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笔记全更适合暨南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新闻史》笔记全更适合暨南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闻史》笔记全更适合暨南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Word文档格式.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无正式名称,没有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的传播。
唐人孙樵《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疑问跳刀他在襄樊得到的数十幅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新闻史学界的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类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说明中国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5、敦煌进奏院状(考点)
敦煌进奏院状是指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于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这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年代最早的原始形态的报纸。
这两份进奏院状现在分别存于伦敦和巴黎的图书馆。
伦敦的那一份,是进奏官从皇帝的临时驻地陕西凤翔发回归义军的。
只残存了开头60行,没有结尾。
内容主要是归义军节度使派遣的专使们在兴元、凤翔两地的活动情况。
存于巴黎的那一份,是进奏官从长安发回归义军的。
首尾完整。
内容主要是归义军节度使派遣的专使们在长安的活动情况。
1、毛笔抄写,竖行排版,从右至左排版,没有报头;
2、发报方式是进奏官直接发给主官;
3、提供的消息是进奏官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或从朝廷采集到的重大政事消息。
3、宋代官报和民间小报
6、邸报
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等,邸报是其统称。
发源于唐代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邸报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封缄社会的产物,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巩固,内容受到当局的严格控制,主要涉及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员的任免、臣僚的章奏、战报及刑罚等。
读者一般为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7、宋代邸报的改革
宋代设立了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进奏官一般由地方委派但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
发报制度方面,由原来的各地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到法宝工作要经过枢密院审核,进奏院和进奏官只负责提供材料和发抄。
稿件的采编、整理、审定等环节则逐步由门下省编订,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内容为:
皇帝的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边防驻军的战报和刑罚。
由中央政府统一编辑、直接发行的官报,并成为全国各地广泛传播的报纸;
按一定制度,一式多份地发往各地的中央一级官报;
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信息量和时效性都有所提高。
读者逐渐从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定期连续发行的,已有一部分采用雕版印刷;
邸报发出后允许传抄、复制和发售。
8、定本制度
指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至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抄。
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这种标准本就是所谓的定本,指的是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进奏官门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订本制度起始于宋真宗,曾两度取消,都在不久后恢复,由此一直沿用到宋末。
意义:
定本制度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是低保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当权派的意图;
但是审定拖延时日,妨碍邸报及时上传下达;
虽然权威性提高,但是时效性和内容限制也更多。
9、宋代小报(02名解)
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始于北宋,盛于南宋。
内容为诏令、官吏任免、章奏等。
特点:
1、无报头和固定名称,不定期,有手写也有印刷;
2、发行人是邸吏、使臣、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中下级官员、书店主人3、读者面很广,有京官、地方官、士大夫只是分子及社会上关心政事的各方面人士;
4、信息比较灵通,时效性较强;
5、所发表的大多是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消息并不完全准确,还出现过故意作假的情况。
意义:
1、小报未经官方审查、自行传抄的消息,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不载或者禁止刊载的信息,或先于官报报道,满足了社会上对信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2、由于泄密和失实的问题,小报诞生起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但小报没有完全被禁绝,原因是邸报从内容到发行范围都有局限,无法满足社会上对信息的需求。
4、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
10、明代邸报性质:
明代邸报是明代中枢部门统一安排下发自首都的官报。
明代不设进奏院,有中枢部门统一安排邸报的发布传抄工作,主要通过通政司、六科、提搪三个环节。
通政司汇集各类题奏和地方上报的信息;
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令和题奏;
提搪将这些诏令和题奏从六科抄出,经过筛选和复制,传发到省,再传到府县,通过辗转抄录,在各级官绅中传阅。
诏旨,皇帝及皇室消息,官吏任免,章奏,军事信息,社会新闻(如农事,灾害等报道)特点:
逐日发抄,每日一本,为日刊;
无固定报头(所谓称谓不一),以书册形式发行;
以手抄为主,到明末时手抄与印刷并存,并开始采用活字印刷,故活瓣印刷报纸也是明代官报的一大特色,是我国古代报纸形式的重大变革。
限制:
明代各朝都对邸报的传抄活动进行控制,但是控制尺度不一,主要禁止传播的是容易涣散人心、动摇统治者地位的事情。
虽保住了些机密,但也使广大官员消息不灵。
11、明代民间报房
民间报房是中国古代民间保值的出版发行机构,最早出现于明代中叶的首都北京。
明代早期的民办报房很可能是从官方的提搪报房中分离出来的,其官方消息仍得自六科或间接来自提搪报房。
因此两类报房所超发的官方信息内容大致相同,他们所发行的报纸都被称为“邸报”。
民间报房所发行的“邸报”和报帖,最初是手抄本,到崇祯末年才出现活版印刷的报纸。
清代民间报房因为其所出的报纸统称京报,又称为京报房,内容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
随着近代新闻事业传入中国,民间报房逐渐衰落。
经济联系:
明代民间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一定联系。
民间报房和办报活动比较活跃的地方,也都是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
12、揭帖
揭帖是开始于明代起义军的新闻传播工具,类似于近代的小字报或者传单,经常用于发布声讨明朝的政治檄文,公布起义军的政策,公布赃官和土豪劣绅名单等,进行瓦解敌人的声讨。
13、《万历邸钞》
明代邸报抄本,共32册,部分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抄录这不止一人,索超邸报起于万历元年,止于万历四十五年,中间有缺失。
抄录者在抄录过程中海进行了整理工作:
筛选和删节,附录和注解,对同一题材的稿件进行综合,按时间顺序先后摘录。
14、《天变邸抄》
是一份专门报道一起北京“天变”情况的明代邸报,因被作为附录收入明人文集而被保留了下来。
所谓“天变”是一起因地震起火引起火药库爆炸,波及周围近百里地区的特大灾异事件。
报道涉及方面很广,是抄报人采访了现场和众多受害者后自己编写的,出资民间报房的可能性很大,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制出售的那一类民间报纸。
15、《急选报》
是目前能够看到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原件,也是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采用雕版印刷,具有极珍贵的价值。
说明中国最晚在万历8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报纸。
这份急选报很可能是出资民间报房的产物。
做小册状,有报头,使用雕版印刷,逐个介绍了被“急选”的162名官员的姓名、籍贯和被任命的官职。
5、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16、清代官报
清代官报的发布和发行和明代十分接近,经由通政司、六科、提搪三个环节。
通政司负责收受群僚题奏,六科负责发抄谕旨和章奏,提搪负责官报的抄传发行。
从清代初年起,就出现了提搪奉朝廷之命自设的报房。
宫门抄,皇帝起居,大臣们陛见,礼宾祭祀赏赐等朝廷信息,谕旨,大臣的章奏。
逐日发行,手抄与印刷并存,读者主要是各级官员,平民百姓则与官报无缘。
17、清代小报
小报又称小抄,主要见于清代前四朝。
由提搪官发行,内容主要是提塘官和倜傥拜访的人员自行采录的消息,目的在于为官员们提供更多的信息。
小报再清楚是公开存在,虽非官报但也未受查禁。
小报受到当局的限制始于康熙末年,由于泄密、失实和歪曲真相,经雍正、乾隆两朝一再查处后,才被完全禁止。
查禁原因:
先于部文到达地方,使获罪的官员得以逃避刑罚;
报道失实;
刊发了未经六科发抄的章奏。
18、清代民间报房
私人办报活动在清初被禁止,知道乾隆中叶情况才有所改变,民间报房明显发展。
清代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是从一部分提搪报房中逐渐分离出来的。
宫门抄,皇帝起居,大臣陛见陛辞以及礼宾赏赐等朝廷消息;
上谕;
章奏。
乾嘉时期无报头,封面,每天一册,同治以后各朝有封面和报头,基本都是印刷;
京报全部稿件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言论;
各个报房的京报大同小异。
无官报之名有官报之实,是邸报的翻版;
读者大部分是士大夫知识分子,清末有个别市井贾儿也成为读者,以营利为目的。
由于京报内容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因此当局对其采取宽容态度。
19、明清《京报》(06名解)
明代中叶以后便出现,是当时政府允许公开出版的民间报纸,因在北京出版,故称为京报。
可以公开出售或叫卖,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报纸。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
已经脱离了朝廷邸报的传报范围和组织系统,内容是根据邸报加以翻印的,其内容与邸报无差别,偶尔有自行采写的新闻和社会新闻;
起初手抄,后来改为活字印刷;
读者大多是官僚,士绅和商人。
从《京报》起,开始有了比较固定的报头,成为一种保值的专名;
从明代中叶到1912年才停刊,前后存在400多年,在我国古代报纸发展史上有很大影响。
20、辕门抄
一种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私营报纸,由民间报房派人去本省官府抄录文书材料,汇集成册出版,形式与京报相同。
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当地熟悉官场情况的抄报人编印发行,无报头,不定期。
内容包括上谕、牌示和出版者自行采录的官场信息。
目的是为官绅们提供他们关心的地方官场信息,弥补京报的不足。
21、清代单页小报
出现于清代中叶以后,无报名,不定期,内容往往是当地的突发性重大新闻,一事一报,公开发售。
这类小报虽不完具备报纸的条件,但已经突破了旧式官报的模式,和京报、辕门抄垄断报业的格局,成为中国人自己办的近代化报纸的先声。
简答题
1、小报出现的背景与意义
小报始见于宋代(时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地位)。
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未刊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在传报的时候,小报也经常被政府官员中在野的一党所利用,刊载一些对当权者不利的消息和时事政治材料。
小报的产生和盛行,是宋代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1.小报出现的背景:
(政治)产生于统治集团内部,且屡禁不止,与宋朝中央集权的削弱有直接关系。
(经济)经济的繁荣和物质生活的富足,为小报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
(文化环境)宋代文化空前繁荣,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二程,朱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及沈括等优秀人物,享誉古今,为小报的产生创造了文化条件。
(精神追求)精神追求越发迫切,宋朝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了强烈的文化需要,国民闲暇的生活,审美趣味,生活情趣,都促成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繁荣,给予小报丰富的资源。
(印刷技术)活字印刷为小报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信息需求)宋朝对官报严格控制,人们很难通过官方传媒了解时局变化的真实情况,这就特别需要在官方信息渠道之外,另辟新的信息来源。
2、小报出现的意义
(补充)小报是从11世纪初中叶起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
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未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打破了官方对新闻的封锁和垄断,打破了邸报一统天下,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的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重要补充。
(利用)传报一般消息的同时,经常被政府官员中在野的一派利用,刊载一些对当权者不利的消息。
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小报经常被主战派官员和各阶层爱国人士利用来刊载一些呼吁抵御外辱,要求惩治汉奸大臣和有关前方克敌制胜的消息。
2、中国古代邸报在维护政府通知中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最早出现的是官报,即邸报。
邸报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名称,比如“状”、“状报”、“报”、“邸吏报”、“朝报”、“邸抄”等。
自唐代起,“邸报”这一古代报纸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
他所谓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直至清王朝覆灭后才退出历史舞台。
低保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作用主要有:
1、(政治传播媒介)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社会功能为传播人需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主要是政治方面的。
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在宋代还实行过“定本”制度。
“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派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门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由此,“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
2、(意识形态控制、维护王权工具)被历代王朝用作宣扬王权、颁施恩德、奖宠官员、推行政策的工具,是统治者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维护统治者地位的重要手段。
3、(跻身仕途)成为封建知识分子的必读教本,为封建官僚体系的平稳运行发挥着纽带作用。
3、中国古代报纸没有演变成近代报纸的原因
中国古代报纸,从唐至清,经历了满仓的发展过程,先后出现邸报,小报和报房京报等类报纸。
办报者从官员扩展到私人,并进而成为社会上的一种行业,从以官办为主到以民办为主,从类似信件的手抄品到活字印刷的小册子,从非卖品到沿街叫卖收费订阅,总的趋势是逐渐进步。
但是没有演变成近代报纸并最终走上了没落之路,原因如下:
1、政治方面:
封建专制统治中,古代报纸的定位在于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内容长期囿于朝政信息,停滞在传抄官文书的简单状态,不能在质上去的变化和发展,始终是封建专制体制内的事物。
随着封建专制政府的倒台而最终走向终结。
2、经济方面:
古代报纸与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近代报刊产生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不可能产生近代报纸。
3、近代报纸竞争:
鸦片战争以后外报的进入从客观上切断了中国古代报纸自主演变为近代报纸的可能。
鸦片战争后,封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打进中国市场。
近代化报刊开始出现,建有新闻、评论、广告和文学作品等多方面内容,可读性较强、信息量较大、新闻时效性强,中国古代报纸根本无法与其竞争,必然走向没落。
4、总之,中国古代报纸是无法演进成近代报纸的,因为它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是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和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的具体反映,它只能陪同封建制度走向终结。
第2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鸦片战争前)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已考)
时间:
1815;
地点:
马六甲;
人物:
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授意米怜;
性质:
宣传基督教义的月刊,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中国第一份中文杂志,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的开始。
内容:
1.该刊以传教为宗旨,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科学知识;
2.后期增辟专栏,介绍各国概况,开始设计时政;
3没有新闻专栏,但在二期刊出了中文近代报刊的第一条消息(题为《月食》的短文)。
特点:
读者多为下层劳动者,热爱祖国,文化程度不高。
1.大量引用中国儒家语录以增加亲近感和说服力:
孔孟加耶稣的对华传教模式;
2:
写作文体丰富多样,论说文章,小故事,笔记小品等,常用对华、讲故事等方式以求生动易懂;
3长篇文章采用连载以求短小;
4.中文册子,免费赠阅。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已考)
时间:
1833;
地点:
广州;
人物:
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
性质:
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近代月刊。
创办目的:
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科学思想,让中国人了解西方,清楚中国人高傲和排外的观念。
内容:
宗教、伦理道德、科学文化知识。
1、宗教内容大幅度减少;
2、伦理道德大谈友好、和睦、买卖公平;
3、科学文化知识大增,着重介绍西方实用科技以及人文史地;
4、增设新闻与言论专栏,鼓吹中国应向他国学习,并极力粉饰西方人来华的意图;
5、刊载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论文《新闻纸略论》;
6、中文报刊,中国书册式,雕版印刷。
---前两者报纸都属于宗教性中文报刊
3.《蜜蜂华报》
1822;
澳门;
人物:
葡萄牙立宪派;
中国境内第一份近代报刊,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澳门第一家报纸,是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
鼓吹立宪派主张为宗旨,猛烈抨击贵族保守派,1823年保守派发动政变,报馆被封,创办者也被捕。
鸦片战争后的香港报业
4.《遐迩贯珍》(中文宗教刊物)
1853;
香港;
英国传教士麦都思;
香港最早的中文报刊,宗教性质。
1.少量传教文字外,大量介绍西方国家政史地和科技知识;
2.为英国殖民政策辩护;
3.重视新闻报道,新闻涉及军事、政治、外交、文化等方面;
4曾大量报道太平天国运动和早期香港情况,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及香港地区历史的重要资料。
我国境内最早使用铅字排版的中文杂志,首创中文报刊史上刊登新闻图片、广告、使用中英文目录的先河,首次运用插图,首辟广告专版。
5.《香港船头货价纸》(中文商业报纸)
1857;
出版方:
《孜剌报》报馆;
中国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以单面报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最早的国人自办报纸。
船期、商品价格、商业行情、商业信息和广告,少量新闻。
读者为商店职员。
后易名为《香港中外新报》及《中外新报》,成为独立的报纸。
上海外报的崛起
(外文报刊)---《字林西报》、《华洋通闻》、《文汇报》----19世纪90年代三足鼎立
6.《字林西报》
1864---1951;
上海;
《北华捷报》附张《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的改组;
性质:
1、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
2、属于英国官报,被视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的喉舌。
1、行情、船期、广告等商业信息,但始终有很强的政治性;
2、重视时政新闻,财力雄厚,采编队伍强大(与路透社远东分社签约,在中国长期独享该社报讯;
中国边远地区广泛聘请当地的外国传教士担任通讯员),报纸以消息快捷、材料丰富著称;
3、重视言论,经常就中国政局、中外关系等问题发表评论。
言论总是站在外国侵华势力的立场上,对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持否定态度。
宣传殖民政策,不中立也不公正。
(中文宗教性报刊)----《万国公报》
7、《万国公报》
上海最有影响力的中文宗教报刊,鸦片战争后宗教报刊中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周刊。
前身是1868年9月5日创刊的《中国教会新报》,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担任主笔,以宣传教义、联络教徒教友、报道教会活动为宗旨;
1874年出至301期时更名为《万国公报》,读者对象扩大到官员、士大夫、商人等各界人士。
内容方面,占主要篇幅的是中外新闻、西学知识、行情、物价等商业信息,并增设论说,目的是为了干预洋务运动。
1883年该刊因林乐知忙于它物而停刊。
1889年上海广学会恢复出版《万国公报》,改为月刊,仍由林乐知任主编。
复刊后明确把“开放”中国中上层人士的思想作为主要任务,戴昂发表涉及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军事问题的新闻和评论,大量介绍西学知识,逐渐引起社会注意。
1894年维新思潮兴起后,该刊大谈变法革新,提出过许多建议和具体的措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07年因林乐知病逝停刊。
(中文商业报刊)
8.《上海新报》
上海地区出现的第一份中文商业日报。
首开我国报纸两面印刷的先河。
1861年由北华捷报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
初为周刊,后改为周三刊。
伍德任主编,内容主要是广告、航运、行情等商业信息;
1868年2月革新版式,白报纸两面印,直栏;
1869年开始刊登“伦敦电报行情”,是最先刊登电讯的中文报纸,也看在新闻,主要是选录《京报》和本埠新闻;
1872年7月2日,与新创刊的《申报》竞争,改为日报,内容有所调整,且压低报价,终因亏损严重于同年年底停刊。
9.《字林沪报》近代上海著名的中文商业报刊。
1882年由字林洋行出资创办,原名《沪报》。
同年8月10号改名为《字林沪报》。
该报吸取了《中外新报》的教训,从报名到版式,从用人到内容,都尽量中国化,聘用曾经在《申报》工作过的中国人任主笔。
定价合理,重言论、新闻和文艺。
言论内容方面,曾撰文抨击法军,鼓励中国军民抗击到底。
在新闻方面,因和《字林西报》属于同一报系,享有独家刊用路透社电讯的特权,因此经常刊登电讯上谕和国外电讯。
1888年还另纸刊印、连载小说《野叟曝言》,随报送阅,是中文报纸连载长篇小说的开端。
1897年,出版文艺作品的副刊《消闲报》,被认为是中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
1900年春,由于销路不好,英文字林西报馆将《字林西报》转售给日本东亚同文会,后者将其改名为《同文沪报》继续出版。
10.《申报》(已考多次)
1872年创刊,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大报,是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由英商美查创办,以营利为首要目的,由于在经营管理和内容等方面采取多种办法,创刊四个月,销量增至3000份,击垮了《上海新报》。
1912年转给史量才,在他的主持下,《申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著名大报之一。
“九一八”、“一二九”后,报纸态度趋向激烈,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实行“宪政”,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日要求,发表宋庆龄严厉批评国民党的文章,登载有关人权保障同盟的报道。
并出刊《自由谈》副刊,刊载自由言论,鲁迅、茅盾、陶行知、巴金等常在该报发表文章。
1934年11月史量才被蒋介石杀害后,言论逐渐趋于保守。
1937年7月,《申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
同年12月15日,因日军检察新闻,自动停刊。
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
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成为CC系报纸。
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
《申报》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申报》创办初期的特色:
《申报》是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是英国商人美查等四人与1872年4月30日集资创办的,初为双日刊,从第5号起改为日报。
《申报》的创办初期特色是:
把盈利作为首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