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讲多练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9356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讲多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少讲多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少讲多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少讲多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少讲多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少讲多练Word文件下载.docx

《少讲多练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讲多练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少讲多练Word文件下载.docx

二“备”是针对学生自学发现与存在的问题,再次备课,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一“备”年级备课组分工合作,集思广义;

二“备”因“班”而异,要发挥教师个体的经验和智慧。

2009年7月,教学改革才历时一年,这所学校初中与小学的毕业生所取得的成绩就令人刮目相看,从此名声雀起,倍受关注。

而且在实施教学改革的所有年级,也初步完成了所有学科“教学案”的建档工作。

建瓯市川石中学则是闽北革命老区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共14个教学班、706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在校寄宿。

这所学校“先学后教,自主互助”的教学改革,是该校兰兴国校长与市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研室陈振龙主任精诚合作、精心培育的丰硕果实。

2007年12月初,学校在初一年级4个班开始实行这项教学改革。

这里的课堂景观最像“杜郎口”,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教室的课桌从秧田式变成了餐桌式,小组(5~6人)是最小的学习共同体;

每个班级约有8~9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块小黑板,供小组讨论或展示使用;

学习成绩评比不比个人,比的是小组总分,因此小组成员合作互助、荣辱与共。

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不想睡觉,也不能睡觉了。

更不可思议的是,一个半月后的期末考试,首先“吃螃蟹”的初一年级就吃出了“味道”:

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分均名列前茅。

从初一升入初二后,这个年级一批阳光、自信的学生也脱颖而出;

他们敢于展示自我,乐于助人,在小组或全班充当“教”的角色时表现突出、成绩优异;

经年级全体学生民主推荐和任课教师同意,学校于2008年11月20日决定聘任胡阿兰等44位同学为学校首批“小老师”。

现在,这批阳光少年已经是初三的“小老师”了,全校三个年级也全面实施这项教学改革了。

2009年12月3日学校又为初二、初三年级选拔聘任了阮玲玉等92位“小老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首届44位“小老师”端庄质朴、朝气蓬勃的身影,至今还镶嵌在学校文化墙上,十分夺目,催人奋发,成为学校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

“学”先行,提高学生反思能力 

传统课堂教学的“先教后学”一旦变成“先学后教”,为什么屡见奇效?

听听孩子们是怎么说的。

这些真切的感受是2008年年初,川石中学实行“杜郎口”式教学改革刚满月的时候,老师们从学生的作文或日记中摘录下来的。

——原来,老师上课一直讲,学生听不懂也不敢问,任何事情都不敢告诉老师,一见老师就跑,考试不会做,成绩当然上不去。

现在,同学们胆子大起来了,同学们在课堂上自学、自编、自演,主动地学习。

老师对学生很热情,学生没有了恐惧心理,把自己的小秘密毫不保留地告诉老师。

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所有的考试题都会做,成绩当然上去了。

我敢说,有的学生讲得比老师还棒呢!

——老师只讲十几分钟,将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自主学习,让同学们有时间充分自我消化,充分利用小组优势解决问题,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原来,老师讲学生听,学过以后很快就忘了。

现在,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的知识比较牢固。

原来,我不爱说话,不愿与人交流。

现在,我能积极发言,爱与别人交流了。

——原来,老师说我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这话一点不假,虽说自己心里清楚,但缺少锻炼,所以不善于表达。

现在,锻炼的机会多了,不紧张了,有时知道一点就开始说了,说着说着反而知道多了。

真是不可思议!

——原来,我对自己没有抱过大的希望,只要考试及格就行了;

现在我对自己抱有很大的希望,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是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新秩序何等重要!

在安全感、归属感、人格尊严——这些人性最基本的需要都能得到充分满足的课堂,孩子们自发产生出强烈的学习需要,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进而又产生实现自我的愿望,都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事情。

“先学后教”是对“先教后学”传统课堂进行结构性变革的根本举措。

现代系统科学告诉我们,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

“先学后教”的课堂结构,从“教”与“学”双边及其相互关系上,具有“先教后学”传统课堂所没有的特质:

学生的“学”具有反思性,老师的“教”具有针对性,“教”与“学”双边具有互动性。

反思性、针对性与互动性,就是“先后后教”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件宝。

据我们观察,目前明显起作用的只是“三件宝”中的一件宝,即落实了“先学”,使得受“教”之时,学生能够进行反思性学习。

因为哪里学会了,哪里还不会,或者不知其所以然,都心中有数,所以,课堂听讲不再盲目被动了,课堂学习效益也提高了。

而“先学”之后老师教的针对性,以及教与学双边深层的互动性,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和体现;

也可以说,“先学后教”潜在的功能还没有全部被认识、被挖掘、被发挥出来。

“教”在后,注重针对性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水平,可以把知识分成三类。

不需要老师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是第一类;

老师不教,学生自己学不会,老师一教就会的,是第二类;

不论老师教得多辛苦,学生还是学不会,是第三类。

不言而喻,其中第二类知识才需要老师教,这也是老师的价值所在。

但因为没有认真检查学生“先学”过程发现和存在的问题,或者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教师心中无数,往往就落实不了教的针对性。

因此,在推广“先学后教”的同时,必须追求“少教多学”。

“少教”是“多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什么样的“少教”才能产生“多学”的效果呢?

首先,花在教的时间要少(不超过三分之一课时),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要多(至少占三分之二课时);

其次,教的的确是上述第二类知识;

第三,即使教的是学生自己学不会的知识,教师也不能包办代替,必须坚持启发式。

一堂“有理数运算”的复习课上,黑板上展现出学生的各种算法。

其中,一道计算题的解答如下:

-15+13=-(15-13)=-2。

这是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正确运算的结果。

遗憾的是,没有其他学生提出不同的算法。

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固然掌握了两个异号有理数加法法则这一知识点,但他们可能没有理解两个异号有理数相加的本质是“抵消”。

如果理解这个本质,算法就多了。

如,-15+13=-2-13+13=-2,或-15+13=-15+(15-2)=-15+15-2=-2。

学生是提不出“两个异号有理数相加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的,但老师必须提出来,而且必须教,把数学教活。

从认知心理学的立场,学生“先学”的意义还在于能够落实“因学定教”,即根据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来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

小学数学教学中,用分数除法解决应用题历来是一个难点。

为了降低学习难度,现行教材都只要求学生会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其实,限制解题思路,对发展数学概念与思考力是得不偿失的。

真正化解难点,必须理解问题的本质。

为此,应当要求学生:

①能画图表示问题中已知数与未知数的关系,理解题意;

②能利用图形的直观进行思考,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

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如果学生的“先学”已经能在黑板上展示如下的成果,请想一想,还需要教什么?

怎么教呢?

解法1:

先求操场上参加活动人数的1/9是多少。

9=3×

9=27(人)。

解法2:

先求操场上参加活动人数是跳绳人数的多少倍。

(9÷

2)=6×

4.5=27(人)

或者6×

(1÷

2/9)=6÷

2/9=6×

9/2=27(人)

解法3:

设操场上参加活动的总人数为x,

2/9x=6,解得x=27。

除了围绕上述解法让学生充分质疑解惑之外,还要教什么?

学生要提出哪些问题,深化对上述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反思。

一问:

上述三种解法除了肉眼能够看到的不同,还有什么难以察觉的区别?

区别就在于“单位量”的选择。

只有解法3的单位量与原来问题保持一致,以“操场上参加活动人数”为单位量来描述数量之间的关系。

解法1和解法2都进行了单位量的转换,解法1以“操场上参加活动人数的1/9”为单位量,解法2则以“跳绳人数”为单位量。

由此可见,乘除运算其实就是一种单位量的转换活动。

二问:

上述三种解法,有什么共同点?

都必须把未知的单位量转化为已知或可知的单位量时,问题才迎刃而解;

其次,三种算法都与计算“6÷

2/9”殊途同归。

经历这样的反思与深究的过程,往往能够引人入胜,品出“数学好玩”的味道来。

怎么教?

学生必须成为反思的主体。

教师提出上述两个问题后,必须保持缄默,坚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甚至可以把问题留到课后继续思考。

与其向学生奉献真理,不如鼓励他们亲自探索真理。

如果学生的“先学”无法超越教材,只会上述的解法3,那就应该着重启发学生从转换单位量的角度,打破思维定式,发现新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结合具体课例,探讨学生“先学”之后要教什么,怎么教,怎样才能做到“教得少学生反而学得多”,这些应该成为实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所有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重要抓手和永恒课题;

应该努力去创造一个个能够引发大家共同研讨和反思的教学案例(文本的或视频的),加强“先学后教”教学研究成果的交流、分享与传播。

问题导读 

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都在提倡有效教学,建构高效课堂。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呢?

中央教科所理论研究部韩立福教授指出: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同时教师也得到学习、发展,学习中人与人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相互尊重、相互成长,没有压迫、没有管教的课堂是有效的课堂。

“知识建构”理论是有效性教学的核心思想。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基本形式是以学生自学为主,结合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不由自主地产生学习的模式,发展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并掌握知识。

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几乎显得无所是事,“懒”起来了,而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真正地勤奋起来了。

要想实现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教师必须少讲,将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

经过反复实践,我认为“问题导学,少讲多练”的教学模式能很好地实现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下面以我执教的北师大版四年级下期《太阳》一课为例。

《太阳》是一篇说明文,讲解了太阳的特点和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这篇课文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单。

一、问题导学单: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意,写摘录笔记。

2、略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完成以下练习:

判断正误,正确答案在()中画√

(1)()太阳距离我们约有1.5亿千米远。

()因为这么远,我们才不觉得很热。

(2)()130万个太阳才抵得上一个地球。

(3)()太阳中心温度估计是6000℃,()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

(4)()坐飞机到太阳需要飞二十几年,说明太阳很大。

(5)()钢铁碰到太阳会化成水。

(6)()埋在地下的煤炭与太阳没有关系。

(7)()地球上的风是太阳引起的。

(8)()太阳促使水蒸发,引起自然界水的循环。

(9)()生物分植物、动物、人等几大类,所有的生物都离不开太阳。

(10)()动物要生存,也要繁殖。

问题导学单第一题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生字,利用各种方法理解词意,完成摘录笔记。

第二题是学生初读课文(约7分钟略读)后,教师对学生自学情况的检测,主要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对照课文互判,纠正答案。

共有12道题,答对10个即为满分。

因为是略读,有时间限制,不能要求百分之百地掌握全部信息。

本班有98%的学生得满分。

我根据测试情况进行总结,对得满分的学生给予一个五星的奖励,对少数未得满分的学生给予鼓励,强调略读搜索信息的重要性。

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根据本册所学的提问方法,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来提问并自己解答,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行成问题生成单。

二、问题生成单:

一组:

1、第1—3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太阳有怎样的特点?

3、为什么前面先写后羿射日的故事?

二组:

1、第4—7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怎样密切?

3、为什么先写太阳的特点再写与人类的关系?

三组:

课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太阳的特点?

围绕问题生成单一组、二组,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默读课文,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们默读批注。

批注之后教师组织交流讨论,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

第三组学习题,先让学生回忆前面学习的说明方法,然后独立阅读1—3自然段,边读边批注,最后抽生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如“……用列数字、用举实例的方法使我们了解太阳距离我们有多远,……用作比较的方法使我们了解太阳有多大……”

通过此环节的学习,我们惊叹学生的表现时,不禁反思我们以前的教学,不是学生没有提出问题的能力,而是我们没有给他们提供机会。

我们时常赞叹个别优秀的学生会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现在看来这样的学生又何止几个呢?

不是学生不能解决问题,而是我们没有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解决。

有时我们也想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但是我们又担心课堂教学时间不够。

实际上是教师的讲解浪费了孩子们的宝贵时间。

三、问题拓展单:

写一首小诗或一段话来赞美太阳。

教师先让学生写,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有学生写到:

(1)太阳

你是光明的使者

驱散我们心头的黑暗

(2)太阳

你是温暖的源泉

融化我们心里的冰川

(3)太阳,

你把金光洒向鲜花,

你把小树往高处拔,

你陪小朋友在田野玩耍,

看她们扬起快乐的浪花。

此环节主要目的是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通过说和写来抒发自己对太阳的感激、赞美,这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从学生写的话来看达到此目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只作为问题的引导者,占用的时间非常少,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短短的40分钟,教学任务就轻松、圆满完成。

简单的学习单反应了教师的教学意图,其实这理解为教师的教案也一点不为过。

新的教学理论,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备课要生活化,知识要问题化,问题要能力化,训练要课堂化,教学活动过程要体验化。

这样的教学活动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获得了专业的成长,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实有效,各种教学活动不只是一种形式。

这样看来上好课并不是一件难事,反而比以前更轻松了。

教师在教学设计的书写上简单了,教师上课轻松了许多。

以前以为“5分钟教学”是天方夜谭,现在看来是完全有可能的。

“问题导读,少讲多练”,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地有效起来,必须摒弃那些形式上的花架子,这是我们转变观念,做一个智慧性的“懒”教师所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走向成功,走向专业成长的第一步。

少讲多练

国外实施多年的“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在我们实施新课改的今天,这种教学理念也是我们不断实践、追求的。

教育家叶圣陶就提出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我觉得他说的和“少教多学”是一个论点。

都想培养学生的自身能力,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

作为现在的教师也希望向这个方向发展。

教师的“少教”不是学生“多学”的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

只有教师“少讲”才能留给学生时间去“多练”“多学”。

但是学生的“多学”也不是多读书、多背教材、多做题那么简单。

我觉得应该是多思考、多交流、多观察。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让学生自学时不能简单的背结论、概念,做大量的习题。

那样就失去了“多学”的意义。

这就需要老师在之前设计好。

“少教多学”课堂不应该是以前那种老师只想怎么把课讲得更好、更精彩。

让学生听懂会做几个相关习题那么简单。

“少教多学”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设计课堂活动。

剩下的需要学生自己完成。

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提示者、指导者的作用。

这就需要教师备课时不只要备知识、教法、还要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我觉得比以往备课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现在我们采用的是学案式教学。

那我觉得备课时要注意:

传统的教学观立足于教师的教,视教师为知识的惟一拥有者,课堂教学不给学生参与的机会;

“学案”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学,视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想学、能学、会学,为其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备课不是写教案,而是写学案,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学法去设计,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写“学案”,学生备课是根据“学案”设计充分预习,为带着问题到课堂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做准备。

由此可见,教师备课的着力点是为学生编写一个有用、有效的“学案”,学生备课的着力点是如何用好“学案”。

另外备应用学案时应注意旧知铺垫问题设计应做到精而少,教师要找准学生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学生以原有的知识作基础,很自然地迁移过渡到新的内容,不仅不感到困难,而且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自学提示中问题链的设计应注意:

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问题难易适度,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生完成自学提示时,教师应给学生留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先独立思考。

所以我觉得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少讲多练”的课。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式,把教、学、练三者有机的统一起来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人,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

教师要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让学生由观众、配角的位置走到“台前”来,在充分的课堂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其次,教师不再面面俱到地讲,只在组织、引导、启发、鼓励等方面发挥知道作用。

这一作用至关重要,是学生得以有效进行的保证。

同时,训练必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整个教学过程要呈现练的色彩。

教师的江要为训练服务,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序列地练阅读、练思考、练表达,在练中培养能力。

摆正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课堂上就要体现出精讲多练的特点。

所谓精讲,即教师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高成效。

精讲做到目标精当,研究精深,内容精炼,语言精美。

一、目标精当:

许多教师在讲课时,生怕漏掉问题,巨细都要涉及,处处是重点,结果又无重点,学生并不知道一堂课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目前,各种“教参”规定的每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多在三四个,仅教学重点就有两三个,这就需要教师联系实际,从中确定或暂行确定一二个,以使问题集中,解决得彻底,为学生的练留出广阔的空间。

例如,在讲到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有七八个目标,包括字词知识,设问反问等修辞知识,人物描写方法,记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材料剪裁得当与表达中心的关系,根据语境需要恰当选用词语,理解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等等。

对此,我们根据学生已会运用字词典,以往接触过各种人物描写方法这一实际,将这两方面知识由学生在初读时解决掉,起点较低的学生个别指导;

设问反问经常用到,可由学生在下面的集中训练中模仿使用,出现问题,今后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只把讲授的重点放在多种表达方式突出人物精神这一新知识上,再配合训练强化,学生不致于分散精力,绝大部分当堂掌握了这一新知识及运用方法。

二、研究精深:

教学目标少了,教师的工作不是少了,相反要花更大的气力,对教学过程做全面、综合的考虑,对教材和学生做精深的研究。

一方面,娴熟地驾御和运用教材为讲和练做准备。

教学训练目标的单一不是信手拈来,而是在对宏观和微观的正确把握中确定的。

另一方面,要研究学生,摸清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能力、学习态度、对新知识的需求等情况。

课堂上所讲所练要能够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使他们的原有知识得到发展提高,真正起到长善救失的作用。

可以说,讲的越精,教师的研究越深。

三、内容精练:

做到这一点并非简单少讲就行,而是要讲的简洁明了。

要力避繁琐,不做无用功,做到学生自学能会的不讲,讨论能明白的不讲;

点拨能懂的不多讲,训练能解决的不多讲。

要讲关键、讲难点、讲思路、讲方法。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的着重》一文中曾说:

“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

一篇文章,学生也能初略的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导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四、语言精美:

教师的讲授越少,语言就应越是精美的。

只有准确、简要、有力度、有美感、合乎逻辑的高质量语言,才适合精讲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