安在哪里,你就在哪里工作,组织需要你干什么岗位,你就在这一岗位上努力干。

否则,既影响了大局工作,又损害了自身形象。

本人20多年的经历,无愧!

具体到一所学校,服从大局就是服从校长的正确领导,本人对此有切身体会。

一个学校是一个集体,一个集体必须服从一个首领。

一般说来,校长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全,工作又十分辛苦,虽然工作中总会难免存在疏漏、差错、失误,但主观上大多力求尽心、科学、公正、。

因此,作为下属,有向校长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的权利,更有服从校长,不给校长添麻烦的应尽义务和道德职责!

实际上这也是校长负责人制条件下一名教师应有的道德理智。

这是忠诚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先决条件。

古今中外对此论述颇多。

而论述的最多也最一致的是二块内容,一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二是师爱是师德之本。

国家新颁的中小学师德规范,几乎二分之一内容就是在讲这三热爱。

本人20年前的一个全公社教师会上,作为青年教师代表谈体会,发言题目也是《我爱我的学校、我爱我的班级、我爱我的学生》。

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瓦尔娃娜就是这方面的先进典范,教师的爱如果达到了象有些名师说得那样“一旦离开学生,离开班级,离开学校,就产生无聊、空虚和失落感”的程度,那么,爱之深,爱之切矣!

工作起来就有使不完的劲。

有的老师说,我也想去热爱它们,可就是爱不起来。

是的,有时候是有这种无奈,这种困惑。

校园内、班级里、学生身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甚至令人烦恼、气恼、火恼的事,但为了建立感情,做好工作,我们必须挖掘其可爱之处。

人有时候很怪,当你不想去爱的时候,满眼都是不顺眼不顺心,一旦去爱的时候,满眼碧草青青花艳红,可爱之处多多。

那么,如何去挖掘呢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有办法,关键在于心理的自我调适。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教师爱学生,能得到学生的尊重――这叫爱的回报。

教师以爱育爱,学生在被爱中学会爱,于是出现爱满教室、爱满校园、爱满天下的晕轮效应。

这是一种多么有意义的良性循环!

怪不得有人干脆说,没有爱的人,请你离开校园,你不配做老师!

台湾着名教育家高震东的忠信学校,老师们的座右铭是: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4、四个关系:

家务与工作的关系、份内工作与份外工作的关系、

当今教师家庭大多双职工,又很少有老人在家料理,家务与工作的矛盾时会发生,但能否妥然处理这对矛盾,与其说是个工作问题,不如说是个师德问题。

许多教师工作很出色,难道他们就没有家务要做,难道他们的家务成了大问题关键在于崇高的师德、强烈的责任心。

因为人的弹性和潜力是很大的,在公与私的关系上,一定要有个正确定位。

育人工作群体性与个体性是合一的。

在完成本职性个体性工作的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全校性集体性工作,真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又分工不分家,互帮互助。

当然,强调合作统一,并不否定个性张扬和个体积极性的发挥,这是群体性工作的前提基础;

但要真正张扬个性发挥个体工作积极性,其实也绝对离不开充满凝聚力的工作群体。

因而,教师必须辩证地把握份内与份外的界定,寻找集体工作与本职工作的融合点。

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的利益驱动心理愈来愈强烈了,这本无可非议。

但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任何学校都无法完全做到计件计时付酬,吃亏便宜的事肯定存在,时常发生。

如果形成斤斤计较的习惯和风气,那么,这个学校一定会流言蜚语是非多,散散懒懒闲人多,而且,总感到自己吃亏的老师经常处在一种心态不平心情不佳的状态之中,这种人必然影响了工作,又损伤了身心。

所以,我建议,我们做老师的真的需要有一点超脱的东西,要点IQ精神,吃亏就是便宜。

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得了得与失关系,才能找寻到心理的平衡点,人生的平衡点。

学校是知识分子聚集之地,民主意识、平等意识与参政能力、议事能力相对较强,有看法要说,有意见要提,这是好事,但不加注意,不分场合,不当方式,那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意见批评,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对方,导致好心办坏事。

这里实际上也存在一个修养问题。

所以,批评、指责必须注意场合、注意分寸,以尊重人格为前提,以有利工作为宗旨。

自觉学习、自觉守纪、自觉清廉、自觉共事、自觉创新

亚圣孟子曰:

“人不学不如物”。

经常学习可以明确是非,摆正关系,提高素质,增强后劲。

做老师的更要学习,古人云:

教育者当先受教育。

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每天看看电视报纸,浏览网络信息,经常订阅二、三份教育杂志,每年研读一二本专着等等,十分必要。

有一位全国十佳教师说得好,老师不一定什么都要精,但什么都要学一点,知识面要宽,要不断更新,这不仅有利于教书育人本领的提高,也有利于增强自身师德的人文底蕴。

特别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的生命周期缩短,不更新知识就会被淘汰;

知识经济又呼唤素质教育,只有高素质的老师才有可能带出高素质的学生。

教师要提高素质,必须从自觉学习抓起,否则,长此以往,走进课堂必然误人子弟。

这样的教师,何德之有!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

学校是人流集中的地方,是播种文明的地方,没有法纪是不堪设想的。

在倡导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今天,尤其需要老师们自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

上班纪律、办公秩序、会议要求、教学规程、考评制度等等是学校最显性也是最为刚性的法纪。

无法无纪何以言工作,自由散漫老师不可能出色完成艰巨的教学任务。

况且,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话来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

一个漠无法纪的老师是无论如何带不出法纪严明的学生,“不正其身,何以正人”当然,绝大多数教职工从内心深处讲,也都是不愿生活、工作在一个松松散散的集体之中的。

学校权不大,钱不多,清正廉洁易做到。

但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教师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物利私欲也存在。

因而,特别是有收费、采购、公关、联络任务的行政、后勤同志和常与家长接触的班主任,要占点小便宜的机会还是有的,要多加注意啊。

师德规范第七条就是廉洁从教。

两袖清风,一身傲气,是千百年来教师的一贯形象。

中华民族既有传统道德中“和为贵“的思想,反映在师德规范中第五条:

团结协作;

但又有封建社会传承下来的“文人相轻“的陋习。

所以,我们千万要提防。

一所学校,一个年级组,一个办公室,就是一个家庭,产生了隔阂,大家都不愉快。

和气、和睦、和谐应当成为我们追求的人际氛围之目标!

具体化一点,就要做到三个不:

不自命清高,不门逢里瞧人,不背后说三道四,用魏书生的话说,多琢磨事,少琢磨人。

要知道,只有在一个团结协作、真诚相待的教师集体中,才会有群星灿烂。

近几年来,党中央十分强调民族的创新精神,是有道理的。

一个人的创造力能否得到开发,能否获得创新成就、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贡献,关键取决于他有没有创新精神。

有一个事实令人深思:

从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到1998年全世界共有455人获得诺贝奖,其中美国199人,连巴基斯坦也有人登上了诺贝尔科学奖的领奖台,而拥有地球近1/4人口的中国却得了个零鸭蛋,这不能不令我们反思我们有学校教育。

教育要创新,靠谁靠我们教师,一个教师年复一年老套套,原有教案抄一抄,能培养出创新精神的学生吗能塑造出一个创新精神的民族吗绝对不能!

拘泥于条条框框,习惯于照本宣科,不创新,不开拓,是教师职业的大敌,是教师的缺德表现。

所以,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从为民族复兴作贡献这一师德高度出发,自觉不断地创新。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特别是要通过我们人人在做的学科教育,帮助学生感受新的学习理念,探求新的学习方法,萌发新的学习情趣,发现新的学习问题,构建新的学习模式,获得新的学习能力等,从而帮助学生积淀起一种敢于创新求新的思维品质,为其今后从事创造性劳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6、六个意识

1)师表为范―――师表意识。

教师职业行为的示范性引导性特点,要求我们必须躬行实践,为人师表。

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早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陶行知把师表第一原则解释为,要学生做的事,教师要躬行共做,要学生装学的知识,教师要躬行共学,要学生装遵守的规则,教师要躬行共守。

2)德育为首――-育人意识。

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职能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真正教会了学生学会做人,对于学生成长来说,教师是积了大恩大德!

只教书不育人,不是一个好老师。

对此,我们老师有三个问题必须时刻清醒:

一是学校一切工作都要注重德育性,该渗透时就渗透,否则,学生少德,老师“缺德’;

二是教学生学会做人,不可能是空调说教和机械灌输,必须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形,恰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