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第十二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8708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第十二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第十二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第十二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第十二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第十二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第十二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第十二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第十二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第十二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

四1、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为了争夺北方统治权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建安五年(200)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优势后,袁绍率领精兵南下企图消灭曹操。

曹操兵少将广,以不到五万人的部队抵抗袁绍,利用袁绍仗势兵多粮足、内部不和的特点,减除了白马之围后偷袭并烧毁了袁军的屯粮,最后在官渡曹军全军出击,歼灭袁军主力,取得了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胜利。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公元208年曹操率军20余万企图一举统一南方。

孙刘联军5万在赤壁共同抵抗曹军。

初战曹军失利退回长江北岸与孙刘联军对峙。

孙刘联军利用其弱点用计诈降,乘其不备火攻曹军。

曹操大败,率残部退回北方转而内部经营。

孙权利用这一战巩固了在江南的统治。

刘备占有了荆州、益州。

三国鼎立初步形成。

3、夷陵之战:

又叫猇亭之战。

22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率大军进攻孙权,声势浩大。

孙权派陆逊去敌对。

与刘备在夷陵对峙。

刘备在江岸两侧联营七百里。

蜀军久攻不下,兵疲将倦。

陆逊用火攻,打败蜀军。

刘备只好率残余部队退回至白帝城。

此战之后刘备只能偏于西南,与吴重修好,共抗曹操。

三国疆域基本固定。

五、1、

(1)经济原因:

东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在西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大地主私有制有所发展,形成了东汉时期特有的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2)政治上:

黄巾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东汉中央政权,消弱了统治力量。

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斗争也消弱了中央集权的权力。

(3)东汉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他们扩大了州牧、刺史的权利,使其成为了地方的掌握实权的大员。

(4)各个地方豪强地主在这一时期打着保卫地方、私产的名义纷纷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州牧勾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5)从董卓之乱东汉陷入军阀割据时期。

2、

(1)经济:

北方由于年年战乱失去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益州江南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成了三个政权存在的经济基础。

孙权、刘备、曹操、都得到了当地社会集团的支持,也是他们的政权基础。

而三个领导者都有雄才大略,招贤纳士。

并且在内部实施改革;

因此形成势均力敌之势。

(3)自然条件有利于出现政权并立的地理环境。

蜀国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国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六、1、曹操、孙权、诸葛亮三人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实施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说明原因?

答案:

相同:

都是为了增强自己的国家实力,改革内政,打击豪强势力、整饬吏治。

任用贤人,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

并且在外交上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注重经济发展。

在农业方面实施屯田制。

不同:

曹操任用贤人时不注重人得品格,对屯田以外的的广大编户齐民赋税改革,发布《收田租令》,采取军事防御的方法;

孙权平山越,实行世袭领兵制和赐田复客制,派卫温诸葛直赴台湾。

派人与南海诸国联系;

诸葛亮严明法纪,制定《蜀科》新律。

军事上五次北伐,七擒孟获。

实行盐铁官营,严禁私家煮盐治铁;

平内乱,休养生息。

采取连吴制魏的政策。

原因:

为了国家的发展,实现大一统。

第十三章两晋交替和南朝经济的繁荣

一、填空题

1.司马懿通过()政变,掌握了曹魏政权。

2.咸熙二年(265),司马炎废掉魏帝曹奂而自立,改国号为晋,都城()史称()。

3.西晋统治者在经济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对田制和税制进行改革,即废掉屯田制,实行()。

4.魏晋时期形成的“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的现象反映了()制度。

5.“八王之乱”的八王有,请任意写出四个:

()()()()。

二.选择题

1.西晋末年,由于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了流民起义,其中,在巴蜀地区广大流民在()的领导下,于永宁元年(301)在锦竹(今四川德阳北)起义。

A.刘渊B李特C孙恩D卢循

2.西晋和东晋的都城分别是()

A.洛阳邺B.平阳建康C.洛阳建康D.建康洛阳

3“八王之乱”时期的政治局势是()

A.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

B.洛哀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C.州郡携贰,上下崩离

D.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三判断题

1曹操在割据势力混战中,实行“唯才是举”,广泛吸收人才。

()

2西晋怀帝永嘉年间,北方陷入割据混战,晋朝官员纷纷外迁,主要迁至沿海地区。

3东晋末年以来,北方人民为逃避战乱和胡族的压迫,不断南迁,称为侨人。

4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争,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战后,南北政权对峙局面结束。

5在南方流民起义过程中,北方内迁少数民族也不断掀起反晋的斗争。

304年,匈奴人刘渊在离石起兵反晋,得到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响应。

()

四名词解释

门阀士族政治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淝水之战侨置土断五胡十六国

五简答题

1请简要阐述户调式

六论述题

1试分析淝水之战的性质及晋、秦双方胜负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1.高平陵2.洛阳西晋3占田制4士族门阀

二、1、B2、C3、C

三、1√2×

5√

门阀士族政治:

由门阀士族把持的政权就叫门阀政治。

而门阀士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是以宗族为纽带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该集团萌生于东汉,形成于曹魏,鼎盛于两晋,衰落于南朝。

东汉豪强势力与官僚士大夫相结合,导致了士族的萌芽。

面对具有特殊地位的家族集团,统治者又不得不采取措施从法律上予以承认,保护其即得利益,例如九品中正、户调式、占田制等。

从而使门阀士族集团所享有的政治、经济上的权利完成了一个制度化的过程,从而形成了门阀士族制度。

其门阀士族的政治表现为“士庶之际,实自天隔”。

他的政治特权具有很大的稳定性。

士族与庶族有很大的差别,车服异制。

士族不通过,也不需要考试,就可世代担任高级官员,经济上霸占大量良田,生活上也是荒淫无度。

八王之乱:

是西晋王室争夺政权的内乱,西晋建立以后,大封同姓诸王,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从公元291年起,汝南王司马亮等八位皇子为争夺皇位发生战乱,持续十年之久,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为少数民族起兵夺取西晋政权打下了基础。

永嘉之乱:

永嘉是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

在永嘉前,在中原发生了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导致了永嘉时期的民族斗争,匈奴和羯族的首领刘曜和石勒率领部众,残酷屠杀汉人,永嘉四年,在苦县宁平城杀了禁军十万余人,攻陷洛阳后,俘获了晋怀帝,在洛阳杀了三万余人,洛阳化为灰烬。

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永嘉之乱”。

淝水之战:

它是北方前秦与东晋之间进行的一场兼并统一战争。

383年,秦王苻坚强征少数民族人民组成九十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灭晋,东晋派谢石、谢玄率军八万迎战,双方在淝水对峙,晋军要求秦军略往后移,以便渡河决战。

苻坚企图趁晋军半渡淝水时猛攻,结果却中了晋军的计谋,秦军军心涣散,一退而不可抑制,秦军大败,苻坚率残部逃回北方。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也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役,战后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侨置土断:

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民为了逃避战乱和胡族的压迫不断南迁,因此,北方人民不断被迁到南方就称为侨人。

东晋政府成立后,为了稳固统治,管理和控制流民,在南迁人口集中的地方,按其原籍的名称和人口的多少,设置州、郡、县,另立户籍,称为白籍,享受免除赋役的优待,对南迁的北方士族的利益起了保护作用。

后来,因为侨人与土著在经济方面的差别越来越小,并且与土著的矛盾加深,加之管理困难,影响政府收入,于是从成帝时期,实行土断。

其内容就是清理整顿户籍,将侨人的白籍改为黄籍,与土著共同承担租赋徭役,并将侨置州、郡、县的机构一并撤销。

这对于增加政府的经济实力,打击豪强地主、门阀地主、士族地主起了积极作用。

五胡十六国:

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氐、羌。

十六国是根据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而得名。

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为分界线,前有八个政权,后有十一个国家,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混战局面。

十六国政权并不都是由五胡所建立的,也并不同时存在,它和东晋政权基本处于同一时期。

五、户调式包括三项内容:

一是占田课田制。

二是户调制。

三是官吏占田荫户制,其增设的原因是为了满足士族门阀的利益。

六、淝水之战是北方前秦与江南东晋之间进行的一场兼并统一战争。

原因分析:

1.淝水之战是北方部落组织制度和南方封建组织制度之间的战争,北方有民族奴役的性质,而南方有抵御侵略的决心,南方又有“永嘉之乱”时的恐慌。

2.秦军虽号称百万,但都是强征的,又因在北方连年征战,造成士气消沉,军队厌战。

3.前秦内部民族矛盾尖锐。

4.苻坚及将领骄傲自大,固执己见,没有周密的作战计划及准备。

5.晋军内部君臣一心,一致对外,谢石、谢云组建了白府兵,练兵有素,战略得当。

第十四章十六国北朝

一.选择题:

1.北魏时期全国通用的金属货币是()

A大钱B五铢钱C三官钱D四铢钱

2.北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的土地制度是()

A均田制B屯田制C代田制D均田令

3.十六国时期,北方最早出现的政权是由()建立

A汉族刘曜B羯族刘聪C匈奴刘渊D氐族苻洪

4.十六国时期()统一北方

A前秦B成汉C前燕D后赵

5.下列城市中没有作为过前燕的都城是()

A蓟B邺城C龙城D广固

6府兵制是在()时期建立的

A西魏B北周C东魏D北魏

7.十六国时期()被誉为”积贤君”

A张轨B张骏C尹纬D石勒

8.后赵在石虎统治时期爆发了()起义

A左人城B巴蜀流民C上谷D梁犊

9.十六过时期,氐族苻氏所建立的政权是()

A前秦B前燕C西凉D后秦

10.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属于汉化措施及其表现的是()

A迁都洛阳

B断诸北语,一从正言

C稽古复礼,庶令乐正雅颂,各得其宜

D黎元应抚,夷狄应和

答案:

BACADABDAD

二、判断题

1在民族关系上,苻坚注意缓和胡汉之间的矛盾,仍采用前、后赵实行过的胡汉分治()

2“胡汉分治”是前秦苻坚对于胡汉之间的矛盾采取的政策。

()

3北魏末全国性大起义首先发起的是盖吴起义()

4北魏时期相州军刀著名,东魏北齐时已出现先进“灌钢法”技术()

5均田制始于西魏,府兵制始于北魏。

6后赵曾一度基本统一了北方,成为以淮水及襄阳为界而与东晋对峙的大国。

()

错、错、错、对、错、对

三.填空题:

1)西晋灭亡之后,北方先后出现众多政权称“()”,各政权都实行()等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2)西魏宇文泰时创立了()一直推行至隋唐

3)东魏北齐时,()的制造方法类似南方的“灌钢法”。

4)北齐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在河清三年进行了()。

5)北魏后期农民起义不断,首先发生的全国性起义是()。

使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激烈,528年经过(),尔朱氏完全控制了北魏的政权。

6)公元386年()建立北魏,公元()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改革,是主动接受汉族文化,极大的促进少数民族汉化,他在经济方面兴起的重要措施是()()

7)十六国时期,由()族建立的政权最多,前凉.冉魏.北燕.西凉都是由()族建立。

8)前秦在苻坚的治理下,重用汉人()锐意实行()的改革

9)十六国的历史过程当中,是以()年发生的()为分界线,把这一时期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从304年()称汉王起

10)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变革地方基层组织机构,废除了宗主督护制,实行()

五胡十六国胡汉分治府兵制宿铁刀河清改制

六镇起义河阴之变鲜卑拓拔氏439孝文帝均田制租调制鲜卑汉王猛变夷从夏383淝水之战刘渊三长制

四、名词释解

1)均田制2)府兵制3)五胡十六国4).宗主都督制5).孝文帝

五、问答题:

一)、在前秦苻坚治理下,王猛实行“变夷从夏的改革内容是什么?

二)、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条件和表现及意义?

六.论述题:

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

四.名词释解

1均田制(它是北魏孝文帝时于485年实行并推及于北朝及隋唐时代,均田制是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其实施目的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解决粮食问题以及于官僚贵族争夺人口和土地,它对对授田的对象、授田的种类和数量等内容作了明确规定。

均田制实行按劳动力分配土地原则,但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原有土地。

农民不得买卖土地,在任官吏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地接收。

均田制在当时虽不能完全平均土地,但起到了调动受田者的积极性,有利于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对抑制豪强大族兼并土地起到一定作用。

其中当时的定额租调制于均田制相辅相成。

它不仅改变了当时赋税征收的混乱状况。

而且民户租调负担因为得以减轻。

这有利于国家同官僚贵族争夺依附人口,也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均田制在当时一定时期发挥了应有的积极作用,此后历代也多采用均田制并加以改革完善,直至唐开元年间被废除。

2府兵制(它始于西魏朝政大统年间,由宇文泰所创。

起源于鲜卑拓跋部早期部落兵制,历经北周武帝余温邕加以改善,一直推行到隋唐。

府兵制基本采取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设六柱国分统六军,下设十二大将军,之下有有二十四府,每府为一军,故称二十四军,一军有2000人。

,军士有单独户籍,称为军户,且一人当兵全家人皆入军籍,不归州县管理。

北周时进一步扩大兵源,征募范围扩大到所有均田农民,提高府兵地位,而且皇帝直接指挥,这也就进一步加强里君主对府兵的控制力。

到隋初年,隋文帝诏令府兵及全家皆入州县户籍,只有府兵本人由军府统领,并把军户改为“骠骑府”。

唐贞观年间改为“折冲府”天宝年间被募兵制代替,府兵制崩溃。

3五胡十六国(五胡指匈奴、鲜卑、羌、氐、羯五个少数民族,十六国则是根据北魏崔洪的《十六国春秋》得名,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为分界线,前有8个政权,后有11个国家,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混乱局面。

其中十六国政权并非都由五胡建立,也不是同时存在,但它和东晋政权基本处于同一时期。

4.宗主都督制(它是,北魏初期的地方基层机构,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汉族地主因躲避灾难大都构筑坞堡,聚族而居,拥有私人武装来保障自己财产安全。

许多同姓居民、刘珉亦纷纷投靠他们,成为他们的荫庇人口。

建立坞堡的地主就称为“坞主”或“宗主”。

北魏初期,尽管已入主中原,但无力改革这种状况,就任用这些“坞堡主”为宗主督护,以宗主身份督护地方百姓,通过他们向农民征发赋税徭役,因此宗主督护就成了地方基层机构,这想项制度在孝文帝改革时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三长制”。

5.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即位后,面对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及北部受游牧民族武力威胁等危机,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内容十分丰富。

并且颁布里系列汉化政策,加强对中原控制,促进了少数民族汉化,加快民族融合进程,也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孝文帝改革对我国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问答题:

一、

答:

1.在政治上,他选贤任能,考察治绩。

惩贪奖廉,定期巡查各地。

2.法制上,实行明法竣刑,澄察善恶,禁勒强豪。

3.经济上,偃甲息兵,与民休息,倡导廉洁,严禁奢侈。

奖励农桑,招抚流民,开放山泽之利,允许樵采渔猎、兴修水利等。

4.民族关系上,废止胡汉分治,强调“黎元应抚,夷狄应和”对汉族地主采取“,维复魏晋士籍”维护士族门阀的特权,对其他胡族上层分别也予以优待。

5.思想文化上,广立学校,提倡儒学。

二、

1.背景:

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矛盾和斗争一直比较尖锐复杂,但由于少数民族内迁终于在北朝末年实现了与汉族的大融合。

2条件:

A民族大迁徙不断形成民族大杂居,极大加强了各民族的交流,使其经济和文化生活差异缩小并渐趋一致。

B各民族人民共同斗争的推进,在不断起义过程中相互支撑并肩作战,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C少数民族的君主多数崇尚中原传统文化,并大力提倡中原文化。

3.表现:

A从少数民族来看,全面接受了汉族的传统文化,除了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还有语言、文字、服饰、风俗习惯等都趋于汉化。

B各族上层人物的汉文化素质达到很高水平,如,北魏皇族元举通晓儒学。

C汉族也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中接受许多精华,丰富了汉族的经济、文化生活,如,胡附、胡食、胡乐等。

4.意义:

民族大融合的实现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历史最积极的因素,随唐统一帝国正是在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

六:

背景:

1)北魏政权对被征服的民族人民的残酷统治和压迫,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各民族不断掀起反抗斗争,例:

盖吴起义.而且“九品混通”的剥削方式激发了阶级矛盾(改革的必要性)

2)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但在统治阶级内部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之间存在着矛盾.但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封建制度的优越性让北魏的统治阶级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和汉族地主联合起来并接受封建制度才能进一步维护其统治,并且当时地方政权组织不利于统治,(政治)

3)拓跋珪建国以后,各位统治者对官制吏治等进行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并且孝文帝是一位受汉族文化影响很深且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个人)

4)经过十六国时期到北魏孝文帝时期的民族融合为其改革提供了群众基础,(群众基础)

5)由于南方和北方的经济形态不同,北方长期战乱导致农业衰退,必需要对土地制度进行整顿,从而发展农业生产,并且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封建的生产方式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北魏统治阶级意识到只有接受汉族的封建生产方式才能维护其统治.(经济)

措施:

1)厘定官制,整顿吏治(政治)

2)选官用人注重才干,打破民族士庶的界限

3)正式颁行俸禄制度,严惩贪赃受贿的官吏并且还规定官吏在某一职位的升降不受年限而取决于他的政绩

4)变革地方基层机构,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

5)迁都洛阳

6)推行均田制,制定新的租调制(经济)

7)禁胡服断北语改籍贯,改姓氏定姓族,提倡胡汉通婚,如: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社会生活)

8)尊孔崇儒,兴复礼乐,广立学校,招收生徒,“传授儒学稽古复礼,庶令乐正雅颂,各得其宜”(教育)

影响:

1)加速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并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原地区出现了繁荣,也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3)促进了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过渡,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历史的发展 

第十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一、单选题

1.中国最早流传的佛经是小乘佛教的()

A《般若道行经》B《太平经》C《四十二章经》D《金刚经》

2.《佛国记》记述了古代中亚、印度、南海诸国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它的作者是()

A玄奘B法显C鉴真D竺道生

3西晋时期,有“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之称的,且分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的著作是()

A《三国会要》B《三国志集解》C《资治通鉴》D《三国志》

4以下是城市地理专著的是()

A《洛阳伽蓝记》B《书•禹贡》C《山海经》D《元和郡县图志》

5系统总结了六世纪以前北方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的著作是()

A《梦溪笔谈》B《农政全书》C《齐民要术》D《天工开物》

二、多选题

6魏晋时期,士人把()奉为经典,称之为“三玄”,玄学因此得名。

A《老子》B《庄子》C《道德论》D《周易》E《崇有论》

7北朝时期,都大力主张灭佛的两位君主是()

A北魏太武帝B梁武帝C北周武帝D北魏孝文帝E北周宣帝

8下列属于建安七子的是()

A曹操B孔融C王粲D蔡琰E阮籍

三、判断题

9.范缜与王充都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共同点是人的精神与肉体共存亡。

10.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总结性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专著。

11.《脉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四、填空题

12.最先利用极限理论,提出计算圆周率正确方法的是_________。

13.西晋裴秀创制的_______将地图绘制技术提高了一大步。

14.东晋时期,被尊称为“书圣”的是_____,其代表作有_____、_____,这一时期,以擅长画人物著称的是______,其代表作是_____、____。

15.魏晋之际的皇甫谧著______,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16.南北朝时期,民歌盛行,南方的代表作有《采桑度》等,北方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_等。

17.《后汉书》为纪传体断代史,其作者是_____。

18.两晋之际的____对以前的神仙思想进行总结,确立起神仙道教的理论体系,并著有_____一书。

19.两晋时期,鲍敬言著的____和____著的《崇有论》都体现了反玄学思想。

五、名词解释

20、范缜21、《齐民要术》

六、问答题

22、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取得的重要科技成就。

七论述题

23、试分析玄学的概况、兴起的原因以及内容。

参考答案

一、1~5.CBDAC

二、6.ABD7.AC8.BC

三9√10√11×

四、

12.祖冲之

13.《禹贡地域图》

14.王羲之《兰亭集序》《黄庭经》顾恺之《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15.《针灸甲乙经》

16.《敕勒歌》《木兰诗》

17.范晔

18.葛洪《抱朴子》

19.《无君论》裴頠

五、

20.范缜,南朝齐梁时期的人,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著名的无神论者,代表作《神灭论》,提出了“形神相即”的观点,驳斥佛教的迷信思想,认为形体与精神不能分离,形体毁灭,精神也随之消失,对我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1.《齐民要术》为北魏贾思勰所著,是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总结性成果,也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