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春夜洛城闻笛》优质课教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9125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春夜洛城闻笛》优质课教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春夜洛城闻笛》优质课教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春夜洛城闻笛》优质课教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春夜洛城闻笛》优质课教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春夜洛城闻笛》优质课教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春夜洛城闻笛》优质课教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春夜洛城闻笛》优质课教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春夜洛城闻笛》优质课教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春夜洛城闻笛》优质课教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预设学生回答: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今天,我们学习《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这两首诗,感悟一下李白和岑参挥之不去的乡情。

二、初读知内容: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先请两位同学朗读两首诗;

大家齐读这两首诗。

要求:

读准字音、节奏准确,韵脚响亮。

我们先明确节奏和韵脚(幻灯片),斜线处为停顿、横线处

为韵脚,同学们拿起笔,在书上勾画出来。

(读得整齐响亮,不错)

2.同学们仔细阅读诗歌,回答以下问题。

篇目

时间

地点

事件

感情

《春夜洛城闻笛》

夜晚

洛城

闻笛

思念家乡

《逢入京使》

白天

路途

逢入京使

小结:

《春夜洛城闻笛》中,诗人客居洛城的夜晚听到笛声而思念家乡;

《逢入京使》中,诗人赴任安西途中巧遇故人,请故人给家里捎口信报平安。

三、精读辨手法:

大家精心阅读诗歌,独立思考一个问题:

在两首诗中,诗人是用怎样的方式表现思乡之情的?

学生1:

《春夜洛城闻笛》是间接抒情。

学生2:

《逢入京使》是直接抒情。

教师归纳总结:

《春夜洛城闻笛》:

诗人没有一开始就写想家,而是从传入耳中的笛声写起,通过折柳曲引发思乡之情。

借笛声而写乡情,属于间接抒情。

《逢入京使》,首句即写诗人于漫漫征途之上,回望故园家乡,并且因思乡而泪流纵横,用两只袖子都擦不干,直奔思乡主题,结尾一句“凭君传语报平安”,告诉家人自己在外面“平安”,不用牵挂,这其实更是诗人对家人的思念。

全诗以“故园东望”开始,以“报平安”收尾,直抒胸臆,简单明了,属于直接抒情。

四、研读明不同:

同学们联系诗人经历和诗歌写作背景,带着研究去读,合

作探究一个问题:

你感觉两首诗中诗人抒发的情感完全相同吗?

一种乡思苦,两样游子情:

走近李白:

李白(701-762),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中亚碎叶城富有商人家庭,天资聪慧。

因为商人后代不许参加科考,25岁时,才华横溢、剑术一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近乎一生书剑飘零、求仕无成的坎坷之旅:

他希望在漫游中结交社会名流,得到推荐,从而受到朝廷重用,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和宏伟抱负。

不过,十年漫游,甚至一生漫游,却最终仕宦无成,仅做过两年有名无实的翰林学士。

开元二十三载(735年),李白34岁时,客居洛城,闻笛思乡,作《春夜洛城闻笛》。

探访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自幼丧父,依靠兄长教导,勤奋读书,20岁学成入长安,献书求仕不成,30岁考中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职责是看守兵器。

仕途不顺。

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生涯中开拓前程的岑参,曾两度出塞,但并没有太多改变命运,后遭贬谪,曾做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逢入京使》写于天宝八载(749),诗人34岁时,第一次出塞途中。

教师:

阅读了诗人经历和诗歌写作背景,同学们,你感觉两首诗中诗人抒发的情感完全相同吗?

《春夜洛城闻笛》中,诗人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逢入京使》中,诗人有思乡之情,更有报国之志。

通过阅读资料,我们发现李白和岑参写这两首诗时,居然都是34岁。

《春夜洛城闻笛》中,诗人抒发的主要是客居洛城时,闻折柳曲而引发的思乡之情,其中或许还有长年瓢泊在外、仕途不顺、报国无门的愁怨,是思乡的柔情,是失意的哀情;

《逢入京使》除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更有驰骋边关、纵马沙场的壮志,是思乡的柔情,是报国的豪情。

第一次出塞时,岑参曾写下《初过陇山途》一诗:

指名学生朗读:

……万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

岂为妻子谋……

诗歌的大意是,同学们齐读:

为国事奔走于万里沙场,于自身一无所求,当然知道边塞的苦寒,征战的艰难,但这难道是为封妻荫子、荣华富贵吗?

用反问语气写出了英风豪气、爱国激情、忘我精神。

一边是想家想得“双袖龙钟泪不干,”一边是“……万里奉王事……岂为妻子谋”的男儿誓言,多么鲜明的柔情与豪情啊。

我们总结一下两首诗中的情感。

思乡柔情失意哀情

《逢入京使》:

思乡柔情报国豪情

五、品读悟情感:

同学们深入理解诗句内容,紧密结合写作背景,边读边思考,合作探究第二个问题:

两首诗中的情感,各有什么特点?

预设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先看《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不知道谁在吹笛,也不知笛声从何处传来。

散入春风满洛城:

笛声随着春风散落全城。

这种笛声随着春风不知不觉在夜晚传来的情景很像杜甫的一句诗,同学们想一想,是哪句?

学生3:

“随风潜入夜”。

对,其实笛声真能散落全城吗?

这是什么修辞?

学生4:

夸张。

用夸张手法写出了什么?

学生5:

写出了笛声的悠长长远、绵绵不绝。

同学们,老师不禁这样联想:

在这静谧春夜、悠悠笛声中,客居异乡的诗人能轻易入眠吗?

学生:

不能。

既然不能成眠,干脆凝神谛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

学生7:

这个夜晚听到的笛声是折柳曲。

离家十年,诗人的乡情好像时刻备好的一江春水,稍被外物触动,便会波澜起伏,这个“外物”就是折柳曲。

那为什么折柳曲有如此魔力,能让诗人春夜思乡呢?

请看“折柳”的典故(幻灯片)。

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中: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又因“柳”通“留”,希望亲朋好友留下来,后人用折柳比喻离愁之情、思乡之情。

原来折柳代表离愁、思乡,所以诗人闻折柳而思乡便水到渠成了。

何人不起故园情:

学生8:

谁都会产生思乡之情。

“何人”的意思是“谁”、“什么人”,表面说“何人”,其实就是诗人自己,诗人第一个涌起故园情,但用“何人”仿佛谁都产生了故园情一样,显得乡情让每个人都难以释怀。

教师:

老师请问大家,全诗写“我”怎样思乡了吗?

学生10:

没有。

全诗不言“我”,却处处是“我”的所闻、所感、所品、所思,是“我”那一腔积淀了十年之久的幽幽乡情。

由此,老师想起李煜的一句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哪位同学赏析一下这句词?

学生6:

这句词通过浅显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离恨”的无穷无尽。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无尽无穷,那么李白的乡情像笛声怎样呢?

就像笛声悠长长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春夜洛城闻笛》中,诗人情感的特点是悠(幽)长长远的。

再看《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

在漫漫征途之上回望故乡。

“路漫漫”写出路途遥远,李白客居洛城,好歹还有住处,能在屋内思乡,而岑参却是在远赴边塞途中思乡,初次离家远行,旅途艰辛,比李白更想家更想亲人。

双袖龙钟泪不干:

学生2.:

用两只袖子都擦不干想思乡的泪水,用夸张手法形象写出乡情的浓和重。

马上相逢无纸笔:

在马上相见没有纸笔。

和朋友匆匆一面,连纸笔都没有,想写封家书都不可能,只好:

凭君传语报平安:

(只好)凭借你给家里捎个口信报个平安。

“传语”是诗人急中生智,临时想出的法子。

条件艰苦,只能借别人之口,捎个口信罢了。

这句诗中有个词语最让老师感动,同学们猜猜,是哪一个?

“报平安”三字最让我感动。

为什么?

因为诗人想家又不想家人知道。

你真是老师的知音啊,我也认为“报平安”最让人感动:

明明是路途遥远、边塞苦寒,等待自己的是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生死难料的军旅生涯,而诗人却说自己“平安”,家人勿念,这让我们想起那些歌颂戍边将士的诗句:

学生齐读: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再回到《逢入京使》,读罢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刚刚擦干思乡的泪水,和朋友匆匆一别之后,又扬鞭策马、奔赴边关的英雄诗人形象。

那么,同学们,你明白诗中的情感是怎样的了吗?

《逢入京使》既让我们领略到的思乡之情的深重,又让我们感受到报国之志的豪迈。

所以,我们认为,《逢入京使》中,诗人的情感特点是沉重豪迈的。

六、诵读当堂测:

同学们分角色诵读:

男、女生一组,其中一人读题目、作者,之后每人读一句,最后一句两人齐读、全班齐读;

同学们一起诵读:

女生读出《春夜洛城闻笛》的悠(幽)长长远之情,男生读出《逢入京使》的沉重豪迈之气(幻灯片)。

到这里,今天的课就接近尾声了,我们一块总结一下本课内容。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切感受了两位诗人的乡情,学习了抒发情感的方式。

这些情,让我们哀伤惆怅,让我们豪迈振奋。

感谢两位伟大的诗人,即使他们一生坎坷,却从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用赤子之心和盖世才华为我们留下不朽的诗篇。

八、作业:

1.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2.抒写自己某个时刻想家的心情,很多于200字。

最后,我们用四句话结束这个课,同学们齐读:

《追忆李白和岑参》(幻灯片)

一种乡思两地情,

飘泊白首为功名。

若非仕途多歧路,

怎得文章万古兴。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附:

板书:

思乡失意间接抒情悠长长远

思乡爱国直接抒情沉重豪迈

九、教学反思:

通过《春夜洛城闻笛》和《逢入京使》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朗读诗歌时困难不大,只要教师予以恰当的指导,给足相关的诗人经历、背景资料介绍,学生基本能感悟到诗人情感并把它读出来;

但是,在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方面,学生还存有一定难度,毕竟诗歌的写作年代太久远了,加之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对于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不容易理解,这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学设备提供大量相关资料,助力学生想象、感悟,从而达到对诗歌内容、诗人情感的理解、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